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财政审后感慨多(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00:06
我是一名区县审计机关的公务员,参加过多次对本地区财政局、税务局、各乡镇政府、政府各部门、各学校、各医院,以及许多企业的审计检查。
  我出身农民,上过大学,多愁善感。对财政问题感慨颇多。
  一、预算概念误导收入
  现行的预算概念: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
  在量入为出的原则下,首先要预计财政收入。但是,收入预算下达、分解、落实到各执行部门、单位、人员后,却变态为按预算、按计划、按任务组织收入,而不是照章收税、罚款,并且年年加码,鞭打快牛。因此导致了富裕地区欠缴、少缴、不缴税款,助长了不正之风;贫困地区则把罚款作为重要财政收入,编制高额罚款预算,如拖拉机违章罚款、超生罚款,层层下达任务,搞得怨声载道。
  二、收支平衡原则弊病大
  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起伏的。财政收入多的年份也求平衡,那么年景欠佳揭不开锅怎么办?居安不思危,甚至寅吃卯粮,为了本届的政绩而给下届留下债务和包袱。
  为了求平衡,各地财政每年年底都要重新调整预算。既然预算是年度计划,那么,到了年底,结果已经出来了,再调整计划还有什么意思!
  为了平衡,每年最后几天,财政局集中拨款,各预算单位根本来不及支出,只好虚列支出,把剩余资金全部转为“其他暂存”,滋生腐败。
  三、经费、事业费、设备购置费、基本建设混淆
  经费是行政机关的工资福利、办公费用;事业费是教师工资、军残补助;设备购置是增加车辆、电话、微机、仪器;基本建设是盖楼、建桥、修路、挖渠。
  但是,财政账目却弄混了:经费中也包括设备、基建支出,如卫生经费、行政管理费;事业费中则还包括经费,如教育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最乱的,是民政局的账目。残疾人事业费中,混杂着残疾人联合会的一切办公经费;社会救济事业费中,混杂着社会科的一切办公经费……。这些办公经费,包括各种补助、补贴、奖金、饭费、礼品费、旅游费……。
  民政局的支出中,发放到荣军、烈属、军属、残疾人、特困家庭的资金究竟有多少?民政局机关人员的支出究竟有多少?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民政局机关本身的支出,竟然占到全部民政事业费支出的三分之一!
  所以,越混乱,主办部门越得意。
  四、建设摊子铺得太大
  预算内的建设项目,不经论证评议、不分轻重缓急、不看雨季冻季、不管有无资金,一齐铺开摊子;随意决定的项目,更是随时追加预算。结果是每个项目都有资金缺口,都不能按时完工,尤其是市政工程,经常停工等待资金,市民最怕雨季来临。
  本年的基建支出,实际上主要是支付以前年度的欠款。
  财政预算支出报表的第一项就是“基本建设支出”。但是,历年各级财政决算报表中的“基本建设支出”都是空白——都混合在各项“经费”、“事业费”中了——好像本地区没有修建公路、广场,政府机关没有新建楼房似的。
  五、专项收入变了味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使农、工、商持续快速增长。而城市老面孔多年未变,教学条件极端简陋,与蒸蒸而上的大好形势极不相称;农民、工人收入增加,物价不断上涨,教师收入亟需提高。由此,198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1986年制定了《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这是阶段性的、历史性的突击办法。
  如今,城市已经焕发了青春,教育已经武装到牙齿,发展已经过分超前。
  近几年,拘泥于专款专用和收支平衡原则的后果是:城市建设无事生非,教育支出成了无底洞。
  六、无偿补助成了唐僧肉
  绝大部分乡镇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几乎全由农户自主经营。在此大前提下,由县财政局下拨到各乡镇财政所以及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畜牧局等中间环节的农发资金,出现了拖欠、借用、挪用、骗取、私分、虚列、转移等问题。各县每年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上的究竟能有多少呢?
  党的“十五大”之后,国有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公司自行决策、投资、科研、技改,自负盈亏。那么,后来的“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又是怎么支出的?究竟是谁发了意外之财?
  七、“吃饭财政”重在“玩”
  实际上,除了教育事业费主要是教师工资之外,其余的事业费主要用于了吃玩游乐。特别是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费,发到军残贫困人口手中的比例太小,真是“鼻子大得头”。
  排污费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等,绝大部分成了办公经费,用于治理环境、复垦土地的微乎其微。
  行政经费支出就更不用说了,且其中最大的花费也不是工资,而是“其他支出”中的再“其他”,真是不明不白。
  1998年初全国“两会”期间,朱总理支出:我国平均30人养活1个吃财政饭的,我国财政已经成了“吃饭财政”。实际上,真正吃进肚子里的并不多,而是“玩”最多。
  八、文件埋没预算
  按照先吃饭后建设的原则,常规的人头经费一般是按预算拨付的。
  非常规的工程结算、设备购置、提成、奖励、照顾等,却没有明确的预算,实际工作中总是依据上级或领导的临时批示。但是,从1992年以来,这些批示又多又乱,冲毁并埋没了预算,且有随意、盲目、偏袒、乱开口子、暗箱操作、不可见人之嫌。
  譬如,90年代,各省市税务局自己制定税收提成退库办法,自己执行自己享受,提成比正常经费还多,但是必须通过县长批条子。
  再如,各机关单位都说经费不足,各建设项目都亟需资金,都强烈请求立即拨款,这都得由县长批条子。
  现在,各种批示财政资金的文件,实在是太多了。
  我国财政,又可谓“文件财政”。
  九、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县级财政拨款,有许多,是先由县财政局预算科,从金库拨给本局的业务科室,再下拨用款部门、单位的。财政局的每个科室都掌握着一大笔资金,各科在工行、农行、建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设若干存款账户、定期存单,积极迎合各种金融机构“拉存款”,照顾个人关系,捞取好处。
  在“分税制”之外,有的县,还悄悄地,每年“向中央财政贡献”几百万元;同时,又从中央某些部委“争取资金”几百万元,并从中提取“活动经费”奖励有功人员。
  中央财政紧张,可以提高上解(分享)比例;地方财政紧张,可以扩大留成比例。为什么要暗箱操作“贡献”、“争取”?既然有“贡献”,就说明资金不紧张,为什么同时还要“争取资金”?
  既然明确规定按预算拨款、按进度拨款,为什么还要“与上级财政往来”、“与下级财政往来”?
  财政会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应收、应付款项?
  十、财政账目竟然比工业账目艰涩
  众知,工业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和难点,特别是生产成本的核算;财政会计主要是记录货币的收入和支出,理应最简单、最明了,就是初中生一看就懂才行。
  但是,现实财政账目竟然比工业账目还繁琐、复杂。
  譬如,就连财政人员都说不清“灶内”是什么意思,更何况是外行、群众。
  再如,财政决算报表根本没说明白本级财政收入与支出到底是多少。“本级财政收入”中竟然包括“一般预算调拨收入”;“本级财政支出”中竟然包括“一般预算调拨支出”。这是些什么混账玩意!
  甭说主席、总理、省长、市长、县长,就是财政局长,也看不懂财政报表。
  总之,概念浑沌、报表含糊、制度松疲、执行变节。财政账目,已经不仅是混乱问题,而是不明不白了。
  必须对财政制度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新世纪审计的新任务,不仅是查处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消除的对策,才配得上是“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审计查出问题逐年增多,并不是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