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媒体地震报道的十大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21:20
  
     思忖了很久,我还是在距离5月12日整整12天的时候,端坐在电脑前,决定写就这样一个依然是纯粹个人视角的所谓“媒体地震报告”。
  
     这并非年终盘点的时刻,但我过去持续几年的“中国媒体年度十大事件”已经因四川大地震而改变。山崩地裂之时,人心激荡交汇。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史无前例遭遇的这次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人情的冷暖,情感伴着泪水的宣泄和飞扬。而就是在这样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中国媒体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在地震中的表现,进步或倒退,亮点或瑕疵,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得到了空前的彰显。
  
     是的,十几天里的中国媒体百态,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需要年度记忆的故事。探讨进步和成长,那是学者专家描绘“正史”的需要,作为连续几年记载媒体事件(更多的是糗事)的一份个人文本,晓德此次还是立足寻找地震报道中媒体的不那么精彩的部分……
      
    1、南方周末基本失声
  
     南方周末还在,但南方周末已经没了。
     很抱歉,依然要最先提及这份我曾经最喜欢的报纸,只是这一次,这份号称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媒体,在此次地震中表现实在乏善可陈,失去了很多人曾热盼中的亮点。
  
     迄今为止,地震期间赶上了该报两次出版周期,5月15日的《徒步汶川》被杨锦麟先生赞为精彩在“徒步”二字,并分析曰不仅是记者的徒步,也体现了那个地方的交通和救援多么困难等等。但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读出那么多的深意,甚至我还自己妄自揣测或许南周本身制作标题时或许也没那么多含义。即使有,这也多半很令期待已久的读者感到失望,因为整组报道,看不到太多与他者不同的“南周风格”,除了那篇方舟评论。有网友据当天的“自由谈”版面称南周是“乱了方寸”,这个判断或许有点武断,但表现欠佳却是有目共睹。
  
     当很多人将更多的期待给予5月22日出版的这份报纸时,除了包装出来的“汶川九歌”概念外,这份洋洋洒洒36大版的全记录,更多的只是写给历史看的。说它是写给历史,是因为整个报纸内容基本可以称为报告文学,现场的百态都呈现了出来,但当下的读者或许并不需要依然只是细节的报道,大家更想看到的其实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过去只属于南方周末才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很遗憾,从看到头版的那篇评论之后,我们就基本上很难找到这种情怀,虽然记者也在努力记录着一种悲怆和感动,但完全将地震和中国转型结合起来,并号称“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道理可能真的是这个道理,也是很多人都懂得和了解的道理,但超过5万人逝去生命的代价,却让我们宁愿把这份客观上的作用深藏在心底。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宝贵,冷静的同时我们需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真的很遗憾,在曾经那么专注人的生命的报纸上,我们读到的却只是可怕的镇定和自恃“高屋建瓴”的悲鸣。
  
     与上述我们多少有些主观的期待相比,从技术上看,此次南方周末的报道也可谓优势尽失。在全世界媒体密集关注的重大事件上,在媒体开放程度空前的前提下,我们忽然发现,南方周末的功底除了写法上的成熟外,似乎真的没了任何优势。它过去所专注的往往都是单一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是在报道个体事件中它会想办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升华得分量十足。而真的到了大阵仗的时候,在媒体可以开放报道的时候,因为找不到更多的角度,或者缺少更加成熟的策划,南方周末就只能大而全地提供给我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报告了。
      
    2、南方都市报“天谴论”怪声
  
     标新立异总是最能吸引关注,尤其是海外的关注,并且是海外热情的关注。
  
     从圣火传递开始,南方报业的声音总是那么悦耳和独树一帜,这当然是思想free之硕果,但允许你说,并不代表什么都可以说,因为我们首先还是人,要具备基本的做人的良知,遵循基本的做人的底线。正当中国人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时候,也是地震刚刚发生两三天时,南方都市报请尊敬的朱学勤说话了:“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
  
