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的两封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23:47
转自http://blog.sina.com.cn/chenxujun妈妈:    你读过《亲爱的安德烈》了吗?我还没有,只是断断续续地在报纸上读过其中的几封信如何是爱,如何才是亲子之爱,父母和儿女都需要学习,而且可能需要学习一辈子。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工作坊,收获很大。有一个学员,是一个四十岁的单身母
亲。她抱怨前夫不爱她,抱怨十六岁的女儿不亲她,不太肯上她那儿去,连帮着洗碗都不肯。老师提了很多问题,她也一一作答。最后老师说:你的问题,是潜意识中把你前夫当成“父亲”的角色,把你女儿当成“母亲”的角色。父亲、母亲,这是多大的一个责任!你的前夫承担得起两个角色的重担吗?你的女儿才十六岁,她能接受有一个四十岁的女儿吗?从这个学员说话的神态来看,确实非常孩子气,很会撒娇,渴望被哄被关注。老师说她的心智只有十四岁。当老师拒绝为她单独做个案的时候,她说话的姿态、缠着不放拼命撒娇的神态,确实如此。
    前两天,胡因梦(台湾人,原为电影明星,曾与李敖结婚,后分手;近年从事推广
身心灵修行、写作、翻译,最早把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引入华人世界;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剖析了自已的内心转变)来广州。我陪她吃饭,席间有一母亲带着女儿。小姑娘一看就很聪明,很活泼。母亲也是很有修养和风度的,长得也漂亮。有孩子在场,免不了会讲一些关于孩子的话题。这位母亲和大部分的母亲一样,夸起孩子来颇为得意:画如何有天份,唱歌如何好听,舞蹈也是非常棒,就连围棋水平,也不一般。
    哦,真好。我问小姑娘:小朋友,你参加几个课外班啊?她告诉我参加四个班:
绘画、唱歌、舞蹈、围棋。那是你自己选的吗?她摇摇头。那如果你自己能选择,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答案我记不真切了,大概是她不太喜欢唱歌、围棋。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她的课外时间用来参加这么多的班?为什么要让她参加自己
不感兴趣的班?为什么不让她专注于发展自己喜欢的绘画?(胡老师看了她当场的涂涂画画,觉得她对色彩和线条很敏感;并直白地说没觉得她有唱歌的天份)
    母亲说:爸爸也不主张她参加不喜欢的唱歌班。但只要她认真唱,那唱得可好
了;她又被选拔为合唱团的领唱了,合唱团又是全国有名的,不唱实在太可惜了。母亲把太多的个人欲望加诸女儿身上。是你的需要还是她的需要?中国的很多孩子,都背负着帮父母实现梦想的重担。父母从别人夸赞孩子的话语中,享受虚荣。     最近碟市上有一部纪录片《请为我投票》。故事发生在武汉的一所小学,三年级一班班主任宣布要直选班长了。于是雷磊、程程和晓菲三个候选人,展开了一场选战。拉帮结派、相互诋毁、收买同学,背后实际上是家长之间的角逐。生活的真实就是这样。
    也许有人要问了: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啊,他怎么知道自己的天份?他怎么能作
出正确的选择?很巧,昨天中午的饭桌上,就有个妈妈这样说。我回答:你真正地了解他吗?你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吗?如果孩子都念小学了,但你还不了解他真正的兴趣,还不知道他有没有天份,天份在哪里,那么,你需要学习。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和辅助,而不是包办代替。
    妈妈又疑惑了:如果我们不帮他决定,日后他长大了,会不会怪我们,当初你们
要是让我学画画多好啊,逼我学唱歌多好啊......
    是的,包办代替下的孩子,日后也许会有这样的抱怨。而心智不成熟的家长,也通
常会有这样的焦虑和想像。孩子的人生,是他的人生。你牵手陪他走一程,给他温暖,给他爱,最终的目的是让他独立成长,而不是拿起剪刀和铁丝,把他修剪绑缚成你满意的盆景。我们从上一辈那里继承了这一门“手艺”,如果没有学习,没有觉醒,免不了把自己的家也开成一个个“病梅馆”。
    妈妈,有点扯远了。因为你做过老师,我想你不会反感这样的话题,而且以往我们
的交流,你是部分认同这样的观点的。
    我想和你讨论另一个话题:父母之爱有没有条件?
