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股灾风云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06:00
序:
  为何要整理出这样的文字资料?完全是因为现在中国的股市实在是太热了,出于对它的担忧,觉得自己应该就此做些什么。可偏偏我对股票市场而言,绝对是菜鸟等级,所以还是弄些相关的内容,修改整理了一些,让大家审视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希望看在是一片苦心,千万不要告我抄袭就好!
  
  飞翼隆重推出2007年呕血巨献”----《历史股灾风云录》

第一部、1929年以前的世界股市

  1、中国最初的股票市场
  
  大多数中国人直到1991年之后才知道股票市场里有这么多名堂,其实,早在清朝1882年中国人就开始炒股票了,同样玩得心跳。当时虽然没有什么证监会,没有那么多券商的营业所,但利之所驱,市民们除了抢购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这些“绩优的蓝筹股”外,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只要有股票发行,市民就竞相枪购,似乎只要枪到股票就能发财,这个劲头和一百多年后深圳抢购股票的劲头一模一样,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就是。当时的报纸上和现在一样,专门开辟专栏介绍各只股票,正式有案可查的股票,一年间就上市了16家,筹措到白银300万两。其中,有些大户是向外国银行和山西钱庄借钱(时髦话叫融资)来抢购股票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乐极生悲,兴衰交替的过程,导火线是一家金嘉记丝栈的大商号亏损56万两白银突然倒闭,牵涉到40家借钱给它的钱庄收不会贷款,于是钱庄采取旧债未收回之前,不再发放新债。这样又引起借贷无门的40多家企业先后倒闭,而经营股票和房地产的广东佬积欠了钱庄150万两白银而宣告破产,牵连22家钱庄。加上中法战争即将爆发,一向把钱拆借给钱庄的外国银行和山西票号停止再借钱给钱庄。于是爆发了一场滚雪球般的金融危机。钱庄从78家降到年终的10家,停业的企业商号多达四百家,没有倒闭几家种企业的股票价格狂泻。
  点评:除多了些电子技术等科技外,人性是一样的,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玩股票同样疯狂。
  
  2、1910年上海的“橡胶股票风潮”
  
  二十世纪初,橡胶工业类似现在的新经济,十分火红,那些在南洋群岛(印尼、马来亚)开发橡胶种植园的发了大财。于是上海滩上的外国流氓和外商银行,勾结当地的买办装模作样地在南洋某地找了块并无橡胶的空地,甚至连空地也没有,就在上海组织所谓的南洋橡胶开发公司,大肆发行股票。其中要算一个名字叫迈扁的英国人胆子最粗,不愧是海盗的传人,在十里洋场开设了一家橡胶开拓公司,声称在南洋拥有很多个橡胶园,应诺每个季度发放高额股息,又说他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随时向银行抵押借款,可靠得不得了。于是搞得那些发财心切的人们如痴如醉,其中包括末代的清室官僚、各地来上海的土财主,洋行买办,薄有积蓄的中小职员,甚至和尚尼姑等等。于是面值100荷兰盾(相当白银60两)的股票被炒到超过面值的17倍。1910年3月份,更上涨到20倍左右。此时,英国人迈扁赶紧快手快脚地将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售一空,哄骗公司里的中国职员说自己有急事要回国处理。
  谁知道,一去不复返,再三寻找也无下落,再查帐目,已经空空如也。于是,顷刻间,股票成为废纸一张,银行立即拒绝给股票作任何抵押。
  被牵连的三家大钱庄被迫倒闭,很多人倾家荡产,连英国大地皮商兆丰也遭了泱,不得不将私人财产兆丰花园拍卖抵债,一半卖给圣约翰大学办学校,一半卖给租界当局开辟为兆丰公园。
  结果由清朝政府出面向外国银行借了350万两白银填补这个窟窿。
  点评:上海本来就是冒险家的乐园,令人吃惊的是,当年外国的骗子,强盗,流氓的手法,怎么与现在咱们某些同胞的手法一模一样呢!
  
  3、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和交易所泛滥而导致的金融风潮
  
  1921年兴起了一股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热,光是11月份一个月里,就设立了38家交易所,每隔十几天就有一家信托公司开业。这些交易所都不是经营正常的物品或证券交易,而是从事其他交易所的的股票,有相当一部分交易所还以本所的股票作投机。往往今日刚刚成立交易所,明日就将股票上市,故意抬价,获得数倍的暴利。而银行和钱庄也热中与将钱借给投机者,以证券抵押来借取现金,贷款以两个月为限,赚取高利贷。
  那些新设立的信托公司,大部分不具备金融公司的基本条件,本身没有多少资金,而同样以本公司的股票做投机买卖。一方面将信托公司的的股票作为交易所的投机筹码,另方面以交易所的股票想信托公司押借款项,互相利用,狼狈作奸,实际上是将信托公司与交易所的命运捆在了一起。
  交易所和信托公司这样的兴风作浪,造成整个社会的投机风气,致使正当的工商业无法进行正常的营业,一些工薪阶层也盲目跟进,血本亏损。
  于是政府出面干涉,到1922年12月,112家交易所大部分破产倒闭,只剩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等6家,而信托公司从70多家变为2家。投机失败而自杀者时有所闻。总共损失资金达两亿元。
  点评:大多数中国人误认信托公司,交易所都是些90年代才出现的新玩意儿,其实80年前中国人就玩得很热了,一热就滥,一滥就要成灾,规律就是如此。
  
  4、1924年的上海公债风波
  
  1921年上海信交风潮的恶果之一,就是使股票信誉扫地,迅速膨胀的公债取代了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成为证券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当时上海已集中了全国财富的绝大部分,要在国内筹集资金,就得靠上海,当时发行程序是:财政部发行的公债、国库券以对折先向银行抵押,然后送到证券交易所开拍,开拍后的行情一般在面额的六折左右,然后再以低于行情的10%或15%与银行结价,银行所谓利润是很可观的。
  所以银行不仅乐于承担这种类似“包销商”的角色,还自己大量购入公债。由于政府发行公债收到的现金,只是债券票面价值的60-70%,因此投资公债获益颇丰,加上公债可以进行三个月的期货交易·对于敏感的证券市场来说,在三个月内,任何政局变动、战争、财政状况、债务前景等都会引起市价波动,一些有政治背景的势力集团,故意制造假经济情报和和散布谣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造成行情动荡不定,市价变化莫测,更增强了证券交易的投机气氛,交易额十分巨大。
  随着投机的炽烈,由投机而引发的交易风潮也不可避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1924年京、沪证券交易所的公债风波。
  1924年7月,随着市场银根松驰,公债交易价格不断上涨。北洋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平均涨幅近20多元,7年长期公债现货价格涨势更猛,从46元到77元,但进入8月份以后,市场七盛传江浙战争即将发生,人们担心一旦爆发战争,公债不能兑现而受损失,便纷纷抛售,投机者趁机推波助澜,公债价格一泻干里,仅在8月15日至20日短短五天各种公债价就分别下跌了5、6元至10多元不等。此次风潮,政府所在地的北京震动最大,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在8月份两次停市,而9月份的期货交割时,由于交易者损失惨重,拒绝进行交割,迫使交易所停市4个月。
  点评:证券行业中的风险,大多是人制造出来的,造谣生事,设局诱骗是最常用的手法,过去是,现在也是。没有多少新鲜手法。国债与股票的关系,2003年,有的券商几乎要跳楼。这大概又是一种历史的循环。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只是少数强盗在杀头前的豪言。大多数人则是默默地重复历史上笨蛋的行为。

第二部、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溃

  
  历经25年的熊市才回到原有的指数丘吉尔目睹股灾的序幕买空卖空加剧股灾的发展亡羊补牢,国会立法整顿股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它的道·琼斯指数(及以后的纳斯达克科技股指数)不光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世界上大多数股票市场的风向计,一荣俱荣,一败俱败。
  1929年10月的那次股市暴跌,当时不论是美国的股市投资者,还是世界上其他的股市投资人绝对不会想到的是,1929年9月3日是股票平均价格最高的一天,股市大崩溃以后,要等待整整25个春秋,股价才恢复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中国的股市虽说也经历过几次熊市,但最多也不过是两三年时间,因此很难想象漫长的25年熊市是怎样熬过来的?
  如果不吸取美国股市的教训,谁能保证中国的股市也步美国历史的后尘呢!因此有必要把这次股灾的主要原因找出来。狂热引起灾祸如果不是这次股灾的发生,美国是不会下决心整顿证券市场,成立证券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出一个又一个有关监管证券的法律。也就是说,大家终于认识到如果控制不住无法无天的狂热,下一场戏必定是股灾。这场股市暴跌起源于席卷美国股市行情不断上涨。
  从1928年开始,股市投机成为一种全国性的业余爱好,1929年1月2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一开市,买单就像潮水般地涌来,股价与交易量飞速上升,通用电器等绩优股上涨了20美元左右,其他股价也上升了5美元以上。纽约时报更预计1929年将是美国股市最辉煌的一年。
  实际上,在当年9月以前,已经股票价格急剧升腾,参与股票投资的人越来越多,简直到了男女老少齐疯狂的状态。出租车司机一面驾驶汽车,一面情不自禁地建议你应当买那只股票,即使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能向你介绍当天的热门股。人们买股票只是一心想着在短时期内再卖出,井非为了长期投资。
  作家G·托乌斯和摩根·威特斯在《1929年大萧条的内幕》一书中这样写道:“……股市的狂热居然涌进了地铁的车厢里!一个发疯的人愤怒地指责没有在每节车厢里装上电传打字电报机……他的这个要求不见得太荒唐。因为,在波土顿的一家工厂里,在所有的车间都安放了大黑板,一名职员每隔一小时就用粉笔写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大牧场上,牧牛仔们通过接通电台的高音喇叭,一分钟一分钟地了解行情。高音喇叭装在牧场上和牲口棚里。”
  当时美国的券商雇佣大批股票推销员在城市的街道上,在乡镇里,在几百家小银行内,在千家万户门前,向市民和农民们一遍又一遍讲述炒股的好处,把老板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转卖给这些不知行情的散户,推销员从每笔交易中获得手续费,老板的公司也从中获利。推销员还把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外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卖给老百姓,但却从不提“风险”二字。为了吸引更多的妇女入市,许多证券经济商还专门设立了“女士专用房间”,有时还配有简易的免费美容院。在这里,女投资人可以从大黑板上得知最近的行情,女股民已占总投资者队伍的20%。
  各家上市公司的职工也成了华尔街最忠实的投资者。各公司的购股计划从1915年到1929年翻了6倍,三分之一的职工积极参与股票买卖之中。在空前绝后的投机潮中,纽约股市一涨再涨。一些激动不已的金融分析家称之为“金融火山”。从1928年3月初到1929年9月初,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增长率与1923年至1928年初期整个时期的增长率相同,主要工业公司股票的价格上涨有时竟高达每天10个或15个百分点。
  其实,大崩溃前不久,股市已开始下跌了,而下跌浪潮的加剧是从10月19日星期六开始的,但是由于22日星期二略有回升,小股票持有者对周三股市的下跌,就不再担心了。唯有专职金融商(银行家、经纪人等)24日清晨仍惊恐不安,他们不安地等待交易所10时开门。令他们特别感到不安的是,储户在银行门口排了长队,以便打听消息,或是为了提取存款。而资金雄厚的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埃尔弗莱德。斯洛恩也来宣布“膨胀已告结束”。
  美国的一场股灾,导致美国,甚至世界股市长达25年的熊市,即通过1/4世纪,股指才回到25年前的价位。触目心惊之余,我们当然不希望中国的股市会步这个后尘。五、2。丘吉尔目睹股灾的序幕10月24日,是美国证券史上永远难忘的日子。纽约证交所的1100名会员几乎全都到场,比平日多出300多人。
  一开市,交易员们发疯了似地来回奔跑,但还是赶不上股价下跌的速度。在短短的几分钟里,160万股被抛出,好股坏股无一幸免。由于及时传递行情在技术上办不到而使风潮进一步加剧。通过电报和电话来传递信息过度频繁,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互通消息被推迟一个多小时,因此,巴尔的摩10时30分发出的指令,要到11时30分才在华尔街电传打字机上显示出来。
  结果大家都惊恐万状。当时担任记者,后来当了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根据他的现场采访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每日电讯报》上:“我看见这些人……自动出售几大捆股票,这些股票已贬值一半或2/3,但没有物色到一个有足够胆量去接受这批可靠财富的人。这批财富是别人忍痛出售的。到12时,损失已高达60亿美元,并已有两位银行家和一位经纪人因破产而自杀身亡!
  下午1点30分,一个满脸傲气、神清沮丧的人匆匆进入华尔街23号(摩根银行所在地)大楼。他就是查尔斯·米歇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一“国家城市银行”的总裁。面对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尔斯·米歇尔迅速联络一些大银行家一起,织起了一个金融“联营”拼命地买进股票,想阻止疯狂的下跌。
  那天下午,尽管他们不借花费数百万美元买进交易所的股票,结果也只是略微收住了一点急剧下跌的势头。而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只需花不多的美元买下一部分股票就可以缓解跌势,然而这一次却失灵了,数百万美元在1929年是个巨大的数目,却如泥牛入海。后来指示牌上亮出结帐数目:仅仅一个下午,卖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门后的4个小时,报纸报道了惊人的消息:当天成交了12894650股股票。这就是人们后来所称的“悲惨星期四”。大家都确信,是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并为25日交易所良好的运转感到欢欣鼓舞。但是,26日、28日和29日的再次下跌,使这场股市暴跌危机达到了顶点。五、3。大灾难还在后头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华尔街交易所开门。在刚开张的头3分钟,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股票准备出售,每股179美元,却找不到一个买主,而24日开价曾是205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的下跌,为行情暴跌开了个头。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钟下跌2美元,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一刻钟下跌17美元。到10时30分,出售了3259800股股票,亏损达20亿美元。
  从9月初到11月中旬,纽约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值损失了300亿美元。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股市的崩溃带来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大萧条、大危机,使美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用居民的个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国民收入总值从1929年的880亿元下降到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亿美元。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点。着名的通用电器股从最高的396元跌到8美元。
  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无数“百万富翁”倾家荡产。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终于走上了绝路。买空卖空加剧股灾的发展这次的股市暴跌,也与股票的信用交易即买空卖空业务有关。投资人从券商那里借入资金,利率高低取决于市场上流动资金的多寡。投资人把买入的股票留在券商处作为借款的保证,等到股价上涨后,再卖掉这些股票,投资人获得了差价,也从中支付一笔利息给券商。
  这种信用交易的风险相当大,一旦投资人的判断失误,股价未上涨反而下跌了,券商就要求增收保证金,如果投资人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有变卖股票,这就叫断头,其结果,股票大量充斥市场,更加速了股价的下跌。
  亡羊补牢,国会立法整顿股市证券市场全面崩溃给美国震动很大,美国国会很快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查,发现证券交易中严重地存在着大量人为操纵的投机行为,大量证据确凿的事实引起了严格管理市场的呼声。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大溃崩及其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危害,迫使美国政府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密的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证券法律,主要有:1933年的《证券法》(主要是针对发行市场而制定的);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主要是针对交易市场而制定的);1935年《持股公司法法》;1939年《信托契约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和1970年《证券投资者的保护法》等等。这些法后来又由大量的补充条款和规定所完善,从而购成了一个对美国证券市场严密的管理网络。


(附录一--1929年股灾篇)历史上最惨烈的几次股市大崩盘

    
  猪年大年初一,当全球华人正热烈地庆祝新岁时,中国官方新华社网页发表名为"历史上两次股市大崩盘"的文章,以极富现场感的文字记载了美国两次大股灾的情况,还刊登了昔日以"大崩盘"为主题的《时代周刊》封面。
  (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t_5752177.htm)
    
  股市里只有两种情感----希望和恐惧。问题只是,当你该恐惧的时候你却满怀希望;而该满怀希望的时候,却又十分恐惧。
  在牛市来临的时候,坊间流传的多数是让人啧啧称道的股市暴富神话,这样的神话广泛的流传燃起了更多人的希望,而另外一种情绪----恐惧却慢慢的被淡化。唤醒历史上那些令人恐惧的时刻,也许才会让更多的满怀希望的人不至于滑向疯狂……
  
  纽约1929大崩盘,“黑色星期二”: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
  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  
  那一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
  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
  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像其他人一样,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
  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相当于现在4500万美金)。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
  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对于美国的经济以及股民来说,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抛!抛!抛!”所有股票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计价格、不计成本,只要抛掉就好,经纪人被“抛”得发晕、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929年9、10月间,投机者的信心开始下降,股市崩盘开始于10月24日星期四的抛售狂潮,到10月29日,股市彻底崩溃。当天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却找不到一个买主,于是其股价开始下跌,就像传染病一样,紧接着一个接一个公司的股票都开始下跌,大崩盘终于来临。股票成为废纸,数字全无意义,一个煤炭公司的老板看着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经纪人的办公室里。无数昔日的“百万富翁”一觉醒来便一贫如洗。一些开船出海游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了身无分文的贫民。当时跳楼的绝不仅仅是股价。
  在危机发生后的4年内,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投资减少了80%,1500万人失业。

第三部、1969年股灾与巴菲特的神话

  
  巴菲特,美国股灾和中国牛气的股市  
  中国的股市这么牛,估计那些被城管赶得满地乱跑的小贩们也知道有个炒股牛人叫巴菲特了。巴菲特对投资特别是价值投资的独特眼光,现在已经被几乎所有人认可。然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又有几个人能像巴菲特那么清醒呢?
  巴菲特一生犯过很多错误,有些错误在他看来如果再活一次,他还会照犯不误。然而,有些正确的做法,如果再活一次,他还是会照做不误。尽管巴菲特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巴菲特投资故事中一些细节,也许对当今火爆的股市来说,会有一些参考级的警示。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8年,这一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这是巴菲特一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一次决定,也许因为这一次英明的决定,造就了现在世界第二首富巴菲特。但,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故事的细节:从1968年5月巴菲特卖光了手中的股票到美国真正发生股灾1969年6月,整整过去了一年。
  而且,1968年5月后,美国股市继续一路飘红,继续涨势不止。我想,如果那时候有博客的话,巴菲特在他的博客上说股票要见顶了,股灾就要来了,估计留言能上万条,也许至少超过9000条是骂他神经病的。因为他要写一年的博客,并被骂一年才能让大家看到他的英明。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显然不能胜任股神的桂冠,如果他真的是股神,那他应该在1969年4月或5月的某一天,将他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出,那他肯定比在1968年5月退休股市更为聪明。然而,巴菲特不是神,他不过是人而已,他不过是思维方式异于常人的一个投资者而已。
  1968年5月到1969年6月,这一年时间,看着你以为熟悉的股票市场继续在泛红上涨,你心会不动吗。但,我只能说,我看到当时的巴菲特,心静如水,赚到了实实在在的钱。直到他认为股市里遍地是便宜的股票的1974年,这时候,美国的股票跌到了低谷。
  回头看看现在,那些其实并不懂股票但以为自己很懂股票的新股民,得意地计算着每天的盈利,根本感觉不到也听不进股市现已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的提醒,尽管他们对巴菲特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但无知和贪欲,最终这些赌场新兵将在这个并不公平的赌场中铩羽而归。
  股票的散户人数上升到了公认的股票见顶危险点,居然被媒体、评论家说成了利好,忽悠着老百姓不断地冲入股市,可悲的是,这里面有多少是新增的股民。有一位哲人说过(好像是我),进入赌场,开始的输钱是福,开始的赢钱是祸。
  中国股市是个赌场,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变过,可怜的是,这次又有多少手头上有了点钱的中国老百姓们冲进了这个赌场,而且是不透明的不公平的赌场。这段时间,这些新入的赌徒们尝到了甜头,然而,他们可能不知道,那些巴菲特或准巴菲特们,正将手中的筹码慢慢地卖给了这些在高位接棒所谓投资者们。
  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股市大跌哪一天能到来,我们不能(如果告诉你他能的,那一定是骗子),巴菲特也只能在股灾的一年前作出决定,所以,巴菲特也不能。但经济是有规律的,任何经济市场可以违背规律运行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或遵循规律的。股市是这样,房市也一定是这样。
  巴菲特之所以能在上个世纪6-70年代的股灾中幸免于难,就是因为他坚信违背规律的事情是一定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的。他提前了一年抛出了盈利的股票,任以后股票再涨而不为心动,这简单的一点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又有几个人能在现在股票一片牛市之中悄然退出而不为以后的股市所动的?如果能做到,那你就真正赚到了现金!
  捷克文豪伏契克有一句名言,“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但你们可要警惕呀!”