     已经不用再多说了,作者的用意已经非常明确,虽然这段话掩藏在众多明星学者的“天佑吾民”中间,虽然事发后搜索引擎中一度将该条信息遮蔽,但这份自称办中国最好报纸的媒体,其心其意仍招致众多非议和愤慨。CNN主持人辱骂中国人是暴徒后不得不道歉,《南方都市报》上的学者妖言四川大地震是中国受到天谴,不知又该做何解释?让人震惊的是,不久前在纽约的一次华人募捐活动中,XX功者闹场,他们煽动的口径也是不约而同的“天谴”。
  
     我当然不是要将南都和XX划上等号,至少它曾因孙志刚事件的报道让我们感到确实还承担着一部分责任,但或许也正是因为那组报道,让我们和南都自己一样失去了判断,我们失去了对这份报纸的判断,南都人则自己失去了对自己的判断。只是想铁肩担道义吗?是不是也要想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真的一直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着想吗,那为什么只剩下了无休止的破坏式声音?
  
     有意思的是,哀悼日期间,网上出现一篇以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名义发的《南都总编向前线记者致歉》的贴文,大意是对该报没有像其他媒体那样突出“本报记者”“独家报道”的包装表示歉意。这当然是在揶揄同行之举,但与所谓“天谴论”相比,这个优点反倒成了无穷小,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
     
    
    3、四川电视台令人刮目相看
  
     虽然我曾在四川工作数年,但四川电视台的节目却几乎从不敢恭维,因为当时的印象除了节目粗糙内容干瘪外,就只剩下了没完没了的卖饲料的广告。养猪大省的影子,从该台的广告中可见一斑。但这一次,地震的报道,让人不得不对四川电视台的组织能力刮目相看:原来在突发事件面前只要有充分报道的机会,中国大陆的媒体也可以表现得这么好。
  
     此次地震四川台的报道影响,其实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很多朋友和同事在谈论地震的时候,几乎都会对比一下四川和央视,答案就是四川台的显然更好。灾难当前,观众最需要了解的就是现场,而四川电视台的多路记者——有些一看就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小年轻——在各个现场发回的报道,让CCTV黯然失色。24小时滚动播出,几位主持人的镇定和有条不紊,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完全不是在照本宣科,但灾情的紧迫性从他们飞快的语速中流出时,与抗震救灾行程了完美的结合。这还是我曾熟悉的四川电视台吗?我曾在这些天一次次问自己。我们曾经对凤凰等境外媒体羡慕不已,因为他们的新闻台更像新闻台,快速的反应和忙而不乱的风格,符合了观众对新闻的期待。而这一次,四川电视台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如果政策足够,这次报道必将是该台成熟转型的起点,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名主持和名记者,以新闻为立足点像湖南卫视一样挑战央视,这应该是四川电视台最应把握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四川也要“解放思想”,给媒体一个成长的宽松空间)。  
    
    4、CCTV真情与丑陋并存
    
    
     对于CCTV来说,或许这次地震直播报道已经足够令他们欣喜,因为据说是史无前例的突发事件报道,也突破了自己本身的很多框框,尤其是那台“爱的奉献”晚会又得到了总书记的表扬。但请不要只是和自己纵向地对比,将眼睛投向窗外,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未曾因过去独享大量官方独家资讯带来的高收视率有过丝毫尴尬,也就没必要在做某些报道受到毙稿时感到委屈,所以这次的所谓“突破”并不能算作什么盛大的庆典。或者,即使是和自己比,也该看看自己记者在灾难中的表现,那些公开或尚未公之于众的CCTV记者之丑陋才是央视最需要总结的。
  
