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世界网 - 慈善最大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29:01

做最擅长的事

美国的企业高管圈中曾经流行过一本书——《人生下半场》,作者鲍伯·班福德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在书中总结中年以前为上半场,是为钱工作,而中年后的下半场,人们需要寻找超越物质追求,为意义工作。在人生的下半场,很多人愿意选择“公益”作为承载“意义”的最佳方式。

2005年《时代》杂志把热衷公益的比尔·盖茨夫妇和U2乐队主唱博诺评选为年度人物;印度Infosys、Wipro和 Dr. Reddy等公司的富翁们正在加入包括塔塔、比尔拉和巴贾家族在内的老牌慈善家之列;俄国石油巨头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捐赠了数百万英磅来提高他担任行政首长的所在地——楚科奇自治区——的生活条件;在欧洲,德国的慈善基金会在10年之内增加了3倍。

似乎人们普遍都认为帮助别人比努力赚钱更有意义,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之前,盖茨还认为:“我为社会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这个企业成功。”相信这代表很多企业家内心的想法。而在富足之后,很多人开始思考如何用多余的钱做点事情。正如《经济学家》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在富豪和名流界,慈善从未如此流行。”2006年2月它在开展了一项相关调查之后,还创造了“慈善资本主义”(philanthrocapitalism)这个词。《星期日泰晤士报》在“财富排行榜”上也添加了一个“慈善排行榜”。

一个企业化的社会正在变得慷慨。在著作《新慈善家》一书中,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阐述了他的新发现。他提出“新慈善家”的概念,而企业家与专业人士正是“新慈善家”群体的主要来源。过去那些认为缴税就是最大贡献的人们,现在开始转而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福利问题以及“那些政府无暇顾及、而大多数私人企业又觉得无利可图的领域”。

而另一个显著变化则是“高度参与”成为趋势。他们逐渐认同解决社会问题不全是政府的事,因为政府没有能力面面俱到,也不应该包揽所有事。因此有技术、有经验、有精力和资金的人自己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事实上新慈善家贡献给社会的不仅是财富,他们还通过基金会等模式贡献创新精神和管理技艺,“这很可能是未来的模式。”汉迪说。

盖茨宣布他从2008年起,不再打理公司日常运营事务,转而全力投入盖茨夫妇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同时大富翁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捐赠310亿美元给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使该基金会的规模整整扩大了一倍,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基金会。还有谷歌创始人塞吉·布林和拉里·佩奇,他们希望有天自己的慈善事业将超越谷歌公司的辉煌,在全世界范围内“雄心勃勃地、创新性地利用大量资源来解决世界上的最大难题”。

西方经历过的变化,中国也正在发生。当今中国也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催生一批富有群体,他们年轻、富裕、观念开放,这一切在互联网界有着尤其突出和典型的体现。他们(包括传统和新晋富有阶层)正把目光越来越多投向公益领域,“公益”成了最能让人兴奋的关键词。公益一般来说不外乎投入财物、人力、时间。给钱最简便,甚至钱一捐出的瞬间便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也有人喜欢贡献时间,据说英国人更习惯贡献时间而不是金钱,在英国大约2600万人(一半的国民)都做志愿者服务。

目前中国最普遍的方式还是捐钱,就像大众熟知的“慈善”拍卖、赞助公益活动等,简便且十足体面。但捐钱与效用常常不划等号——主观上,捐赠之后很多人并不会去追问捐助的落实情况,也不追问究竟达到什么效果;客观上,即便是想追问,很多时候慈善组织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虽然人力和时间投入没捐钱那么直观,但很可能是更高的代价,因为这需要更高的参与度,对企业家尤其困难。压力比欧美要大不少的中国企业家,对于公益他们往往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没有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帮他们有效利用时间的公益组织以及缺乏把有限投入效用最大化的机制。

“爱心互联”的MV要去山区小学取景,虽然主办方邀请各位高管参加,但最后却没有一位能够到场。初听可能会怀疑高管对公益的热情,不过让CEO们到希望小学泡上两天拍几个还未必能用上的镜头,有点勉为其难。因为对他们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即便是做公益,这些时间和精力也应该创造更大的效用。

查尔斯·汉迪认为“成功”就是Eudaimonia(积极的幸福),这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我认为就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最好,同时为他人谋福祉。听起来很老套,也很简单,但发现自己最擅长干什么却不那么简单。”对新慈善家而言,只有把最擅长的方面投入公益事业,才能帮助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现在中国公益需要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因为有时决定效果的,并非投入了多少,而是投入了什么。因此汉迪一直不赞成企业家做单纯的募捐,甚至认为这样有失尊严:“你完全可以一边做企业,一边做慈善。”企业家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管理能力和商业智慧,这大概更值得贡献。其实公益完全可以与商业逻辑产生对接,公益组织在很多方面都能像公司一样运营,只不过收益用来资助慈善项目;公益事业中也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只有遵循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规则开展起来,人们才会放心付出。

巴菲特之所以把钱捐给了盖茨基金会,是因为盖茨基金会是最有效率的慈善机构。这和他做股票的逻辑一样:一定要把钱交给最称职的经营者。交给慈善机构的钱,也是社会的钱,花得也要有效率,这才是合理的运作模式。

新慈善家应该把自己看作慈善的投资者,而不是捐赠者,这样才会对它持续加以关注,并且更多参与其中。如果他们愿意亲自建立管理一个公益组织,或只是每周抽出几小时为公益组织提供一些咨询建议,或许比一味捐钱来得更有价值。因为他在协助建立起一种长期、自行运转、不停产生公益效果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他向社会贡献了他最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