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返乡民工的“土地创业”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6:47:16
  •   安徽泗县墩集镇农民工,在经历了打工“洗脑”后,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曾试图挣脱的土地,他们自发成立大棚西瓜种植组织集体创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服务角色成重要因素。

 

 

2月6日,一户农民在自家的大棚内施肥,这个大棚预计将有1万多元的产值。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村民曹二永用来学习种植大棚西瓜的光盘,目前一直在西瓜协会会员中传阅。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25个手印与西瓜协会

25户村民聚到孙保来家,按了手印,“小孙庄西瓜协会”就此成立

有了创业的激情,也有了曹二永以及他那张光盘做技术保障,但小孙庄搞大棚西瓜,还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旱涝问题。

老村长孙保良说,以前也有人种西瓜,收获时经常西瓜漂在水里,要到水里捞,而旱时又没水无法保证灌溉。

尽管村里已修了排水渠,但只能保证不受水淹,灌溉水,却成问题,而搞大棚离不开水。挖一口机井约需4000元,有了机井后还需要电,以电抽取水。

挖井,架电都需要钱,架棚、育苗需要钱,而村民们没有充足的启动资金。

这是孙保来他们的大棚事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为此,孙保来去找了父母官,墩集镇党委书记卢书君。他说小孙庄20多户农民想集体搞大棚西瓜种植,急需资金,做好水、电、路的配套建设,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

基层水利官员出身的卢书君,对孙保来的想法大为赞赏,他承诺启动资金他去县政府跑,水、电、路的问题镇里解决,“让农民放心搞”。

卢书君建议,要大规模搞大棚种植,可成立一个协会,便于向政府申请贷款,能享受相关政策扶植,还可有组织地参与生产和市场竞争,能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008年11月底,被村民自发推荐为生产队长的孙保来,与孙保良、曹二永召集全村村民开会,通报了卢书君的承诺,并提出建“西瓜协会”。

12月14日,25户村民聚集到了孙保来家,“墩集镇小孙庄西瓜协会”正式成立。孙保来是会长,曹二永任技术组长,孙保良任顾问。

25户村民都按了手印,保证自己搞大棚生产的决心,他们中22户是返乡农民工。

孙保来还让每个会员交了100元会费,作为学习经费,“搞大棚,不能没有技术,曹二永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们要买许多这方面的光盘和书籍,还会请一些农技师来给我们讲课。”

卢书君书记曾向孙保来他们说,春节后会帮助请一个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给他们做技术指导。

2009年1月底,墩集镇政府还为小孙庄的大棚西瓜在工商局申请注册了商标———蜜恋牌西瓜。

孙宝来说,协会一成立,他就联系了许多超市,他们都承诺会订协会的西瓜。这让他充满期待。“县长都来考察过,承诺一定为我们村修一条柏油路,用来向外运西瓜”。

启动“西瓜”的资金

有了政府的贷款,又经历了集体“采购”,孙保来充满信心:15天,瓜苗下地

“去县里跑了10多趟,终于从财政局争取到一笔20万元的扶贫低息贷款。”镇书记卢书君说,这笔贷款将全部用于小孙庄大棚西瓜的种植。

每亩贷款限额7000元,年利0.6%,还款期限1年。卢书君认为,这笔贷款可在小孙庄循环用于大棚西瓜的发展。

对于这笔贷款,卢书君要求孙保来他们成立了一个“互助资金项目领导小组”,职能是初步接受村民的贷款申请与筛选申报,监督村民的贷款使用,敦促贷款的回收。孙保来被镇政府任命为组长,小组还设立了会计、监督员。

12月29日,孙保来到泗县公安局申请刻制小组的公章,办事人员告诉他,农民来刻这种公章,闻所未闻。

拿到了公章,孙保来感觉责任重大:“长这么大,第一次自己掌握公章,也第一次体会什么叫责任。”

小组最后向镇里申报了11户29亩大棚,其中孙保来申报了四亩,曹二永申报了7亩。孙宝来说,其实交贷款申请的特别多,但考虑了两点,一是贷款资金有限,只能先发展一批人,这样风险低些,另一点是,想贷款做他用的,不考虑,只能是用于大棚西瓜种植的。

为了不让大棚贷款被挪做他用,在孙保来建议下,财政所从贷款中扣下了每户建大棚的设备钱,由小组统一购置材料。

近年关的时候,孙保来、曹二永一行人奔赴江苏、天津采购大棚设备,“为了省钱要找厂家磨价,我们买不起西瓜苗,只能买回种子,自己看着光盘学着育苗。”

孙保来认为,如果资金充足可以购买外地温床培育好的瓜苗直接下地,“每棵要5毛,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现在是各家都在曹二永的指导下,建起了瓜苗的温棚。”