    上面所讲到家长种种之行为,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这是为你好啊!”
很多父母有这个口头禅。这真的是“爱”吗?你试试看,不照他们的意思办。打,骂,训斥,给脸色,当然,有时是苦苦哀求:小祖宗哎,求求你了!
    有句话,因爱生恨。我并不认为那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怎么可能转为恨,怎
可能转为暴力,怎么可能转为歇斯底里呢?那只是一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控制不了自己想控制的,从内心潜意识升起的“恨”,这种恨用温柔的蜜糖包裹着,但随时转化成毒药    我们可以尝试去观察我的情感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使。不断、反复、深入地抽丝剥茧,去找到真相。
    我记得你说过,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报答的。
    是的,很多小说、诗歌都是这样描绘的,母亲的爱,像剖了自己的心,化为指引孩
子走出黑夜密林的灯。可是,如果我们稍稍涉猎一点心理学,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无条件的爱。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爱是需要学习的。通过学习,我们把限制去爱的框框打破,把条件改善,我们爱的能力就得到提升。
    这几年,你一直非常关心我。我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但是,老实说,这种“爱”对
我有点压力。你给我的信、邮件、短信,洋溢着牵挂,而不是我需要的“理解和信任”。对我的牵挂,远远超出了亲生母亲对我的关心。我早就是一个成年人了,我有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路,只能我自己走,谁也没法代替。
    你在想我年老时,身体不适时,应该有谁照顾;甚至在设想你来照顾;你要求行踪不
的我,告诉你身在何方;你告诉我,经常想起我就会哭泣;你请求我千万不要不理你、和你断绝关系;你努力了解我感兴趣的一切东西,努力走进我的生活。
    可是,妈妈,“你”在哪里?你的独立的人生在哪里?难道你的生活,一定需要有那
么一个人依靠,不是父母,就是丈夫,或是儿女?如果无条件的爱,换来的是永远放不的牵挂、经常哭泣、害怕失去的恐惧,那意味着什么?我欣赏你对学生的热忱;我欣赏你的反省精神;我欣赏你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我欣赏你对民生的关注,你是一非常优秀的女性,完全可以有更积极的人生。
    我不会不理你,我相信命运让我们相识是有原因的;我在学习,如何与你自在地相处;
我在学习,如何爱。妈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能不能做一回同学?我坦诚地告诉你我心里的压力,分析并不一定正确,但我们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学习。
    我推荐你读弗洛姆《爱的艺术》。他说爱情有两种模式,其一:我爱你,因为我
需要。其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你觉得成熟的爱,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很久没有给你写长信了。广州最近来了冷空气,气温下降,但阳光明媚,让人心情开
。2009将是忙碌的一年,我会在南北穿梭,和新旧同事们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困难很多,但是我已有了一帮非常棒的同事,他们个个是我的老师。有这个团队,我觉得没有什困难克服不了。请你祝福我吧,妈妈,我的新同学!
    我想再次引纪伯伦的诗,作为此信的结尾: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们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妈妈:
昨天我寄给你两本书:《生命的不可思议》、《爱的艺术》。
谢谢你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后,能非常冷静,并且不介意我把信公开在博客上,更理解我的用意。你知道吗,这个博客一开始也是因为你开的,是你建议我把工作、生活中的思考和更多人分享,写工作日记。


