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06:02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

 

        关注强国论坛很多年了,但正式注册登录发贴子仅两个月,感慨良多。昨天发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一文,上了热评排行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期中,赞成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子玄和银川骑网友还提出了希望。笔者拟用五篇文章回复大家的评论,敬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中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而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引发了争论这一事实说明——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毛主席和小平同志的多党合作理论与崭新的实践模式。


        20世纪中叶,毛主席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缔造者,在革命和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多党合作思想,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基础,并创造出人民政协这一世界政党史上绝无仅有的多党合作的崭新实践模式。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1924年同国民党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多党合作的开端,是多党合作的成功尝试。


        193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批判了党内“左倾”主义错误,确立了争取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日的政治路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民族抗日合作,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中指出:“民主共和国,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它是这些阶级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的联盟。”


        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第一次提出关于阶级联盟、多党合作的国家政权建设观点。1940年前后,毛主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及社会阶级结构,提出了中国革命政权多党合作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中国革命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统一战线政权;在政权中必须坚持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民主合作;政权的组织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集中制。体现这一核心内容,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革命政权的“三三制”多党合作模式。


        194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毛主席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历史现实及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向中国各界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1949年1月,李济深、 沈钧儒、马叙伦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55人联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1949年9 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实践模式正式形成。


        毛主席不仅运用马克思、列宁的多党合作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多党合作模式,而且在理论上对多党合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形成了多党合作理论。


        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主席明确提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毛主席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只有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1949年3月,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第九部分又强调了实行统一战线,实行多党合作的重要性。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是否还要多党合作的问题,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第七部分《党与非党的关系》中,以苏联一党制经验为借鉴,总结了中国多党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八部分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了更为系统、深刻的阐述:“为什么要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同工人阶级政党长期共存呢?这是因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主席多党合作理论,具有理论上的独创性。在他的著作中,在深刻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政党的历史及其活动规律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多党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前提和条件,论述了多党合作的方针、原则、组织形式、合作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使多党合作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在马克思的论述里,是作为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战略策略,至于这一政策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是否保留下来,并将其制度化,马克思没有来得及作出理论论断。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多党合作”的战略策略,并在理论上对这一政策的性质、作用、运用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设想多党合作保留下来,各民主党派与布尔什维克一道建设苏维埃,但这一设想并未实现,因而也谈不上制度化问题。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坚持多党合作政策,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战略策略,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多党合作实践模式,并使这一模式在国家政治格局中固定了下来。毛主席在理论上对这一模式的组织形式、合作政治基础、方针、基本职能、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毛主席没有提出“多党合作”这一命题,也没有从制度化方面对多党合作作出“多党合作制度化”的理论概括。


        小平同志第一次作出“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概括。1979年10月19日,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中,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小平同志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多党派合作”的命题,并把它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从政治制度的高度表达了“多党合作制度化”的思想。


        随后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1987年9 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多党合作,在马克思、列宁那里,只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种政治战略、政治策略,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毛主席和小平同志这里,不仅仅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上升为国家政党政治制度。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有“根本”和“基本”之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改革了,开放了,经典作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还灵不灵?对此,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老祖宗不能丢。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小平同志首先是继承。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是邓小平多党合作的理论来源。不惟继承,还要发展。重在创新,贵在创新。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把多党合作理论提高到新的境界。如何理解这个“新”字呢?


        新飞跃。毛主席完成了多党合作的第一次飞跃──以1949年9月21日─30日,新政协的召开为标志, 在中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小平同志完成了多党合作的第二次飞跃──以1989年1月2日他的《关于制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方案的批示》和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为标志。


         新范畴。国内外友人常问我们,西方的政治家也常说:中国民主党派既不是执政党,又不是反对党,是什么?根据小平同志《批示》,中共中央《意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划时代的新概念──参政党。这是邓小平一代共产党人和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创造的一对新范畴:执政党和参政党。


         新体制。长期以来,人们对政党政治讳莫如深。小平同志打破了这个禁区,对我们的政党制度概括了九个字:“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如同民盟中央费孝通主席讲过,民盟有个闻一多。我们的政党制度去掉“闻”字,叫“一”和“多”:一党领导,多党合作。


        新发展。毛主席从旧政协到新政协,创造了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邓小平扩大多党合作诸领域,人民政协工作有了新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探索。毛主席有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和中间地带的论断。邓小平“一国两制”,被西方政治家称为“天才的构想”。“一国两制”一经提出,香港、澳门回归,对台工作,祖国统一等等,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多党合作与一国两制”,也成为需要我们审慎、积极地探索的新课题。


        旨在合作,是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的新特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中来理解。1979年,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多党派合作”的命题。“合作”这一范畴,成为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的核心。而西方的政党政治,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几十次讲:他们的政党制度有什么好,互相掣肘,互相攻击,你上台,我下台。“攻击”,成为西方政党政治的核心。


        旨在合作,是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显著的特色。从基本政治制度的名称看。我们叫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是核心。


        从政党制度的含义看。我们的政党制度用九个字概括: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合作,是重要的内涵。


        从民主党派的性质看。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里,用了好几个社会主义,这是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由阶级联盟到政治联盟,合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政党之间关系看。政党之间需要监督,这种监督,叫作民主监督。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互相监督,不同于西方政党之间的互相攻讦,尔虞我诈。政党之间更需要合作,重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亲密友党之间的合作,是协商。


        从政党职能作用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成为各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而合作、协商,体现在参政议政的全过程,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方法。

 
        从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看。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后八个字,表明新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目标一致性增大了,合作的领域扩大了,合作的特色更加明显。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同一些民主党派“又团结又斗争”,现在是“团结、批评、团结”,团结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团结、合作成为主题。


        毛主席和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完全是从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