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少年 后来如何变股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51:22

一个问题少年 后来如何变股神?


金融海啸的时候,谁还能乘风破浪?答案,又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近四十年来,度过多次股灾,他总是敢于「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巴菲特近来大举买股,高盛、AIG、鸿海的死对头——大陆电池商比迪亚,都是他的目标。
巴菲特一出手,没有人敢不点头。他所创办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控股公司,年平均报酬在二%以上,让巴菲特在全球动见观瞻。这位拥有股神、华尔街之王、奥玛哈的先知等众多称号的老先生,光是亚马逊网络书店关于他的书就超过六十本,但没有任何一本像是九月二十九日在全球上市(中文版预计十二月上市)的《雪球——华伦巴菲特与他的人生事业》(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如此引人注目。
一字未写,出版商预付逾两亿版税
理由是,这是巴菲特第一本授权的自传,而且出版商班坦戴尔集团(Bantam Dell),在二○○五年此书一个字都还没开始写之前,就预付了七百二十万美元(超过新台币二亿三千万元)的版税,购买北美一地版权,这是自传性出版品的天价(编按:仅次于美国前总统柯林顿自传,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美元授权金纪录),也让这本书成为今年度全球「最贵」的一本书。
更特别的是,这是巴菲特授意打破自己神话的传记。《雪球》作者艾丽斯.施洛德(Alice Schroeder)当初能够打动巴菲特,取得他授权执笔的主因,正是因为她是第一个向他提议,全面解读「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不要片面渲染解读巴菲特的人。
施洛德在新书网络上的宣传短片表示,巴菲特拥有很多矛盾的特质:他并不重视金钱,却成为全球首富;他是富人,却主张富人加税;而巴菲特对这本书只要求她,「不要隐恶扬善」,他允许她无限制的采访他与他的亲友。作者花费了四年、三千个访问时数,最后终于完成了《雪球》一书。

 

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一个从幼年就对赚钱天赋异禀的巴菲特,但你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个害羞、不擅言词,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事业充满了热情,却对婚姻无法驾驭的巴菲特。人性面的股神故事,反而让巴菲特更具魅力。
《商业周刊》也在《雪球》英文版全球上市的同一周,抢先从书中整理出巴菲特充满人性、不为人知的八个故事:

6
岁,身价零美元
我不卖单片口香糖 只赚两美分也要避险
股神巴菲特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从哪里来?答案是,卖口香糖。
六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卖口香糖,而且那时候就显示出,他是个做生意挺有原则的人。
巴菲特爷爷在奥玛哈(Omaha)经营一家超市,巴菲特从爷爷那里批货。《雪球》书中,他说:「阿姨送给我的一个绿色小托盘,上面隔成了五个小区域,可以让我放水果、薄荷、双重薄荷等等口味的口香糖,……我会在小区里面一户一户的敲门卖口香糖,通常是晚上去卖。」
巴菲特回忆,「我记得一个叫做维吉尼亚.麦可维(Virginia Macoubrie)的女人说,『我要买一片水果口味的口香糖』。」年仅六岁的巴菲特回答她,「我们是不会分拆口香糖来卖的。」
「我的意思是,我有我的原则!一包口香糖要价五美分,但她却只想花一美分在我身上。」巴菲特告诉作者施洛德,他小小年纪时,心里的想法。
施洛德指出,对六岁的巴菲特来说,他很想卖掉口香糖,但只有买卖还不足以让他改变原则;如果拆开单卖一片,意味着他得承受另外四片卖不掉的风险,「卖掉一整包,他可以赚到整整两美分利润,铜板实实在在的握在手心里面。两美分,就像最初的几片雪花,是(巴菲特)未来财富雪球的基础。」施洛德说。

 

而小小年纪的巴菲特,把他赚到的每一分钱都记录在一本小小的紫红色登记簿,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本账本。

