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20:44
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下) 桑新民教授 (2006-11-08 22:58:57)  

三、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观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将以上所述技术观和教育观内在地融为一体,才能形成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观。运用这样的教育技术观考察和反思一下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观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重"电"轻"教",甚至姓"电"不姓"教"。

我国的电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产生这种专业悲剧的外在原因,是我国现代技术落后和由此导致的公众与决策者对技术价值和地位之忽视乃至漠视,内在原因则在于我国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落后,尤其是电教工作者自己没有认准"家门",选错了"姓",结果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正在开始改变,但要想稳底:改姓",内外都需要有一个改变和适应的过程,内部需要学习、调整,外界则需要有一个接收和承认的过程。

第二, 重硬不重软,见物不见人。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这内外两方面相互协调又互相转化的双向发展,推动着人类技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类自身现代化的双向发展。以往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而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具中出现了"软件"。软件窨是会么?这是当代信息技术出现以来技术理论与实践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迫切需要从技术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反思。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它是可执行的程序。"软件"的出现是人类符号体系之功能发生的一场极其深刻的历史变革!将人类大脑中的智力操作行为符号化、"软件"化,使之成为可以指令机器自动执行的操作程序,这在以往的技术中是从来没有的,其功能在于大大增强了人类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减速轻了脑力劳动的负担,而且还可以用越来越高水平的软件程序来替代硬件设备的许多技术性能,降低硬件设备的要求。工具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就如同人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一们,前者是先天的,较难改变,后者是后天的,容易改变。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用软件的发展来替代硬件的功能,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能,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和奥秘之所在!当代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软件业领导硬件业,而软件业的发展则取决于对软件用户群体所在领域未来行为的研究、预测和实验。遵循这一规律,要想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投资的效益,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功能出发,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这显然需要技术专家与教育专家的有机结合,尤其要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未来行为与未来需求。计算机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以决于硬件和软件的最佳搭配,而且取决于使用者对软硬件的驾驭能力,显然,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这不仅是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第三, 重机不重网。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讲授与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扑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当前我国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这不仅是实现我国教育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保温使传统电教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核心地位的关键性步骤和重要机遇。

计算机到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理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不仅使计算机的功能发生了惊人的巨大变化,更主要的是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联为一体,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窨意味着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人类学问题。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40岁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是当今信息产业领导世界潮流的人物之一,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现在,他又在笄着另一个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将这样的理想尽快转化为现实,这正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由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在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欠缺,尤其是"重机不重网"的误区,致使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原来的电教中心和新建立的网络中心两套体系并行发展的不合理格局,这种情况如不尽快改变,必将造成校园网与学校电教系统乃至教学系统相互分鬲,不仅造成设备的重复性投资和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严重阻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网络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比校园网本身的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在"94新定义"中,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中新增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教育技术观念的重大变革,也必将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变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这应该引起我国教育技术界足够的重视。

第四, 重教不重学。

教与学的关系,是当代教育哲学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回顾20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春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已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育技术的"94新定义"中把教和学统一起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学概念的定义中没有再出现教这个概念。对此,有必要作一番理论探讨。在当代教育哲学的视野中,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隔的统一整体,其立啼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是仅能让学生学起来、学进去,而且能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出滋味,学得生动、活泼、主动,这实际上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了。总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因此需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能只设计知识结构和讲授结构,而且应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班级授课制尽管主要是由教师来讲授,但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显然,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问题和情景的创设,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重要的法宝)。

以语言和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其形式本身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容易使教师陷入自我表现、表演的误区。而多媒体授课环境最大的优势,正在于找到多超越师生之间言语、概念障碍的成功之路!教师自我中心化的言语和思维方式,是教学失败的最主要陷井,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能使学生跨越横在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理解中的鸿沟,这正是多媒体教育环境比以往单纯用语言、概念教学的优越之处,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抽象的语言、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这才是成功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要旨和决窍。

