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环渤海经济发展:谁是龙头要靠实力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35:49

首届环渤海22城市农行合作发展联席会召开(资料图)
在新一轮环渤海经济发展热潮中,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三大板块在发展中角力,谁也不服谁。
记者在辽宁采访期间,听到上上下下谈论最多的就是“五点一线”战略。“五点”指的是沿海五个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分别位于丹东、大连、营口、锦州和葫芦岛五城市;“一线”则是串起这“五点”的长达1443公里的滨海大道。辽宁希望借此打造一条沿海产业集聚带。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次北移,环渤海地区无疑是又一热点。在这个区域内,山东两年前就开始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也搞得轰轰烈烈,成为继深圳、浦东后中国的第三大经济开发区。辽宁也不甘人后。
激烈的竞争刚刚开始。
招商引资是几大竞争焦点之一。营口市发改委主任朱毅中告诉记者,他最头疼的就是招商引资,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牌可打,“竞争太激烈”。山东的工业体系比较健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把招商矛头直指日韩企业,已取得初步成果;京津地区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方,金融、物流等服务其它地区难以比拟。辽宁借鉴其它地方的招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据辽宁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字,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15%,外商对辽宁的投资兴趣越来越大。
且不说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三个经济区之间在招商引资上的明争暗斗,在辽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也“暗藏杀机”。
在港口建设方面,大连港是目前东北地区当之无愧的第一出海口,但由于其处于辽东半岛最南端,距腹地的陆路距离比其他港口都远,其它港口便以此展开与大连的腹地之争。营口市市长赵化明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城市时,认为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距“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丹东则借东北东部铁路的开通,大力宣传“与大连相比可缩短铁路运距98-306公里,节省陆路运费10-30元/吨”,希望自己成为东北东部腹地新的出海口。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的定位之争。沈阳此前的定位是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但自2001年市长陈政高到任后,沈阳从重工业城市转型为以港口为拉动、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型城市。沈阳甚至没有放弃航运中心的想法,在“大沈阳”的规划中,将丹东和营口划入其中,以期增加沈阳的港口优势。记者在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看到,辽宁要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丹东和营口为两翼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一个“中心”,一个“龙头”,都想成为辽宁经济的“老大”。
在产业发展方面,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也有异。珠三角、长三角以轻工产品和对外贸易为主,而环渤海由三大板块组成,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山东半岛产业体系比较健全,轻重工业并重,但家电、食品加工业和电子产品业相对突出;在京津唐地区,北京、天津发展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地区总部经济和物流业的条件更具优势;辽宁则重化工业高度密集,重工业比例达70%以上。经过国企改革,加上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辽宁的经济发展已然驶上了快车道。
有专家指出,环渤海的三个地区在完成各自的产业集聚期后,通过竞合发展走向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东北经济振兴后,将为山东的家电、服装等工业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京津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也完全有可能在山东实现产业化;山东经济发展所需的钢铁、化工等工业原材料和机床等生产设备,或许届时就不必从国外进口,东北重化工基地不但能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吸引其它地区的轻工企业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发展才是硬道理。环渤海三个经济区,无论山东半岛,还是辽东半岛,或是京津唐地区,谁率先发展了,谁才有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辐射腹地的龙头。
结论:谁是“老大”,要靠实力说话。(吴宝书 刘加增)
相关报道:
展望十一五:环渤海崛起 天津滨海新区重任在肩

天津塘沽区海河外滩风景(新华社发)。
最近几年,环渤海地区内已产生了不少经济大省、市。但跟在上世纪发迹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环渤海”至区域一体化进展缓慢,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诸侯割据”、“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议论。
环渤海地区内,山东一省GDP为河北、辽宁两省之和,河北一省GDP则约为北京、天津两市之和。但至今,该区域内,还没有形成诸如上海、广州、深圳之类城市的区域内“绝对优势”。
在此背景下,官方媒体近几日的表态,自然引起了外界的颇多关注。不少媒体甚至直接拿滨海新区跟当年的深圳、浦东作比较。全文>>环渤海32城市市长对环渤海合作共赢达成共识
新华网天津4月17日电(记者孟华 聂云鹏 栾翔)正在举行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来自天津、大连、沈阳、石家庄、唐山、济南、青岛、太原、呼和浩特等32个城市的市长对环渤海合作共赢达成共识。
他们围绕“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总结经验,研究谋划未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32个城市市长表示加强环渤海区域合作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各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全文>>环渤海三十二城市市长看好区域物流合作前景
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4月17日在天津举行。与会的三十二个联席会成员市市长,围绕“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总结经验、谋划未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
天津市长戴相龙在发言中说,天津将积极响应国家对滨海新区“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定位及号召,向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努力迈进。全文>>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 诸侯割据整合步履蹒跚
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构想由来已久。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天津联合大连、青岛等13个沿海城市(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地区、惠民地区、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青岛市)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联席会这一区域合作组织。围绕环渤海,有太多的遐想和期待:在这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型商贸港口和秦皇岛、黄骅两个全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区、港口区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然而,20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整合却步履蹒跚,在逐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三角、珠三角面前黯然失色。从理论上讲,构成经济区域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龙头”,二是“腹地”。长三角的龙头毫无疑问是上海,而腹地则在苏、浙、皖甚至更远的地区;珠三角的龙头是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的香港、广州、深圳,腹地现在已经扩大到广东以外的8个省区。可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是谁?“腹地”何在?全文>>
中国首个200亿产业基金助推环渤海经济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 诸侯割据整合步履蹒跚
环渤海区域合作任重道远发人深思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