第四部、1973年香港股灾

  
  20世纪70到8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股指便一直上扬,到1987年,股市一派繁荣景象,这种繁荣吸引了大量游资,这些游资逐利而来,在股市上疯狂抬高股价,一个虚假的大泡沫又开始制造起来。与1929年一样,过度的炒作造成的泡沫必然会破裂。
  
  1、1973年香港股灾
  
  1973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甚至自杀。
  
  2、不得不说的历史:多间证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FarEastExchange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其后两间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交易所先后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当时的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倡议的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TheKamNganStockExchangeLimited),1972年1月5日由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TheKowloonStockExchange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领袖陈日新创办的亚洲证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计划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开业。为了阻止更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TheStockExchangeControlOrdinance),重罚经营未经认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证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会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至1986年四会合并为止。可见当年证券及股票市场发展之炽热。
  
  3、“置地饮牛奶”事件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并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痴线”之称的香港天线上市。
  进入1973年,市场继续疯狂,于3月9日高见1774.96,于三个月内再上升1.1倍,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到消防员以防火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教师文员辞职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而牛奶收购战进入高潮。
  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场出现假冒合和实业股票,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引起市场恐慌。4月4日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利得税”,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股灾波及,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由“公司医生”的韦理(W.R.A.Wyllie)入主整顿。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只及1969年时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则要待1981年的1810才略为打破,其后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会合并及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及引入外资经纪行才正式站稳其上。
  参考资料:http://www.hoodong.com/wiki/1973%E5...%82%A1%E7%81%BE

第五部、1987年香港股灾

  1987年香港股灾是1987年10月期间,由纽约华尔街引发的全球股灾,导致香港股市下跌的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一共跌了四成。
  1984年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香港的政治前景转趋稳定,楼市及股市在1985年至1987年中节节上升。但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突然大幅下跌。亚洲股市在随后的星期一(10月19日)出现恐慌性抛售,香港恒生指数在当日下跌超过400点。
  在此情况下,当时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李福兆,在获得当时财政司同意下,宣布香港股市停市4天,至10月26日重新开市。这是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唯一停市。结果10月26日当日,恒生指数再下跌超过1100点。
  自香港九七问题尘埃落定,股市楼市回稳,尤其是在每年限制供应不多于五十公顷土地,使各财团意识到土地资源买少见少,最直接的争夺方法自然是收购持有土地的上市公司。除李嘉诚收购香港电灯外,船王包玉刚再下一城,吞并四大洋行之一的会德丰;市场更出现恶意狙击收购战。股市由1984年底1200.38点起步,上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点,不足三年上升2.3倍。
  
  1、新发财取代旧世家
  
  鲸吞会德丰会德丰原本华商张祝珊后人张玉良及犹太世家马登家族为两大主要股东,两家多年来每多争执,本已貌合神离,由于看淡香港前景,两者均有退股之意。1985年2月14日下午会德丰突然停牌,宣布新加坡富商邱德拔已由马登家族手上收购13.5%投票权的股票,同时提出以A股$6B股$0.6(A股面值相当于B股5倍,但具有相同的投票权)全面收购建议。张玉良认为被马登出卖,故将股权转让予包玉刚,并要求完全控制会德丰,不容对手反收购。2月16日,包玉刚属下九龙仓宣布以A股$6.6B股$0.66全面收购会德丰,并声称直接间接持有34%投票权的会德丰股票。2月19日邱德拔将收购价提高至A股$7B股$0.7。由于联合企业持有会德丰6.8%,2月25日包玉刚宣布以$11收购联合企业,2月26日宣布提高收购价至A股$7.5B股$0.75。3月15日,包玉刚已持有起过50%的会德丰投票权,同日邱德拔宣布接受包玉刚收购建议。由是包玉刚夺会德丰及其属下七间上市公司,成为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财团之一。
  股坛狙击手刘銮雄自爱美高上市后,由制造业渐转型为金融及物业投资。1985年11月狙击庄氏家族能达科技,后由原股东高价回购,略有所获;1986年2月由冯秉芬及李福树两大世家持有的华人置业及属下中华娱乐发生内閧,双方发生争夺战,刘氏后来居上,5月夺得控股权;同年7月刘氏企图染指李兆基属下恒基地产持有的中华煤气,吸引大股东高价增持,12月以高价抛售获利。李福兆将手上持有东亚银行售予刘氏,市传为下一个狙击目标,股价被抢高,刘氏高价套现而去。1987年3月刘氏联同丽新集团狙击嘉道理家族的大酒店,7月由第三者高价接手股份刘氏手上股份,不单获利甚丰,并侥幸减低三个月后股灾带来的损失。
  
  2、股市大跃进
  
  四会合一自1975年政府提出四家交易所合并的构想,198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用意是取代四会地位,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宣布结束营业,4月2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开业运作。联交所的开业吸引了海外资金及经纪、投资银行等,华洋之间的实力本已逆转,但交易所仍旧由以李福兆为首的华人主导,外资最终以1987年股灾停市发难。
  指数期货早在1976年由金王胡汉辉成立“香港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TheHongKongCommoditiesExchangeLimited),引入商品期货交易,提供棉花、黄豆、黄金、原糖等商品期货交易。1985年5月改组为“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HongKongFutureExchangeLimited),并于5月6日推出恒生指数期货。
  商品实物期货本不为一般投资者熟悉,何况抽像的指数期货,因此往往不知期货市场的实际风险。由于期指长期比现货高水数十至百多点,吸引外资进行“套戥仓”及“对冲活动”。套戥(arbitrage)即利用期指短暂高水现象,造期指淡仓同时买入相等数量的恒生指数成份股,当高水减小或平水贴水时平期指仓沽成份股。对冲(hedge)即为减低持有成份股的风险,在恒生指数高位及期指高水时造期指仓,由期指的利润锁着成份股下跌的风险。由于股票市场及期货市场是由两间不同的公司管理,便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
  1987年3月4日期指曾次因为下跌超过100点而停板,但股票市场没有停板或停市制度。由于每张恒生指数期货按金当时只是$15,000,只要恒生指数下跌超过300点(每点$50),期指按金便全部报废并要补仓。1987年10月时,未平仓合约起过八万张,只计按金值已超过12亿,面对数以十亿计的金融风险,期交所的保证公司股本只有1500万元,结果在一场突如期来的大跌市中泥足深陷。
  超级大供股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宣布有史以来最庞大集资计划,旗下四间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嘉宏国际、香港电灯,共集资103亿,抽取市场大量资金,但市场视为信心的表现,约一个月后股灾发生,由于供股计划有不可抗力条款,不可撤回供股计划,市场惊觉李氏眼光独到。以后每当大财团出现集资计划时,往往引起市场对大市见顶的惴测。
  
  3、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日恒生指数期货创下3949.73点新高位后,大市在高位徘徊。10月16日星期五,恒生指数曾下跌超过100点后下午反弹,收市3783.20,下跌45.44点。晚上美国杜琼斯指数大幅下跌91.55,触动电脑程序沽盘,引发全球股市连锁式下跌。
  
  10月19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已下跌120点,中午收市下跌235点,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点,收市报3362.39,各月份期指均下跌超过300点跌停板。晚上美国杜琼斯指数大幅下跌508点。10月20日清晨,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咨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宣布10月20日至23日股市及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
  
  10月26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后15分钟已跌去超过650点,全日下跌1120.7点,跌幅高达33.33%,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期指更下跌1554点,以每点$50计,每张期指亏损$77700,导致很多期指好仓持有者无法履行合约。以八万张未平仓合约计,共62亿,远超保证公司的承受能力,10月25日政府外汇基金及多家金融机构出资20亿挽救保证公司,港府从股票及期货交易中征费偿还,当日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及副主席李福兆宣布辞职。
  
  十月股灾后,恒生指数辗转下跌至12月7日的1876.18,由10月1日3949.73点计,共下跌52.5%。
  
  4、参考资料、参见
  
  冯邦彦着《香港金融业百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蓝潮着《香港股市风云》,名流出版社,1997年9月。
  蓝潮着《香港商战风云录》,名流出版社,1997年6月。
  吕志华着《香港股灾重温》,明窗出版社,1992年。
  Image:HKstubicon.png“1987年香港股灾”是与香港经济相关的未完成小作品。欢迎您积极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取自"http://www.wikilib.com/wiki/1987%E5%B9%B4%E9%A6%99%E6%B8%AF%E8%82%A1%E7%81%BD"


附录二--香港股灾篇1)香港股灾重温

  
  1、熊市数据文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每一次熊市的跌幅有多大?每一次的跌市持续的时间又有多久?以下是本港过去有恒生指数以来,五次熊市的资料。
  第一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20点下跌到58.61,所需时间不详,跌幅约51%。
  第二次熊市恒生指数从一九七三年三月九日的1774.96,大幅暴泻到七四年十二月十日的150.11,需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91.5%。
  第三次熊市恒生指数从八一年七月的1810.20开始,反复跌到八二年十二月的676点,需时共一年零五个月,幅度约63%。虽然熊市的最低点已见,但刚巧遇上了香港九七前途这问题,因此港股未能回升,只是在低位大幅波动,反复争持到八四年中。以此计算,这次熊市持续的时间则达三年之久。
  第四次熊市恒生指数从八七年十月一日的3968.70开始,最低跌到同年十二月七日的1876.18,历时仅二个月左右,跌幅则达53%。
  第五次熊市则发生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当日恒生指数为3329.05,下跌到六月六日的2022.15,这跌市同样历时很短,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跌幅亦不算太大,共跌去39.26%而已!
  有人亦把九○年美、伊战争所触发的跌市视之为一次迷你股灾,但我则认为这只是一次开市中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算是熊市。
  
  2、熊市有趣现象
  
  上文详细列述出本港五次熊市的跌幅和时间上道一次倒想从这些数字谈谈其中有趣的现象。在这五次熊市中,跌幅最大的一次仍然是七三年的一次,跌幅多逾九成,这不单是香港的一项纪录,也是世界上熊市的最大跌幅纪录,可列入世界健力士纪录大全。相信香港未来所出现的熊市,都不会打破这纪录吧?不知道现在中国上海和深圳的股市,未来的下跌会否向这纪录挑战?
  
  至于香港股市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则是在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当日创下,全日指数共下跌1120.70,跌幅多达33%,此一纪录迄今尚未打破,将来市场会否有更惨厉的跌市就不得而知了。
  
  本港熊市历时最长的一次要算是八一年的熊市上逗可说是一只“长寿老熊”,持续了三年方告死亡。而寿命最短的熊市就是八九年“六四”所引发的一次,只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两次跌市同样是“政治市”,但情形却是大相径庭!
  
  八九年跌市不但历时最短,而且还是跌幅最小的一次,大市仅是跌去约四成左右.杀伤力不算太大。
  
  最近的二次熊市(八七和八九年),下跌的时间愈来愈短,经历过熊市的人相信都有同感,跌市时间愈长,愈是难以忍受。想不到现代社会凡事讲速度讲效率,连跌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现代熊市快而急
  
  从八七和八九年的二次熊市下跌情形来看,香港跌市似乎有愈来愈快、愈来愈短的趋势,这当然不是社会进步,跌市也讲求速度和效率所致,只不过是市场成熟了,投资者的投资技巧成熟了,才会做成这现象的。
  无论任何市场,价格大幅暴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的借贷买卖活动过于频繁,说得简单点,就是做“孖展”的客户太多,因此当市场下跌到某程度,财务机构要求客户增加按金额而客户却又没法做到时,财务公司就会代客户进行斩仓,不计价沽售所投的股票(或商品),于是市场便会出现骨牌式的暴跌了。所以,愈疯狂上升愈久的市场,一旦市势逆转,跌势也就相当惊人。
  至于市场大跌的另一原因,就是投资者不愿意入市接货,人人反而争相沽售,市场一面倒只有卖家没有买家的情形氐下,跌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过去许多投资老不懂得甚么投资理论,看见价位下跌,觉得很“抵”便告买入,孰不料愈买愈公,结果泥足深陷。
  现在他们都学乖了,懂得“壮士断臂”,却可惜人人都壮士断臂,结果那只断臂没人愿要,结果市道下跌,往往一泻如注。
  由于香港股民经历过许多次惨烈的战役,已见惯大场面,恐怕将来的跌市出现时,人人都会争相断臂,所以未来的熊市若是出视,下跌将会是“快”而“急”的。
  
  4、历年熊市比较
  
  论熊市震撼性之强,八七年十月的一役为最,由于当时没有人见过一天之内下跌1200点的“悲壮”场面,因此当时的跌市广受注目,不但报章电台头条新闻报导,甚至从没沾手股票的人,也会留意事态发展。
  然而这一次熊市的杀伤力却是有限,若论熊市杀伤力,七三年的一次最强,不但许多上市公司纷纷破产清盘,许多小股民更是因而倾家荡产。当时民间就流传一个笑话,说青山精神病院里也设有证券交易所,专为因炒侬股票发了神经的人而设,直到现在我也未能证实此说是真是假。
  最消耗投资意志力的熊市就是八一年的一次,那一次熊市全世界都在八二年中告终,但香港偏就在此时遇上了九七前途问题,结果熊市寿命延长了二年,这一年里,股市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暴雨狂讽,投资者期待黎明出现,但始终看不见黑暗中的曙光,不少投资者心灰意冷,陆逐离开市场。股市把所有人的斗志消磨殆尽之后,才重纳升轨。
  至于八九年的熊市则令港人最陷于绝望无助的境地,投资者对中国的政局完全绝望和愤慨,不少投资者抛售股票并非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出现损失,而是永远离开这无可计算政治风险的市场,“时间是医治历史伤口的最佳灵药”,当市场情绪性抛售过后,市道又再重新依循经济的轨逃运行了。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我们吸收了历史的教训,又可否在未来的熊市中做得更好呢?
  
  5、熊市何时结束?
  
  牛市永远都是悄无声息地死亡,熊市也是一样,当人人都慑于老熊的威力时,老熊也就悄然逝去了。许多人都想探知老牛死之前种种的市场徽兆,但老熊的死亡人们似乎不太关心。其实,我们能够及时避过跌市虽可保持利润不失,然而懂得及时入市,才是创造财富最首要的条件。
  六七年的跌市怎样结束?由于手上欠缺文献,详情不得而知。当时的跌市因暴动而起,相信也是因为暴动平息而止。
  七三年大跌市结束的借口是市场当时盛传银行可能在年关将近放松银根,于是市场便告回升了。当然,大市跌到极不合理的偏低水平,才是真正上升的因素。
  八一年的熊市始于利率过高,令经济陷入衰退,则因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而持续,扰攘到八四年九月,中英双方终于达成草签协议,这次熊市也就正式寿终正寝。
  八七年股灾可说是一次错误的跌市,因为当时人人都担心美国经济经过五年的繁荣之后,可能会再次步入经济循环性衰退阶段,加上担心所谓西方经济模式六十年一次大萧条,于是人人争相抛售股票,令美股大跌,拖累了港股。当美股跌后喘定,重拾升势时,港股熊市也就悄然逝去了。
  八九年的跌市再因政治问题而起,打击投资者信心,政治风潮平静下来,跌市也就随之而完结。
  虽然每一次熊市死亡的诱因都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绝对相同的是每一次当所有的投资者都对市场百分百悲观,人人黯然离市时,也就是老熊告终的时刻。
  七五年至八四年股市重温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香港股市开始了另一次牛市,这次牛市持续上升到八一年七月十七日星期五,恒生指数最高升到1810.20,当日四会总成交达八亿七千六百万元。和每一次熊市来临没有两样,事情总是没有人能够察觉的,当日傍晚本港银行公会会议之后,决定把银行各项利率提高一匣,加息后最优惠利率从十七厘上升至十八厘,储蓄存款利息为十二厘,楼宇按揭利率则调升到十九厘。
  该次加息的原因,银行公会解释是为了挽救疲弱的港元。当时港元与欧洲美元利息差距达三厘半,加上美元不断上升(当时港元没有和美元挂钩),形成资金外流,不少港资调住海外套息。为防止情形继续恶化,所以决定加息。
  加息后第一个交易日(即七月二十日星期一),港股应声下跌,但跌幅有限,全日恒生指数下跌了三十二点二零,交投依然畅旺,市场投资情绪仍然高涨,并未因加息而虚怯,没有人料到另一次熊市的幔幕经已揭开。
  
  6、股市呈现跌势
  港股出人意表地持续低垂,虽然当时有百利保收购部分中巴股份的利好消息刺激,但改变不了市道的弱势,美国股市反复向下,也造成利淡的影响。
  然而加息并未能挽回弱势中的港元,港汇继续下跌至新低,股市亦回升乏力。踏入九月,美国虽有部分银行减息,但转淡的投资情绪则未见扭转过来,大市在全无新利淡消息入市冲击下节节败挫,跌幅且日益扩大,跌势越来越急。
  当时来说,相信只有资深的图表分析者才清楚知道这次熊市的来临,因为那时候市场的变化形成了“一头双右肩式”走势,以图表语言来说这是大跌市出现的型态。事实上,当恒生指数向下跌破了这走势的重要支持关口之后,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每日恒生指数跌六十点为等闲事,跌逾百点也曾出现!以当时只有千余点的指数来说,其百分比近达一成,相等于今时今日下跌六百点的幅度,不可谓不惊人!当时市扬盛传新鸿基地产和恒基地产等公司集资,是股市跌势进一步蔓延的借口。
  股市反复下跌到千一点出现急剧反弹,记得当时股市回升的理由十分趣怪,说是十大华资大户“哭股丧”,为免股市下跌令到身家缩水,因此齐齐救市云云。
  在这次下跌浪里,许多实力蓝筹股只如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均受到极大的沽售压力,能够屹立跌市于不倒的相信不少人都记得,就是“佳宁置业”和其有关的股只如“维达航运”、“其昌保险”等。当时佳宁的表现,令许多人产生不但是错觉还是幻觉,以为该股是最具实力的优质股份,最可笑当时有一份财经报章,还把佳宁赞誉为“跌市奇葩”!
  当年十二月,置地以九亿元的代价收购电话公司(即现在的“香港电讯”)34%股权,这收购行动使整个投资意欲消沉的市场又再沸腾起来,恒生指数从1100点回升到1450点的水平。
  接着在八二年四月,置地又再以二十七亿五千八百万元购得港灯股份,置地当时的大好友姿态,使淡意浓烈的股市增添了生气。虽然踏入八二年,本港股市跌势已届一段落,市场投资气候似有改观,但其实经济的表现却未见好转。股市大跌之前,当时的楼价被炒升至极不合理的水平,八○至八一年间,本港起薪点徘徊于八、九百元一个月,但太古城却已炒到一千二百元一尺(现在一般的起薪点约四千元,而楼价已升到四千元一尺,换言之亦已到了危险的边缘),形成大量单位空置,在缺乏承接力的情形下,于是楼价也随看股市出现大幅调整。
  当时不少华资地产公司在八○年下半年以高价抢入土地及“换地证”,其中以新鸿基地产和恒隆发展表现最勇,部分公司更以大量举债方式进行,因此其时的财政状况十分狼狈。加上投资者开始关注九七年香港租约期满之后,中国会否继续延长英国的租约问题。在种种不明朗的因素困扰下,恒生指数每次回升到1450点便没法再作进一步表现而回落了。
  其实,熟读“杜氏理论”的投资者都应认知道,这是典型的“熊市第二期”征象,也是最消耗投资者购买力的阶段,当这阶段完成之后,接着出现的就是竭斯底理式抛售的“熊市第三期”了。
  
  7、恒生指数大幅滑落
  
  香港股市在1100点至1450点之间争持了十个月,一九八二年八月,恒生指数在挥之不去的地产市道弱势以及政治前途阴霾的双重打击之下,终于向下跌破了这盘局的下限支持,引发起另一次恐慌性抛售浪潮。
  这一轮跌浪可以说主要由香港九七前途问题所带起来,本港一份财经报章独家报导中共在九七年后“铁定”收回香港主权,消息引起整个社会极大的震荡。
  当时市场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谓,七月间,本港十二位有头有面的商界知名人士应邀前住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交流意见。返港之后,这“十二栏杆十二钗”便开始抛售手上所持的港股了。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香港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当日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初次接触。访华之后,戴卓尔夫人表示英国会依照三个条约办事,并称会对香港市民负起道义上的责任,而中国则一再坚持“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神圣责任”。事件的发展令到中英双方关系陷于最低潮,双方在香港前途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于是敏感的股市直线下泻,市场情绪悲观到极点,在英首相访华前一个交易日(即九月二十二日),恒生指数报1121.85,但访华完毕,港股迅即滑落至800点水平之下,当年十二月二日最低还跌到676.30的新低位!
  当时对股市不利的谣言四起,市场盛传本港知名世家子弟大举抛售股票套现,将永远撤离香港市场,另外,外资调走资金、大户出售资产套现等消息日有所闻,加上港元大跌,整个香港充斥着一片末日情怀的情绪。那时候,谁也不知道676.30原来就是这熊市的最低点,其后虽然市场依然饱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冲击,但都没有再跌低过这水平了。
  
  8、股市反复不定
  
  从八二年十二月到入四年九月,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之前,香港股市便在676点至1000点之间反复上落,这段艰辛而又漫长的日子,每一位经历过的股民都知道是不容易捱的。 
  这段日子里,香港股市很大程度上受到九七间题的影响而波动,中英双方“互谅互让”,在香港前途问题上的会谈取得进展时,股市就雀跃上升;当中英双方骂战,各不相让下,股市就惊惶下跌,香港股市的投资者就在政治风而中惶煌不可终日。此外,地产市道持续淡跌,其恶果亦逐渐浮现出来,加上银行风潮的蔓延,当时港股投资气候的恶劣景况可想而知。还有,佳宁帝国的覆亡,当时的港股不单有实时利淡冲击,影响也十分深远。
  佳宁帝国的覆亡,事缘于八二年十月中旬,那时候市场忽然盛传佳宁集团现金周转出现困难,可能要取消已宣布派发的中期股息每股一角二仙,这传言在十月二十六日被证实,“铁股”佳宁立即大跌,整个大市也受到拖累。接着英文报章开始“掏粪坑”,不断爆出佳宁不利的丑闻,期间亦多次传出佳宁重组债务的消息,可惜重组债务的计划拖了差不多一年,终以失败告终,佳宁集团结果逃不过清盘厄连,“佳宁神话”终于破灭。
  银行风潮也是打击当时港股下跌的另一利淡原因,旱在八二年九月,恒隆银行便出现过挤提,但事件很快便平息下来,但八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立法局召开紧急会议,实时三读通过接管该银行,然而事件却没有因港府的救急行动而解决,市民开始警觉到有些银行已出了问题,于是谣言四起,民间流传了多间银行不稳的消息,其中以“新鸿基银行”的谣言最多,结果新鸿基银行被美林集团和百利达集团收购,该银行的风波才告一段落。
  那时候还有许多小银行都受到谣言的拖累,纷纷与国际性的大银行集团合并或联营,才能够度过当时的难关。这风潮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颇大,其后延至八五年中再爆发“海外信托事件”,但这事件在新的牛市中出现,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大。
  此外,不少地产公司因过度膨胀,没法捱过经济的低潮而倒闭清盘,对投资者的心理威胁亦极大,大家都担心自己可能不小心而误触“地雷”,加上其时有关地产公司财政出现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等谣言接二连三地传出,每一次传出来都令市道受到打击回落,市场的投资气氛可用“风声鹤泪”一词形容之。犹记得当时地产股王置地也出现亏蚀而不派息,甚至有谣言说该公司可能会倒闭,市场的悲观情绪可想而知。
  八三、四年间中英双方在九七问题谈判期间出现了多次风波,港股也就因此而大上大落,其中“港元大跌”、“胡说八道”和“贺维震荡”是最着名的事件。另外上市公司中,怡和在这期间做出多番破香港安定繁荣的事,香港这一次历时最长的熊市就在这风而飘摇的岁月中悄然度过了。
  
