要航母也要投资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54:45

1982年我毕业时,正赶上检验“积极防御”战略的华北802大演习刚刚结束。回到驱逐舰支队后,有一段时间被借到舰队“804”演习办公室,演习的背景是在渤海进行大规模抗登陆作战(当时就算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了)。当时作战口的人很多,业务口除了我们的老业务长(推荐我去的)和几个业务长以外,不算太多。当时我算年龄最小的,也是为数不多正规院校毕业的,也就是说是最没有实践经验的。虽然后来演习不举行了,在那段日子里还是与作战口的老大哥们学了不少东西。不久前,与我年龄最相近的一个作战口的战友与我通电话时,还说在一起吃饭,但是他调来北京这么长时间,至今还是没有见面。只是在电话里听说另外一位兵龄更老的、当时也很谈的来的战友生病了让我很吃惊,因为几年前我在与他通电话时,已经成为了南海舰队一名将军的他,状况还很好。其实有时真想有时间,再与他们探讨一些我们当年在演习办公室时聊的那些“大问题”。包括“积极防御”战略怎么保证前沿作战甚至“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的问题,因为毕竟我们现在“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而且通过10年前办军事网站的经验,我发现很多年轻人也在思考这类的“大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平衡问题。

    最近开“两会”,我在每周《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上写了一篇小文,谈谈对“大问题”的感受。既然已经公开出版了,我就把文章贴在这里:

 

                                  要航母也要投资消费

 

    “看来我们是既要航空母舰也要投资消费啊。”这是3月5日下午一位记者听完政府工作中提到今年国家财政赤字安排为9500亿元后,在电话里对我发出的感叹。当然,这位记者显然是在前一天听了全国人大发言人透露了2009年中国军费将再次以两位数增长(14.7%)后,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么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财政支出安排呢?
    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与部队的朋友谈到军事装备发展时,似乎总会产生一种因为冲的太靠前待潮水一变被留在海滩上的情绪。如果用数字解读这种情绪,就是军费支出的变化。按今年1月20日公布的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的描述,从1978~1998年的20年里,军费的增长都低于GDP的增长。特别是1979~1989年10年里,中国军费年平均增长为1.23%,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均上涨为7.49%,也就是说,这10年中军费实际年均增长为负的5.83%。而这期间,恰恰是中国国防战略的转型期——即从“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转为“积极防御”。这种可以前沿作战甚至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转型的依据,是建国后的前30年里,在发展战略上实行了军重工赶超的模式,这种投资推动、积累主导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军事装备大幅升级和国产化提供了支持。比如从1953~1975年,军费开支平均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8.94%,由于当时的中央财政盘子大和22年里利用从苏联引进的项目及三线建设产业基础打的相对扎实,到1975年中国军事装备的国产化率有了较大提高。如火炮国产率已到达98%,坦克装甲车辆国产化率达71%,各型军用飞机国产化率达75%,战斗舰艇国产化率达89%,同时,远程弹道导弹、中程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的技术突破,也为中国核力量打下了“三位一体”的物质基础。
    但是这种高积累低消费和倾斜重工忽视农、轻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有利于为国防战略转型提供物质基础,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当1979年4月中央根据国际形式判断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决定后,1980年3月总参修改了主战装备发展规划,压缩了新研制的大型装备29项。但问题是,从1979~1989年国家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从1979年的占GDP的28.4%下降到了1989年的15.8%。而这10年中除了宣布裁军100万的1985年国家财政有21.62亿盈余外,按政府报告统计其他9年全部是赤字,若计入预算债务收入,10年将都是数额更大的赤字。同时,作为支出军费主体的中央财政从1984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0.5%急剧下降到1989年的30.9%。中央财政作为防务主体对军费支出必然具有约束力,这就是1979~1989年军费年均负增长5.83%的原因。军费支出下降后,除了养人的刚性需求外,只能压低装备研制采购的发展性支出。同时,财政下降、消费增加后,又迫使与军工密切相关的机电产业降低标准转产生产耐用消费品(有些企业技术存量耗干后又引进外资和国外民用核心技术变成出口加工企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投资消费而不要航母了。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一方面装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为保重点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装备、设备及部件和技术以及技术合作项目,大部分终止或难以继续升级,为此虽然增加了军费投入,但受赤字限制和通货膨胀影响增长十分有限。直到1994年国家推行分税制改革、特别是随后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后,军费支出才有了稳定性保障。这期间除了停止军队经商将预算外军费改由预算内拨付和保证官兵生活水平与社会同步提高外,就是为防“台独”向俄罗斯购买急需的装备和确保第三代重点装备的研发。这样做的结果用今年1月军方发言人解释2008年《国防白皮书》时说的就是:“我军武器装备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第三代武器装备为骨干、以第二代武器装备为主体的装备体系。”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装备体系在战场环境(海、空和太空)以及对手装备提升的动态变化下,是很难支撑“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而要真正获得可以支撑“既定”军事战略的物质基础,不仅是要保持军费支出增长创造需求,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与军工相关的产业结构为供给创造条件。因此,9500亿财政赤字安排、结构性减税激励产业升级和行业调整振兴计划,可能才会让今年4806.86亿人民币的军费支出发挥军事开支本身具有的“强迫现代化”价值。(原载2009年第9期《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