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后 有 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45:21
这几天细读浙江海盐教师博客上老师们精彩的故事,令人十分感动,引人思绪万千。下面是其中一个故事:
先 后 有 别
——对一次教学反馈的思考
hysyq 发表于 2005-2-21 13:15:00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朱国荣(314001)
不久前,我到一个镇的中心小学听课。执教者是一位青年教师,上课的内容是“6和7的组成”(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听课过程中,一次教学反馈的组织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过程描述
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独立写出7的组成。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坐在笔者旁边的是一名女生,其思维敏捷、流畅。她先把7根小棒分成1根和6根两堆,然后依次移动一根,先后变为2根和5根、3根和4根……。接着,她有序、完整地写出了六组答案。在这位女生摆和写的过程中,上课教师也在旁边观察。
一会儿,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教师开始组织反馈。
师:老师发现×××(那位女生的姓名)特别聪明,她的办法非常好。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做法。
投影出示:
7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我是按规律写的,左边一个一个多起来,右边一个一个少下去。
师:你们觉得×××的方法好吗?
生齐:好!(学生鼓掌)
师:还有其它写法吗?
一生投影出示:
7
1
6
7
6
1
7
2
5
7
5
2
7
3
4
7
4
3
生:我是一组一组写的。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
生又齐:好!(学生再鼓掌)
这时,已经没有学生再举手了。
二、课后访谈
笔者:在学生独立写的过程中,你进行了巡视,你发现学生都能有序地写吗?有多少学生写完整了?
教师:能有序写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都没有写完整。
笔者:反馈时,你先让×××说,你是怎么考虑的?
教师:我觉得×××的想法很好,值得其他学生学习。先让×××说,可以让其他学生也理解、掌握这种好方法。
笔者:听课时,我发现开始有很多学生都举手了,包括一些没有写完整的学生。但×××发言后,举手的学生就非常少了,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教师(犹疑地):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方法不好,所以不想发言了吧。
笔者:你认为先让写的无序、不完整的学生发言,与先让写的有序、完整的学生展示,这里的先后次序有区别吗?
教师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回答。
三、反思
在一次给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时,我又一次提出了反馈中先后次序的问题,结果引发了不同意见。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先展示有序、完整的结果,能让其他学生较好地学习、理解、掌握。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先让那些写的无序、不完整的学生说。在教学实践中,上述教学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在组织教学反馈时,不少教师习惯于首先展示优秀学生的学习结果,认为这样反馈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可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这好象仅仅是一个教学技巧的问题。但深入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
孰先孰后,反应了教师两种不同的学习观。让写的有序、完整的学生先说,反映出教师把学习理解为“习得”的过程。即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展示一种好方法,然后大家来理解、学习、掌握,进而模仿着去做。让写的无序、不完整的学生先说,反映出教师把学习理解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先让写的无序、不完整的学生展示,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差一些,只能在比较中才能为学生所理解。也只能在比较中,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数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孰先孰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学生观。让写的有序、完整的学生先说,课堂仅仅是少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一些中下学生成了陪客。让写的无序、不完整的学生先说,反映出教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反映出教师心中装有全体学生。
孰先孰后,还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课程观。让写的有序、完整的学生先说,反映出教师仅仅将教科书上呈现的数学知识、结果视为教学资源。让写的无序、不完整的学生先说,反映出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必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正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展示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