“时间太紧了,钱发到小组都进入1月份了。搞大棚年前最合适,越晚越影响产值,跟普通的种植就没什么区别了”曹二勇有些忧心。

而孙保来担心的是,大家没搞过大棚,育苗也是第一次,一旦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本来想集中建一个大的育苗棚,但大家思想并不统一,也没这么大块的公共用地,最后还是决定各户自主经营”。

2月5日,孙保来在家搭建育苗棚。村里大棚修建需要将钢管弯曲并焊接,打工时学习到电焊技术的孙保来,设计了一个土制弯曲器,把废弃的车轮钢券用到大棚上,“仅此一项,每个大棚可节省500元左右”。

“顶多15天,瓜苗肯定能下地了。”孙保来充满信心。

创业路尚欠“东风”

“瓜苗下地就搞定水井”“没有水井怎么种苗”———政府与村民,僵持的逻辑

大年初九,2月3日,小孙庄29亩大棚已基本建好。

大棚和瓜苗都没问题了,村民的热情也已充分被调动。每天都有十多人到曹二永家的大棚现场学育苗、插秧、管理。

曹家那张光盘,已刮痕累累,还是被一遍遍借走学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水。

曹二永提醒孙保来,若没水,瓜苗没法下地,而若半月内瓜苗还没种下去,大棚就没意义了。

29亩大棚至少要6口机井,还要铺设电线。但一直未见镇上有动静。

孙保来和曹二永心急火燎去找镇书记和镇长,希望能尽快落实水、电的承诺。

镇里说,正向县里申报资金,瓜苗下地前,肯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镇财政所春节后到村里检查,说“瓜苗怎么还不下地”?村民说,水井都没修,瓜苗下地肯定瞎了。

财政所的人说,项目资金还没到位,也没办法。

孙保来他们又找镇供电所,希望先向大棚通电,所长说,已将小孙庄电网改造规划上报了,等待批复中。

老村长孙保良说,以前种地不赚钱,许多人家都将土地包给了别人,价格很低,一度还抛荒,今年不好打工了,又听说政府准备改造村里的水电,很多人找到他,想承包土地,搞规模化种植。

不过,有的返乡者节后见镇里承诺的水电工程没进展,又再次外出找工作了。但多数小孙庄的村民依然信心十足,“政府都给我们贷款了,支持的决心非常大,镇干部都公开承诺了,总不会忽悠我们。”

孙保来却没有十足的信心,如果水电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我们的大棚创业肯定失败,别说致富了,可能连贷款都还不上。”

孙保来说,自从29亩大棚建好,许多县领导都来视察过,并要在全县推广小孙庄经验,其他镇的干部也都来学习,称这是“民生工程”。

而在孙保来看来,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才是讲‘民生’,“现在对我们来说,能尽快多给我们打两眼井、通上电,解决大棚种植的最现实困难,这才是重视‘民生。”

政府的意识与难处

对于大批农民工返乡,镇书记卢书君认为,“这可能是个机遇,但一定是个难题”

2月2日,墩集镇书记卢书君说,镇政府财力有限,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有些力不从心。

“我坐的车都已报废多年了,镇里没钱换,镇政府欠干部工资达10多万元了。”

对于小孙庄镇大棚的水电问题,他说政府一定能够帮助解决,但需要一个走程序的过程。他称,年前镇里已向县财政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墩集并不只有一个小孙庄需要改善”。

他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后,墩集镇有大批在外的农民工返乡。

“前些年,都是江浙一带的老板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要人,或直接到镇上招工,大年初二车站就全是外出打工的人,今年到了初十也只是有零星外出的,很多人呆在家里观望。”

这部分人面临“做什么”的问题,许多人再次将眼光投注到农业。

卢书君说,能有钱办工厂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要小本经营,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高效农业生产是条现实的路子。”

小孙庄的西瓜协会,在卢书君看来是个好的思路。

“集约发展高效农业,便于统一管理、经营,能提高单位农业的产值,这次民工返乡可能是个机遇,但一定是个难题。”卢书君说,发展高效农业,势必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水利设施少而陈旧,道路也不通畅,无法保证农业发展。

卢书君称,就乡镇而言,软硬件的服务都亟待改善,例如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站,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缺乏技术人才,更缺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我们鼓励农民成立协会,进行高效农业的规模生产,是个明确的思路,现在的问题还是缺钱。”卢书君称,因有限的财力,政府“只能做好服务工作”。

到2月8日,干旱仍在继续。

孙保来他们,依然等待解决创业路上“水”的问题,“或许一场春雨会比政府的承诺来得更快”。孙保来有些焦躁了。

孙保来个人一共贷款2.8万元,又借了亲戚朋友一些钱,“如果失败了,我将一无所有。”更重要的是,作为西瓜协会的牵头人,“现在压力特别大,是我鼓动大家创业的,不能让他们承受失败”。

□本报记者 黄玉浩 安徽报道 (本文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