     没完没了的连线,没完没了的专家访谈,一次又一次重播,一次又一次主持人出错,这是CCTV地震直播给人的印象之一。而彼时,我们关心的只是有多少人获救,灾区现在怎么样,灾民生活如何。号称拥有强大的采访资源和采访团队,却最终只是呈现给观众一个信息含量很低的影像,更要命的是,最初两天曾经伶牙俐齿的主持人一下子都卡了壳,习惯了照本宣科的播报面对突发事件才真的是不知所措。好在后来及时调整,赵普的适时出现和他的眼泪,多少让冰冷的CCTV充满了一点温情。
  
     赵普的反义词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徐娜。这个被称为在成都宾馆里冒充身在都江堰现场与CCTV现场直播连线的女记者,已经遭遇了太多的骂名。现在有传闻称,19日默哀日中午,她已经被央视开除。徐娜是否错至开除,这里不想讨论,我关心的是,CCTV真的会如此雷厉风行吗?
  
     此外,在映秀镇,一名CCTV女记者不顾直升机抢运伤员的紧迫,硬要挤上飞机最后招致伤者家属暴打,5月17日俄罗斯救援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时CCTV摄像机用强光对准幸存者眼睛等,来自前方的段子不胜枚举。为了报道地震,CCTV需要总结的真的很多,全国媒体需要总结的也同样有很多。
    
    5、重庆《旅游新报》丧尽天良被停刊
  
     如果不是被停刊,或许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报纸的名字。5月19日的重庆《旅游新报》,倒在了自己挖好的废墟里。
  
     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这份媒体却以《废墟重生》为题,让几个裸露的“美女模特”涂上假的献血,在一篇废墟背景上摆POSE拍写真。
  
     恶搞总是要有限度的,就像言论FREE也要有限度一样,不能漫无目的地胡诌八列,更不能将低俗和无耻当作创意来显摆。哀悼日里大搞模特秀,不仅是对生命的最大污蔑,更是媒体违背道德、泯灭人性之举。5月20日,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根据规定,决定给予该报停刊整顿的行政处罚。而该报当天发出了看似言辞真诚的道歉信,但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还是难逃撤职命运。
    
    
    6、国际类媒体遭遇报道尴尬
  
     四川大地震,是一个纯粹国内的新闻事件,对此,国际类媒体该怎么报道,这成了曾红火一时的几家国际报纸必须面对的尴尬。
  
     与过去一样,面对国内新闻,媒体千篇一律的报道方式再次出现:“世界关注……”“……感动世界”“世界赞叹……”等标题再次扎堆出现,中国四川的大地震在多数国际类媒体的报道中成了隔靴搔痒的内容。这其实再次凸显了国际类媒体与中国传媒整体格局脱轨的局面,它向来自成一体,不是大搞国际意识形态较量、鼓动民族情绪(以环球时报为最),就是相貌平平地告诉读者这里发生了什么,单纯的信息传递和耸人听闻的冷战式报道,是今天中国国际新闻类媒体的显著特征,所以才有了地震报道面前的束手无策,甚至几乎闭上眼睛都可以知道这些媒体要报道什么内容。
  
     世界对中国救灾效率的赞颂、肯定、关注、讴歌、感动,当然也很重要,但在这些之外,国际报道如何与国内更好地结合起来(既不是隔靴搔痒,也不是像当年21环球报道那样国内新闻就完全国内化),其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相比之下,《国际先驱导报》在5月15日即推出的《坚强中国》特别报道,初衷即是从国际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但又不能囿于所谓的“国际关注”,所以以评论开篇,并在随后的报道中重点放在诸如日本救援队、国际NGO等上面,是当时做的一个特别安排。效果如何,需要他人评说,但至少策划者当初是有意摒弃或者说适度想超越隔靴搔痒的“关注”“感动”等传统报道模式。    
    
