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研究书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14:08

台湾电影研究书目

2008-09-27 07:52:28  来自: 三德

  台灣電影研究書目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概況》。匡華出版公司 1(1991)。
  
  中華民國電影年。《中華民國電影事業概況》,1993。
  
  尹屏仁。〈本土電影的孤軍們〉。《電影欣賞》 12.2 (1994): 68。
  
  史文鴻。〈西方電影中華人的定型化問題〉。《聯合文學聯合文學》 9.7 (1993): 103。
  
  江映生。〈「麻將」四少年選段〉。《電影雙週刊》 443.36 (1996)。
  
  吳其諺。〈台灣經驗的影像塑造〉。《電影欣賞》8.2 (1990): 44。
  
  --。〈台灣邁入作者電影的年代〉。《1994電影年鑑》。2-5。
  
  吳念真, 朱天文編著。《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三三書坊,1987。
  
  呂敏華。〈影像遊戲人─杜可風〉。《影響》 68. 77 (1995)。
  
  李丁讚。〈「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弟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 (1996): 141-70。
  
  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1996。
  
  吳正桓。〈台灣電影文化和兩種電影觀〉。李天鐸編。17-32。
  陳蓓芝。〈八○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李天鐸譯。李天鐸編。33-78。
  
  劉現成。〈開放歷史視野:檢視八○到九○年代偏執的台灣電影論述〉。李天鐸編。79-102。
  
  李天鐸。〈重讀九○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意涵〉。李天鐸編。103-20。
  
  齊隆壬。〈台灣電影的日本殖民記憶〉。李天鐸編。120-36。
  
  李尚仁, 林寶元策畫。〈專題: 電影/歷史/人民記憶〉。《電影欣賞》8.2 (1990), 44。
  李泳泉。〈台灣影片整理導言〉。《電影欣賞》8.5 (1990): 47。
  
  --。〈打開臺灣電影迷宮之鑰〉。《中國論壇》 31.2 (1990): 362。
  
  李彧文。〈無夢的銀幕-九四台灣電影觀察〉。《影響》。57 (1995): 168。
  
  李清志, 黃衍明主編。《 建築電影院--閱讀電影中的空間意涵》。創興,1993。
  
  李墨。〈意識型態批評與形象的閱讀〉。《影響》58. 69 (1995)。
  
  周晏子。〈台灣電影發展的因應與突破〉。《聯合月刊》26 (1983)。
  
  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當代》698 (1996)。
  
  周韻采。〈國家機器與台灣電影工業之形成〉。《電影欣賞》(1994): 59-64。
  
  林文淇。<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中外文學》23.1: 139-56。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家屬性>。《當代》106: 94-109。
  
  --。<台灣電影中的台北呈現>。《尋找電影中的台北》 (一九九五金馬獎國片專題特刊) 78-89。
  
  --。<侯孝賢電影的寫實風格與敘事>。《1996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60-67。
  
  林智祥, 高仁君, 張岑如。〈少年也,安啦! 〉。《影響電影雜誌》28 (1992)。
  
  林進修。〈王童: 評一位電影儒者的幾部作品〉。《自由青年》 79.1 (1988): 701。
  
  邵懿德採訪整理。〈新生代的選擇--與齊隆壬一席談:狂飆於體制內、非禮制、反體制之間〉。《電影欣賞》6.4 (1988): 34。
  
  邱順清編。《1997台北金馬影展》。台北: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7。
  
  周樑楷。〈台灣影視文化中的歷史意識,1945-1979:以《源》為主要分析對象〉。邱順清編。18-34。
  廖金鳳。〈侯孝賢與王童的「台灣三部曲」電影、敘事與歷史再現〉。邱順清編。35-44。
  
  鄭培凱。〈侯孝賢的歷史鄉情與文化建構〉。邱順清編。45-58。
  
  葉月瑜。〈政宣電影的佼佼者:《梅花》〉。邱順清編。59-72。
  
  吳佳琪。〈剝離的影子--談《好男好女》中的歷史與記憶〉。邱順清編。
  73-84。
  
  戴樂為。〈借用後殖民:《多桑》〉。邱順清編。85-93。
  
  郭維雄。〈從悲劇的開端到喜劇的結局:六○年代初的三部雙語片〉。邱順清編。94-105。
  
  阿薩亞斯。〈世界邊緣的工業--台灣電影所見所聞〉。《400擊》。1 (1985)。
  洛楓。〈中國當代的城市電影── 一個現代主義的論述〉。《當代》1 (1994): 96。
  
  倪震。〈城市電影的文化矛盾〉。《海峽兩岸電影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輔仁大學》,1993。
  
  迷走, 吳其諺。〈八十年代的台灣電影文化〉。《民主進步黨1993年文化會議》,1993。
  
  迷走、梁新華合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唐山出版社,1991。
  
  馬西宇。〈1990年台灣電影紀事(上)〉。《影響電影雜誌》 13 (1991)。
  
  --。〈90年台灣電影紀事(下)〉。《影響電影雜誌》14 (1991)。
  
  馬森。《電影中國夢》。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
  
  高仁君。〈片廠紀實: 青少年哪吒〉。《影響電影雜誌》 31 (1992)。
  
  專輯集體作者。〈台灣本土電影篇(下) 〉。《電影欣賞》8.3 (1990): 45。
  
  --。〈台灣本土電影篇(上) 〉。《電影欣賞》8.2 (1990): 44。
  
  --。〈專題: 電影演員與電影表演(上) 〉。《電影欣賞》6.6 (1988): 36。
  
  --。〈電影/歷史/人民記憶〉。《電影欣賞》8.4 (1990): 46。
  
  --。〈電影演員與電影表演(中) 〉。《電影欣賞》7.1 (1989): 37。
  
  梁良。〈80年代台灣電影綜論〉。《世界電影》226 (1987)。
  
  陳文瑞。〈台灣新電影的危機與轉機〉。《文藝年報》,1989。
  
  陳清河。〈走出二十世紀的台灣電影工業〉。《海峽兩岸電影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輔仁大學》,1993。
  