  9、八七股灾回顾
  八七年十月的股灾,对每一个股民来说,都是一个永不可以磨灭的惨痛教训,现在且让我们一起回亿当日惊心动魄的一刻。
  虽然当时股市灾难性的下跌爆发于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六日出现最悲观最恶劣的时刻,其实当时股市的顶部早在十月一日那天便出现了。十月一日那天,恒生指数最高曾一度升上3968点,其后市场呈现好淡争持,但全日大市仍上升6.09,以3949.73收市。自这天后,大市便没法再重睹这高位了,不过市道尚未下跌,投资气氛依然炽烈,虽然这段期间美股己现跌势,但港股却摆脱外围跌市的影响在高位争持上落。
  在十月十九日爆发大跌前一个交易日,即十月十六日星期五当天,市场已初露跌市玄机。当天恒生指数一度跌逾百点,跌市最凌厉在中午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全无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只知道就是下跌。午后市道出现反弹,这反弹令不少投资者对后市继续抱有信心,才会被接踵而来的狂泻杀个措手不及。当日全日指数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达107.1(现货月份),远期月份的溢价更高逾200点;报章引述证券业人士的看法,极大部分都继续看好后市,认为市底稳好,下周便可反弹回升。只有极小部分认为只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调整之势或会持缤,但似乎没有人敢对后市看淡。
  
  10、股市狂泻
  
  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星期一,当日天清气朗,写字缕职员如常上斑,工厂工人一如往日照常开工,香港没有不利的经济新闻出现,中英关系空前良好,可是当日香港股市却出了乱子。十点钟联合交易所刚开市,强大的抛售浪潮便告出现,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沽盘排山倒海般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见凌厉,许多股份牌下更只有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十时十五分(开市后十五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喘定下来,沽盘稍收敛,普遍股价企定于低位,十一时正恒生指数弹升了二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沽售狂潮又再涌现,十二点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我当时身处于经纪行里,记得当时不少股民互相询问:“到底发生了甚么事?”“香港陆沉吗?”大家都找不到解释的理由,若说受到美股大跌的心理影响,但港股的反应却较美股更加激烈,似乎是有点过分。
  然而,当时最困扰市场视线的要算是置地的表现了。当时置地被收购的传言不时在市场流传,在大跌市前夕,此说更是甚嚣尘上,有说日本财团出价每股十三元以上全面收购,有说刘銮鸿有意狙击,令到置地股价在大跌市中逆流而上,使不少投资者寄以憧憬,忘记做好跌市的预防措施。
  由于跌市实在过分,而且市场全无看淡的理由,于是十二点过后,一些经纪行开市执平货,使股市轻微反弹23点,以3547.90收市。
  
  11、恐慌性抛售
  
  中午时分,中环一如往昔,各酒家食肆依然人头涌涌,但可以看到许多人面上都失去了笑容,神情相当凝重,银行的股票报价机前站满了人,电台、电视台都以头条来报导这宗新闻,传播媒介不但把消息传了开去,也把恐慌传了开去。此外,不少人把噩耗告知亲友,恐慌迅即间蔓延至香港每一角落。下午二时三十分股市重开,卖盘排山倒海般涌至,连“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个下午短短一个钟头,恒生指数再跌185点,许多股票甚至是蓝筹股均只有卖家,买家牌下空无一人,股民欲沽无从、欲哭无泪,市场投资情绪就在这一日内从绝对乐观转为极度悲观。
  当日港股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只,就是“百利达熊债券(九二年期)”,全日升幅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发展九六年认股证”,跌幅高达32%。期指市场二度停市,虽然股市满目疮痍,但期指市场就更加不堪一击。由于期指市场有停板制,所以早上当市场下跌超过150点时,期交所便按照规例将之停板,下午复市后,期指叫价大幅跳落,接近三点时,现货和十一月份期货再跌180点和150点,市场再作第二次停市。据当日出市的交易员忆述,当时湛博土在期交所里目睹市场惨况,脸色铁青一片。
  由于跌市由美国方面引起,因此当日晚上虽然香港股市经已休市,但投资者依然人闲心不闲,一方面看伦敦港股的报价,另一方面则等待美国股市开市的变化,股市就是当时每一个人生活的唯一元素。
  华尔街股市甫开市便因为外国股市的大跌而大跌,所有投资者心情都一片沉重。大家都知道明日港股将会因美股的下跌再下跌,而美股又再因外围的下跌又再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当晚电台电视台频密报导美国股市最新市况,气氛显得十分紧张,结果当晚美国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泻508点,创下美国百多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当日各大报章都以套红和粗黑体头条报导美国股市市况,相信当时许多投资者看到新闻之后都一筹莫展,等待十点开市时宣判死刑。
  
  12、股市停市四天
  
  原来当日清晨时分本港联交所已立即召开紧急应变会议,在十点钟开市时终于作出决定,宣布为了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积压大量未清理的交收,因此联合交易所停市四天。
  这公布令人感到相当愕然,然而相信当时不少股民皆拍手赞好,认为这是英明理性之举,令到恶性循环暂止。尤其是当日世界各地股市均大幅暴泻,日本日经平均指数大跌3836点,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大泻250点,澳洲股市狂跌510点,香港股民更庆幸这停市可使自己逃过大难。在这停市的四日里,有关股市的新闻并没有因停市而静下来,每日各大小报章的头条均离不开股市,有些报章甚至加印号外版,尽可能以第一时间报导美国股收市情况。
  不过,周三华尔街股市大幅回升160点,于是有些人开始提出疑问:停市四天是否太长?是否有损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声誉?而法律界人士李柱铭更指联交所停市不合法。
  李福兆开始面对舆论界的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要在下星期一才恢复市场买卖,并认为若因美股回升草率复市,那么美国再跌是否又再停市?他还认为周二若非明智决定停市,股市已是“遍地尸骸”了。
  至于港府方面,也同样作出支持联交所做法的言论,财政司翟克诚在该星期的立法局会议中就说过:“政府认为股市停市四日的决定是十分适当的,政府亦不会彻查今次事件是否涉及个人利益。”港府认为这项决定完全符合社会人士以及投资者利益。
  这停市四日除了清理股市积压的交收,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引起社会的争辩之外,最严重的其实是期指市场面临崩溃的危机。由于涉及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港府聘请伦敦主要商业银行之一的HambrosBankLtd.出任顾问。
  这四天无股无市的日子很快便过去了。相信当时每一个股民的心情都不好过,大家都不知道复市当日市场将会怎样,而自己又应该怎样去面对。
  虽然在复市之前,各方面均已作好应变措施,除了专家都力陈本港经济表现良好,股市不应再跌之外,银行公会亦把最优惠利率调低一厘至七厘半,希望能够藉此以稳定市场。
  
  13、灾情惨烈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一个阳光普照的朗日,社会的一切活动一如往。中环也是一般的繁忙,并没有因这股市风暴而褪色,但每一个走在中环的人似乎都有一种灾难一触即发的感觉,尤其是股民当时的心情,更是非笔墨所能够形容。
  当日的开市时间较住常迟了一个钟头,十一点正,甫开市全市只有沽家而没有买家,卖家跳价求售,无人敢螳臂挡车入市买货,蓝筹股最先有零星买盘入市挂入,一般所承的第一手价就是当天全日的最高价。十五分钟过后,恒生指数已跌去650余点,十一点四十五分大市更跌近900点,接着才稍见反弹,但早上收市时恒生指数还是下跌了845.04。
  午后市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再度转劣,市场抛风四起,投资情绪悲观到极点,斩仓盘入市,投资者为抛售而抛售,结果全日大市共跌去1120.70,以2241.69收市,跌幅共达33%,创下全球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现货期指市场更是四度跌停板,翌日一份报章头条报导这宗新闻,就以“山崩地裂”一词形容这跌市的灾情。
  接着,港府宣布了一连串的救市措施,其中包括豁免上市公司买回自己股份的限制,外汇基金、赛马会、汇丰银行等均入市买股票,希望能产生带头作用。
  
  14、李福兆遭指责
  
  十月二十六日傍晚,香港联合交易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在这招待会之前,社会已有部分舆论向李福兆提出质询,会中一名外籍记者直率地质问(当时没有一个中文报章记者敢提出同样问题)有关股市停市四天的决定是否合法?李福兆老羞成怒,伸出右手食指直指向该名记者的位置,以英语怒斥该名记者,还以拳头敲击抬面,要求该名记者道歉。  
  “这是恶意诽谤。”李氏高声反驳。
  “讲出你的姓名,我要我的律师纪录下来。”
  “我现在就给你一张告票。”
  “控告他,带他到警署去,把他送到警署去。”李氏怒不可遏。
  当时联合交易所的其它高层职员试图劝李福兆冷静下来,但他们失败了。一众记者和电视台录像队把该名澳洲记者半拖半拉离开交易所的会议室这招待会就在喧吵声中结束。
  十月二十九日,一分西报以头版位置刊登了一篇名为“癌肿正蚕食香港的金融心脏”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评李福兆这次停市行动,并称这个癌肿已严重伤害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美誉。在此之前,立法局议员李柱铭更在立法局会议上要求李福兆为关闭交易所的错误决定而辞丢联交所主席的职位。
  李福兆其后的命运怎样?大家都知得一清二楚,我不想在此落井下石再作月旦。从股灾的爆发到李氏的收场,我不禁想起罗贯中的一阙词:
  “……世事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照在,几度夕阳红!”


(附录三--香港股灾篇2)香港股灾灾情实录

  1、八二置地
  每一次股市大跌之后,定必带来经济衰退(也许我们可以说股市走在经济的前头,因预期经济衰退而下跌),经济衰退令到百业萧条,房地产市道也受到影响。全世界最大的地产集团O&Y就是因为世界经济年来持续的不景气,结果令到该集团面临倒闭的危机。
  这件事不禁令我想起八二、八三年置地的处境,当时港股从1,800点暴泻下来,经济陷入衰退,物业市道亦因为过分的投机而下跌,当时相信谁也不会料到,置地----香港这家历百年不倒的最大地产集团,竟陷入一次财政危机!
  此事要从八二年二月十二日开始说起。当日中午是“香港地王”的投标截止时间,这地王位置就是现在的交易广场现址,地政测量处列为“港岛内地段八六六八号”,占地十四万四千多方尺。这地王投标的条件十分苛刻,投标者须先付二亿元按金,中标后三十日内再缴付八亿元现金作为“首期”,三个月内缴付地价至总额的六成,余下的地价三十个月内付清。
  那时候,本港地产已现跌势,九龙湾工业用地投标价不断下跌,中环商厦也供过于求,租率已下跌二成,而且最优惠利率仍处于十六厘的高水平。招标结果只有三票投标,而置地竟然出价四十七亿五千五百万港元,第二标的投标者是长江实业,传闻出价二十七亿至三十亿之间,第三标则是新鸿基地产及恒基兆业,出价约二十五亿,结果置地“勇”夺地王!
  当时来说,置地的出价创下本港开埠以来投地的最高纪录。由于当时股市持续下跌,地产市道不振,加上期间中资以低价投得美梨道停车场地皮,故此置地的出价便引来议论纷纷。有谓置地志在必得,因为置地一直都垄断性占有中区大部分贵重地皮,为免第三者“冷手执个热煎堆”,所以不惜出高价夺取。亦有谓置地有意托价,由于当时工业以及住宅缕宇价格大跌,只有商业大厦所受的影响最轻微,置地以高价夺得这幅地王,相对来说稳定了置地在中区其它物业的价格,同时也稳定了租值。
  置地是一间极富经验以及历史悠久的大地产集团,没可能计错数,个中原因至今仍非我们局外人所能够明了。当时置地在港以大好友姿态出现,除了买地之外,还收购香港电话公司和港灯公司,也许他们对香港前景过分乐观了一些。
  可惜股市和物业市道的淡势进一步恶化,因此令到置地的财政陷入困境,当年置地的全年业绩就亏损了五亿多元,而且沉重的利息支出使人担心置地可能会“置诸死地”,有报章的软性专栏说,置地的利息支出平均计算,每一分钟就派了一千元出街,其利息的负担可想而知。
  在这情况下,置地股价当然是如断线纸鸢般下跌,最低潮时股价跌到只有一元多,其时有人作了个这样的譬喻:“烟民每日吸一包香烟,就烧掉三股多置地。”
  当时怡和大班纽璧坚先生,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样挂冠而去?
  
  2、八七置地
  八七年股灾前,在市场“奋勇作战”的老股民相信记忆犹新,当时股市已全线滑落,唯独是一只置地竟是逆市上升,使不少投资者错误判断市势,结果招致损失。有关置地被收购的消息,八八年后己完全沉寂下来。在此之前,有关这公司的消息甚多,增添本市炽热的投资气氛。
  置地易手的传言,可追溯至八七年年中,当时日资财团与恒生银行力争中区旧消防地段,日资初露觊觎本港地产的野心。七月时,市场开始传出日本某银行有意买入“怡策”所持的置地,收购价每股大约八元。但这消息很快便沉寂下去,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十月期间,收购置地的消息突然甚嚣尘上,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众说纷纭。其一是说另一日资财团想以每股十三元的价格收购置地;另一种说法是:本地几间华资大地产公司,有意联手买入置地,收购价更高达十六元。
  当时世界股市已开始从高峰回落,但港股却因置地事件而分散了投资的注意力,大家只热中于“借艇割禾”,趁这消息赚取投机之利,忽略了市场存在的危机。结果不少投资者都在十月股灾蒙受严重损失。
  股灾过后,市场虽然满目疮痍,但传言并没有因而灰飞烟灭。直到八八年四月,由于已过了半年,有意收购者可避过以去年大跌市前之最高价对置地进行全面收购,于是消息又再广泛流传。
  当年五月四日,有关收购置地的若干行动,又传再度部署,令置地股价由八元三角升至公元五角,翌日一度升至九元,以八元九角收市,两天共升六角,当时股灾后,仅半年,市场投资气候仍差,因此,已是相当可观的升幅了。
  当时,市场有传闻谓华资财团由于没法遂收购之愿,故有意把所持的置地股份售与一日资大财团。但谣言很快地被怡策的行动所粉碎,五月六日,怡和、怡策和置地三间公司同时宣布停牌,稍后怡策宣布以每股八元九角半的价格,购入长江、恒基、新世界及中信四间公司共拥有的8%置地股份,耗资十八亿三千四百万元,消息公布后,大市急挫。
  置地一系股份复牌后,同样难逃大跌厄运。
  怡策这次购回置地股份,以长实为首的一方有一项很特别的协议,就是承诺七年内这几间公司不购入置地或怡和名下任何一间公司1%的股份。这附带条件引起当时市场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这是怡和大班凯瑟克对本港前途信心的明证,但当时我却持不同的见解,在一份月刊中为文指出,“这协议只是令到凯瑟克面对九七问题,更加可以进退自如而已!”原因是这七年的协议只是限制了长实、新世界和恒基不得大量买入怡和系的股份,但假如怡和意欲出售自己手上的股票,那是可以随时出售给任何公司的。
  最近,怡和更改本港的第一上市地位以及置地出售皇后大道中九号物业,一再证明怡和对九七的香港毫无信心,当时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当年的“七年之约”,期满之时刚好是一九九五年,距离九七不足两年的时间,华资大户会否在九五年时又再策动另一次“买地”之战?怡和安排协议期满刚好在九七之前,是有心还是无意?
  
  3、优胜劣败、股海淘汰
  每一次股市大崩围之后,定必有许多上市或非上市的公司倒下来,被淘次出局,七三年的一次如是,八一年的跌市亦然。七三年大跌市后倒闭清盘的上市公司甚多,只可惜资料现在不少经已遗失,记忆所及,当时的“香港天线”、“山帝国”等都是其中的例子,由于那时候市场监管不善,上市公司的要求不严格,至令许多缺乏实力的公司亦能够上市,才种下日后倒闭清盘的祸恨。当时就有外国分析家这样形容香港市场:“一只狗上市也有大把人排队申请。”其疯狂的情形可想而知。
  八一年大跌市之后,亦有不少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地倒闭,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形,就如年来美加以及日本经济衰退,许多公司都出现财政困难,甚至全世界最大地产集团O&Y现在也面对极大的财务危机,所以当年不少上市公司被淘次出局正是自由经济体系中优胜劣败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当年由于“佳宁事件”牵涉的层面太广,所以才对整体社会做成颇严重的仲击,在这次大跌市中据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五间上市公司中,就有一间清盘破产。由这数字可知,当年小投资者在股市中误触“地雷”的机会是极高的。
  “佳宁”、“益大”、“侨联”、“百宁顺”、“海外信托银行”、“香港工商银行”、“好世界投资”等,相信老股民都不会忘怀这些名字吧?这些公司在八一年之前,也曾显赫一时,为不少股民制造过无数个发达美梦哩!
  
  4、公司倒闭之因
  
  一九二九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无数公司相继倒闭,甚至银行亦出现连锁性的倒闭风潮。不过,一九八七年港股虽然从4,000点大跌至2,000点,跌幅多逾五成,毫不逊于任何一次熊市,但这一次跌市过后,香港股市并没有一间上市公司出现财政困难,更没有倒闭停牌的情况出现,和过去跌市所出现的状况相反,可谓异数。
  其实这情形我们不难理解。个中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次跌市历时极短,只有数天的时间,便完成了过去数年熊市的跌幅。而且跌市出现之后银行像过住的作风般“落雨收遮”,收紧信贷,反而全世界利率多次向下调低,故此使世界经济避过了一次衰退的危机。经济没有出现衰退,企业公司亦不致于因而倒闭了。
  至于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后,港股虽然大跌,但这只是因政治问题引起市场的过敏性反应,而且这政治阴影很快便已过去,所以没有对香港的经济构成太大冲击,股市中也没有公司因而面临倒闭停牌。
  一般来说,在经济繁荣期中膨胀愈快,借贷愈大的公司,在衰退期间倒闭的危险愈大;由于这类公司积极进取,所以在牛市中升幅往往是最大的。换句话说,那些在升市中人人看好,具进取性的公司,在跌市里将是最危险,最缺乏抗跌力的股票!
  
  5、市场传说
  股市愈旺,市场流传的谣言愈多;股市跌后,谣言也就销声匿迹了。为甚么在升市中,市场的消息特别多?这些所谓“消息”的可信程度,大家可想而知。
  一般市场最常听到的消息就是:“某某股睇X『蚊』!”“某某股的庄家说炒上去。”这些谣言就是市场的“消息百合匙”,无论套在哪一只股票身上都合用。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波斯湾战争爆发前的一段市场消息。
  当时港股“六四”余悸刚过,市场又再回复生气,有一只极泠门的四、五线股份突然不寻常冒升,每一只股票的上升背后总有一个极美丽的故事惹人憧憬。该股其时盛传一名湾富豪想将之“糟肥”,然后发展成为香港的旗舰股只。由于当时台湾人豪气干云,一掷千金,凡与台资沾上关系的股票皆不同凡响,所以此说顿时引来投资和投机人士的追捧,加上有点石成金的庄家做庄,故该股短短数日便升了四倍。
  其后该股从八元回落到五元。市场有更荒谬的传言,传言谓该富豪某天乘着自己的房车时,和司机说继续买他的股票,并保证他会升上十三元,那司机随即卖了自己的房子,全部买入该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人人争相抛售股票,该股迅速打回原形,那富豪对该司机的承诺早就抛诸九霄云外了。至今我仍然不明白,市场灵通人士怎知道那富豪与司机的谈话?那司机不知道近况如何?
  
