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帕米尔文化周在京开幕 中外诗人齐欢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50:40
首届帕米尔文化周在京开幕 中外诗人齐欢聚 (2008-10-31 07:19:17) 标签:帕米尔文化周 诗人 文化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隋笑飞)首届“帕米尔文化周”日前在京拉开帷幕,活动将持续至10月31日。

    首届“帕米尔文化周”包括三个单元,分别是由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的主题为“反思二十世纪中国”的国际论坛、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主题为“世界的中国”的国际系列讲演,以及电影导演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的放映和研讨。应邀前来参加本次文化周活动的多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如北京大学的戴锦华、复旦大学的张汝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胡志德、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慕唯仁等。

    该活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

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诗歌批评家唐晓渡教授(安琪/摄)

诗人、学者欧阳江河(安琪/摄)

诗人、学者西川(安琪/摄)

树才(左)和于坚(右)(安琪/摄)

诗人、编辑安琪

    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帕米尔文化周”于2008年10月26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五楼文会堂正式拉开了序幕。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是由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及其所属的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的独立的、民间非盈利性文化艺术研究交流机构。举办此次文化周活动体现了研究院的一贯宗旨,即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一系列前沿和高端国际交流,打破当代思想和文化艺术各领域的阈限和隔膜,以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首届“帕米尔文化周”包括三个主体单元,分别是由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的主题为“反思二十世纪中国”的国际论坛,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主题为“世界的中国”的国际系列讲演,以及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的放映和研讨。文化周的全部活动将于10月31日结束。

    应邀前来参加本次文化周活动的多为相关领域的中外重量级学者。其中参加“反思二十世纪中国”论坛的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加州大学圣特克鲁兹分校的克里斯多福·康奈利(Chris Connery)、贺萧(Gail Hershatter),纽约大学的柯瑞佳(Rebecca E. Karl),斯坦福大学的王斑,莱斯大学的白露(Tani E. Barlow),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慕唯仁(Viren Murthy),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阿莱桑德罗·鲁索(Allessandro Russo)、鲍夏兰(Claudia Pozzana),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高默波,日本东京大学的村田雄二郎,东京明治大学的丸川哲史,一桥大学的坂元弘子,韩国圣公会大学的白元淡,澳门大学的刘世鼎,北京大学的戴锦华,中国社科院的孙歌、程凯,复旦大学的张汝伦、吕新雨,上海大学的王晓明、蔡翔,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中央美术学院的赵寻,清华大学的汪晖、崔之元等。参加“世界的中国”系列讲演的有:美国耶鲁大学的苏源熙(Haun Saussy)、安德鲁(Dudley Andrew),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谢平,芝加哥大学的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罗多弼,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巩涛(Jér.me Bourgon),复旦大学的姚大力,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李孝悌,北京大学的刘东、唐晓峰等。

    文化周开幕式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唐晓渡主持,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副董事长李红雨及北京各界嘉宾计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在各有关方面致词后,美国耶鲁大学的苏源熙教授和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的鲁索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国与世界,还是中国在世界:一个时代的界限》和《二十世纪中国的终结:何时,何式》的开题讲演。开幕式的另一亮点是稍前参加在黄山举行的“2008帕米尔诗歌之旅”的中外诗人们的现场诗歌朗诵,登台朗诵的包括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Robert Hass)、安妮·沃尔德曼(Anne Waldman)、布伦达·希尔曼(Brenda Hilman)、罗恩·帕吉特(Ron Padgett),加拿大诗人蒂姆·利尔本(Tim Lilburn),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斯·萨拉蒙(Toma.alamun)和中国诗人蓝蓝、欧阳江河、宋琳、王家新、西川、于坚等。如此众多的中外重量级学者、诗人齐聚一堂,在当代中外思想、学术和艺术交流中极为罕见,仅此一点,即可足证首届帕米尔文化周确是本年度京城的一大文化盛事。

附:与会国外学者和诗人简介

    [罗伯特·哈斯]

    罗伯特·哈斯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科。他是五本诗集和三册文学论文集的作者。他还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合作,将他的数本诗集翻译成了英文。还译有一卷日本古典俳句。作为一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河流董事会的成员,该组织致力于促进河流健康和人权,他发起了一个通过诗歌和艺术来教会孩子们环保管理的项目。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教授文学,他的诗歌,植根于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风物景致,赢得过诸多的文学奖。他是1995—1997年的美国桂冠诗人。

    [布伦达·希尔曼]