第五,偏科技轻人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景过于乐观,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缺乏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科性质来看,绝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术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多数人看到了前者,却往往看不到后者。因而在人员的选择上,往往只重视考察其技术水平,而忽视其人文修养,这种短视的用人观若不尽快纠正,对教育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因为若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来看技术,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尤其在以培养人为对象的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乐观,要充分估计到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比如,当前市场上流行的许多教育软件,由于教育思想陈旧,结果使计算机教育成为机械灌输知识的工具,成为引导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考试的工具,虽然得到一些家长的欢迎,然而却遭到学生的普遍拒斥。如今,教育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将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教养,顶多只能成为工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南昌和诱惑面前,缺乏人文教养的工匠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教育观念的更新对现代教育技术健康发展之重要性。早在二十五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著名报告中就反复强调,必须从教育改革出发来考虑教育技术的运用:"如不检修整个教育大厦,我们就不可能从教育技术中得到好处,问题不仅是从外部使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简单地解决设备问题,为运用这种设备并把它穿插到传统教育活动中去制订出计划,而是要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源,来发挥个人在获得与运用知识的方法方面所应有的科学精神。目的是要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育技术尽可能完善地协调起来,以避免经济上与财政上的浪费。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度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为了使技术革新有意义和有效果,我们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联系中去考虑运用技术的涵义。"

四、 关于学科名称和机构名称的建议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朝代,孔夫子倡导"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尤其重要。

如今,在信息时代降临之际,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价值都发生着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革,因此,如何选择学科的名称和机构的名称就显得十分重要。

"电化教育"这一名称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值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之时。"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在教育中运用了以电力为能源的教育工具和手段,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其内容和形式来看,则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了视听技术以及后来的音像技术。当今教育技术中所运用的计算机乃至多媒体和网络仍然没有离开以电力作为能源,因此有些同志主张完全可以保留"电化教育学"这一学科名称,保留"电教系"、"电教中心"这样的机构名称。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从以往教育中的视听技术、音像技术发展到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这绝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极其深刻质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早已不再是电力革命时代时髦的"电",而是日新月异的当代信息技术。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革及时改变名称,就难免被公众所误解和忽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改名,不过我同时认为,主张不用"教育技术"而保留"电教"这一名称的有些专家的意见也有值得吸取之处,他们认为,"电化教育"强调了学科的立足点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是人文而非科技,若改成教育技术,很容易使人们对学科性质和学科的立足点产生误解。这一见解不仅是值得重视的,而且是极其深刻、切中要害的。当前教育技术界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正是重技术而轻教育,大有变成一门纯技术工作的危险。不过我认为,走出误区的最有效方法不是保留旧名称,而是更新技术观念,因为技术的实质不是物而是人。在当前"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重视信息时代学习和教育规律的探索,加强教育技术中的人文色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发展中的共同趋势。至于机构的名称,我建议将"电教中心"改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中心"这不仅有助于纠正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的偏向,而且有助于强调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软件和信息资源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有助于在资源中心的新体制和新舞台中,培养出一批既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又精通学科教育新模式的新一代教师和教学软件与资源开发者,他们是信息朝代教育的先得者和希望之所在。离开以上这些资源与人才的技术,只能是设备的堆积,就如同高速公路上有路没车、有车没有司机一样,势必造成设施的闲置和浪费。
将"电化教育"改成"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必然会带来学科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扩展。比如,近现代教育中发展起来的理化生地实验室,显然属于教育技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但却不属于电化教育的研究范围。如今多媒体和网络不仅改造了传统教室,而且改造了传统实验室,以往被分割的这两类不同教育技术领域借助当代信息技术的桥梁合二为一了,这不仅使传统实验室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而大大扩展了实验室的时空范围和教育教学功能,而且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的第一个五一节中去,使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学科发展的道路越平越宽广。

五、 教育技术专业的时代使命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类正在经历着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的急剧转变。这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历史巨变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正是推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

 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对话,这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而且使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单易学,从而加速了多媒体计算机在社会成员中的普及。总之,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将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当一个新时代的社会细胞成熟了,这一时代也就随之降临了。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这对人类学习方式的挑战四令人震惊的!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这是人类智慧的联网。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1995年美国在国际互联网上发送的电子邮件已经超过邮局发送的邮件数量,1996年全世界大约5000万人上了国际互联网。到1998年2月,全世界国际互联网的用户已达到1.13亿。其中美国用户最多,达6200万户,占美国人口总数的30%;占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是挪威,197年11月达140万户,占人口总数的32.5%;加拿大1997年9月用户达600万户,占人口总数的31%;日本1998年1月用户达884万户,占人口总数的6.4%;我国1997年10月底国际互联网用户62万户,占人口总数的0.05%。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个体和民族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学习与创新能力较强的个体和民族来说,新时代将充满机遇和希望;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个体和民族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的悲惨前景,甚至会被开除"球籍"。

显而易见,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因为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才能不断增加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使教育行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