  6、“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中国古谚有云:“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在香港股市中,“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不知道大家可相信否?
  七六年大跌市前,有一只叫做“香港天线”的股票上市,据老一辈的股民说,这是一间替住户安装天线的公司。当时便有人取笑说连一根天线也可以上市,把猫只狗只上市也可以了。
  八一年这次牛市的末期,出现的“妖股”就是“佳宁置业”,此股实可说是香港股市的魔星,不少股民以及上市公司都被该股累至倾家荡产,要是该股当年没借壳上市,也许当时香港股市不会弄至那般境地!
  八七年港股升上近4,000点时,市场忽闻“大富豪夜总会”筹备上市,那时便引来议论纷纷,大家均十分好奇该公司的资产净值怎样计算?夜总会的小姐算是公司的资产吗?算是流动资产?近日笔者与一位专替公司槁上市的朋友闲聊,他笑道:“如果大富豪可以上市,也许一个黑社会组织“XX会控股”也可以安排上市了。”
  无巧不成话,当大富豪上市仍在扰攘期间,股灾就出现了,股灾之后,大富豪的上市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不了了之。虽然年来港股新上市公司频密,但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甚么稀奇古怪的公司上市这是联合交易所现在的上市条例较以前更加完善严谨的结果?抑或是现在股市还没到大跌的时候?
  假如你听到甚么古怪的公司准备上市时,小心就是离市的时刻。
  
  7、和黄派钱Vs怡和迁册
  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表面化之后,愈来愈多的上市公司把公司迁册往百慕达注册,现在股民对这行动已是见怪不怪,市场亦没有对这些消息再作任何反应了。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本港哪一家上市公司首先作出这创举?当时市场又有些甚么反应?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香港四大行之一的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改在百慕达。当时怡和新任主席西门.凯瑟克解释,由于怡和未来将大肆发展国际业务,所以需要一间国际性的控股公司。选择百慕达群岛作为控股公司的理由,是因为该处为英属地区,没有英国法律系统,如果怡和总部仍留在香港,恐怕将令其国际贸易伙伴失去信心。
  当时投资者对香港政治前途的消息反应十分敏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投以没信心一票,因此怡和这石破天惊的创举引起市场极大震撼。犹记得当日也是和记黄埔公布业绩之日,李嘉诚似乎预知有不利股市的消息宣布,所以在怡和宣布之前,香港股市尚未开市,便抢闸宣布和黄每股大派现金红利四元!这也是香港股市破天荒的创举,李氏把二十亿元现金送与每一位小股东,这慷慨的做法至今仍没有哪一间上市公司可以做到。
  和黄派钱的理由是:“公司内部累积过多的现金,由于政府新财政预算案中规定,公司的利息收入需缴交利得税,但如果派发给与股东,则可使这些利息避免纳税。为对股东公平起见,决定派发特别股息。”
  这消息对该股以及大市来说,应属利好困素,纵不利好,也不该利淡,消息公布后,和黄股价果然作出利好反应,迅即于开市后急升,但很快地便掉头急跌,当怡和的迁册也公布后,市场更是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
  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滑落,一度跌至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一成,和黄在良好业续以及大派红利的支持下,亦不能幸免于难。翌日(三月二十九日)港股更是一片凄风苦雨,当日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由于当时投资者已到盲目悲观的地步,和黄大派现金红利,市场竟解释作该公港的前景缺乏投资信心,董事局不再作出新的投资,因此把现金归还股东了事!一项极之利好的消息竟可作出截然相反的诠释,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怡和与和黄在一天均有重大的宣布,当时市场人土均认为这绝对不是“实属巧合”,怡和这重要的宣布事前定必会知会港府,李嘉识在本港的投资举足轻重,事前当然不会不听到“风声”,所以和黄抢闸宣布派现金红利,是希望减轻怡和公布所带来的冲击,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未能够力挽狂澜于未倒!
  
  8、股海沧桑“百宁顺”
  八一年港股熊市阶段中,不知道大家可曾记得林秀峰和林秀荣两兄弟?他们当时控有一间名为“百宁顺”的上市公司,结果这间公司在股市的“熊”流中被淹没了,林秀峰的地产王国美梦也就粉碎了。
  现在,且让我们重温这一个故事。
  百宁顺(Bylamson)名字的由来,是纪念林氏已故的父亲林炳炎(B.Y.Lam),直译其意,百宁顺中文应译之为“林炳炎之子”,该公司前身是“嘉佑地产”,嘉佑地产是七二至七三年港股狂热时一只“蚊型垃圾股”,其资产以及盈利俱十分薄弱,因此股市大跌后,长时期没有买卖。
  其后,另一间上市小公司“兆景祥”以廉价购入其空壳,八一年七月,百宁顺(代理人)有限公司向兆景祥购入,代价约二千四百多万元。买入后,嘉佑易名为百宁顺,而且林氏兄弟开始注入资产,其中包括“美国银行中心”大厦的五层缕,当时,林秀峰是地产界中的超级大好友,狂热于地产买卖,当地产市道暴跌下来,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百宁顺有限公司委托简福贻测计师行把美国银行中心十三楼拍卖,物业共一千三百平方公尺,连同四楼的三个车位拍卖,拍卖低价三千三百万港元。两年前,这层楼的成交价是四千六百万元(平均每尺三千二百八十余元),换言之,这物业的价格已下跌了近三成,可惜,当年高价抢回来的东西,今日贱价出让依然乏人问津。其时百宁顺的困境可想而知。除了地产投资失败之外,百宁顺多次与佳宁进行交易皆“着了道儿”,例如百宁顺一家私有公司购入佳宁名下香港友联银行17.7%的股权,这宗交易尚未完成,百宁顺就蚀了一亿四千四百万的订金与对方。
  林秀峰曾经做过许多生意,而且十分轰动,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林氏家族投资“佳艺电视”,可惜最后该电视台宣布倒闭。
  当他们转向地产界发展时,同样做了一件极轰动财经界的大事----以十五亿六千万元买入“金门大度”----现易名为“美国银行中心”----,然而当时“佳宁置业”刚从置地手上买入,买入价仅为九亿九千八百万元而已!
  “百宁顺”以极不合理的高价买入多宗物业,因此令到资金极为紧绌,加上物业市道不景气,令公司的资产净值大幅下降,负债比率则大幅上升,故使公司走上破产边缘。然而,林氏最大的致命伤是依傍着“佳宁”,佳宁面临危机,“益大”更遭到清盘的厄运,同一条船的百宁顺,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百宁顺借壳上市以来,似乎和亏蚀结下不解之缘,在八二年度公司蚀去了三百八十多万元,在八三年度更亏损二亿八千九百万元,奇怪的是每年“钱照蚀,红股照派”,八二年竟十送一红股(但不派息),八三年更十送二红股(同样不派息),林氏兄弟在商场上虽然不能够长袖善舞,但在股票上的计谋和把戏却不赖!
  后来百宁顺的债主银行东亚追讨债项,由于欠债一拖再拖未能清偿,最后在八三年八月下旬申请停牌。
  
  9、八十年代银行风潮
  
  九一年里,香港股市的上升之中,以银行股表现至为突出,主要的银行股类如恒生银行、东亚银行以及永隆银行等升幅逾倍,有“大笨象”称号之汇丰亦有惊人升幅。踏入今年,汇丰公布内部储备之后,大家惊觉到原来银行过往一年稳藏了巨额盈利,所以银行又再更上层楼,成为投资者抢购的目标。
  曾几何时,银行股成为投资者唾弃的对象,人人争相抛售这类股票,有人甚至因为持有这类一直以为是最稳健的股票而倾家荡产!
  八十年代中期,本港出现了一次“银行风暴”,不少老牌银行先后被政府接管或是倒闭,一间接连一间如骨牌般倒下。先有没上市的“恒隆银行”被政府接管,当时股票市场还闹了个笑话,一些投资者误以为该银行和“恒隆地产”这只股票有关,令到恒隆银行出事那天,该股也受到盲目抛售,经过澄清后方才没事。
  接着,海外信托银行和工商银行亦被政府接管,然后则发生“嘉华银行事件”,据当时市场的路边社消息谓政府也曾暗中伸以援手,破财十亿。八六年初,老牌的永安银行受到坏账拖累,这间历时逾半个世纪的世家银行最终股权亦告拱手他人,被恒生所收购。
  还有,友联银行、新鸿基银行、远东银行都先后被收购或参入国际大银行集团,才得以生存下去。犹记得当时,人人闻“银行”二字而色变,投资者不敢买入银行股,市民却依然敢存钱在银行,原因是每一间银行的倒闭,港府例必挽救,结果种下了后来“国商事件”的祸根。
  
  10、“海外信托事件”
  
  “海外信托事件”爆发时,确曾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财经界产生极大的震撼,原因除了因为这是一间为公众熟知的上市公司之外,在那时候来说,海托还拥有“香港工商银行”以及“华人银行”股权(前者也是一间上市公司),另外海托还拥有两家财务公司,为香港的第三大银行集团,故此其倒闭带来的影响是广泛性的。
  八五年六月六日傍晚,香港政府宣布海外信托银行无力偿还债项,当晚警方人员立即把湾仔海外信托银行大厦封锁,彻夜作出调查,并于出事当日在机场拘捕了身挟巨款和股票的该行董事总经理张承忠。翌日财政司便宣布由政府接管该银行,使该银行得以继续经营,存户分毫不损,不过该公司的股票却立即停牌,其后论为“纪念票”。
  “海托”的倒闭,是因为银行的坏账太多,外贷款项没法收回,其中不少是对银行董事控制的公司的贷款。另外,银行监理专员在接管该银行时在记者会亦作出透露:“海托在八一至八二年间,曾向一位叶姓的人借出一连串巨款。”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警方商业犯罪调查科和廉政公署的追查之下,“多米尼加财务公司”创办人叶桩龄从美国引渡回港,另外,海托多名董事都被警方提堂起诉。一直以来,银行都给与市民作风稳健的印象,所以稳健的投资者大多会买入银行股作为长线投资对象,甚至有些退休人士把退休金换来持有这类股份这些不幸的投资者他们怎样安享晚年呢?
  
  11、“海托事件”余波
  
  港府在“海托事件”中虽然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迅速接管了整间银行,使存款客户分文不损,事件不致扩大。可是股票投资者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投资一夜之间尽付流水。
  事件并不只就此平息下来,还有小小的余波。“海托”的小投资者认为政府的做法不公平,他们也该受到照顾,政府应该赔偿他们的损失。于是乎,一群海托的小股东齐往维多利亚公园示威集会,情形就像“国商”的存户一样,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国商存户般激烈。
  其实,大家都知道股票持有人就是该公司的股东,无论你拥有几多股,都是公司的股东。公司出现了问题,应该由股东负责,假如是无限公司,公司任何的负债没法清偿,就会由股东承担这责任。奇怪的是为甚么公司出了事,身为股东的竟要他人承担这责任?假如公司有利润,是否该股东也同样把利益转嫁他人?最莫名其妙的是当时竟有律师伸张正义,替这群小股东出头,可惜最后徒劳无功。
  另外,这事件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份报章,有一名以中国名酒为笔名的专栏作者,每日一股推荐股票,未知道此君行了霉运抑或另有别情,竟就在海托出事当日力荐读者买入此股,甚么偏低长线持有等字眼全都用上了,记得当日海托收市时最低做价还在三元以上。事发后该专栏当然是极之轰动,不少人均在议论纷纷。想知道此君究竟是何方神圣?
  翌日,该份报章这专栏依然,不过栏内却没了这位作者的文章,换上一幅漫画,画着中环康乐大厦摇摇欲坠,有人把一根大柱将大厦顶住!


___________________(附录四--香港股灾篇3)跌市前征兆

 
  1、牛市和熊市的分析
  有关牛市和熊市的市场特征,美国股票分析祖师杜琼斯早就作出全盘的分析研究,值得每一位投资者一让再读,大家可从“杜氏理论”中互相印证与香港熊市异同之处。
  
  牛市第一期  
  杜琼斯根据美股多年的经脸,总结出牛市和熊市不同的市场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市场特征,判别市场处于哪一个阶段。
  牛市(“多头市场”)是指持续多年的大升市,一般来说牛市共可分作三期。其中牛市第一期初段和熊市第三期末段互相混合在一起,或者我们可以说牛市第一期初段相等于熊市第三期末段。
  牛市第一期通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形下出现,当时投资者对市场已经完全心灰意冷,他们不计成本抛出所有的股票,准备离开市场。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入货良机!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投资者,虽然看见整体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的阶段,利淡的经济消息接踵而来,但已感觉到市场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情况即将会有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有耐性地限价买入,市场的交投渐渐出现改变的征兆,成交当时虽然还十分低沉,但在回升时已见有微量的增加。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徊,大部分股票从弱者流向强者手上之后熊市便真正宣告死亡,另一次漫长的升市亦届开步了。
  牛市第一期经过强者有耐心的吸入后,大市开始稳步上升,每一次回落时的低点都较上次为高,于是引来新的投资者入市,形成大市上升成交增加的现象。这时候上市公司利好的消息开始出现,公司业绩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
  不过,熊市的教训记忆犹新,投资者当股价升抵某水平时便裹足不前;但市场的发展仍然是乐观的,大市基调十分良好。这情形便令到市场形成既非上升,也非下跌的争持局面。于是股价(或大市)在高水平反复上落。这段时间可能维持数个月至超过一年不等,主要视乎上次熊市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深浅而论。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纳为第二期,但一般投资者为容易区分市场特征,把牛市初期的上升划分为第一期,而争持徘徊之局则作为第二期。
  
  牛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争持之后,牛市第三期出现了。这一期市场有很明显的特征让我们辨别到。首先是股市的成交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愈来愈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大市每一次回落调整不是令投资者离市,而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跟进。市场的投资情绪高涨,投资者充满一片乐观气氛,股市的交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报章不断报导有关股市的情形,而且还是头号新闻。亲戚朋友谈话之间总离不开股市这个话题,而且市场消息满天飞,每一个人都有“可靠的内幕贴士”,互相推荐买入的股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连擦鞋仔都讲股票的现象了。
  此外,公司的利好传闻不断出现,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等。上市公司亦不断乘时大举集资,或送股、拆细以讨好小股东。
  在这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因此垃圾股、冷门股不断大幅标升,长期没派息、财政有问题的公司股票照升如仪,反而愈来愈多业绩优良的实力股只,投资者拒绝买入。
  当这情形去到某一个极点时,市场便会出现崩溃了。
  
  熊市第一期
  熊市又称作“空头市场”,是指持续经年的大跌市。同样地熊市也是分作三期,而熊市第一期初段亦即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
  熊市第一期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形下,当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完全没有戒心,相信大市将会继续大幅再升。而且市场也尽是利好消息,公司的业绩盈利到达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更加在这段期间加速膨胀,收睛合并消息频传,总是牛市第三期末段的一切市场特征完全浮现出来。
  正当所有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的上升之际,先知先觉的醒目资金已开,始撤离市场;所以,当时市场的交投虽然仍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下降的倾向。
  因此,熊市的第一期可说是“出货期”,当大市再创向新高,而成交却没法同步创出新纪录之时,大跌便届随时出现。
  
  熊市第二期
  由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悄然离市,市场在乐观之余,开始隐隐感到有点不妥,这时侯市场出现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都会触发“恐慌性抛售”。
  因为市场累积太多的好仓,当想要买进的人退缩不前,而愈来愈多的投资者急于沽售,股价(或大市)跌势便告转急。股价的急跌导致部分持好仓的因未有足够按金而被迫斩仓,进一步使跌势恶化。于是股价愈跌愈急,愈急愈跌,形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经过一轮疯狂性的恐慌性抛售(这段期间市场的成交量仍然十分庞大)之后,投资者觉得跌势似乎有点过分,目前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和股市此较,未免是过于悲观,于是大市出现一次较大幅的回升局面。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将可能持续数星期至数个月之久,而回升的幅度一般是整次跌市总跌幅的三分一至二分一之间。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为熊市第二期,不过我们为了清楚识别市场,所以把“恐慌性抛售”划分为第一期,而中期性反弹则视作第二期。
  
  熊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之后,经济方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出现了恶化,不利消息接踵而来,进一步摧毁投资信心。
  这时侯,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但不是恐慌的情绪),公司业绩倒退、财政困难、停牌清盘等消息接二连三地出现,整个经济陷入极度不景气中。
  于是那些缺乏信心的投资者沽出,早几个月前认为股价抵买的,现在也加入沽售的行列。在熊市第三期中,大市(或股价)只是持续下跌,但跌势并没有加剧,而且下跌的股票大多集中在业续一向长好的蓝筹股和实力股身上;那些二、三线低质股份,可能在熊市第一期与第二期时已经跌够,因此再跌幅度灭少,甚至不再下跌,跌势全都集中在优质股。这些股票是投资者最后失去信心的。
  其实这时期也就是牛市的第一期初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已开始有耐性地作选择性吸纳,市场这时砾正处于黎明前最思唁的时刻,很快地黎明便出现了。
  
  2、最适合的生存之道
  
  财经报生不逢时
  随着投资的普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见殷切,除了报章以及电视加强这方面的报导之外,传呼公司、新闻通讯社亦加入竞争,现在我们得到的信息无疑是较以前更加快捷和方便了。
  目前香港共有二份财经报章,虽然这二份报章未能平分春色,但相信已能站稳阵脚,在市场上生存了。仍记得过去十多年来,本港一直只有一份财经报章可以生存,许多财经报纸先后创刊,可惜都等不到黎明便己结束。不过,我一直认为香港能有这么多份马经报纸生存,投资股票较赌马更加需要分析和信息,市场肯定需要多过一份财经报章。这想法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说也奇怪,香港每一次有财经报章筹备创刊之际,必遇上港股大跌!犹记得《信报》在七三年创刊,当年股市就从1700点暴泻下来,经济也因而进入衰退。该报在当时的经营极之困难。八一年有一份名为《财经日报》悄然面世后不久,港股就从1810点掉下来,进入熊市阶段;当时股市踏入新的牛市后,该份报刊却停刊,令人惋惜。接着黄玉郎的《金融日报》在八七年底挟雷霆万钧之势而来,但却只生存了七十二天,在雷声大而点小之中结束。结束后不久,便发生了全球性股市大灾难,不可谓不巧合!
  在环球大股灾期间,另一份财经报纸《经济日报》则密锣紧鼓招兵买马,报纸尚未面世,就发生了股灾,结果这份报纸就在全人类对股市最恐惧时诞生。
  
  大跌市领先指针
  投资界有这样的经验之谈:“当擦鞋仔也谈股票的时候,股市就会下跌。”当然,擦鞋仔不是股市的克星,他们不可能讲跌整个市场,这不过是说当人人都疯狂于股市,连最外行的、目不识丁的人也参与这市场,就显示这市场已到达最疯狂、最失去理性的地步,也就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刻了。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令他疯狂。”在香港,擦鞋业式微,我们未必容易接触到擦鞋仔,所以有人说连牛头角顺嫂也谈股票时,股市便快要下跌了。
  然而,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每一次有新的财经报章筹办创刊时,必遇上灾难性的大跌市!本港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只出现过三次熊市,无巧不成话,每一次熊市出现前后,都有财经报纸创刊!
  其实这现象不难理解。当股市兴旺时,有关的财经信息需求自然增加,而且亦有财团想到股市每天成交以亿元计算,每一位投资者买卖动辄以万元为单位,怎会不舍得区区一元数角的报纸钱刀,然而二道市场的盛衰是循环性的,股市壮旺时才有办财经报纸念头,再假以时日筹备和聘请员工,报纸面世时股市由升转跌,进大熊市阶段是不足为奇的。
  所以,我们若要测知离市时机,不必要知道牛头角顺嫂是否买股票,也不必要听到擦鞋仔是否在讲股票,只要看见有新财经报纸创刊,又或是听闻有人筹办财经报纸,就是股市大崩围的最佳领先指针。
  
  速速离市!
  供股
  股市有个很奇怪的市场反应,那就是每逢供股股价必跌。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为例,长实一系谣传供股集资上该系股价立即如千钧压顶,谣言澄清后,股价才重纳升轨。
  有人曾经问我:“是不是供股属于坏事,所以不受股民欢迎?”“是不是每有供股股价必跌?”
  这情形却也未必。
  其实在七三年之前,股市每有供股集资,股价不跌反升,人人视集资为利好消息。那时候人人只爱股票,不爱钞票,供股价定必较市场价为低,人人既然都在市场抢购股票,何不以较低的价钱供股?所以每有供股人人皆欣喜若狂,纷纷抢进该股票。
  可是股市经过多次灾难性下跌之后,投资者对股票的热情减退了,再加上过去股市中有不少大鳄不断利用供股集资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得回来的钱却用不得其所,小股民只有俾钱,却从没机会收钱,而且所持股票愈玩愈缩,于是便视供股为洪水狂兽了。
  
  入市最佳时刻
  大家都知道连擦鞋仔都讲股票时,股市就会下跌。不知道可有听过,当所有人都绝对悲观时,就是入市的时刻?
  犹记得八二至八四年间,本港股市饱受蹂躏,银行风潮、佳宁倒闭、地产危机、政治前途等问题接二连三冲击股市,令投资者信心完全崩溃。当时光大实业的王光英买入城市花园之后亦告“挞订”,并形容香港的楼市是“一潭死水”。一份财经报章的社评更肯定地说资金从此之后永远撤出香港股市,共产主义制度下不可能有最资本主义的股市。
  亦有专栏作者预期港股以后“只有波幅,没有升幅”。
  可是,就在人人最悲观之际,楼市之水不再死,股市也扶摇直上四千点。这“波幅”确十分惊人,完全应合了“当所有人都绝对悲观时,股市就会上升”这句话。
  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后,市场又再陷入绝对悲观的境地,甚至有“股坛怪杰”称号的香植球也因此事而金盆洗手,许下诺言谓今后再不沾手香港股市。许多人也因香氏的做法以为香港股市从此完蛋,可是港股偏偏又一次在所有人都绝对悲观的情形底下冉冉回升!
  至于七三年的情形又是怎样?大家可以想象当指数下跌达九成,而成交量从接近十亿的高峰下降到只有一千五百万,就可以知道当时是有多少投资者黯然离开股市这伤心地矣!
  总之,股市是永远不死的,总要记住,当所有人都离市时,就是入市的最安全时刻。总结熊市来临时的征兆。
  
  3、关于熊市的猜想和假设
  
  写了这么多篇有关牛市死亡熊市来临前的征兆,也许我们可以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熊市来临之前,市场定必有以下的情形出现----
  (一)新上市的公司愈来愈多,而且为了应付市场对股票疯狂的需求,上市公司的质素下降,垃圾公司也申请上市,正所谓“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二)牛市将尽时,不但牛头角顺嫂也买股票,而且有新的财经报章面世或筹办。
  (三)集资频仍,每一次大跌市当年,集资数额必创新高纪录,各大小上市公司纷纷以不同形式印股票换钞票。
  (四)成交量也创新高峰,因而引起许多问题,例如积压大量交收未能清理,过户处大排长龙等等。股市交投太旺,于是联交所一再缩减交易时间。
  (五)由于交投太旺,联交所的设备不足以负荷过巨的交易,因此每次大跌市之前,定必有想买买不到股票,想沽沽不出股票的情形出现。
  (六)牛市将尽之前,许多垃圾股都受到追捧,投资者对市场的危险性己完全失去戒心,大家对后市均充满憧憬,因此许多垃圾股也变成充满前景的好公司。
  每一次的大跌市都是突如其来,把投资者杀个措手不及,当你发觉股市出现上述种种情形时,就应该对后市信加小心留意。但无论你怎样小心,都是难以避过大跌市的。
  
  相信每一次跌市
  回顾了过去几次的熊市,也说过跌市前所出现的征兆,现在就说说我们在跌市中的应变之策,到底要怎样才可以在熊市中逃过覆亡的厄运。
  要避过熊市的杀伤力,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相信熊市。这一点说来容易,要做到却是极之困难,尤其是熊市出现之初,一切征象都不明显,而且投资者久经升市,对于初出现的跌市极不习惯,市道下跌就浑身感到不自然,认为大市下跌全无理由,然而大市就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的情形下持续向下。
  所以,我们要逃过熊市,要避过大跌市的厄运,就要相信每一次跌市,在每一次跌市出现时都应该暂时离市一避。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熊市何惧之有?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
  
  4、如何在股灾中存活下去?
  