    布伦达·希尔曼生于亚利桑那州的土孙市,从波莫纳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获得了美术专业硕士。她已出版了七本诗集,最近的有:《松开的糖》(1997),《卡斯卡迪亚》(2001)和《史诗中关于空气的片断》(2005),均由卫斯理大学出版社出版。希尔曼为香巴拉出版社编辑了一本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并且和帕特里夏·丹斯弗瑞合编了《重大许可:关于诗学和母性的新作》(2003)。希尔曼获得过国家艺术资助基金和古根海姆基金的奖金,并在2006年获得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奖。她在加利福尼亚州莫拉加市的圣玛丽学院担任奥莉维亚·菲利匹诗歌讲席教授,教授文学和写作。她在反战的社会正义团体“粉色代码”里很活跃,她居住在圣弗朗西斯科湾地区,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继母,她的先生是诗人罗伯特·哈斯。

    [蒂姆·利尔本]

    蒂姆·利尔本1950年生于里贾纳。他是八本诗集的作者,最近的两本是《杀人现场》(2003)和《神秘的政治学》(2008)。他的《杀人现场》一书获得过加拿大最有声望的文学奖——总督奖。2007年,威尔弗里德·洛里耶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研究其作品的书《渴望从未离开:蒂姆·利尔本的诗歌》。作为随笔作家,利尔本写有《生活于世仿佛它是家》(1999)和《回家》(2008),两本书探索了北美欧洲殖民地的哲学的、心理的、政治的复杂情结以及种种失败。他也是两本诗学文章合集的编辑和供稿者,《诗歌与认知》和《思考与歌唱:诗歌和哲学实践》。他在萨斯喀彻温大学的圣彼得学院教授了近15年的哲学和英语文学,目前在英属哥伦比亚州的维克多大学教授写作。他的作品在加拿大和国外被广泛地选入各种选集,诗作被译成法语、塞尔维亚语、德语、波兰语和汉语等。

    [胡安·卡洛斯·梅斯特雷]

    胡安·卡洛斯·梅斯特雷(Juan Carlos Mestre)西班牙人,生于1957年,诗人,视觉艺术家,诗集有《雨中诗7首》(1982)、《萨福的访问》(1983)、《毕耶索谷地之秋的咏叹》(1985,阿多尼斯诗歌奖)、《火的页面》(1987)、《诗歌陷入了不幸》(彼耶德玛诗歌奖,1992)、《济慈之墓》(哈恩诗歌奖,1999)、《为了加工星星者的星星》(2007)、《红色之家》(2008)等。他主编了拉菲尔·佩雷斯·埃斯特拉达的诗选《命运一词》(2001)、罗萨梅尔·德尔·巴略的诗选《可知的幻觉》(2001)并著有关于中美洲神话传说的《宇宙在黑夜里》。此外,他的美术作品曾在西班牙、美国和拉丁美洲参展。

    [罗恩·帕吉特]

    罗恩·帕吉特已出版23本书,其中包括《如何完美》,《你从来不知》,《火的巨球》,《新诗选》,以及两本传记《俄克拉荷马硬汉:我的父亲,土耳沙私酒贩子之王》和《乔:乔·布雷纳德传记》。帕吉特也是《诗体形式手册》和《世界诗人》的编辑,他还译有布莱兹·桑德拉尔的《诗全集》,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诗人》,和皮埃尔·勒韦尔迪的《散文诗》。目前他正与王平合作将一本于坚的诗译成英文。帕吉特自己的作品已被译成了16种语言。他一直与艺术家乔·布雷纳德,吉姆·戴恩,伯特兰·多尼,亚历克斯· 卡茨,特雷弗·温菲尔德,乔治·施内曼合作。他是美国诗人学会的理事,获得过福尔布莱特,国家艺术基金,纽约州艺术协会,翻译中心,古根海姆基金,和Civitella Ranieri等的奖金资助和研究员薪金,他还是法国政府指定的艺术与文学勋章的官员。罗恩·帕吉特住在纽约。

    [托马斯·萨拉蒙]

    托马斯·萨拉蒙1941年生于克罗埃西亚省的萨格勒布,成长于斯洛文尼亚的科佩尔。他从卢布尔雅那大学获得了艺术史的学位,在投身于诗歌事业之前是一位观念艺术家。他在自己的国家里出版了三十本诗集并被认为是中欧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所获得的荣誉包括普列舍仁基金奖金,检柯奖,手推车奖,哥伦比亚大学的福尔布莱特基金访问奖金,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项目奖金。他还是在纽约的斯洛文尼亚大使馆的文化官员。他的作品除了出现在数量众多的国际性期刊上,还拥有四本用英语出版的诗歌选集:《托马斯·萨拉蒙诗选》(艾科出版社,1988);《牧羊人,猎人》(Pedernal,1992);《忧郁的四个问题》(白松,1997);《宴会》(哈科特·布瑞斯,2000)。他的夫人是画家,麦特卡·卡拉硕维奇。

