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城市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15:38


(澳)安东篱  著李霞  译,李恭忠  校 说扬州 中华书局 2007年8月
近年来,史学界从大量宏观史和观念史里跳脱出来,更多优秀的城市史与日常史著作译介进来,《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就是其中的一本,该书获2006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再查阅20年列文森奖的获奖记录,比如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雷德候的《万物》, 周瑞锡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等等,该奖总体上似乎对“实证性”的著作更加情有独钟,而安东篱的这本关于扬州的著作则相当难写好,正因为扬州在某一段时间与空间里面成为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商业和文化坐标,千百年来,大量关于扬州的地方志、文人作品、诗词涵咏、官修公文……不计其数,一不留神很可能写成“地方志史”、“地方名人事迹汇总”甚至是一部新的地方文化志编撰本,而湮灭城市内在的一种多元复杂的“运动”。
本书的特色恐怕在于作者与其说是在观察一个城市,不如说是寻找进入一个城市的“方法”,或者用扬州梦三个字正得其宜,扬字意味着“巨大”或“辽阔”,州是区域的划分,“在石涛笔下的城市风景里,这座城市若有若无地隐现于薄雾与水汽之中(乔迅认为这是一种‘悬浮中的现实’的一般视觉状态)”,当然也是这个城市理想的“梦想状态”,——政治上的更迭(扬州十日)、朝代遗民的运动、文人对城市女性的书写、再到徽商进入对商业性格的塑造、盐务的管理、水利交通的改造,旁及城市史观念与现实的方方面面,作者用城市自己的“梦想运动”找到一座城市如何在中国的版图里成为文化性的坐标,而后又慢慢衰落,最后以《宛如一梦》一章作为结束,把一个“梦”的内在运动精确地传达出来,在一个深层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空间里面展示一个城市有机体的“运动”。
整本书看下来,开始的《基础》是个总纲,《城市与腹地》是内核与肌体的心脏,而所有外围的文化与事迹则是这个“扬州梦”核上的“雾气”,这个“悬浮中的现实”里的运动也是一个城市的新陈代谢,这样的结构让我想到一本以研究成都街头文化为中心的著作《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其实对一个城市空间的表述都会给人貌似“怀旧”的错觉,作者真正需要找到的恐怕不是简单的“地方性”的记忆,而是要找到一个城市空间的改造历程,随着城市内在结构的改变,对于城市机体的“期待”不同,最终也在深度上改变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与观念空间,这个“梦”是有无数四边形合力的显露,城市就在这个“合力”的基础上向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