12
岁,身价一百二十美元
第一次学到投资三堂课 与姊姊合股的教训
有一本书对于青少年的巴菲特影响非常大。那是一本他在图书馆借到的书,名为《一千种赚到一千元的方法》。
这本书有一张照片,里头是一个人面前堆了一大堆铜板。「机会正在敲门,美国从来没有像现在有大好的机会,可以让人只用小本钱就可以赚到大钱,」那本书里这么写,「但你不开始去赚,就永远赚不到。」
靠着卖口香糖、报纸、杂志,还有趁着全家到爱荷华州奥科博吉(Okoboji)湖区度假时,向晒日光浴的男男女女推销可乐,甚至后来在奥玛哈大学美式足球赛中,在观众席叫卖花生米,十二岁的巴菲特存到了他第一个一百二十美元的积蓄,准备做人生的第一笔投资。
《雪球》里,巴菲特说到,当时的他对股票了解有限,只记得开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工作的父亲常常向客户推荐一档叫做「城市设施优先」的股票。于是他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就说服姊姊桃乐斯(Doris)跟他一起投资,透过父亲,一人花一百一十四.七五美元,各买下三股。
到了六月,这支股票从巴菲特进场时的每股三十八.二五美元,一路跌到了二十七美元。桃乐斯每天上学的路上都会「提醒」巴菲特,她的股票正在一路往下跌。巴菲特觉得自己压力好重大。
于是,当这支股票终于涨到了每股四十美元的时候,十二岁的巴菲特就获利了结、出场了。但出场之后,这支股票却一路飙到每股两百零二美元。「华伦学到了三堂课,而且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之一。」施洛德指出。
巴菲特学到的第一堂课:不要过分重视买价;第二,绝对不要不加思考,看到眼前小利就落袋为安;第三,如果不确定自己一定成功,就不要随便跟别人合伙投资。

 

小小巴菲特发现,他这次投资,原本可能赚四百九十二美元的,「他发现自己得要花上好多年的时间才能赚回他『损失』的部分,」作者施洛德这么说,「他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忘记这个错误。」

14
岁,身价一千美元
我们明目张胆偷了起来 当年曾是问题少年
巴菲特十二岁那年冬天,父亲当选共和党美国众议院议员,于是举家迁往华盛顿特区。离开从小长大的故乡,害羞、内向的他,适应得并不好。
《雪球》中他形容自己:「我没了旧朋友,又交不到新朋友,……我运动神经不太发达,没有融入团体的门票。」他虽然参加了棒球队和足球队,但因为他戴眼镜,又不喜欢身体野蛮的碰撞,所以混得不怎么样。
在这情况下的巴菲特,成绩从刚开始多半是B和C,逐渐变成了都是C与D的满江红状况,唯一特别的是打字课成绩很高。
到了中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巴菲特甚至和同学开始偷东西。他们会到城里的席尔斯百货(Sears),「我们就明目张胆的在那里偷了起来,会偷我们完全不需要的东西,」巴菲特说。他偷了一大堆用不着的高尔夫球,一直放在抽屉里,从来没用过,也没拿出去卖。
即使偷东西,但对「赚钱」的渴望仍是青春期的巴菲特没有改变的特质。送报纸是他这段时间很重要的生财工具。每天早上四点半,睡眼惺忪的起床,刚开始,巴菲特只送一份报纸,渐渐扩张到三份,最后他甚至争取到一份通常只有成年送报者才能应付的报纸。不过,当时美国正在二次大战,许多人经济并不好,「他最大的担忧是顾客会溜掉,不付报费」《雪球》书中写道,「经过几次被顾客偷溜之后,他开始学会塞点钱给管公寓电梯的女生,要她通报哪些人什么时候打算搬家。」
除了送报纸,他也发展出了其它副业。在书中,他的朋友卢.巴提史东(Lou Battistone)尤其记得他的聪明推销杂志法。当时的巴菲特会每家每户的询问是不是有旧杂志要回收,甚至有人放在楼梯间不要的杂志,他也会把它们收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可不只是靠回收旧杂志赚钱,巴菲特的头脑动得比这更快!他逐一检查每一本杂志上面的标签,然后拿来跟雇用他的杂志经销公司所提供的代码本做比较。他从旧杂志里整理出一份订户数据的卡片档案,上面有他破解出来每一个订户杂志到期的日期。于是,巴菲特会在到期之前敲门,推销他们续定杂志。就这样靠送报纸、推销杂志,巴菲特十三岁就已经缴第一次税,十四岁已有接近一千美元的存款!