    [安妮·沃尔德曼]

    安妮·沃尔德曼是一名诗人,表演者,编辑,教师及文化活跃分子。她出版了包括《快讲女》、《在Bever Grieve的房间》、《婚姻:一个判决》和《被喻为气泡的世界的结构》等40本诗集。她也编辑及参与编辑出版了包括《垮掉派诗歌》、《天使之发诗选》和《不合作主义:运转中的诗学与政治学》等多部诗选。她有关诗歌的著作有《向诗宣誓》和《先驱》。她的新作《海牛/人性》即将由企鹅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她也是她个人作品的著名表演者,尤其以她那独特的“模式结构”和“吟唱”发声法知名。她与艾伦·金斯堡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的纳罗巴学院共同创办了杰克·凯鲁亚克精神诗学学校,至今仍在校内工作。她是新美国诗歌试验性“衍生”手法的实践者并致力于保存纳罗巴学院重要的口头录音档案,其中就有具有历史意义的艾伦·金斯堡、威廉·巴罗斯、约翰·凯奇及其他人的授课和朗诵。她曾获国家艺术基金奖和当代艺术家基金奖,曾在Civitella Ranieri 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Bellagio 中心和位于威尼斯的艾米莉哈维基金会从事研究工作。她定居于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和纽约市。

    [胡志德]

    胡志德,著名汉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中文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系教授、加州大学在华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钱锺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Chris Connery(Connery, Christopher Leigh)加州大学圣特克鲁兹分校的克里斯多福·康奈利]

    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问题专家

    [纽约大学的柯瑞佳(Rebecca E. Karl)]

    妇女问题研究专家

    [斯坦福大学的王斑]

    作者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是其学术代表作。该书以“崇高”为切入点,沿中西比较路径,游刃于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各“学”之间,探讨了中国二十世纪赖以塑造个人形象的种种美学手段,描述了美学与政治的纠葛,分析了关于崇高的丰盈的中国美学。本书收入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是一套汇集海外顶尖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代表作的学术丛书,本书则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斑最重要学术著作。

    [莱斯大学的白露(Tani E. Barlow)]

    汉学家,编有《现代中国的性别政治:写作与女性主义》。

    美国学者Tani E. Barlow与Angela Zito合编有《中国的身体、主体与权力》(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一书,1994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共有10篇论文,分别讨论中国传统医学与绘画中的身体,政治权力刻划之下的身体,仪式行为中的身体,以及作为性别的身体,既涉及中国古代身体观的特色,更直指中国现当代身体观的现状,展现了中国文化中身体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性与政治性。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慕唯仁(Viren Murthy)]

    写有文章《两种现代性的故事——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谱系》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阿莱桑德罗·鲁索(Allessandro Russo)]

    Alessandro Russo是意大利Bologna大学的教授,是国外“文革”史研究的专家,他把“文革”当作一个历史的过程来考察,指出“文革”在1968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向,这种转向表现为群众自治的性质在1968年初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表述、自我管理,也就是群众自治,变成了打派仗,即各群众组织之间陷入了互相争吵,乃至发展为武斗、刀兵相见,一开始行之有效的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试验方式,突然在1968年初出现了严重的混乱,随后终于变成一场内讧和动乱。Russo教授指出,这种突然的转向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异。Alessandro Russo的研究提示让我们看到,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官僚、媒体、群众)之间“结构互动”的过程。

    [博洛尼亚大学的鲍夏兰(Claudia Pozzana)]

    对中国当代诗歌有所关注。(西川、杨炼有《答鲁索、鲍夏兰四问》等)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高默波]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他的《高家村》,其序名为《文革十年是黄金十年》,上述网址可以搜到。

    [美国耶鲁大学的苏源熙(Haun Saussy)]

    北美新一代的汉学家,耶鲁大学比较文学和东亚语言文学教授,东亚研究会主席,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多所关注。

    [耶鲁大学的安德鲁(Dudley Andrew)]

    当代美国电影理论史家,曾在1998年提出了 “大电影理论之后的”当前电影理论趋向的评论,特别是景气不在的欧洲理论……

    [芝加哥大学的杜赞奇(Prasenjit Duara)]

    历史学家、汉学家,印度裔,早年就学于印度,后去美国求学,拜汉学家孔飞力为师,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代表作有《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东北农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主权与真实性:满洲国与东亚现代进程》,其中《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获1989年度“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列文森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罗多弼]

    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Torbjorn Lden,曾任瑞典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1976年)。(摘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