  陳堯興。〈愛情萬歲之二三事〉。《高傳真視聽雜誌》220 (1994)。
  
  陳儒修。〈九十年代台灣電影文化生態調查報告〉。《電影欣賞》。75 (1995): 98。
  
  --。〈八十三年度國片輔導金評審工作報告〉。《1994電影年鑑》。
  14-16。
  
  傅天瑜。〈化腐朽為神奇的開麥拉: 訪台港五位攝影師〉。《世界電影》195 (1985)。
  
  焦雄屏著。《香蕉天堂》。萬象圖書,1992。
  
  焦雄屏編著。《台灣新電影》。時報,1988。
  
  黃建業。〈台灣文化電影發展與影業改革的新關係〉。《文訊》109 (1994)。
  
  --。〈混世少年,風塵塑像〉。《1993電影年鑑》。12-21。
  
  --。《人文電影的追尋》。遠流,1990。
  
  黃彥瑜。〈電影“超級大國民“意涵分析〉。
  
  黃寤蘭主編。《當代港台電影:一九九三》。時報,1994。
  
  楊一峰。〈「無國界」電影的概念與實踐〉。《電影欣賞》79.33 (1996)。
  
  楊世凡。《人物言說與台灣新電影─一項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楊德昌編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報文化,1991。
  
  葉龍彥。〈影響或者改變的台灣電影史〉。《電影欣賞》77.104 (1995)。
  
  --。《台灣電影史》,1994。
  
  葉繪。〈悲到極限與喜到極限──賴聲川的戲劇世界(上)〉。《當代》3.2 (1992): 14。
  
  --。〈悲到極限與喜到極限──賴聲川的戲劇世界(下)〉。《當代》3.3 (1992): 15。
  
  梁良。〈1988年台灣電影回顧〉。《世界電影》241 (1989)。
  
  路況。〈懷舊電影--歷史終結的記憶影像〉。《電影欣賞》8.3 (1990): 45。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新店:立緒文化,1997。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1-28。
  陳儒修。〈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殖民論述與殖民記憶〉。153-74。
  
  劉紀蕙。〈斷裂與延續:台灣舞台上文化記憶的展演〉。269-308。
  
  
  廖金鳳。〈制度化與個人化的電影解讀〉。《電影欣賞》74 (1995): 110。
  聞天祥。〈谷底跫音──1992台灣電影筆記〉。《1992電影年鑑》。2-7。
  
  --。〈谷底跫音--1992年台灣電影筆記〉。《電影欣賞》11.1 (1993): 61。
  
  齊隆壬。〈台灣電影批評的傾向: 「觀眾電影」影評與「作者電影」影評〉。《中國論壇》。24.2 (1987): 278。
  
  劉佳音。〈自重慶墮落到森林的天使〉。《PEOPLE 時人雜誌》34 (1995): 136。
  
  劉現成。《一九六○年代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事業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影響電影雜誌社。〈片場紀實: 無言的山丘〉。《影響電影雜誌》33 (1992)。
  
  --。〈吳念真的電影世界──《多桑》〉。《影響雜誌》46 (1994)。
  
  編輯部。〈「紅柿子」繼續鄉土重拾親情〉。《電影雙週刊》445 (1996): 18。
  
  --。〈大傳講座──國片市場不振資金缺乏︰林正盛:了解製片環境才能完成好電影〉。《銘報新聞》 659。
  
  --。〈兩岸三地電影的文化匯流〉。《影響》57 (1995): 89。
  
  蔣勳等。〈當前中國電影的問題與發展方向〉。《中國論壇》6.12 (1978)。
  
  蔡明亮著, 張靚涵編。《青少年哪吒館》。遠流,1992。
  
  蔡康永, 韓良憶。〈台灣電影與文學台灣電影精選系列〉。《萬象, 電影年》1 (1993)。
  
  盧非易。〈九0年代台灣新電影預見〉。《年代》。
  
  鴻鴻。〈誰在電影中拍電影? 〉。《世界電影》251 (1989)。
  
  顏忠賢。〈喋喋不休的場景及其不滿─「墮落天使〉。《影響》66 (1995): 78。
  
  顏匯增。〈超越「視覺的麥當勞」-台灣新電影的社會與文化意義〉。《當代》13 (1987): 144-51。
  
  --。〈超越「視覺的麥當勞」--臺灣新電影的社會與文化意義〉。《當代》13 ( 1987)。
  
  --。《神聖與世俗﹕從電影的表面結構到深層結構》。遠流 1 (1992)。
  
  魏王勻。〈扭曲的成長:台灣電影產業分析(一九四五-一九七五)〉。《當代雜誌》81 (1993): 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