 

21岁,身价一万九千七百美元
我在社交上很无能 为追老婆而参加卡内基
巴菲特二十岁那年的夏天,他妹妹博蒂(Bertie)介绍他认识了苏珊.汤普森(Susan Thompson),也就是巴菲特后来的妻子。他完全被眼前这位棕发、脸圆圆、活泼又阳光的女孩迷住了。但他当时处于劣势,对和女生交往近乎白痴,而且当时苏珊还有其它在交往的男生。
从小,巴菲特的母亲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会对巴菲特和姊姊发怒、斥责,这样的精神折磨,让巴菲特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上非常没有信心。「我在社交上是很无能的,」巴菲特回忆。内向、害羞的巴菲特也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我非常害怕公开演讲。你无法相信如果我要公开讲话的话,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真的会吐出来!」《雪球》书中他告诉作者他当时的苦况,「我知道我总会需要在大众场合说话。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折磨,我决定报名参加这个课程(编按:指卡内基演讲训练课,巴菲特大学时曾经报名,但在最后一刻害怕而退出)。」
当然,巴菲特私下还有的一个目的,《雪球》作者观察,「要赢得苏珊.汤普森的心,他知道他必须也跟她聊得来。追苏珊成功的机会真的非常小,但他愿意做任何事情来增加机会。」
到了报名那一天,巴菲特回忆,「我带了一迭一百元的现金,交给了教练沃依.基能(Wally Keenan),然后告诉他,『在我改变心意以前,快把钱收下』。」
巴菲特也回忆上课的情景,「我们大概有二十五到三十个人在那里。我们都吓坏了。我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说。我们就统统站在那里,不敢跟彼此说话。他们给了我们一本演讲的书——致词、选举演说、副州长的演说——然后我们必须每个星期进行这些演说。」

 

但巴菲特一开始却还没办法把这个新学到的技术,用在苏珊身上,只好用在她爸爸身上。施洛德这么写道,「知道汤普森博士对女儿的影响,华伦每天晚上都出现,带着一把尤克莱利琴,来对她(苏珊)爸爸施展浪漫。」巴菲特自己则是这么说的,「她会跟别的男生出去,而我只好和他爸爸『调情』,然后他和我会聊事情。」
根据施洛德的说法,这位未来岳父很喜欢巴菲特,「他没有儿子,他把华伦视为泡泡糖之后最棒的东西。」
到了一九五一年十月的时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给他阿姨,「我深深的被一个当地女孩给钩住了。只要我一得到Fred(巴菲特的叔叔)和妳的认可,我就会继续下一步。这个女孩只有一个缺点,她完全不懂股票。不然,她是无懈可击的。」
巴菲特求婚的那个星期,他还是照样去上卡内基课。巴菲特回忆,「那是我赢得铅笔的那个礼拜。如果有人用课堂上的训练完成困难的事,他们会发铅笔做为鼓励。我赢到铅笔的那个礼拜,就是我求婚的那个礼拜。」
对于求婚那一段,施洛德是这么写的:「巴菲特鼓起了勇气,但他却没有真正的口头求婚,而是『就好像假设事实已经存在一样,不断的谈着』。」施洛德引述苏珊的话说。而苏珊则是「了解自己已经被选中了,」结果,他的求婚跟演讲训练一样,过关了!