  卖掉赚钱最多的股票
  这毛病多数在熊市或调整期出现。当你同时赚入数种股票,股市经过一段时期的上升,然后进入调整期,这时你手上的股票虽还有利润,但利润却有的多有的少,譬如甲股赚10%,乙股赚8%,丙股赚5%,丁股赚3%。此时股市继续调整,为了保持既得利润,你当然想卖出股,但又看不透市势,不想全部卖出,只想卖出一半,保留一半。
  这时大多数人都会将赚钱最多的甲股和乙股卖出,而保留赚得最少的两种。但结果如何呢?当股市调整完毕再度标升时,已卖出的两种标升最快,而保留的两种却表现最差。其实道理不难明由,赚得最多的股票,往往是最优良的股票,我们卖出赚得最多的,就是将最优良的股票卖掉了。
  优质的股票特性是在升市中跑赢大市,在跌市中抗跌力最强,因此为持有者累积颇巨的盈利,盈利愈多,沽出的意欲也就愈大,可是好的股票往往都是沽出之后没法再买回的。
  
  不卖不蚀
  每一个投资者当然都是喜欢赚钱而不喜欢蚀本的,因为如果不是为了赚钱,我们也不用买入股票了。但是股市是最难预测的。当我们不幸购入了一种股票而股价却不断下跌时,究竟是应该继续持有它还是亏蚀也售出呢?这是颇难决定的,而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壮土断臂”的决心,只有继续持有它仍任由股价下跌。
  他们的理由是:只要不卖出,便不算亏蚀,将来终有一天会归本。其实这想法是不对的,股价下跌,我们手上股票的价值便相对地少了,就算不卖出,也始终是亏蚀了。股票能否回升,主要看公司业绩的表现,并不是必然的。许多股票是没法随着大市回升的,不卖不蚀只是自欺欺人的。
  
  鸵鸟政策。
  下跌时增购以拉低成本
  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都喜欢在较低价再买入一些,用以拉低手上股票的成本;再跌再买这个做法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无论怎样,你手上的股票平均购入价总比市价为高,而你手上的资金却陆续增加投了进去。
  在牛市调整期,股市会回升,这个投资方法当然没有问题;但在熊市时,股市会不断下跌。就算间有反弹,你车不够本,因为你手上股票的平均价比市价为高,况且你的资金会有用尽的一天,最不幸的就是熊市来时是静悄悄的,当我们发觉身处熊市时已经泥足深陷,无法自拔了。一九七三年股市下跌时出现的所谓“九重大闸蟹”,就是拜这个危险的投资策略所赐,我们应引以为戎。
  
  敢于止蚀
  敢于止蚀是老生常谈的投资策略,但同样是知易行难的一点。尤其是当出现亏损时”要止蚀沽出必须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非一朝一夕所能学到的。
  许多时候妨碍了止蚀沽出的心理是心存幻想,依然幻想这只是短期的回落,很快地也许就是明天股价就会反弹了。于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寻找诸多理由解释不沽出是理智的。可惜市场绝对不会困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跌市依然持续,损失于是不断加深。
  另一些人则准备止蚀,但却希望在反弹中方才沽售,许多时候市道急剧下跌,反弹的价位可能不及立即沽出的价位好,像八七年和八九年的跌市,反弹原来就是大市的最底点了。
  还有些人则害怕止蚀后股价立即回升,又恐怕日后来不及入货,由于有太多的顾忌,不舍得沽出的心理结果错过了止蚀的机会。
  
  建立完善买卖渠道
  八七年十月股灾一役之后,相信许多投资者不是输了投资知识,而是输了市场行动的技巧。相信当时投资者都遇上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壮士断臂,断臂没人要。
  二、委托的经纪要买买不到,要沽沽不出股票。
  现在投资者的投资技巧已趋成熟,不少投资者会在跌市中下决心止蚀,作“壮士断臂”之举,但其它的投资者亦同样提高了投资水平,不敢螳臂挡车,因此出现了“有货没人接”的情形,这情形提醒大家纵然知道理论,在实践上却未必能够做到的户所以在将来的熊市中,应要早于熊市出现之前卸货。
  另外,所委托的经纪行对于投资成败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当股市壮旺时,部分经纪行漠视小投资者利益,买卖金额大的客户获得优先考虑,令到散户总是想买买不到、想沽沽不出股票。有些经纪的操守行为不佳,甚至有食价的情形出现,故此,找一个良好的经纪可能会较分析大市走势更加重要。
  为防范于未然,买卖股票宜尽量成交稀疏的冷门股,以免有缚手缚脚之弊。有良好的分析技巧,缺乏完善的买卖渠道和方法,投资也难以成功。
  
  不要太计较限价
  股市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各有叫价,而买入价是较卖出价稍低的。经常买卖股票的人都会发觉到,有许多时候会因限价而买不到或卖不出股票。
  通常来说买入价和卖出价相差只是一两个价位;而投机者是上升时追入,在下跌时追沽,所以限价大多是没法成交的。
  如果我们决定投机某股,就应该以卖出价追入,买入价沽出,太过斤斤计较一两个价位的得失,常会因小而失大。
  在八七年十月的大跌市中,大家可以看到买卖差价拉得很阔,如果限价排队沽售定必没法沽出,尤其是当跌势转急时,其它人不计价抛售,若自己不跟随着抛售出去,最后吃亏的始终是自己。
  限价买卖只宜在牛皮市况中进行,在大升市或大跌市中,是不应该太吝啬三数个价位的得失的。
  
  了解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
  可承担的风险水平随着每一个人的性格和财富背景而不同,有些人可承担极高的风险,有些人却不能。许多投机者失败的致命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可以承担多大的风险,风险一直增加而不自觉,就像一个汽球不断地吹气进去,最后汽球必爆作。
  任何一位投机者在作投机决定之前,都一定要清楚计算出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然后订下一套防御策略,在风险来临时保护自己,不致在股海覆没。这一点是投机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许多大财团大企业如利获家、佳宁等之终于覆亡,就是不了解自己可承担多大的风险,贪胜不知输,最后惨淡收场。
  八七年期指市场的崩溃,不少投资者因不了解或错误计算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结果出现了“过度亏损”(overloss)的现象,负上了一生的“炒债”。

(附录五--香港股灾篇4)股市怪现象

  1、荒谬的“特别征费”
  如果有人和你说,汇丰银行蚀了本,要长江实业所有股东赔钱,分担他们的损失,因为这两间都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你一定会大骂这个人黐线,天下间哪有这样不公平的事?  
  事实上,香港就的确有这样不公平的事存在,而且存在了好几年!
  八七年十月股灾之后,香港期货交易所出现危机,港府为了挽救期交所,竟然想出一条极荒谬的计策:凡证券交易均要加征一项“特别征费”,用以弥补期交所在这次股灾所出现的损失。
  虽然这“特别征费”只是抽垠每次交易金额的0.03%,数字微不足道;然而这不是所涉的金额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期货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所是二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为甚么期交所出了事要把责任和损失转嫁在股票投资者身上?此理若是说得通,那么将来万一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出了事,损失又是否由股票投资者承担?反过来说,为甚么香港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投资者又不必承担期交所的损失?哪一位政府高官能够合理解释我所提出的问题,我愿意把今后所有的润笔费和版税捐给香港政府库房,终身免费为港府效劳!
  我真的有点担心将来有朝一日,深圳股市出了事,风险全由香港股市的投资者负担!因为已有先例可援,香港股市设资者义无反悔也!荒谬的港府,荒谬的财帛高官,编出绝代荒谬的闹剧!!
  
  2、信者得“咎”
  “上市公司主席的话是否值得相信?”是一个很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大股东欺骗小股东的事件屡见不鲜,早年前“隆辉电子”就是一例,大股东这边厢招待基金经理和分析员参观工厂和推荐自己的股票,那边厢在市场不计价沽售,可怜小股民甚至是基金经理,均成为“火棒接班人”。
  在八一、八二年间,本港的上市公司更出现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当时许多公司乘看股市狂潮上市套现,在招股书内照例预测盈利、派息如何,不知道是否董事局眼光失误,不少公司的预测数字从未兑现,甚至实际惜况与预测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但上市公司主席不必为自己的话作出任何责任性的承担,只有小股民为他们失准的眼光,错误的言语而付上了金钱上的代价!
  还有更稀奇古怪的事,竟是公司在面临清盘和财政困难之前,还可以大派红股和派息!“百宁顺”公司在公司严重亏蚀下不派利息却大派红股,结果所有股东买回来一堆废纸,得到更多的废纸。
  另一个更典型的事例,是“嘉年地产”在被清盘的前一年,竟然仍可以派发一角八仙的股息,使当年的股息增长率高达二成以上。这做法令到许多财经专栏作者以基本角度分析该股时,对该股推崇备至,认为是一只不可多得的高息股(殖息率曾高逾十八厘)!
  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该股一直刻意制造派高息而又作风稳健的形象,当然谁人也意料不到该公司竟然拿出数以亿元计的现金,来制造这一个假局!甚至公司董事局在报告书中,仍然例行公事地对公司前景乐观一番。直到最后关头,公司的真正处境才向外界公布;那些有“股海明灯”作用的股评家,翻开一份年报里所披露的有限资料搬字过纸,董事局表示乐初也就紧随乐观,于小股民又有何帮助?当东窗事发时,小股民也就难以自保了。
  “海外信托”以及“工商银行”的教训更是沉痛,银行一向与人作风稳健以及诚实可靠的感觉,该二间银行每年向公众披露财政状况的年报,都是那么的健全可靠,董事局从来也没向股东透露过公司运作以及财政上出过甚么乱子,偏偏稳健安全的银行就在一夜之间清盘,小投资者只有等待宣判死刑的机会,却无招架的能力。
  大部分招股书以及年报中,董事局的预测都是“如无不可逆料的情况出现”,公司会有盈利若干,派息多少。不少人就草率地把这些资料作为分析的蓝本,可惜世事往往出现不可逆料的情况”,结果这些预测便不能够兑现了。八一年的跌市中,类似事情俯拾皆是。
  然而最要命的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经常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扯谎,这边厢才辟谣说短期不会集资,劝喻小股民勿轻信谣言,那边厢却是密锣紧鼓计划集资行动。大股东视小股民如白痴傻子,小股民一次又一次被愚弄,难怪有一份杂志的专栏作者愤而疾书一文,题为----“上市公司主席的话,信者得『咎』”矣!
  好一句信者得“咎”,实在可圈可点!
  
  3、大股东的话可信吗?
  上市公司主席的话是否值得相信?基于法律上的责任,不能指名道姓作出翔实的报道,然而以下所说的几个例子都是确曾发生过的。
  一记者专访一间年来上市的公司,访问间当然忘不了问问“贴士”,上市公司主席力荐他买入自己的股票,并肯定地说可升到五元,较当时市价高出一倍。记者心中窃喜,以为自己得消息之先,于是马上在市场买入该股,还告知其它友好。买入后不到一个星期上该公司突然宣布供股,该股股价应声急跌,那名记者应验了信者得“咎”这句话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与一间上市的蚊型公司主席十分稔熟,该公司主席怂恿她买入自己的股票,并口出狂言,说低于她的买入价时,将会悉数购回她所得的股份。她听后确是心动,不假思索便购入该股,而且还犯了每一个投资者共有的通病----把消息传了开去。可惜买入后股价迟迟不升,其后更宣布以底价批股,该股股价会有甚么反应答案大家应该知道。这位朋友较为幸连,公司主席真的履行诺言,收回她的股票,但她的朋友就没这么好彩了。
  这些害人的手法还算是有点良心,最要命的是某些上市公司主席丧尽天良,在公司出问题之前还亲自宣传,叫他人买入自己的股票,受害的小股民却是投诉无门,有冤无路诉。对方既无白纸黑字,只怪自己耳朵太灵,听到太多所谓消息,徒呼奈何!
  究竟上市公司主席是否要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直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楚!
  
  4、股灾前过户奇景
  股市壮旺,虽然能够令到所有投资者的表面财富增加,经纪行生意兴旺,带来其它的问题可也不少,除了积压交收没法清理之外,过户的时间也是另一个极之严重的问题。
  犹记得八七年股灾前,由于股票流转量大,因此有大量股票必须转名,从旧股东名字转为新股东名字,这工作乃由股份过户及发记处负责办理。当时这些公司由于缺乏经验应付突如其来的大量过户,加上截止过户日期的时间不会更改,因此当某只股票截止过户前一天,过户处门前便大排长龙了。在众过户处之中,以合和三楼的“标准证券凳记有限公司”最为人所诟病,该公司当年处理过户的“窗口”甚少,但处理过户的上市股票却是极多,结果长期公司门口“其门如市”,排队等候过户的人龙曾试过从该公司门口沿楼悌排上去九楼的停车场,那时候财经报章甚至有新闻报道此事,图文并茨,亦可谓香港之怪现象了。
  曾经试过这样的真人真事。笔者一位友人中午在合和中心午膳后说排队过户,直到晚上八时仍不回家,踪影全无连电话也没一个,其家人大惊,未知是否发生意外。当时并没有“大哥大”电话,根本没法联络。后来该人回家与家人称因过户排队,不敢离开人龙,在下午超过七个钟头的时间,滴水不沾洗手间也没去,就是为了几张股票的转名!
  简直是虐待!
  
  5、过户处效率低
  股市上升,交投也随之而旺盛,虽然本港经历过多次大牛市,但每一次都是遇上相同的问题不能够解决,除了积压交收之外,股票过户也是一个颇严重的问题。
  一般来说,股票过户都要三个星期的时间,才可以取回新股票,三个星期在投资市场里,可能会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改变。
  无独有偶,香港几次大跌市都发生在“过户季节”期间,由于本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以三月三十一日止为财政年度,所以业续公布期大多是每年的九、十月和三、四月。七六年的跌市就在三月中发生,八七年的跌市在十月份出现,当年许多投资者在这段期间刚巧把股票过户,结果未能在跌市展现初期时将之沽出,当股票过完户后,股价已是跌至面目全非了。
  其实,股票无论派息抑或送红股,市场都会作出调整,所以,资深的投资者都不会理会这些数字游戏,不会把股票“入笼”,以免市场倏起急变时被杀个措手不及。
  在股票最旺盛时,有些过户处甚至不能够依时替客户办妥过户手续,我就曾经遇过这事情。事情发生在八七年九月下旬,当时有一只股票截止过户,六个星期的过户时间,取回股票的日期为十月十九日,当日不幸遇上了大跌市,我前往该过户处取回股票时,该公司职员竟然说因近来过户工作繁重,未能够在六个星期发给新股票。她还表示该公司只是说三个星期以后方能取到新股票,而不是隔了三个星期便一定可以取回股票。最后她提醒我来取股票前,最好先致电查询,以免白走一趟,当然也不想麻烦了她们。
  这件事我并没有追究下去,所以至今仍不知道因为拖延发新股票给股东而累至他们蚀本,这责任该是谁人负责?
  
  6、延长交易时间
  股市上市上交投亦随之而增加,股市愈升上父投也就愈大上交投壮旺,经纪行老板自然眉开眼笑,八七年开通宵的情景,想不到五年之后历史竟可以重演。
  股市壮旺,虽然令有关行业收入增加,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可也不少,在开市时间内没法完成买卖工作就是问题之一。过去当股市交投壮旺时,联交所就会减少交易时间,好让经纪与经纪之间有时间清理积压的大量工作,相信大家仍然记得香港有一段颇长的时间,逢周六下午休市吧?后来由于市场大跌,经纪行生意淡薄,于是乎周六下午又再恢复交易。这一次联交所竟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市场交投量大,所以延长交易时间,把早上一贯十二点半休市延至十二点四十五分,而下午亦延长十五分钟至三点四十五分方才收市,每日所有股票从业员要多做半个钟头工作。
  究竟是缩减交易时间可以减轻市场突然兴旺的工作负担?抑或延长交易时间可以达到这目的?相信有待事实才可以告诉我们。不过,直觉上认为,交易时间愈长,成交量应该愈大,而成交之后的“后勤”工作也就愈多。这只会使经纪行的工作负担愈重,形成的问题可能愈大。假如只是延长出市人员在交易完成后的计算机输入成交时间,可能才是对问题有积极性的解决方法。(编者按:其后联交所顺从民意,已把交易时间恢复正常。)
  
  7、交易时间一改再改
  七三年股市升势如火如荼之际,其实当时港府也曾实施过一些措施来冷却市场炽热的投资情绪的。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缩减股市的交易时间。
  七三年三月七日,香港财政司接见四会主席,指示他们把周三上半天的交易时间取销,一星期后生效。或许大家不知道,原来当时股市过于炽热,交易时间已一减再减,减至每天只有上午开市,而下午休市的了。换言之,新措施实施之后,每星期仅有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四个上午时间,由十点至十二点四十五分这段时间内可以买卖股票而已!
  再说点历史给大家听听。原来香港股市的交易时间是经常更改的。远在六十年代,当时只有一个“香港会”,股市交投淡薄,那时侯交易时间每天为早上十时至中午十二时,下午二时半至四时,周六全日休息,周日下午休息,周三下午也是休息,全周共有十八小时交易。及至“远东会”的成立,交易时间则改为每日早上十时至十二时半,下午二时半至五时,而星期三下午不休息,周六上午仍有二小时交易。
  其后,由于股市不断上升,交投量愈来愈大,股市的交易时间便愈来愈少,一方面希望藉此压抑过热的投资狂热,其实最重要还是希望腾出更多的时间清理经纪行积压的交收工作。后来股市大跌,经纪行交投淡薄,生意难做,于是又再恢复正常的交易时间了。
  这一次联交所反其道而行之,在股市成交壮旺时,交易时间不减反增,这也说是香港股市一次历史性革新矣!
  
  8、买股票被踩死
  端的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排队买股票被踩死的新闲你听过未?这件事竟然会发生,而且还是发生在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可说是千古奇闻。
  事件发生在九二年五月五日的深圳。深圳股票不断上升,万人空巷排队买股票,已是见怪不怪的事,当日深圳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门口,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婆婆因为年纪老迈,捱不住长时间轮候的体力消耗而昏迷倒地,竟被后面疯狂抢购股票的人群践踏至死。应验了中国古老的一句谚语所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每一个新兴的股票市场,同样有这些不可理喻的怪事发生,例如早几年前,台湾股票疯狂上升,加权指数从一千点升至一万二千点,当时台湾人如痴如醉,据说当时在证券公司里做一名文件传递员,薪水就较一名大学生好几倍。不少主妇因为炒股票,无暇照顾儿童,股票公司还要附设托儿所!股民要看见股市天天上升,当股价下跌,买入的股票损失时,就跑上街头示威游行。这些新闻我们现在听见觉得好笑,认为他们无知,但七三年时香港人又是怎样的情形?
  当时人人都说“鱼翅漱口”,人人都以为股市只会升,不会跌,于是辞去自己的工作不做,就像今日深圳股民一样,天天在交易所望看价位过日子,把交易所围得水泄不通。结果政府要出动消防员救火,救息股民发达的欲火,引用消防条例驱散围观股价的人群!
  
