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下一代网络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19:04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信息技术。随着3G的商用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以及互联网业务的日益普及,两大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显现。互联网不仅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成为任何用户都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互联网上信息的制造手段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方便,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简单,信息制造、传播的代价越来越低。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它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成为可能,融合正在将两个或更多的原本分离的业务线联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或服务、新的联盟、新的价值链架构,或者新的经济模式,这一切都将为企业和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

    如同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类社区一样,随着中国移动网络上数据业务的发展,各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区也纷纷出现,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

    无线音乐社区和精品游戏社区类似于产品销售平台,属于价值型的社区;飞信和掌上北京个人空间主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价值与功能相结合的社区;手机博客主要提供了一个可供手机用户书写博客的平台,属于价值型社区。目前,社区网络已经在韩国、欧美市场形成规模。根据Juniper公司的研究,社区网络目前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全球用户数约为1400万户。200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收入达到5.72亿美元,其中移动社区网络收入占50%以上;Juniper预计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而社区网络业务收入将下降到21%,以视频为代表的个人内容共享将成为主流。

    开辟利润增长的“蓝海”

    移动互联网业务将为运营商未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加收入和利润开辟出一片“蓝海”。

    信息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网络,越来越多的内容不再来自于传统媒体或互联网SP,而是直接来自于用户: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分享。尤其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制视频,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将这些内容传递给他人分享,用户自己制作内容将成为趋势,而移动互联网恰好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潜在用户群。用户越来越习惯和喜爱自己创作内容,并与他人分享。手机上网因为便捷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生活要素,例如在最为活跃的BBS和博客领域,国内已经有很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并且仍在迅速增长。互联网上的手机用户将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增长的潜在用户群。

    移动互联网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互联网在移动领域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互联网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上较为宽松,对用户创作的内容无法进行版权保护和收入分成,但是在移动网络上,运营商可以比较容易地就具有增加价值的内容与用户进行收入分成,此外移动运营商也可以通过这类业务刺激流量,获得广告收益等。

    运营商获得更高利润。除了潜在市场巨大之外,互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参与者相对较少也是移动运营商发展这类业务的有利因素。不像移动音乐的主要收入被传统音乐行业所赚取,移动运营商的收入来自流量费,在互联网的价值链参与者中,几乎没有传统行业的企业,更多的是互联网新兴网站,内容则来自分散的用户,运营商在讨价还价的谈判过程中拥有主动权,这样运营商往往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未来的发展思路建议

    基于目前移动互联网社区的发展潜力,对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建设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探讨,其关键在于对现有业务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做好网络资源的储备和人才储备,使得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一个统一、有序的架构下进行。

    第一,以用户为核心,对用户资源深度挖掘。

    图2为目前用户、业务和社区平台之间的关系图,由该图可知,目前各项业务都是以用户为核心的,社区提供给了一个用户之间交流和运营商对业务深入运营的平台,而业务处在最外层,丰富了相应社区的发展。例如,游戏社区提供给了用户交流游戏心得、挖掘新游戏的平台,同时各类在线游戏、单机游戏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社区的发展。由此可见,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须以用户为核心,体系架构的关键在于考虑如何实现用户层面(用户资料、用户个性化信息)上的统一。

图2 用户,业务和社区平台的关系

    第二,网络建设与市场推广策略统一协调。

    移动运营商应该尽快整合与完善业务运营环境,提供更多的、更为开放的平台类产品,建立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使业务由以前的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方向发展。同时使业务平台具有不断扩展的能力,以适应更快推出新业务的要求。移动与互联网两相融合具备了提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数据、视频和流媒体业务的能力,但是不同的业务对网络的QoS服务质量要求不同,不同的业务推广策略所需要的网络建设成本差异巨大。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任何运营商不可能为建设一个高性能的精品网络而不惜一切代价,因此在移动多媒体时代,网络和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网络建设必须和市场发展相协调。随着业务和市场的普及,网络也会逐步完善。

    第三,网络建设需兼顾有效益投资与规模适度超前。

    在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初期,业务需求旺盛且用户价值高的地区可以多投资,反之则要少投资甚至不投资。我国幅员辽阔,现阶段通信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一定阶段内,东部和中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还会有几种因素直接影响到有效益投资的执行。一是移动通信区别于固定电话的特点是用户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中断服务,它的全程全网特性比固定更明显。用户的移动性很频繁,网络的覆盖范围过小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市场开拓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用户、业务量的井喷势头何时出现尚不能准确预知,这就为网络建设带来很大难度。三是随着移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会加剧,这就要求新业务的推出速度越来越快。而网络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市场前端的种种不确定性要求网络有足够的冗余来响应这种变化,因此,网络建设必需兼顾有效益投资和规模适度超前两种因素。

    第四,网络优化与规划工作并重,合理配置资源。

    在面向下一代网络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演进的过程中,运营商应该做好业务支撑系统的转型准备,这种转型需要科学地进行从需求层面到网络层面的整体规划,及时地引入网络前瞻性演进思路及组织架构,在未来网络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网络IP化发展的进程及规律,同时兼顾网络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这就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支撑系统解决市场营销问题,还涉及到整个服务提供环节,特别涉及到通信网络平台与业务支撑系统间功能和数据的重新定位,因此,需要业务需求部门、通信网络平台、增值业务平台、业务支撑系统和建设维护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深度参与,而不应该因为人为的职责划分而各自为政,不应该认为业务支撑系统的转型仅仅是信息化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事情。

    同时,在网络规划方面,根据2G网络的运营经验,在城市密集区和一般市区,基站设置主要考虑地形、地物、建筑物、干扰对基站覆盖的影响以及业务量需求对基站容量配置的影响。基于提供数据业务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对于无线和传输资源的配置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加大了网络规划和优化的难度。

    为此,运营商需要转变传统的网络规划思路,要实时跟踪区域内经济发展热点地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引入区域经济的概念,将网络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将移动通信需求及时纳入到市政基础资源建设规划中去。这样能够保证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储备网络资源,能够根据企业客户需求及时提供数据业务体验,提升用户的服务质量,同时又能节约成本。因此,发展移动互联网必须高度重视网规网优工作。

    第五,业务提供方便灵活,运营支撑保证有力。

    一站式服务、一单清、一体化营销方案对用户来讲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讲,却需要有功能强大的业务平台和业务支撑系统做后盾。一站式服务是指用户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网上自助服务、营业厅办理和客服热线等都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服务。这就对营业受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种业务受理方式有统一的或者同步的用户数据库,有规范的业务受理流程和各种接口。计费系统可以按时长、按流量、按内容、按位置、按数据类型及QoS要求等进行计费能力的组合,一体化营销方案的制定则需要计费、账务、结算、业务受理等多个模块的协同操作。业务平台和业务支撑系统对保证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战略转型都非常重要。

    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市场从CT业务向ICT业务扩展,也意味着产业链将更为复杂和庞大,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并且从渠道、技术到内容,需要整合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运营商在传统电信领域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但是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商并不是行业的主导者,应该尝试创造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新商业模式。目前,两网融合的概念还处于市场导入期,而今后几年内,伴随着3G网络的建设,内容服务和互联网应用会越来越丰富,移动新业务将不只涉及娱乐方面的信息,还会更多对行业信息、互联网信息进行整合,最后逐渐到达一个成熟的商务模式。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其说是一种技术趋势,还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标志着在信息富饶的情况下人类对于信息需求进入了新阶段。正在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中国移动已经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现象,积极地探索发展思路及业务拓展模式,站在网络发展全IP化的视角,成功实现向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