    7、新媒体迎来革命式发展
  
     这是一个新媒体茁壮成长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增多,成就了网络媒体日益彰显出强大的活力。
     地震报道中,电视比报纸快,网络则要比电视更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各种民间力量,在信息传递和参与捐款上再次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家网站不仅滚动播报及时信息,更发动网民网上捐款,人人都成了参与者,人人都成了报道者,“自媒体”的生命力可谓优势尽显。用国务院新闻办一位负责人的话说,中国互联网正在展开一场“WEB2.0式”的救灾。人们交流信息,分享抗震救援经验,甚至到现在的监督善款使用,举报不良行为和部分机关抗震救灾不力等等,网络正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力量,而这力量也必将在今后得到更大的拓展。与此同时,多家网站也纷纷展开自律行为,约束自己“不传谣”,这都使得网络逐渐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抗震救灾手机报、短信捐款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截至现在,有报道称民众通过手机短信方式的捐款已经接近1个亿。这在过去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8、全国哀悼日,72小时的黑与白
  
     小标题选自《每日经济新闻》,从来没看过这个报纸,但却在网上读过其中的数篇文章,他们跟新闻的速度,就像《东方早报》对国际新闻的快速反应和跟进一样,让我惊讶不已。
  
     这里想说的不是这份报纸,而是5月19日到21日哀悼日三天全国媒体的黑白色。应该说,很多19日出报的媒体大概都在18日的下午经历了一番手忙脚乱,版面套黑或许简单,但众多的广告版面如何填满就成了一个问题。于是我们在19日看到,多数报纸将广告位置简单地铺了底,然后写上“众志成城”的几句话。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值得中国媒体记忆的时刻,这三天,全国媒体除了黑白,几乎再无其他颜色(个别网站和报纸未完全做到)。
  
     黑白色的照片无疑是最有冲击力的,所以大照片占满了很多媒体的版面,这或许也是消费广告版面的最好办法吧。
      
    9、记者反思该怎样做记者
  
     如果不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记者,媒体人的自律向来是很少见的。站在道德或其他高地上的这群人,一直都习惯了孤傲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哪怕那其实是错误的。
  
     但这一次很不相同。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网络和电视上,已经出现了太多太多反思的帖子,在重大灾难面前,究竟应该报道受众最需要的新闻,该如何尊重被报道者的隐私和权利,是不是非要刻意放大“我在现场”的效果……面对死亡,记者显出了百态模样,而这些不同的侧面,也促使更多的人开始检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据说,有两三千名记者正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这庞大的人群,大多是带着“见证历史”的心态而来,但他们将怎样见证和记录历史,却是一个必须反思的课题。这是网友“青铜凤凰”在记者的家里写下的话,他的思考或许是前方记者更需要的——
  
     “其实,他们在前线,他们有勇气,有机会,去接近心中的新闻理想,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珍惜这个机会……
  
     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有一些在前线,我羡慕他们的机会,因为虽然我曾听到过两次征调自己,但都因为有关部门的规定,而阴错阳差地错过……
  
     当幸存者被救出的时候,摄像机的灯光,闪光灯的闪烁,这些记者心中无爱,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个记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是个人,他们不知道灯光、闪烁会灼瞎那些在黑暗中太久的双眼,他们心中没有一丝怜悯……
  
     当遇难者的遗体被找到,那些拍照的人们,那些把照片放到网上的人们,他们心中无爱,他们不知道,逝者同样需要尊严,他们不知道这些图片会让正常人心理受到创伤,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感受,他们只顾及自己的感受……
  
     香港东方日报,心中无爱,在全国哀悼日的时候,作为香港的报纸,他们没有一点致哀的日子,报头不是黑色,甚至把我们因为防疫而掩埋的无人辨认遗体的行为,称作“万人坑”,这是没有人性的新闻记者,他们心中无爱,有的只是发行量和自己的收入……
  
     那些把孤儿的面孔放大在镜头前的记者,心中无爱,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孩子需要保护……”
      
    
    10、空缺。
  
     或许,这次地震报道中,中国媒体的表现也让你刻骨铭心,有哪些肯定和不满,如果你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欢迎和我交流,我们一起将这个空缺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