  9、非理性行为
  股市狂升,不少投资者迹近疯狂,股市大跌,投资者那就更加疯狂,较早前我写过深圳股市排队买股票而踩死人的奇闻,这一次我要写的是股市跌下来时的怪事。
  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港股大跌1,120点,当晚四十三间期货经纪公司代表到布政署请愿,要求政府协助解决因客户没法增加按金而导致财政困难。
  因股市下跌而示威,台湾投资者要数第一。早几年台湾股市不断涨升,而且由于市场刚开放,加上闲资太多,故当地的投资者以为股市永远有升没跌,股市升到极不合理的水平仍盲目追捧,股市下跌就示威抗议。当时有路边社消息说当地有些黑社会头子威胁上市公司老板,要他们令到股价回升,否则就会对他们不客气。这些传言假若是真,台湾的黑社会也未免太天真无邪了。
  至于其它国家投资者对跌市又有甚么激烈反应?八七年十月爆发股灾之后,美国迈亚美一名男子早上步入美林证券经纪行,一言不发地从公文包里探出手枪连开二枪,击毙该公司一名职员,另一名则身受重伤,该男子然后吞枪自杀。相较之下,香港的投资者可能是见惯大场面,显然理性得多了。
  一九二九年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情形又是怎样?我们且重温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盖布烈夫在他的一本着作《不确定的年代》中,对当时华尔街股市雪崩的描述----
  “当天早上,交易所内人头涌涌,水泄不通,一阵阵没法抑制、歇斯底里的抛售疯狂出现,市场没法应付这恐慌的情形,行情指示器的操作没法赶得上股价狂泻的速度。全国都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甚么事,只知道自己完了,一切可能都很快完了。他们卖出自己的股票,也被别人出卖。证券交易所内一片混乱,喧哗之声震耳欲聋,华尔冲外万头钻动,也许资本主义快要灭亡了。”
  “一个工人在高台上工作,人群以为他想自杀,于是很不耐烦地催他快点跳下来。……”
  
  10、B股风波
  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怡和控股有限公司业绩公布之时,宣布以送红股方式,每一股怡和普通股送四股面值二角的B股,B股相等于现行面值三元普通股的十分之一,发行股份共十六亿五千多万股。
  正当投资界人土对怡和此举议论纷纷之际,四天后(三月三十一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送股及拆细后也急不及待地宣布再两股送一B股。翌日,爱美高申请停牌,据市场消息透露,爱美高正准备将现时股份合并,然后再向股东以红股方式发行B股。此外,消息说还有至少三十间上市公司计划发行B股。
  短短几日间,B股像传染病般在股市蔓延,迫使联合交易所和证券监理处不得不就B股问题制订对策,除怡和、长实与和黄三家公司外,暂不再受理其它上市公司有关的申请。其实,B股已非新玩意,远在七三年本港股市第一次狂潮时,已有B股的存在,而会德丰主席马登就是B股的始作俑者!现在怡和“旧戏新做”,竟然如此“叫座”,引起各界强烈的反应,原因何在?在了解其中原因之前,让我们先了解发行B股的动机和对大股东的好处。
  正常来说,上市公司只有普通股,让该公司于普通股以外发行另一种面值不同但投票权相等的新股票,我们习惯上将之称为B股,而原有的普通股称为A股。
  通常B股的面值仅是普通股的十分之一,但却享有和A股同等的投票权及按比例之同等其他权益,这就是B股最大的优点。发行B股后,大股东只要持有足够数量的B股,就可以绝对有效地控制一间公司,所需的资金则因B股的面值减少而下降。至于大股东发行B股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二点:
  一、公司可能会发行新股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或收购行动。假如一家公司大股东不愿意拿出资金或以其它的融资方法进行收购,而是利用大量发行新股膨胀公司业务,虽然他所持的股票数量不变,但相对来说,所占总发行股的百分比已是相应下降,当下降到对公司的控制权亦不稳时,即可用发行B股的方法重新巩固控制权。长江实业在发表配送B股的通告中,曾清楚扼要地提出这一点:“发行B股乃为确保本公司控制权延续性长远策略之一部分,亦为本公司管理阶层发展及规划业务增长提供一个稳定之环境。同时,此项B股之发行,使本公司于未来之扩展与收购行动中拥有更大之灵活性,在控制权之结构方面亦无后顾之忧。”
  “控制权之结构方面无后顾之忧”,应该是大股东乐意发行B股的主要原因。
  二、不愿意持有普通股,但又希望继续控制名下公司。由于B股的面值仅是普通股的十分之一,有了B股后,公司大股东可以安心地大量抛售A股而同时又可以继续紧握公司控制权。此外,B股亦可以利便大股东用更少的资金控制更大的企业集团。
  由于当时中英谈判香港前途之后不久,许多人都不能接受香港九七年后回归中国的事实,但他们又不想失去香港这投资乐园,在这情况下,遂做好一切安全措施,例如把公司注册地点迁往百慕达就是其中方法之一,至于发行B股的主意虽佳,可惜跟风者众,使联交所不接受怡和发行B股的申请,B股风波才告一段落。
  
  11、庄家故事
  相信在股市中征战的人,无人不认识“庄家”这名词,赌场中庄家可解释作“当家作主”的人,做庄的就要接受其它人的赌注买大买小都要接受。股市中的庄家情形则有点不同,而外国与香港的庄家也有些分别。
  在香港,一般人对庄家这二个字的解释是“操纵股价上落的人”,在一场零和游戏中,做庄的赢那就是闲家输,所以许多人对庄家的印象都不太好,认为他们是利用股价上落赚小投资者的钱的人。
  其实,外国的庄家并非这样,而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由于股市不是对敲市场,因此当股市大幅波动时,市场可能完全没有对手,庄家这时候就扮演对手的角色,投资者要沽货他们便买入;投资者要买入时,他们就沽出。也许我们可以说,庄冢主要是用作维持市场秩序,令该只股票不会一面倒只是上升或下跌。
  然而、香港股市绝大部分的庄家都是炒家,他们做庄推高股价是为了赚钱,或是达到一些如批股供股之目的。有些贪图小利的小投资者就是喜欢跟随着庄家搵食,听到市场传言某某庄家炒高某股,于是不理三七二十一追入,希望可以搭搭顺风车也!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个关于庄家的笑话,是一位出市代表告诉我的。话说八一年股市大跌时,有一只“跌市奇葩”的股票,非但股价不跌,甚至逆市而升。该股牌下有一名庄家能力挽狂澜于不倒,膊头十分够力,所以当庄家出现时,该股自动回升。当时四会尚未合一,股票买卖在交易所里要“写大字报”,左边为买家右边则是沽家,有一次该庄家站错了位置,该股马上跌了八个价位,站回左边时立即升回原价,又有一次庄家人有三急去厕所,该股迅即滑下,如厕回来价位才回复原状。你说是不是股海天方夜谭?
  
  12、政府忠告市民:“切勿炒股”
  七三年的股市狂潮,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原来香港政府在大跌市出现之前,曾做过许多救亡措施的。
  七二年开始,股市开始弥漫炒风,因此当年年底政府新闻处编印了一本《购买股票须知》的小册子,免费派送给市民阅读,劝告市民了解清楚然后才可投资,切勿视投资如赌博。
  《购买股票须知》的内容,据当年《华侨日报》一个专栏的记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劝告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应先问自己能否抵受金钱损失的痛苦,如果不能的话,还是选择一个免受风险的储蓄方法,把金钱放进银行收息好了。因为购买股票有一定的风险,与赌博一样,除非可以忍受损失,否则切勿投注。
  二、近年来本港与世界各地的股票价格虽有上升的趋势,但有时也有下跌。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保证股票价位连续不断上升的,所以在交易所买入股票时,心理上必须准备将来脱售时会遭受损失才可。要绝对不受任何损失唯一的方法,就是完全不买股票。
  三、没有人可以准确地说出一家公司的股票,在某一时间究竟基本上应值多少,因为股价受很多因素影响。虽然如此,我们若把该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发行股价除之,然后加上每股估计可得利润和估计的派息,也可以粗略计算出这只股票的价值。可是我们必须紧记,虽然一家公司过往的盈利纪录对于估计股价相当有用,但却未必是将来营业利益额可靠的根据,所以我们也应该观看股票的市价盈利率和周息率,以及盈利率为股票的若干倍,然后把这些数字与性质大约相同的别家公司作一比较,便可知其梗概。
  四、信誉昭着,历史悠久,而盈利纪录良好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通常都较其它的股票为可靠。这些公司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和业务范围广泛的商行,它们大都管理完善,规模也比一般公司庞大,虽然规模大并非一定表示经营得法,但总比规模小的公司更胜一筹。
  该小册子还指出:“除非你可以忍受损失,否则切勿『投注』。”另外还说:“要绝对不受任何损失唯一的方法,就是不买股票。”
  这《购买股票须知》小册子的内容,用诸今天不是一样的正确吗?
  
  13、政府拟定措施冷却炒风
  七二年港府除了印制小册子提醒小股民炒卖股票的风险之外,还作出其它多方面的收紧措施,希望能够冷却市场炒风。
  由于当年上市条例宽松,不少质素低劣的股票均可以上市,形成市场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有鉴于此,财政司宣布七三年三月二日开始,凡公开售股公司,最少拥有实收股本五千万,至于配售的股票则最少要有二千万,凡发售或配售,其资本应为已缴足股本者。除了修订公司法加强监管新公司上市之外,财政司夏鼎基还拟定“证券法案”,希望把交易所以及证券商也纳入监管之中。
  七三年三月七日,财政司更接见了四间交易所的主席,指示他们把周三上午的半天交易时间也取销,下周生效。减少股市交易时间是希望能够阻止散户疯狂入市炒卖,不过此举却令到四会主席和经纪行大表不满,然而新的交易时间尚未实施,股市就开始崩泻下来了。


 第六部、1987年全球股灾

 
  1、1987:大恐慌再临:“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42年间股市没有发生过股灾1987年10月又发生全球股市大动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1987年这42年间,世界股市的运行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波动。于是人们开始麻痹起来,似乎1929年那样的股灾将一去不复返。
  但1987年10月中旬,华尔街的股市带头掀起了一场遍及全球的股灾,使毫无思想准备的人们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美国本身,因为当时美国参与股市买卖的股民已占全国人口的1/4。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当天早晨7点半,当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菲林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市场部值班人员送给他一份电脑自动交易程序中接单的情况报告;数量近亿股,基本都是卖单,值班人惊呼“我一生中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卖单,好像整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买!”
  经过10月14号及16号的股价大幅度下跌后再收到超量的卖单,这的确有些意外。
  交易所9点半正式开盘时,由于买卖严重失衡破坏了市场结构,已无法正式开盘了,菲林马上找人计算了拥有300万股东的IBM公司的情况,它是市场上最最热门的股票,往日价格起伏仅在15美之内,偶尔波动到35美分已经有点异常了,而当时的报价让人目瞪口呆,一开盘就比上周五下跌了10美元,整个市场的严峻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菲林当机立断,要求华尔街最大的十几家证券公司董事长10点整去开会,征询他们对能否坚持开市的意见,当时的形势是,坚持开市,所有的股价将继续下跌,专业股票商(即自营商)只能买进无法卖出,很快将没有资金可周转;若要停市,则会使人们更加丧失对市场的信心,后果更难以预料。两害相权择其轻,董事们一致决定:坚持开市。
  10点半,交易所所有的股票全部开盘,报价单显示,道·琼斯指数下跌100多点,交易所里的人都意识到这仅是厄运的开始,没有人经历过这种场面,顶多从书本上知道一点1929年大危机的情况,因此,除了记录数据外,谁也不知该干什么。10点45分,股价掉到接近2000点,这是人们此时的心理支撑点,11时反弹出现了,指数回升到了2100点,许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2、略有反弹
  刚刚松了一口气,却有个高官说了句浑话。面对纽约股市的危机,上任不久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大卫·卢德1l点发表讲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委婉地表示:“不排除短暂停市,以处理订单不平衡的可能性。”
  他大概没有想到,当此话通过路透社的电波传到太空又返回地面的时候,委婉的话语变成了“重磅炸弹”,刚出现一线生机的股市掀起了新一轮狂卖风潮。1点半以后,那些用养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险基金购买股票的机构投资人也加入了抛售的行列,在这种数量巨大的重炮的轰击下,本来岌岌发发可危的指数一下跌到1900点。
  最后的防线崩溃了,疯狂的股市如同滚开的油锅滴进了凉水,整个炸了起来,叫卖的喊声震耳欲聋。
  更可怕的是电脑自动报价系统应接不暇,报价显示比成交时间晚80至100分钟以上,没人知道按6亿股交易量设计的电脑能不能承受这种冲击,没人知道价格会掉到哪里。
  点评:乱说话,说假话,或在不恰当的时候说真话,都会出乱子,尤其是权高位重者。
  在一天之内,纽约股市跌走了5000亿美元,相当美国GDP的1/4。
  收盘后,经过几个小时的统计,道·琼斯指数收盘价从开盘的2247.06点下跌至1738。74点,下跌508.32点,跌22.6%,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羌国股市上最大的一次下跌。这次下跌远远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那天12.8%的跌幅。
  仅这一天内,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相当于美国全年GNP值的1/8或法国全年的GNP值。在这一天里,纽约交易所的各项历史纪录均被改写:交易8亿股,是1987年日均交易量的3倍多;接单量47万次。平均每秒21次,而当年日均量为14.4万次,平均每秒7次。
  点评:与美国人玩股票相比,中国人还是小巫见大巫,但目前中国的股市远远不及美国1987年的股市规范、公开、公平与公正。搞得不好,在造成灾难方面,徒弟超过师傅,并非罕见。股市出问题,就不是贪污,挪用若干个亿的问题。
  玩火自焚,玩股呢?
  
  3、大趋势
  诱导全世界引发股灾收市以后,菲林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他宣布明天继续开市,然后又沉重地告诉记者们:“交易所差一点崩溃了。”第二天,美国各类报纸用黑压压的通栏标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十月大屠杀!”,“血染华尔街!”,“黑色星期”,“道·琼斯大崩溃!”,“风暴横扫股市!”……
  10月19日,不但美国的股市大跌,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均出现抛股狂潮。
  在欧洲,伦敦《金融时报》指数1987年10月19日下跌183.70点,跌幅为10.1%,亦创一天内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贷银行指数的跌幅为11.3%;联邦德国为3.7%;法国为6.1%;荷兰为7.8%;比利时为10.5%。
  在亚洲,日本东京的《日本经济新闻》股价平均指数在1987年10月19日下跌620点即2.35%后,20日再跌3800点即14.6%;香港恒生指数在19日下跌420.81点,即11。12%,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19日的跌幅为12.15%;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指数19日跌80.20点,即3.74%后,20日又下跌24.9%。巴西、墨西哥的股市跌相也在20%以上。
  全球金融市场险象环生。股市暴跌,各地政府纷纷采取行动救市,香港立即宣布关闭股市四天;美国则宣布限制使用电脑程控交易,同时里根政府宣布降低银行优惠利率,联邦储备委员会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充足资金,削减财政赤字;法国宣布降低长期利率等,由于一连串的救市措施,纽约、伦敦等股市普遍反弹回升,其中纽约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重上2000点大关。
  但是,10月22日海湾战况传来,股市又应声回落。
  10月26日,第二个星期一。香港股市重开第一天,恒生指数狂泻1121点,跌幅达33;3%,创香港历史最高纪录,东京日经指数狂泻1096点,这是东京股市史上第三个日跌幅最大的一天,亚洲股市暴跌反馈到欧美,引起欧美股市再次大幅暴跌。
  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跌至1793.93点,降幅为8%,巴黎下跌7%,苏黎世下跌10%,法兰克福下跌10%,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个“黑色星期一”。
  点评:经济的全球化,股市的全球化,利与害如何?起码从美国股市带动西方股市的纷纷下跌成灾,得到某些启示。对接轨不要迷信,也不要顽抗,要的是实事就事,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中国人或大多数外国人的利益。
  
  4、87年这次股灾的特点和原因
  这次股价暴跌有三个特点:一是来势凶猛,跌幅空前;二是全面下跌损失巨大;三是波及全球,冲击猛烈。狂泻的原因何在?
  根据各方专家学者,股市老手,经过十多年来的反复探讨、辩论、吵架,终于得出了下面四点沉痛的经验教训:第一,股市过热,美国经济的日益“虚拟化”是股市暴跌的原因。经济“虚拟化”是指社会经济运行中金融资本与真实资本脱钩的现象,在战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美国股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虚拟化”则具体表现为股价习经济状况之间联系的日益松驰。
  1982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游资充斥,冲击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投机活动日益猖撅,股票行情以极其反常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而使得股价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使股票价格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这次全球性的股价暴跌正是在股值高估、股价奇高、股市过热、买空卖空长期盛行,矛盾日积月累以后爆发的。
  以美国追·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为例,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以1928年10月1日为100点,经过43年的风风雨雨,到1972年突破1000点大关,其后涨落起伏,1982年道·琼斯平均指数仅有884。4点,1983年则升至1190.3点,虽然在1984年时下降到1178点,但自1985年起,随着美国经济的回升,股票市场日益兴旺,炒股票之风日盛,从而使股栗价格直线上升,股票价格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1982年10月至1987年9月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只增长了30。5%,而美国股票价格则由1982年8月的776.9点猛增至1987年8月25日的2722.42点,即上涨了近3倍,这种反常的股价骤升说明证券交易投机因素较大,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崩溃难以避免。
  点评:2003年,中国人开始谈论所谓的“虚拟经济”。说的人之中,有些留过洋,并非等闲之辈。听的人,则往往似懂又非懂,觉得蛮神奇的,怎么明明是一块钱,一虚拟,就可以增加若干倍……
  于是又开始想入非非。当然,有些头脑,还没有糊涂透顶的人,马上也会反应:如果亏损呢?岂不是如同90年代,玩保证金外汇期货一样,也是亏损几倍,即使把家里的老鼠挖出来卖,也是无法抵债的!看了上面的这一段历史,未必就能马上开窍。但至少,让我们明白,虚拟的东西,作为一种经济表达的客观形式,作为一种知识,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但万万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来个心血来潮,一窝蜂地学习西方已经失败了的东西。
  
  5、真正的根源
  美国财政、贸易两大赤字居高难下,内债、外债有增无减,美元汇价长期疲软和利率不断上升,是导致这次股市暴跌的直接原因。1982年以来,美国经济在持续回升的同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日益加剧,表现为“四高”即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高国债、高外债。
  贸易赤字日益扩大,自1982年以来,美国贸易逆差急剧上升,1982年,逆差额为426亿美元,到1986年高达1698亿美元,4年间增长了近4倍。1987年,美国政府打算减少外贸赤字200亿美元,结果1987年1月一8月,美国贸易赤字已达1141亿美元,超过1986年同期水平,美国政府削减贸易赤回天无力和贸易赤字长期居高不下,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前途担忧。
  财政赤字与年俱增。里根执政以后,为了复兴美国经济和重振军备,推行减税和扩大军费开支的政策,从而导致联邦财政赤字空前增加,累计已超过万亿美元,其中1986年财政年度高达2311亿美元,1987年按政府公布的数字为1480亿美元。国债急剧增加。为了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国债券来筹措弥补,因而导致国债数额的迅速上升。1980年底只有9300多亿美元,到1986年末为2.2万亿美元。外债扶摇直上。
  从1985年上半年开始,美国终于失去了保持71年之久的国际净债权国地位,并很快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净债务国。1986年底美国国际净债务为1074亿美元,1986年底迅猛增加到2636亿美元。
  此外,为了阻止美元汇价下跌,控制通货膨胀,吸收外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1987年9月4日宣布将贴现率从5.5提高到6%,美国一些大的商业银行尾随其后,将优惠利率从8.75提高到9.25%,利率提高意味着今后企业家对企业的投资将减少,使得股票商急于抛股保值,将其变为现金和存款以获取红利。
  上述几大因素相互影响,搞得美国人人心惶惶,形成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危机”,从而导致了原来虚假过热的股市出现一泻千里的狂潮。
  点评:形成这次股灾的背景与四高有关: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高国债、高外债。诱发因素是:海湾局势紧张,美、日、欧经济摩擦加剧。导火线,则是管金融的高层自己点燃的。
  中国目前,除了没有高贸易赤字外,其他三高都已经有份。人民币升值,高贸易赤字指日可待。如同日本往年中了美国的奸计,日圆升值,经济至今灰头土脸。金融当局要认真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吃透“无为而治”,少搞些急功近利,表面积极,看来热闹的动作。
  
  6、技术性原因
  电脑程控、投资组合保险和股票套汇是这次股市暴跌的技术性原因。
  众所周知,在这个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深入到美国经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股票市场当然也不例外,自60年代后期起,美国各主要股票交易所为了加速和方便股票买卖,逐步实行了股票交易的电脑程序控制化。股票的购进、持有和抛售等决策均由预先编制好的电脑程序控制。电脑追踪并分析股票指数的升降幅度据以作出相应的买进或卖出决策。当股票指数上升至一定水平时,电脑就自动发出购进股票的指令;当股票指数下跌至一定水平时,电脑就会发出抛售指令。
  因此,一当市场价格出现偶然性的较强波动,程序交易便起了推波助谰的作用。
  10月19日,纽约股票交易所从上午9:30开盘时至11,00,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从2250点跌至2025点,跌幅为10%,突破了正常界限,于是,电脑便纷纷发出抛售指令。股票的大量抛售使得股票指数进一步下跌,电脑随之发出新的抛售指令。如此恶性循环,以致于下午4:00收盘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跌至1738点。
  正因为电脑程控助长了股票暴跌风,所以纽约股票交易所便在10月20日通知各证券投资公司暂停使用电脑系统,以避免股市发生进一步暴跌。促使美国股市暴跌的第二个技术原因是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lnsurance)。
  所谓投资组合保险是证券投资公司通过买卖股票期货合同(StockFutureContract)来担保其投资在股票价格下跌时不致亏本。股票期货合同指的是股票买卖双方所达成的在将来某个时日以一个固定价格交割某种股票的协议。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出售期货合同就会发生损失;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出售期货合同就会获取盈利。
  由于股票期货的价格变动方向恰好与股票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因此证券投资公司通过买卖期贷合同,就能使期货的价格变动方向恰好与股票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因此证券投资公司通过买卖期货合同,就能使期货合同损益与股票价格升降相互抵消,从而达到保险目的。投资组合保险又是如何助长股市暴跌之风呢?
  10月9日上午当股票价格猛烈下跌时,证券投资公司为了避免在将来持有股票而遭受损失,便纷纷在股票期贷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期货合同,致使股票期货合同价格跌泄。股票期货上所刮起的暴跌风反过来又加剧了股票现货币场的暴跌风。这种连锁反应在股市上引起了极度的恐慌和混乱,最终导致了美国股市前所未有的大暴跌。
  美国股市暴跌的第三个技术原因是股票套利(StockArbitrage)。股票套利是指利用股票现货与期贷之间的价差(PriceGap)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币场上同时买卖现货、期货以谋取暴利的行为。股票现贷与期货为什么会出现价格差异呢?按照惯例,购买股票期货只须付10%的定金。这样,期贷投资者在期货合同到期前便可将多余的资金(90%)投资于短期国库券赚取额外利息收益。
  10月19日股票期货币场上的抛售风使得股票期货的价格大大低于股票现货的价格。许多套汇者见到有利可图,便在期货市场上大量廉价购进期货合同,同时在现货市场上抛售股票现货。
  如前所述,证券投资公司为了避免在将来有于持有股票而遭到损失,抛售了大量的期货合同,因此,尽管套汇者购进许多期货,仍无法使股票期货市场反弹。另一方面,套汇者在现货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现货,却进一步加剧了股票现货的暴跌风。
  
  7、大趋势
  海湾局势紧张,美、日、欧经济摩擦加剧,是这次股价暴跌的诱发因素。
  由于美国对伊朗用导弹袭击在科威特海域的悬挂美国国旗的油轮一事作出反应,于10月上旬袭击了伊朗的两座海上平台。海湾局势呈现新的紧张气氛和美国的进一步卷入,也影响到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投资,而把资金转向黄金和其他货币市场。
  1982年以来,在美国外贸赤字高居的同时,日本、联邦德国的外贸顺差急剧增加。1982-1986年间,美国外贸逆差额为5535亿美元,而日本贸易顺差为1907亿美元,联邦德国为1840亿美元。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导致美、日、西欧之间的经济矛盾加剧。
  就在美国和全球股市面临动荡不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的时候,美国为减少少贸易逆差,却一再要求联邦德国和日本实行经济扩张政策,刺激消费,降低利率。人们对“国际经济因已进入协调时代而可以得到推动力量”的宣传失去信任,很快就引起了纽约市场大规模抛售股票,开始了股市暴跌的风潮。
  点评:战争与和平,顺差与逆差,历来是金融市场最敏感的因素,风暴的原由。无风不起浪,无风想起浪也难。六、9为什么会引起国际股市的连锁反应这是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股市的下跌势必会对经济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各国尤其是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是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美国市场一萧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就回滞销,人们眼光看长远便会发现本地的产品前景不佳,因此,纷纷抛出与美国有关的股票。
  这是美国股市影响各地股市的原因之一。这种原因是不太直接的。
  那么,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直接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跨国大公司的存在,那些大公司在美国有总公司和子公司,在日本有附属企业,等等。美国股市的风暴,对那些跨国公司当然是一次打击;打击之下,它们就不易再运用巨额资金去支持它们在日本或其它地区的子公司的股票,那些股票难免也要跌价。
  二是跨国大金融机构如国际性投资银行等的存在。那些金融企业持有多样的金融资产,有美国的股票,也有其它国家的股票,也还有其它金融资产。当然,美元的金融资产在其中占很大比重。
  如今,美国股市跨了下来,那些金融企业受了损失,为保持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会多出而少进,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上对金融资产卖多买少,从而对各地的股票市场也有向下的压力。点评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不得而知,但从世界股市的每次股灾或风波中,大致可以肯定,美国经济打喷嚏,世界股市要吃药这个规律。
  真的全球化了,谁能保证美国经济能永远繁荣下去呢。
  另外,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场股灾的再次急转直下,居然与刚上任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席乱说话有关。早知如此,此人如果当时在厕所里拉肚子,没有出席这场记者招待会,也许可以避免或推迟这次风波的出现。股市新箴言:要么多上厕所,要么切记沉默是金!
  
