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入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47:21
     
            现在我们讲功夫茶一般是指用台湾创制的一套器具组合,冲泡乌龙茶。实际上望文生义,功夫功夫,要的是“功夫”,一个是泡茶的功夫,一个是需要时间的“功夫”。现代人是很难有这份闲功夫了,不过相对于日本的茶道,这又算得上简化之简化。日本的茶道流派纷呈,学个基本通透需要一位姑娘花上三到四年,几乎相当于我们一个本科文凭。
  台湾为推行中国茶道做出重大的贡献,其“功夫”糅合了各家之长。大陆源本的乌龙“功夫”有两大派,一为广东的潮汕功夫茶,一为福建的安溪功夫。当然了,绿茶、红茶、黑茶也有功夫表演,不过单讲“功夫茶”三字,第一反应自然是乌龙茶的功夫。
                 
  其实泡茶之道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明茶性。就是了解茶叶的历史,特点,制法,分类等等。这是非常关键的,否则无法深刻理解“泡”的功夫。
  第二,通器物。主要是对紫砂壶的了解,具备陶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台湾人优化后的功夫里面,大大降低了这方面的要求。
  第三,精泡功。手上的技巧并不繁难,不过要达到见茶而知其最佳泡法的境界,自然要不断地总结第一、二点。
                 
  茶叶的分类方式很多,对于功夫茶而言,重点了解两种即可。首先是中国传统的茶叶分类,有绿、青、红、黑、白、黄六种,其中按一般的说法青茶就是乌龙茶。还有就是按发酵程度分类,有完全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完全发酵茶三种,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广为人知的绿茶是完全不发酵的,而红茶其实只能算高发酵茶(95%左右),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发酵茶只有黑茶一种。
  乌龙茶产生于明末清初,分为四大产区:广东,闽南,闽北,台湾。世界上大多数产茶国家只生产红、绿两种茶,青茶乃中国特有,故而功夫茶不愧为中国功夫。广东乃凤凰单枞的天下;闽南以安溪铁观音最为著名;闽北武夷岩茶品目众多,四大名丛冠绝一时;台湾冻顶观音的高山风味独特。
                 
  乌龙茶的简单制作流程是: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晒青:这第一步大不同于绿茶的“杀青”,绿茶制法需要破坏酶的活性,而乌龙茶的晒青乃是利用日光进行萎凋。
  做青:这是形成青茶“三红七绿”品质的关键程序。这个过程历时甚长,要做到青气消失而显出花果香。
  炒青:实际上在青茶制法中这个程序一般表现为初焙,晒青只去掉茶叶中15%不到的水分,炒青的主要作用就是进一步蒸发茶坯的水分。
  揉捻:这是一道基本的工序。白茶不需要揉捻,绿茶中少部分也没有这个过程。揉捻是茶叶成型的关键步骤,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而定。台湾乌龙多采用机器揉捻。
  干燥:青茶的干燥工序一般采用烘干法,这是茶叶的最后失水过程,毛茶制成后含水率只有5%上下。
                 
  乌龙茶的茶形大致有两种,颗粒状和条索状。安溪的铁观音就是典型的颗粒状,外型上号称“青蒂绿腹蜻蜓头”的便是。广东的凤凰单枞是长条索状,闽北的四大名从也是如此。而一般的武夷岩茶是短条索,俗称“小蝌蚪”,台湾的文山包种也大致如此。
  茶形对泡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颗粒状的一般投茶少(例如盖碗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出水慢(铁观音第一泡25秒左右)。条索状的一般投茶量大(潮汕泡凤凰单枞投满壶),出水快(开始三泡越快越好)。不过要注意的是“短条索”的乌龙投茶量介乎前两者之间,甚至可以根据口味、具体的茶性调整为少量,出水时间一般也比较快。
  乌龙茶的制法也决定了它耐泡的特点。绿茶绝难过三泡,一般乌龙都在十泡上下。
                 
  功夫茶需要的器具相对复杂。乌龙茶古有烹茶四宝一说,这四宝是:玉书茶碨,汕头风炉,孟臣壶,若琛瓮。而今流行的台湾一套器具,除了茶台加以精心改进外,主要添了所谓的泡茶五件套,一般置于一竹筒或者木筒中,其一作漏斗用,一作洗杯用,一作舀茶用,一作分茶用,一作通孔用。泡茶的主体则以小盖碗为主,如此少却“壶中日月”的文人雅趣,不过动作上倒可以作多般美化,又方便推广。另外烧水用的“随手泡”亦使功夫简化实用。
                 
  泡功夫茶的过程有诸多美妙说法。兹举一例: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孟臣沐淋,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托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再斟流霞,领悟岩韵,静怀谢茶。武夷山上的茶馆甚至有二十七道的说法,安溪功夫简单总结为九道。
  这个要记忆并不难,“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是倒茶,刚好处于中间。前面九道为泡茶,亲手做一遍即可记住,有行云流水之妙。后面七道除头(拿杯)去尾(礼节)外尚余五道,分别为“一香一色三品饮”。
                 
  最后说到品饮,基本的要领不多。闻香鉴色,三口成品。闻香大致有三种,香气最为馥郁的莫过于碗盖香,香气最统一的是杯底的冷香,茶香一般比较淡雅自然。鉴赏三色乃茶汤的上中下三层,上层观其“亮度”,察其“毫色”,可知叶质;中层观其“纯度”,可循制功;下层视其“渣末”,定此茶之精细与否。喝的时候一口小,二口中,三口尽,不予赘述。
  泡完之后还可以观赏茶底,从手感上可以获知茶叶的肥厚与否,采摘季节;从梗、叶、芽的相关比例可以推出产地;从完整程度和颜色均匀与否可以考究制法上的特征、失误等。
  一般来说,汤色上广东的凤凰单枞偏黄亮,安溪铁观音偏红,台湾乌龙偏绿,武夷岩茶偏红棕。具体则千变万化,尽今生亦未必能尽知。
                 
  个人认为品饮大致有三难:第一:香型。可能我鼻子不够犀利,不过从香型定优劣的确不容易吧。各种花香,花果香已是不易。制作稍差的有老火香气之类。以香定质分类,乃第一难。
  第二:骨感。茶本为水,要从中喝出“骨感”来,品味已然上了一个档次。特别是上品的好茶一般骨感强劲,冲击力强,回味无穷。初喝茶的人多喜欢温软的口感,必须喝多了,又有机缘喝道极品妙茶,才能领会到这水中之风骨。此为第二难。
  第三:高山味。这主要是针对台湾茶的特点而言。台湾产茶著名的山有四,冻顶山,梨山,阿里山,文山。其中前三者海拔各自不同,产茶风味亦略有差异,能以茶味定其产地海拔可谓一大难。
                 
  末了略提一下段位的说法。曾有人将茶道分为五段。其中第三段要求熟悉铁观音,第四段要求精通武夷岩茶。也就是说即使功夫茶泡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此人眼中亦不过四段的高手而已。这第五段讲的乃是黑茶中的“普洱”,须知普洱除了生熟之分外,各自还有一大特征:年代差异,这年份的鉴品使普洱茶成为茶道中的压轴大戏。
                 
  最后,以我甚喜好的一联祝大家心气和顺青春永驻: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