你那么疼爱的我,夸赞的我,是有着很多缺点的。“他”经常会犯错误,愚昧无知,沾沾自喜,虽然“他”在尽力地觉察、反省,在努力改进,但不良的习性时不时还会冒出头来。我很担心你我的相处中,我给你的信中,这个“他”还会自以为是,会犯错误,会伤害到你。你能这么冷静,我心中有块石头落了地。


我没有几次能大大方方地对你叫出“妈妈”这两个字,因为以前,这个称呼只属于我生母。在那么偶然的机会里(我记得我们第一次相遇是在机场),我们认识了。作为一个在中国探索生态旅游的后辈,得到你和X先生的嘉许和支持,于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方面,给我力量的还有陈志华老先生。你们这种对年轻人的厚爱,我深深地心领,并立志学习你们的风范,也愿意把这种提携、鼓励传达给更多的年轻人。


妈妈,我爱你,是因为你像所有慈祥的老人。生活在他们身上刻划雕琢,他们承受了很多的磨难,但此刻他给我们的,是平和、安祥、包容。我从你身上,爱他们,爱所有慈祥的老人,爱这个世界。
我爱你,还因为你这个特别的个体。几十年批判斗争的年代过来,你还相信有“爱”,你总是以善良的一面去猜度人,虽然屡屡吃亏,但我要告诉你,不是你错了,是这个世道错了!你满怀爱心、多年从事的孤儿收养工作,使得一个个小生命能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生长,你在传递爱,也在鼓舞着我向你学习。作为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你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反思,是现在在职的很多教师都缺失的。


你经常说,在向我学习。妈妈,我也在向你学习。你年逾古稀,还坚持大量的阅读。时时反省自己。收到你一封封手写的信,一本本寄来的书,经常的叮咛短信,你说“收养了我”,我感动的同时也有惶恐:我承受得起吗?承受得起你对我那么好吗?


妈妈,必须向你承认,一度我心里有点混乱。为什么混乱?最近学习海灵格(德国心理学家)的家庭系统排列,我有点收获,和你分享一下。这本书叫《不能承受的幸福---如何释放家庭爱的力量》,我抄一段书:


亲密关系中的幸福快乐,在于关系里面的付出和接受是否平衡----平衡可以用“生意”的角度来打比方,平衡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说我这笔“生意”的结存多少,结存少意味着利润低;结存越大,快乐的程度也越深。但非常不利的是,我们会因此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任何人想拥有自由的话,应该只付出和接受很少。也就是说,少付出,少接受。
但是,施和受是有限度的,只能在对方能接受和回报的相等程度内。如果一方付出多于另一方能够回报的话,那个伴侣关系会感觉到很痛苦,很大压力,反而回报的越来越少,最终令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持续扩大。
关系之中只有付出,或者是另一方只有索取的话,是注定要失败的。到某个点上,任何一方忍受不住这种不平衡状态的会离开,因为不平衡的状态创造了巨大的压力,需要缓解。出乎意料的是,离开或者中断这段关系的人,竟然是那些接受太多的人。


妈妈,这段话是讲亲密伴侣关系的,但我觉得解释了我为何有压力的部分原因:对你我来说,“妈妈”和“儿子”这两个角色是需要重新确立的。我是一个独立的成人,我已经过了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恨不得独占妈妈全部的爱的年纪;而你出于对我的疼爱,恨不得补偿童年未曾扶育我的“损失”。你经常说,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孩,就会想像我小时候的样子。


妈妈,你的爱是“溺爱”。你强调这种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但是,这种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并不能让我坦然接受的。这就是我的压力。也许你讨厌感情的施与受用“做生意”来衡量,这仅仅是一个心理的分析,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我的压力还来自于你对我的“唯一”。你是如此地信赖我,把我当作可以倾诉心里话的“唯一”。很少接触电脑的你,专门买了电脑;不用手机的你,专门买了手机;不会打字的你,给我写长长的邮件......妈妈,我愿意倾听,我愿意分担你的忧虑,但是,我承受不起这个“唯一”。你是我尊敬的长辈之一,但不是唯一。你听到这句话,心里难过不难过,会不会掉泪?如果会,不求对等、不求回报的爱就得打一个问号;如果不会,那我心中又一块石头落地。因为我没法对等地去给你这个“唯一”的地位,潜意识有内疚,觉得似乎辜负了你。这就形成一种压力。这种唯一是否造成了一种依赖?这对你并不是好事,我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又是一种压力。


这些,就是我内心的探究,是我想和你共同探索爱的努力。你信中说伤害了我,不,你并没有伤害我。我要感谢上天赐你和我认识,让我有这么一个机会,和你携手共同去了解一段特别的亲子之爱。我也愿意把我收到的这份爱意,在日后的生活中传达给更多的母亲,更多的孩子。


妈妈,说来很巧,昨天收到一个电话,邀请我去北京开会。我打算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去看望你,大大方方地拥抱你,对你亲口表达我的感恩。我也相信你最终会理解我的心意,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一种更自在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彼此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