  八、黑色星期五
  1989年10月世界股市风波又是华尔街带了坏头87年10月股中危机两周年的前夕,纽约股票交易所再一次掀起轩然大波:
  1989年10月13日星期五下午收市前一个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突然开始迅速下跌,抛售的指令蜂拥而至,以至不能按时收市,收市时,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90.58点,当日跌幅达6.91%,为1987年10月暴跌以来最大跌幅,华尔街股票总市值在半小时内跌掉了约2500亿美元。被世人称为“黑色星期五”。
  由于这种跌势类似两年前“黑色的星期一”的前-个交易日下跌108点的态势,因而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顿时陷入惶惶不安之中,惟恐“黑色的星期一”再次降临。
  与1987年股市危机相同点是,16日世界各股市开市后,跌风四起,伦敦股市《金融时报》指数跌幅曾达9%,收市时虽有回升,但全天跌幅3.16%;法兰克福股市下跌203.56点,跌幅12.8%,创战后最大的跌幅,瑞士、新加坡和新西兰的跌幅都超过10%;香港为6%。
  在时间上,需要注意三个日子:
  第一,离开87年10月的股灾只有两周年,似乎频率也太高了些。不论是心有余悸,还是严防死守,哈佛等名校出身的专家学者多如牛毛的情况下,依然无法防止股市的再次出现风波。由此可见,洋人的本事也是有限的。人定胜天,还是形势比人强,有些时候是永远说不清楚的。
  第二,离开美国1929年第一次股灾为60年。按照中国人的气数演变循环理论,正好是一个甲子。不管怎么说,1929年开始锐意整顿股市,防范风险的美国,搞了60年,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对天问卦。如同一列火车始终不能可靠地运行在设计的轨道上。在股市里,也许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轨道。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也就是这次美国的股市风波的两年后,新中国的股市开张了。洋人的股市,还在出问题,能指望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股市能从此平稳顺畅吗!


(附录六--八八年股灾)八八年股灾纪实

  1、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
  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
  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
  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
  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崩盘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2、日本股市梦魇。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
  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
  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3、自杀的风潮、社会危机。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又是一个十月,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32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仅仅一天时间,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大幅度缩水,其价值超过五千亿美元。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受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1929年的股灾又来了吗?”巨大的恐慌在投机者心中蔓延,昔日的情景再次重现,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
  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确实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灾爆发只是对于投机炒作的一种调整,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在股价狂跌不久,一些效益好的公司开始回购其股票,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稳定。但其打击却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4、垃圾债券是罪魁祸首。
  正像1987年股票危机后那样,这次人们也在寻根究底。
  为什么短短的两年,又导致了这场灾难?
  事后查来查去,此次股票市场动荡的直接因素是美国第二大航空企业联合航空公司的举债收购失败,造成“垃圾债券”(JUNKBOND)市场恐慌性抛售而引发的。
  对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举债收购已进行了较长一段时间,事情缘由洛杉矾的一家经营收购的投资公司(MARVINDAVIS)联同英国航空公司进行举债收购,而美联航驾驶员工会和一批经营管理者合组新公司,全力维护不让收购。
  在此过程中,联合航空公司的股价持续上升,投机者不断入市,也刺激了纽约股票市场价格上涨。
  如8月初,在收购人开价之前,美联航公司股票为200美元以下,到9月初就升到290美元。在涉及收购的融资问题上,-般认为将寻求其它银行的支持,或采用发行垃圾债券的方式。到10月13日,突然传出收购集团无法向银行筹借高达67.5亿美元收购资金的消息,这无疑意味着金融界对于垃圾债券的看法尚有所保留,因而触发垃圾债券的抛售风潮,随即波及到股票市场。
  实际上,像这类兼并收购行为失败的事件在金融市场并不鲜见,为何这次引起轩然大波呢?
  
  5、垃圾债券的背景。
  其背后实际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货币供应量过紧。自1987年股市大跌以后,1987年末和1988年上半年,西方国家了防止经济衰退,纷纷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结果普遍出现通胀。1988年下半年起,反通货膨胀又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各国相继抽紧银根,提高利率,美国联邦资金利率198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至10%的较高水平,货币供应量M3的增长也仅为3.3%。
  这就使得信誉等级较差的企业只好通过发行高风险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此外,这些债券也常与兼并收购活动中所收购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借款人准备用所收购的公司资产来偿还债务。为了吸引投资者,垃圾债券的收益超过三个月国库券收益率达3。5-7%,即支付利率达15%左右。这样高的收益率企业一般很难支付。
  早在8月28日,美国RESORTS国际公司就宣布其不能支付9。25亿美元的债券利息而引起垃圾债券市场危机,这次股市风波可以说是垃圾债券危机的延伸和反映。
  任何经济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所以出现,都有其原因,背景则是最基本的原因。
  比方说,目前社会上,野鸡多,贪官污吏更多,这两个现象似乎并不搭界,其实,两者的背景是一致的:分配的失衡,权力的失衡。在农村里种田的收入,还不如到城市里当野鸡,这就是分配的失衡;即使一个厕所所长,有权把公家的厕所作为私产来利用,又作小卖部,又作出租房介绍所……
  对拿不出两毛钱的拉肚子者,绝不实行人道主义!这就是权力的失衡。推而广之,还需要一一道来吗!回过头来再说这次股灾成因的背景。简单地说,制约证券市场的因素看来很多,但归根结底,最厉害的因素就是银根的制约。
  格林斯潘所以能够从里根总统任内,一直到目前的小布什任内,坐稳联邦储备局局长的位置,无非是善于对银根的一松一紧,利率的一升一降。他当然不会针对某只垃圾债券,但某些垃圾债能逃脱初一,还能逃脱十五吗!
  
  2)企业借款过多,中央银行抽紧银根,经济增长活动放慢,如美国1989年上半年增长3。1%,低于1988年同期增长4。9%的水平,同时企业盈利下降。
  但是为了取悦于股东,防止被收购,许多企业增加借款以维持经营和保持较高的红利水平。美国许多企业借款与收入的比重高达40-45%,英国也1987年的25%上升到1988年的40%。
  因此企业利息支出和经营风险增大,一旦盈利水平不能满足红利和利息支付,也会引起股票下跌和债券市场动荡。
  
  3)银行的风险再也无法掩盖: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放松金融管制,使银行信贷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与收益额缩小,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又使银行的贷款坏债连连,为了害怕血本亏光,又把投资重点从国际转向国内。
  1988年,则70%的收购活动以借款支付。银行卷入收购计划。一旦贷款出现问题,银行资金就会出现周转困难而引起金融体系之动荡。银行的资本再大,也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4)股市过热。1987年股市大跌后,许多投资者对股市望而却步,1988年股市升幅仅为6。4%,从1月4日的2015.2点增至1989年1月3日的2144.64点,大体接近于经济活动的增长水平。
  1989年以来,由于企业活跃的收购活动的支撑,股市迅速发展,吸引大量投资、投机者入市,尽管市场利率偏高,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已上升30.2%,升至10月9日的2791.41点的历史最高峰,超过1987年8月25日2722.42点的高峰。这种增幅也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水平所决定的适度增幅,因此也需要一定的自我调整。
  
  6、孕育中的股灾终于转化为有惊无险的风波。
  这次股灾能够迅速遏制,没有成为另一个“黑色星期一”(1987),作为股灾以的先兆,并以有惊无险的股市风波而告终,处了其他因素外,这里不能不提到几个人为的作用:
  1)中央银行首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因为1987年股市大跌后,美国联储通过从银行和证券公司买进国库券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使经济不但未出现衰退,其发展反而比预料强劲得多。这次在星期五收市和星期一开市之间,各国中央银枕戈待旦,力求采取共同步骤,稳定市场,随时准备联合向经济注入资金,保证市场流动性。日本中央银行甚至暗示某些大机构投资者不要轻举妄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场恢复信心。
  2)经过1987年股市大跌的经验,许多投资者表现较为理智,较为相信中央银行干预经济的能力,特别是美国经济状况良好,尽管经济放慢,但贸易赤字逐月改善,从10月份开始的1990年度预算赤字,不到其1986年2210亿美元的高峰的一半。因而使市场人士很快冷静下来,有的甚至等待出现进一步下跌时大量买进以待价而沽,因此市场很快止跌回升。
  3)1987年的股市大跌后,许多股市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完善某些规章制度,改进程序交易机的使用等,例如芝加哥期货市场在1987年后,于1988年7月引进股价剧烈波动时自动停止交易的技术。星期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标准普尔500股指数为基础的期货合约下跌12点后,自动停止交易30分钟,重新开始交易后,指数又继续下跌18点再次自动停止交易至收市,从而给予市场有效的喘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1987年出现的对股市大跌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7、坏事转化为好事。
  这次股市跌风与1987年不同点是,尽管跌风四起,但是除少数市场外,各股市的跌幅均比1987年那次的股市危机小得多,而且这次股市风波后的反弹也很迅速,美国股市16日开市后不久就出现较强劲的反弹、收市时上升了88.12点,伦敦、法国、瑞士等股市也均出现当日反弹,缩小总跌幅的态势。因此这次股市的跌风只称为来去匆匆的一场风波而已。这次股市风波的影响,也有其正面的收获:
  1)有助于美元汇价的加稳。1989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发展较平稳,贸易逆差改善,财政赤字削减,利率较高等因素,美元汇价一直处于强势。特别是5月、6月和9月美元汇率冲破七国卢浮宫会议达成的1.90马克和140日元的上限,居高不下,使各国的联合干预显得无能为力。但美国唯恐通货膨胀加剧,一直无意放松银根。股市风波有助于促使美国政府降低利率,促使部分游资调离和美元汇率的回落。
  2)股市风波使一些没有发展垃圾债券市场的国家,如英国,认识到这一市场是金融体系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第七部、九七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对东南亚各国来说是最不堪回首的一年。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偏居世界一隅的它们,虽然,这种关注有点苦不堪言。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我们花了40年建立起的经济体系,就被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一下子给搞垮了。
  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就是乔治·索罗斯,以他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者从5月开始对泰铢发动了攻击。并推翻了这个多米诺骨牌。
  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元、菲律宾比索兑美元汇价狂跌;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亚洲三小龙也难逃此劫。
  刚刚回归的香港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纽约道·琼斯指数、伦敦和东京的大型股市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泥潭。
  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涉及之广令全球为之震惊!
  
  1、索罗斯血洗东南亚。
  小刘在某外企任职,因业务关系,经常往来于泰中之间,可是7月的一个星期三的早晨,他发现自己着实赚了一笔----—1美元兑换的泰铢突然变多了。稀里糊涂的他还以为是银行的小姐弄错了。事实上,泰国人的国际购买能力在这一天锐减16.7%,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正登滩东南亚。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扞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对此,国际货币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泰政府此举,犹如在波涛汹涌的湖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菲律宾成了受害者,比索汇率开始大幅起落。
  庵雷·威拉旺的黯然而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泰央行奋起还击。其时,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盖下的各种弊端一一暴露出来。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发誓归发誓,偏偏其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的软弱可欺使它成为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上落波幅,竭力对抗索罗斯。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阔的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实际上,这标志着比索保卫战的全面失守。
  就像一个瘾君子,此时的索罗斯显然并未心满意足,他们四下出动,寻找可捕猎的下一个目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马来西亚央行企图拉高沽空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印度尼西亚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终挡不住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马币、印尼币对美元兑换比价一低再低。
  邻国阵地的失守开始波及一向有“避难货币”之称的新加坡货币。唇亡齿寒,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还是持续下跌。
  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已纷纷放弃了扞卫行动,开始屈服,一副任打不还手的样子。任由本国货币在市场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国际货币投机商更是有恃无恐,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横行一时。
  东南亚货币狙击战弄得人人自危,各国金融当局使尽浑身解数以免掉入这一泥潭之中,就连在此次风潮中一直作壁上观的美国也开始表态,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他特别“感到不安的是”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美国愿意帮助“受这次波动影响的国家”。
  国际投机商咄咄逼人的气焰已使得国际社会对集体应付货币危机的认识正在加深。7月25日,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特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层代表在上海开会,会议结束后发出的声明表示,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亚太各国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研究,对有关国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协助成员国在必要时进行经济调整,这个消息对东南亚各国来说,至少让他们觉得在自己与国际货币炒家进行殊死搏斗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
  8月5日,危机重重的泰国,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带苛刻条件的备用贷款计划及一揽子措施。8月11日,为拯救资金短缺的泰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行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承诺分担为泰国提供总共160亿美元(后增至167亿美元)的融资款计划,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都各自承诺向泰国借出10亿美元的贷款。8月21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给予泰国总值33亿美元的临时贷款,以协助它渡过难关。
  就在东南亚各国四处求援、积极谋划之时,国际投机商却销声匿迹,突然不再攻击。8月20日,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暂时回稳,东南亚各国人们均大大喘了口气:好了,风暴终于过去了!
  就像暴风雨前夕的宁静,平静的外表下孕育着一片杀机,东邻各国显然欢乐还为时过早,新一轮的“狂风暴雨”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宁静仅仅持续了几天;东邻各国还没来得及揩揩身上的血迹。8月底,又一轮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势瞬间而至。这一次,却把东盟成员文莱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罗斯一副得势不饶人的架势,剩勇追穷寇,再度集中火力扫荡东南亚。进入9月份,这场风暴持续肆虐已进入第三个月,外汇市场的颓势仍在继续。东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0月19日,泰国财政部长他农·比达亚也满腹惆怅卸任而去。
  直到11月上旬,这场对东南亚来说噩梦一般的4个多月的黑色风暴才渐趋平静。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场动荡已告一段落。但对东南亚,特别是身处震源的泰国来说,弹冠可以,相庆却已苦涩难提。
  
  2、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这场危机中,受害最惨的恐怕非泰国莫属,猛烈的金融风暴把这个国家一下子砸到了谷底。而在此以前,泰国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形象令人神驰目晕,一个小业主回忆说:“好像我们挺有钱,以至于每个人都着手准备去买奔驰。”他们热衷于海滨别墅,瑞士欧米茄、法国XO、德国奔驰、日本松下。像美国人一样,他们每年也潇洒地安排去欧洲旅行;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当你在曼谷郊外碰见一个乡下主妇,甚至街头叫卖的小贩,说不定就是股票大军的一员;“钱来得太容易了”,那时候,他们会以这么一种调侃的语气说正准备去欧洲旅行。
  可是现在,泰国人目瞪口呆地瞧着索罗斯之流从他们手里抢走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家庭轿车被警察拖走、失业开始困扰自己、浪漫的欧洲之旅只好取消,孩子也只好转到便宜的公立学校……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这个家伙(指索罗斯)来到我们的国家,一夜之间,使我们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
  泰国一银行行长差旺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瞧着索罗斯这流氓强盗剥夺我们曾经拥有的财富,我们只想说,你不就是要钱吗?”
  对所有的东南亚人来说,他们过去曾拥有一大笔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萨马特电讯公司总裁查奴瓦斯特说:曼谷人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汽车刚下生产线,房子新刷的油漆还没有干。但他们已经失去了一切。印尼音乐家邦尼勒古马赫为买一幢梦中花园而奋斗了30年,正准备迁入时,风暴来了,“我不得不退掉它。”他说。
  一个为吃饭而忧的时代,一个需要省吃俭用的时代已不可避免,但曾经沧海的感觉,让他们仍沉浸在富有的回味中。在曼谷市中心的广场里,有小贩在声嘶力竭地叫着出租衣服,“你可以租到任何东西,私立大学的学生们为了保持体面,几乎从头到脚都租。”小贩说他的生意还挺火的,礼拜天的商场里,依然人头攒动,唯一不同的是:囊中已羞涩,只能闲逛。就像许许多多的北京老人遛鸟一样。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豪,也只能傻看着自己50%甚至更多的财产无影无踪而去,据估计,从3月到9月,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仅在股票市场就损失了130亿美元,印尼总统苏哈托的子女们也被迫出售他们的公司,以免颗粒无收局面的出现。“过去的世界不复存在。”泰国第三大银行农业银行总裁拉姆萨姆如是说。
  曼谷奇异的风光依然那么美丽动人,吉隆坡的高楼大厦依然那么鳞次栉比;可是,曾经的富有与现在的贫穷的鸿沟却是那么遥不可及。“这不仅仅是一种失落感”,泰一大学教授无奈地叹气。直面现实,也许这是东邻人最痛苦又最无奈的选择!
  
