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差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30:34
《不差钱》差的是什么?http://view.QQ.com  2009年02月06日10:51   中华工商时报  李永富  我要评论(3249)

强行的插科打诨,一味的装傻弄疯,固然能博得观众的笑声,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话,笑完就忘

在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不差钱》似乎博得了不少的笑声,其中演员之一“小沈阳”的出场费转眼暴涨,从春晚前的500元涨到10万元。似乎是一部上乘佳作。遗憾的是,我虽然也跟着乐,但乐完以后却感到糊涂,不知道为什么乐,而且乐得勉强。

先说立意。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文艺也难免市场化。这个时候如果再用“文以载道”来要求创作人员,恐怕要自讨没趣了。但是任何作品都有主题,都有灵魂统帅,比如前年黄宏的小品《装修》,主题就是规劝人们不要野蛮装修、不要过度装修,很有现实意义。对比之下,《不差钱》这个小品到底要说什么呢?想表达什么?想来想去都说不好,不知道它究竟想说什么?

是讽刺某些人削尖脑袋攀附权贵,为了出名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但毕竟是发生在狭隘的演艺圈里的个别现象,把这个边边角角里的丑事拿到春晚抖落,能让人有美感吗?看到有用的人又是下跪、又是认祖宗,而自己的亲爹却不惜将他“拍死在沙滩上”,这样自损人格的行为有什么欣赏价值?与其这样,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好人好事干嘛不大演特演,让央视完成弘扬主旋律的使命?

是讽刺某些人打肿脸充胖子、为人虚伪?可惜讽刺的对象是农民。赵本山一身的农民打扮,而且自称“我是莲花乡的”,分明批判的武器指向了农民。这太让人寒心了:中国社会地位最低、生活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农民,竟然成了大师赵本山讽刺的对象,真是不知道天理何在。虽说农村也有虚伪的人,但虚伪并不是农民的专利。如果是文艺批判,有那么多贪官污吏你不去批判,有那么多制假贩毒的奸商你不去讽刺,偏偏将利剑指向需要怜悯的农民,合适吗?

为什么会有乐得勉强的感觉?因为该小品的所谓“笑点”,其实都是强行的插科打诨以及一味的装傻弄疯。

首先是以装傻博彩。一开场,赵本山就“出错”:“我带着女儿,从铁岭来参加溜光大道了!”这个逗乐就强行了,刻意制造噱头,显得很生硬;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找乐,但是乐有乐的规律,并不是什么噱头都能让观众会心的。

还有,毛毛在“开场白”中自我介绍道:“我来自大城市铁岭”,的确有让人喷饭的效果。但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傻人?谁能傻到这个程度?赵本山用装傻来逗乐,的确有效果,但是意思不大。我不忍心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演员贬低自己的基础上。

“鱼翅不能吃,上回我吃鱼翅就给卡上……”农民的确吃不起鱼翅,但也不至于如此傻,把农民损得不轻啊。

还有就是以荤博彩:“调情”。赵本山一上来就把餐厅的名字“搞错”了,“苏格兰情调”念成“苏格兰调情”让人哭笑不得。为了逗观众一笑,可谓用心良苦,但我认为这样的“幽默”还是不要为好。因为没有什么情调,起码格调不高,完全低估了有品位的观众的审美标准;至于有喝彩的观众,也不能因此就洋洋自得,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负有传播真善美的社会责任,以讨好部分观众尚待提高的审美情趣,有失“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据说在东北风行的“二人转”其中多有荤段子,而小沈阳平时的演出也多有荤腥。可见《不差钱》的这个不恰当,不是偶然的。

我一直认为赵本山是小品大师,比如早些年有个小品,提到了美国人弹劾总统克林顿一事,这在他扮演的农民眼里,是“弹劾领导”,是无组织无纪律。很真实。但今年的调侃就不真实了,强行的插科打诨,一味的装傻弄疯,固然能博得观众的笑声,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话,笑完就忘。何况即便是笑声,内容千差万别,有开心大笑,也有装出的干笑,有愉悦美感的欢笑,但也有不以为然的嘲笑,也有围观智障者的哄笑。

仅仅一个笑,能说明什么呢?何况笑完以后,我感到内心不安,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