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教育造成民族整体素质降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0:04:34
         现行教育造成民族整体素质降低

作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

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朱永新指出,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痛,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

因此,朱永新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

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学问

朱永新称,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现在整个大学是行政化的,所有大学都是行政级别。好的教授最想做的就是当校长、当处长,他不是想做学问,这个就导致了我们一些优秀科学家过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这是导致我们人才数量少的重要原因。

所以,他建议要取消大学行政级别,修改高等教育法,建立起大学的职员制。

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降低

朱永新在论坛上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太小,这是很危险的。

朱永新举几个大学的例子,现在连大学生基本上都不读书了,大学生阅读有了快餐化的倾向,这是广东的例子,广州某个大学校园里面借阅最高的是《名侦探柯南》。

在阅读缺失的情况下,满堂灌的教学体系出现了,它让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成为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中小学也是如此。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朱永新

周远清:文理分科难培养高水平人才

作者:周远清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中国的人文教育跟科学教育相脱离,是个顽症。中国可能到了要好好解决中学分科的问题了。

我们当年搞高考改革,‘三加综合’,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但有的省市为了抵制或者因为想不清楚,搞了一个文综、理综,不愿意解决中学文理分科的问题。

文理分科在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大学的校长、专家们几乎没有几个人赞成,但是它就这么长期下来了。由于文理分科,我们的文科学生上大学,要上点理工科的课程很难。

在狭窄的单科大学中,学机械的学生,在那种长期单科氛围的学校,就比学电子的学生脑袋要机械一些。而社会上长期重理轻文,都愿意考理工科专业。这些顽症,造成国家很难产出高水平的人才。学校缺乏综合氛围,不可能文理交叉,钱学森老批评我们,就是指的这件事情。我们多年来拿不到诺贝尔奖,如果就教育来说,这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对历史、对音乐、对画画、对诗词都很有兴趣。

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了,道德在下降,特别是我们学术道德现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人文教育跟科学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多学科是人文跟科学相结合的领域,不能很好处理人文跟科学教育的融合,就很难处理好这些领域的发展。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融合,涉及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今天,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人文跟科学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司欣:应试教育下就应文理分科

作者:司欣

生于安稳盛世,长于商品时代,社会的功利和浮躁,势必会促成其精神行为的现实性。这其实是新生代的共性,这一点上文理科学生并无二致

显然,朱先生是站在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担忧这一问题的,然而,朱先生却忽视了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在应试教育格局没有发生任何改观之时,保证不同类型的人才享有均等的教育权,远比所谓人文情怀、民族素质之类宏大命题来得更现实、更迫切、更具体。

在我看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大格局下,教育面临的问题不是文理分科,而是分得不够彻底和纯粹。承认人才的局限性,尊重学术的分野,就不能否定和抹杀“术业有专攻”。据说欧美国家在中学阶段就实行了壁垒分明的分科制度,几乎取消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科目,显然,这是专业精神和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的基础。而我们长期的教育理念和方略其实是过于偏重对“全才”的塑造了,以至于培养出大批学而不精的非实用型人才,大大浪费了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更排斥了许多“偏才”的受教育机会。

而如果文理重结一家亲,理科生会不会就此开始亲近伟大的思想家,乐意和诸子百家进行时空对话,对国家命脉和人类问题投以深切关注了呢?我认为这只能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理科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其根子不在文理分科,而在于天生的细胞构造和后天的生长环境。生于安稳盛世,长于商品时代,社会的功利和浮躁,势必会促成其精神行为的现实性。这其实是新生代的共性,这一点上文理科学生并无二致,他们关注和思考的不是一些大而无当的命题,而是将价值根须深深扎入了社会生活的层面。显然,他们对人类问题的无意识,跟生活在一个人文思想淡薄而速朽文化盛行的时代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朱先生的确指出了当下人才尤其是理科生的硬伤,无疑,一个不具备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对人类的建树必然高度有限。但我认为,这不是文理分科造成的,而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决定的,教育的功利、浮躁、媚俗倾向,不可能对受教育主体的价值观构造不发生任何影响。而朱先生的建议在我看来之所以缺乏可操作性,就在于他其实是站在精英的视角审视教育体系的构成缺陷,而忽略了当下教育的实质问题。(原题:朱永新的“炮轰”不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