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中医护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37:13

[中医护病]
 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痉"原作"痓"),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温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活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脏腑肢节的联系、上下表里沟通之通路。二者互相配合以行气血,调阴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经络循行不同的途径,使耳与不同脏腑发生不同程度的关系,在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耳为肾之外窍,耳的生理功能是由肾所主持,《素问阴阳应肾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篇》又说:“耳者肾之官也”,指出了耳与肾的关系。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气充沛,上通于耳窍,则听力聪敏。正如《灵枢·五阅五使篇》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若肾脏失职,精气亏损,则如《济生·耳门》所说:“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例如临床上所见,头晕、耳鸣,多因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所致。《灵枢·海论篇》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某些耳的疾患,由于外邪所犯,引起肾脏发生病变所致,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凡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往往通过观察耳的色泽形态来诊察肾的病变,在《医学心悟》首卷说:“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可见肾与耳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相互联系。
  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缪刺论》指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在《医贯》卷五又有“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又说:“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又谓:“耳属二脏之窍也。”二脏者心与肾也,心火、肾水相互调和,则“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这都说明心与耳的生理关系。若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聋耳鸣,心肾不交,皆能使听闻之乱。

  肝 肝气通于耳,故肝受损,气上逆而冲两耳,多种耳病,常由于肝脏失调所引起。《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又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指出了肝与耳病理变化的关系。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眼为人体视觉器官,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如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脏腑,以致气血、津液失常,出现全身性反应。因此,在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诊治眼病时,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应该联系眼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关系而全面地观察。 (文章出处:上海科技出版社)

  胆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其生理、病理变化,关系非常紧密,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在《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说:“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  

  脾 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脾的功能正常,则耳得濡养而健旺,《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说明了脾与耳的病理关系。若脾气虚,不能化生气血上奉于耳,则耳的功能失常而易为病;若脾受伤,湿困于脾,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以致耳部发生病变。

  此外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肺金受邪嗌  燥,耳聋”的记述。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在表的肺经症状。

  耳为宗脉之所聚。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  听。”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

  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