  3、狼来了。
  三个月之后,席卷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登滩港岛----—狼终于来了。
  黑色星期一。也许,在许许多多的香港人的记忆当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灾”就像一场噩梦,至今仍心有余悸。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轮“大熊市”席卷整个香港股市。10月20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正因为此,它成了投资分析家们最为焦灼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气氛却并未在华尔街股市出现,恰恰相反,道·琼斯指数一周之间跌落210点之后,当天却反弹了74点。
  正当投资分析家们额手相庆之际,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早已危机四伏、暗潮汹涌。事隔10年之后又一个“黑色星期一”开始降临,只不过,这次笼罩的是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33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对于港元前景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涨300倍。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41%。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当天表示,香港基本经济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到外围因素暂时投机影响,投资者不必恐慌。他说:“我不认为这是股灾。”他认为,无论如何,特区政府首先是要扞卫港元汇率。虽然此前一天晚间有炒卖港元的投机活动,但此时炒卖活动已被平息。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总裁任志刚也发表讲话,声称金管局已于前一天晚上击退炒家。
  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资者,24日,在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后,香港股市在这天强力反弹,恒生指数上升718点,升幅达6.89%,27日,曾荫权再次重申,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不会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受损失的只会是投机者。
  此时,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普遍狂跌,27日,纽约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是有史以来跌幅最惨的一天,因而导致中途自动停盘一个小时。东京股市开盘后即狂跌800多点。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下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在这种状况之下,香港股市的震荡已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因素了。
  对此,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强调,香港股市的震荡只是暂时性的调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现过这种波动,不足为怪,港股波动是特区政府要自行处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将依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不会直接干预香港的股市和港元汇价。北京方面对香港整体经济仍充满信心。
  特区临时立法会财政事务局局长在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说,社会对于稳定联合汇率制度十分关心,关于市场的运作,特区政府的一贯政策是“自由”,行政干预应减到最少。
  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则劝市民保持冷静,反应不要过敏,入市时要审慎并要量力而为。
  香港舆论则表示了强烈的信心,《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过去,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本港会很快复苏,而且更加蓬勃,这次亦应不例外。美国财政指出,自1987年全球股灾后,香港股市过去10年的回报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经过九七股灾后,本港只要大力发展经济,十年后的回报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
 4、港币保卫战。
  由索罗斯所引起的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火山喷发般地震惊了全球,身处震源中心的泰国、马来西亚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绷紧了自己的神经。人们都意识到: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滩港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面对国际金融炒家们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机商就几次试探性地对港币进行了冲击,8月14日和15日,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进入香港汇市,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和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称为港元汇率的重要心理关键点。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迅速反击。通过抽紧银根、扯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金管局提高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还回来,让那些借钱沽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面对坚壁清野之局,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故在很短的时间内,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复平静,投机商无功而返。
  然而,人们心里非常明白,这批炒家并不会就此罢休,双方的血腥搏斗终不可避免。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提醒这批“金钱游鳄”不要轻举妄动。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联系汇率制度,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国际投机者三番五次狙击港元的行动不仅志在港元汇价上获利,而且采用全面战略,要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获益,他们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场上积累大量淡仓,然后买上远期美元,沽远期港元,大造声势。待港府为对付港元受到狙击而采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时,股票气氛转淡,人们忧虑利率大升推低股市与楼市,这时投机者便趁势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于是,股票市场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仓而获取丰厚的利润。换言之,投机者虽然在港元汇价上无功而返,甚至小损,但在期指市场上却狠捞一笔。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红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难取胜而告终,但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击。
  
  5、韩国的最后努力。
  像一场瘟疫,东南亚的这股“金融飓风”已不仅仅满足于在东南亚横行一时,1997年10月28日,东京股市继27日大幅下挫后继续暴跌。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狂泻554.26点,成为历史最大的日跌点。当天上午,在道·琼斯指数下跌550点之后,有“电流中断器”之称的股市运行安全机制立即停止了股票交易。
  与此同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莫斯科、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城的股市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震动,跌幅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韩国,好景不再。刚刚过去的1997年,对韩国来说,整个一个“病猫”模样。事实上,一度被誉为“汉江奇迹”的韩国经济曾因其高速增长而跻身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为先进国家俱乐部之一员,并且以亚洲的经济典范的形象出没于国际舞台,可是今天,“雨横风狂三月暮,无计留春住”,昔日的繁荣已被“雨打风吹去”。韩国人纷纷表示:“我觉得如此丢人现眼。”韩国企业界公开宣称:“我们已完全失去经济自主权。”《韩国日报》甚至将去年12月3日与国际货币基金签署的协议,与1910年8月29日的“国耻日”相比,那一天,正是韩国被迫割让给日本的日子。
  韩国的经济何以脆弱到如此不堪一击的地步呢?刚迈进1997年的门槛,接二连三的打击就源源不断地向韩国经济涌来。首先是年初爆发了大罢工。到了1月底,又揭发出韩宝集团巨额票据拒付丑闻。正当以上两个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年初以来的日元贬值又开始给出口以沉重打击。
  1月23日,韩宝钢铁工业公司无力偿还借款,拉开了1997年一系列大公司破产序幕。韩宝破产的消息使汉城股市指数下跌2.8%;3月22日,三美综合特殊钢公司的破产导致韩国证券交易所连续四天行情下跌;4月21日,韩国最大酿酒集团商真露公司因债台高筑而倒闭,其债权银行将它列入援助计划;7月15日,韩国第八大集团企业起亚集团无力偿还其10万亿韩元的债务,成为最新一个银行援助对象。韩兴、代龙等集团或宣布破产或因为政府的干预而成为待援的“病人”……随着大企业集团的相继破产或濒临破产,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源于东南亚的这股金融祸水则不失时机地将韩国这只“病太极虎”推向深渊。
  从去年11份开始,韩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屡破历史最低纪录,11月6日更是惨跌至975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12月12日最终跌至1891.40韩元兑换1美元。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即从9月份的890韩元兑换1美元疯狂贬值50%以上。同时,外汇市场的衰退也波及到国内股市,股票价格指数跌破350点,创10年零8个月中的最低水平。韩元贬值,促使韩国10月份出口值创125.8亿美元的新高,但是这同时又意味着外债扩增和进口成本升高,抵消了出口竞争力改善的好处。
  面对这种千疮百孔的局面,韩国政府奋起还击,竭尽浑身解数以拯救崩溃中的韩元。
  11月19日下午,韩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稳定金融形势的措施,如放宽韩元汇率的浮动限度,提前开放中长期债券市场,对经营不好的金融机构实行限令改革和兼并。
  临危受命的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院长官林昌烈宣布,为了改善金融业的结构,提高韩国经济的对外信誉、稳定金融市场,政府将把目前2.25%的韩元汇率日浮动限幅,扩大到10%;把原计划在1999年以后开放的中长期公司债券市场提前到1997年12月份开放;为了在金融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保护储蓄者的利益,韩国政府将保证支付在各种金融机构中储蓄的本金和利息,直到2000年年底。
  他说,在开放债券市场时,为了防止外国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所造成的副作用,韩国政府将把外国人对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限制在30%。同时,政府将把外国银行驻韩机构兑换韩元的金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政府还将着手向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大量筹措外汇。
  林昌烈说,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为偿还债务进行的现金借款,政府将在1997年年底之前加以限制,在1998年1月份以前,政府将完成对各种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调查,把信贷社之类的综合性融资机构分为ABC三个等级,限令B级融资机构改善经营,要求C级融资机构接受兼并,如果拒不执行,政府将采取强迫措施。他说,政府对银行也将实行类似的措施。
  韩国中央银行也拼尽全力进行市场干预,以试图止住韩元的疯狂下跌,但无奈外汇储备只有300亿美元,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韩央行的干预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而且,中央银行在市场干预失败后,外汇储备仅剩可怜的70亿美元,远远不够1997年年底和1998年到期的1100亿外债。
  在这种状况下,韩元兑美元汇率继续下跌,其国内股市也一再疲软,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至此,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寻求紧急贷款援助。
  1997年12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韩国签署援助协议,该组织向韩国提供210亿美元备用信贷。另外,世界银行将提供100亿美元。
  亚洲开发银行提供40亿美元,其它国家提供200亿美元。援助总额为550亿美元。但这种援助的条件却极其苛刻,此时的韩国,有奶便是娘,已顾不得那么多了。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韩国政府被迫答应落实严厉的稳定经济计划以及废除当初使韩国发展成为“经济之虎”的重要经济体制和做法,包括整顿金融、紧缩对大财团贷款、降低经济成长率等多项配合措施。这项金援计划不但打破金援纪录,受援国所须进行的调整幅度之大亦属少见。事实上,这一计划的签订几乎等于向国际上承认韩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和自主权的丧失,也标志着显赫一时的韩国经济发展奇迹已成为过去。
  由于550亿美元的介入,再加上韩国政府表示将放宽外资持有股份的限制由23%提高到50%。在随后的一周,汉城股市终于开始持续上扬。韩元汇价也有回稳上扬迹象。可好景不长,12月7日,韩国第12大工业集团汉拿集团宣布破产。这一消息使刚喘了口气的韩国金融又跌入深渊。从8日到11日,汉城股市持续低迷,韩元兑美元汇价连续下跌。
  1997年12月11日,韩国一家电视台报道说,韩国中央银行行长李经植已表达辞职之意,以示对韩国目前的经济危机负责。自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已有两名高级政要下台(11月19日,韩国财政院院长姜庆植辞职)。
  12月13日,韩国总统金泳三紧急会见金大中、李会昌、李仁济三位总统候选人,就克服国家的经济困难问题进行协商。希望他们配合政府克服当前的困难,在选举结束后举行的临时国会上,顺利通过与克服金融危机有关的金融改革法案,紧缩1998年预算的修正案和发行国债的提案。四人一致表示,将遵守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的协议,为早日恢复国家的金融稳定而努力。
  在金融风暴的猛烈打击之下,韩国经济与市场几乎陷入了瘫痪。韩国人的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众人相助、同心救国。民间发起了一人一元救国的运动,百姓主动把手中的美元存入银行,帮助韩国经济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旅行社鼓励人们尽可能在国内游玩,市政机关敦促人们为韩国本国的利益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如减少驾车出游的机会,节省10%的工资,调降室内温度以及减少逛街购物和外出用餐等;那些旅居国外的其他韩国人,也纷纷把钱存进韩国银行海外分行,以期增加韩国的外币持有额,同时,他们还积极筹款汇回汉城,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韩国最大的报纸《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决定从1998年1月8日起减少版面,与国民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和外汇危机。
  韩国政府向所有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发布了一项“勒紧裤腰带”方针,要求公务员至少将薪水的10%存入银行。这项方针还包括“公务员每10天有一天不开车”的节约措施。
  韩国内阁部长们在一次内阁特别会议上决定把各自薪金的20%上交国库,同时各级副部长们也决定交出20%的薪金。
  随着IMF援助贷款的及时甚至提前到位,韩国金融市场激烈动荡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控制。但截止目前,韩国经济仍在低谷中徘徊。飘荡于汉城上空的那股黑色旋风随时会带来新一轮腥风血雨。
  韩国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之惨重、影响之巨大、教训之深刻令人瞠目结舌。自去年以来,韩国企业蒙受了至少3万亿韩元的兑换差额损失,外债本息的偿还额增加了4亿韩元。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家族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在几个月之内缩水达数十亿美元,同时,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目前实际失业率已高达11%,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对韩国人来说,昔日的繁荣已不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的动荡。泰国总理差瓦立在一片怒骂声中黯然而去。川·立派临危受命,面对一塌糊涂的局面,川·立派纵有回天之术也无可奈何。那么,金大中呢?
  金泳三带着其未竟的“整治腐败”之梦告别韩国政坛。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严峻的经济课题无可回避地摆在金大中这位刚当选的72岁的总统面前。何去何从,世人翘首以待。


附录七--九七年股灾1)97-98亚洲金融风暴的起因。

  一、金融大鳄的入侵。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
  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2)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3)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二、金融危机的几个阶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三、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四、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附录八--九七年股灾2)九七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到底损失有多大?

 
  具体的多少是没有人去做统计的啦,即使有统计,我们小百姓也不会知道的,这涉及到国家的安全,不过我这有一组金融风暴形成的信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关联的紧密,经济循环速度的加快,一个国家开始出现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便可以波及到另一个国家,并形成一场大范围的金融风暴。
  1997年,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风暴中,受灾国难以计数的企业破产倒闭,仅以韩国为例,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当中,全国前50位大财阀就有14家在风暴中破产,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闭,而其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更是高达15000余家。
  从整体来看,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国民的工资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货膨胀使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长,使得这些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过了30%,随着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出现,很多国家出现了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
  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当时,一部分国际炒家已经看到了泰国经济的虚弱。泰国政府借了大量的外债,短期的热钱大量留入泰国,去追逐泰国房地产市场中迅速膨胀的财富,尤其是更多的人把钱投到了股市。国际炒家已经看准了泰国经济中出现了重大隐患,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持续金融攻击。
  于是,他们首先在汇市上发难,因为一个开放性国家,它的币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国际炒家采取了利用成倍放大的金融杠杆工具,他们大量从泰国银行手中借入泰铢,反手又在汇市交易中大量抛售泰铢,迫使泰国政府为了维持泰铢汇率的稳定,不得不动用手中的美元储备承接泰铢的抛盘。
  结果,泰国政府本就不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不够用了,而政府短期外债的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又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放弃泰铢的固定汇率。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不断迅速撤离股市,这时,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一轮接着一轮地大幅下跌。银行为规避风险,就开始被迫紧缩银根,甚至很多管理不善的银行迅速被逼到破产边缘。这样,汇市、股市双双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信心急剧下降,不断从股市撤出资金,都去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然后把手中的泰铢尽快换成美元。
  于是,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在开放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工具,这些工具的杠杆效应使得金融市场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是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被放大。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金融风暴来得如此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相同的原理、相似的手法,很快将金融灾难波及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在1997年这场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其中一个着名的国家炒家索罗斯,当时他的量子基金只动用了9000万美金,几个月以后,量子基金的帐号上就有了20个亿美金。可怕的是,这场金融风暴调集的国际游资的总量是1000亿美元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游资调来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攻击,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他们怎能抵挡得住国际游资的攻击呢。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以光的速度在挪动着金钱。一个电话,一部电脑,就可以在互连网上下单,瞬间就可以完成一笔大的金融交易,而无论这个投资者或国际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可以从事这件事情。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都难以抵御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击。
  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旦被攻破,就会出现大量财富被国际炒家卷走的情景,而本国经济马上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面临全面崩溃的状况出现。最可怕的是,当人们的信心一旦绝堤,金融危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这个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学会看到经济中和金融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当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能成功地规避风险。

第八部、中国式股灾

  1、最近的股市波动。
  
  目光放回国内。虽然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不堪一击。此番中国牛市,能否摆脱宿命,出现理性回调,回归基本面,从而避免股灾,以软着陆收场?
  
  2、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在狗年最后一个工作天2月16日,中国政府也作了一次极富针对性的收紧银根行动。农历年廿九,正当全国上下弥漫着浓厚假日气氛之际,人民银行在收市后宣布再一次调高银行准备金率,由9.5%增加至10%。这是去年七月以来第五度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共调升了2.5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继续调升准备金率的行动完全乎合市场预期,但这次时间却是市场意料之外,被视为一次突袭行动。以往准备金额调升都是两星期后生效,今次却是9日后即2月25日生效,当天是星期天内地银行仍在放年假,行动确实不太寻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行动另有所指。
  
  人行选择于金融行业收炉一刻宣布新准备金率,并宣布于2月25日星期天生效,但全国银行26日才启市,即是说银行启市当刻即时需要提高准备金率,人行可即时冻结流动资金1600亿人民币,一般相信行动最大的目的是要减少活跃于股市的资金。有内地学者认为,中央政府此举是针对猪年首个交易日,务求要开出一个黑盘,因为若首日开出一个红盘,深信兆头的股民将更是疯狂,认为大牛市可延续至猪年,中央政府要为股市降温将事倍功半。
  
  近月以来,中国政府打击股市的手段接二连三出笼,在累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的同时,证监会于2月2日公布新法规,收紧了1400多家上市公司讯息披露的规定,全国股市一度应声下跌。然而,股民往往是贪胜不知输,股市在农历年前再次回升而且更加炽热,所以中央政府在农历年假期间再次出招,以历史上最惨痛的"崩盘"事件,唤醒股民股灾时的痛苦回忆,期望他们在猪年知难而退,从股海抽身。
  
  3、结果会如何?
  
  政府期望的是股票市场健康发展。这次新华社发文章是看到近来国际热钱流入中国股市过多,投资热情过高,感到泡沫正在产生,是对股票市场的一次警告。也是为了让股民进行一些降温。
  
  中国的股票市场果然可以达到4000点或者5000点,但是如果我们不理性地分析市场,不理性地对待国外热钱的涌入,那么最终吃亏的是更多的股民。为此国家采用了这个方式提醒股民。
  
  4、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理性理财原则:经济学对理性理财的黄金原则是:1/3投资股票,1/3投资房地产;1/3银行存款。
  
  这个是最佳的理财原则。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快,各方面均可投资。如果把家庭的钱进行合理理财与投资,相对可以减少风险,可以稳定地获得回报。
  
  5、印花税。
  
  由于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调高国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消息,在中国资本市场搞得沸沸扬扬,几乎成了"半夜鸡叫"的代名词。自“5.30”中国股市暴跌以来,沪市股指大盘飞流直下近千点,两市蒸发市值近4万亿元人民币,每天几乎有70%以上的股票都站在了跌停板的阵营,如此举世罕见的股灾让国内外投资者目瞪口呆,投资信心几乎在一夜间由暖转凉、达到崩溃,市场悲观情绪也油然而生。
  
  对于如此之中国式股灾(行政干预引发的股灾),让全世界的人都疑惑:为何一个坚挺无比的中国牛市竟然在"半夜鸡叫"后就变成如此脆弱的熊样?市场中的真金白银都蒸发到哪去了?股市暴跌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股市如此脆弱的原因,首先应该和政策调控预期的不明朗有关,行政干预成了最直接的导火索;其次是散户投资者的过于盲目乐观,在高位替机构们抬上了悬崖边缘的轿子;第三个原因可能就是股市自身的泡沫使然。
  
  6、管理层的意志。
  
  对于此次股市暴跌,"半夜鸡叫"显然就成了市场和投资人指责的对象。虽然,"半夜鸡叫"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疯牛狂奔,为了给过火的投机氛围降温。
  
  但是由于缺乏稳妥和缺失风险评估的财政干预手段,带有极具计划和行政色彩,又似乎完全体现了管理层的意志,从而让悬居高位的投机信心被彻底击垮,或许连高层也没有意识到如此干预竟然会发生这般灾难,而且像这样空前的灾难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政府管理部门也不希望看到股市出现骤然降温的情形。
  
  那么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为何财政部在干预前不进行仔细、冷静地研究和风险评估?不进行更为艺术的影子化干预?
  
  而且,这一"严密"的干预是建立在对外澄清不干预的基础之上,是在指定信息披露的"三大报"头版头条上出现,其出尔反尔的行为遭遇市场指责则无可厚非。
  
  成熟市场在处理泡沫问题方面往往都是"说破而不人为捅破",实施影子化的调控,以行政提前放风的方式让市场提前进行预期调整,而等政策真正出来时,往往不会掀起腥风血雨,有时甚至只用权威人士的口头和舆论干预,而不动用具体的行政政策,这样艺术化的调控显然会将矛盾冲突和调控的摩擦、阻力减小,实施股指软着陆,而非人为紧急迫降。
  
  7、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目前国内现行的制度结构体系分割情况下,导致各大机构都以部门利益和官本位为重,从而忽视市场自身的规律。拿中国资本市场来说,"五龙治水"现象极其严重。
  
  虽然有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但各大部委利益交叉参与其中者不计其数,而且他们屡屡对股市发表或采取缺乏统一战略性的干预措施,既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中国股市迈向国际一流阵营的脚步,因此设立一个为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协调管理部门迫在眉睫。
  
  此次,财政部"只要结果"的"答卷"式干预手段,实在不能让人接受,由于隐蔽的政策干预代表了行政打压的意图,从而让市场彻底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阻滞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机会。所以,这些行政部门必须要在此次股市灾难中进行深刻反思,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免日后不良干预。

  在“5.30”政策出台之前,股市已经处于高位,很多部门都看到了股市的风险,纷纷采取自我“收兵”的方式将各自部门的股市资金、利润撤出。
  
  然后,这些与股市监管有关的部门纷纷出来采取发言、间接干预等手段来为自己免责,给高层"交卷",以体现股市暴涨暴跌和他们没有关系,但事实上他们难逃其咎。
  
  灾难发生之前,央行采取"组合拳"的方式交了一份无关痛痒的"答卷",证监会采取了"买者自负"的道义劝告交了"答卷",但都没有任何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高层又对股价格外关注,担心暴涨的牛市一旦下跌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询问和建议各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待股市,保证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协调。可是在利益切割的各部门之间,都纷纷以自我保护为出发点,采取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体外干预,导致市场在无数庸医的治疗下无效,反而更加发狂。
  
  从而迫使财政部重拳出手,结果财政部的"答卷"结果是将疯牛打成了熊样。虽然立竿见影,但行政干预、"政策市"的迹象太过明显,给市场强烈的行政打压信号。而且是以公然违背诚信的方式给市场施以教训,其结果与初衷必然会产生巨大差异。
  
  因此,建立一个有统一战略、为市场长期负责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门,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防止部门利益下的竭泽而渔,也可以具体追究责任到实际主体,可以达到为资本市场长期构建战略宏图的计划,避免我国股市再走弯路。但前提是,这个部门一定廉洁公正、杜绝腐败、敢做敢为,否则反而又多了一个剥夺和权力寻租的机构而已。
  
  8、看不见的手。
  
  虽然,此次财政部提高印花税只是引爆股市下跌的导火索,但其行政干预的影子严重影响了市场化的规律,而且不当的财政政策完全达到了不良的市场"挤出效应",将投资者的热情完全打击到了临界点,让其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风险教育”,从而迫使一些投资者退出市场和自动抑制金融投资,在金融投资市场极大现代化的今天,采取压抑的举措显然不大合理,反而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快步迈向国际化。
  
  其实,对于此次结构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有很多市场化的手段可以实施,可以让高位运行的股价实施软着陆,让泡沫引而不发,不轻易人为捅破泡沫,充分利用市场中的投资热情和过剩流动性来进行我国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和大扩容,可以通过加大供给优质大盘股的方式来回收流动性,抑制资金推动型的疯牛格局,实施上市公司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让中国投资者持有代表国计民生的超级大盘股,以实现居民储蓄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性升级和国民经济利益共享。
  
  但前提是要在一、二级市场理性投资的情况下。对此,笔者曾在今年年初就提出了建议,并撰文《急跌未必能挤走股市泡沫》、《挤泡沫须讲求艺术》分析股市的大起大落对普通中小投资者并没有任何好处,管理部门的突然降温和釜底抽薪,带给中国股市和中小投资者的往往是巨大的灾难,而带给像罗杰斯等境内外大鳄和机构们的则是低位吸货、洗劫散户的大好时机。因此避免牛市的盲目冒进,将快牛变为慢牛,则有利于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半年后的今天,没有见到“看不见的手”,反而行政干预之手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重打在散户的脸上,一连几个跌停让人回不过神。据不完全统计,在此轮股市灾难来临前夕,二级市场中70%以上的筹码都落在了散户口袋,而赚得钵满盆溢的境内外机构早已胜利大逃亡,他们在下跌中损失很小,反而连续5个跌停,给他们低成本吸货创造了制度基础,而且他们还打着“救市”的幌子堂而皇之地进入股市,低位接手筹码并准备随时洗劫心灰意冷的散户。
  
  9、暴跌的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暴跌只能损害市场的投资基础和中小投资者的热情,而对市场结构性泡沫和非理性则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交易所和证监会应该严查机构们的违规操纵股价行为,建议每周公告每家上市公司的机构持仓筹码与散户持仓筹码的比例,防止散户被继续鱼肉。还有,其他管理部门在出台行政政策之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风险评估、考虑长远,切勿为了"交卷"而"答卷",实施竭泽而渔的短期化行政干预。
  
  对此次股灾,行政管理部门除了要进行认真反思之外,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都应该进行全面、理性地反思。学者、媒体舆论要学会正确引导,在市场过度盲目乐观时应该客观地揭示和理性地分析风险,切莫盲目大呼"无风险牛市"和树立"股神"标杆,避免诱导无辜的、无风险意识的普通百姓,在非理性暴跌之际,适当地给投资者以信心,避免盲目的杀跌造成更大的灾难。
  
  另外,最有切肤之痛的投资者更应该深刻反思,以后千万别再被一时的牛市幻像所迷惑,也别再被那些整天大喊牛市而不提醒任何风险的声音所忽悠,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兼听市场各方不同的意见,不要轻易排斥不同的声音和推卸责任,保持自己独立判断和独立操作的精神,遵从价值投资理念,而非在股市高位进行频频地短线投机和刀口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