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那位“不会教”的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01:09
山东莱西市教研室   张春海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缺少教师,就从村里找来一位高中刚毕业的女青年担任我们的代课老师。她叫张瑞菊,中等身材,留着齐耳的短发,脸上总是挂着菊花般的微笑。她给我们上语文课。记得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她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没教过书,不会上课,以后的语文课主要是靠大家自己学习。我对大家学习语文的要求就是三个字——读、背、写。”因为当时我们还都是些顽童,所以一听来了位“不会教”的老师,心里都禁不住暗暗高兴 ;老师不会教,对学生的要求还会很严吗?
可事情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原来上这位老师的课并不轻松。上课的时候她自己不给我们范读课文,也不指名让读得好的同学作示范,而是先让我们每个人自己读。她的教学有些近乎“不负责任”,哪个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要问一问,她只是微微一笑:“你手里的字典是吃闲饭的?”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问这位张老师要“吃碰”,慢慢地也就习惯去问那位“不说话的老师”了。哪句不会读或者读不懂问一问总该给个答复吧?不,她还是微微一笑:“再好好读几遍,自然就明白了。”开始,同学们都觉得这位“不会教的老师”有点“懒”,可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便慢慢习惯了自己读书。有些句子的确太难,我们自己实在解决不了,这种情况下老师总该“显山露水”了吧?谁知,她照样那么微微一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把意思搞明白。”当同学们七嘴八舌“闹炸锅”的时候,她也会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讨论的行列中来——她是在跟大家交流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给同学们灌输某个“标准答案”。当然,这位“不会教的老师”也有自己的“绝招”:等到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她便来个“下山摘桃子”,把正确意见一归纳,嘿!同学们个个豁然开朗。
“课文读懂了吗?来下面大家闭上眼睛使劲地背,谁先背过了全篇课文谁就是英雄好汉。谁要是连续三篇课文背诵得了头名,就在班里推荐你为‘背诵大王’。”你想,小孩子家谁不愿当大王?背起课文来个个“不要命”。开始同学们觉得有点累,但时间一长大家还真是背上了瘾,往往是一篇课文老师还没领着学,不少学生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个别学生背诵有些吃力,怎么办?不要紧,张老师会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开始的时候不光是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背,还会时常给他们吃些“小灶”——“暗地里”教给他们有感情地诵读,一小节一小节地搞什么“分点蚕食,步步为营”。这样,那些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也常常会有“露脸”的机会,墙壁上那个“背诵大王”的光荣榜里也偶尔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课文背过了,还要写。写什么?把那些优美的词句和片段认认真真地抄写在自己的“百宝箱”(那时候,张老师让我们每人建立一个阅读积累本,专门用来积累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美词佳句或优美片段而取名)里,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都有那么厚厚的一本。有人可能要问:背会就行了,再抄下来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不然。曾记得张老师这样对大家说:“背会只是记在脑子里,抄一抄才能融化到血液中。”当时,我们感到似懂非懂,直到今天才算多少悟出了一点道理——动笔抄一抄才能真正感觉到语言同文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遣词造句的奥妙。
时光流逝,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想起那位“不会教”的老师,心里不免产生诸多感慨。
由此,我想到了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有不少的老师着实太“会教”了,一篇课文不“分析到骨子里”决不肯罢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超越”作者不算“到位”,阅读课变成了“文学分析”课,学习语文变成了“走八卦”。这样到头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存有多少呢?
资料来源:番头小学林辉剑,http://shuyi1.xssy.netshuyi1.xssy.net/2006/512/47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