25
岁,身价约十七万美元
我会找便宜得荒谬的公司 发挥侦探精神研究股票
巴菲特二十五岁时,离开故乡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葛拉罕纽曼(Graham-Newman投资公司工作。
这一段时间,他开始发挥侦探般精神研究股票,巴菲特会亲自前往穆迪(Moody’s)或是标准普尔(S&P)的办公室淘金。
「我是唯一一个曾经在那些地方出现的人。他们甚至从不曾问过我是不是他们的客户。我会找出那些有四、五十年历史的档案。他们没有复印机,所以我会坐在那里,潦草的写下各种笔记,记这个数据、那个数据。我会列出各种公司的名字,Jersey MortgageBankers Commercial,各种从来没有人要求要看过的公司。如果这个公司不远的话,我甚至会去看看他们的管理阶层。我从不事先预约。」

 

「我会看过一迭一迭的公司资料,我会找出一两家价格便宜得荒谬的公司,然后我可以投资一万、两万美元进去。」
就用这个办法,巴菲特找到了一家位于美国麻州、叫做Union Street Railway的公司。根据巴菲特的计算,这家公司拥有一百六十辆巴士、一个游乐园、为数众多的美国zf债,还有大把大把的现金在手。「大约每股六十美元的现金,」但他进场时,这家公司股价每股却只要三十到三十五美元。「这整家公司要价只是它银行里面拥有的现金价值的一半,」施洛德这么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巴菲特还特地从纽约开车前往麻州拜访。「我大约早上四点起来,开去新贝德福德(New Bedford),」巴菲特回忆。他和该公司的执行长马克.道福(Mark Duff)相谈甚欢,正当巴菲特转身离开之际,道福透露,「顺道一提,我们正在考虑要进行减资,发还现金给股东。」最后,他们果然每股退还了五十美元。
这笔投资替当时二十五岁的巴菲特赚进了两万美金,等于把他投入的资金翻了一番。施洛德惊叹的说,「在巴菲特家族历史里,从没有人曾经因为一个想法而赚进两万美金。一九五五年时,那是一般人一整年工作所赚的好几倍。」

43
岁,身价逾二千五百万美元
我觉得几乎快死了 第一次参加上流宴会手足无措
巴菲特于一九七三年,花了一亿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一二%股权之后,与《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瑟琳.葛兰姆(Katharine Graham)也建立起非凡交情。凯瑟琳是华府当时最有名的派对女主人,许多人形容她:「只要她想在派对中邀请任何人出席,包括总统在内(编按:当年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没有人能拒绝。」

 

她在交易完后之后,为巴菲特夫妇举办了欢迎宴会。而时年四十三岁的巴菲特,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正式的宴会。
《雪球》巴菲特自述:「那时我住在麦迪逊酒店,下午五点时,突然我的门下塞进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场宴会,……就在纸条最下面,写着:黑领结(编按:意即男士必须穿上燕尾服与黑领结的正式服装)。」从内布拉斯加来「谈生意」的巴菲特,只穿了谈生意用的西装,既没黑领结,当然也没有搭配黑领结的正式宴会服。直到再几个钟头,宴会就要开始了,他惊慌的想到,这是为他举行的宴会,他是主角,但他却将成为全场唯一「服装不整」的人,他马上跑到旅馆的对街,想要找一家店买衣服,但傍晚的时刻,所有的店却已经关了,他只好打电话给葛拉汉的助理求救,还好助理动用关系,请当地一家店铺开门,让巴菲特买到衣服。
朴实的巴菲特,人生第一场上流宴会,却是搭着出租车赴会。
书中这么描述:「出租车通过了具有历史的橡树山公墓,往上走越过了一排十九世纪风格的房屋,当时正值十一月,沿途路树一片金黄、嫣红……,车子持续往上走,通过了美国建国第一场会议举行所在的敦巴顿橡园(Dumbarton Oaks),……当车子终于滑入了一条宽广的大理石车道,巴菲特远远看到一栋壮丽的、三层楼高、奶油色泽的乔治亚风格大宅,门前殷绿的草坪宽广延伸……。」
赶在宴会正式开始之前的鸡尾酒时间,巴菲特夫妇出现在凯瑟琳的豪宅门口。
与会的贵宾冠盖云集,民主、共和两党的议员、知名的专栏作家、律师、外交家、华府最当红的菁英人物都在,拿着鸡尾酒杯闲聊。客厅到处挂着亚洲的绘画、雷诺阿的名画。凯瑟琳将巴菲特介绍给宾客,对他相当赞美,但巴菲特说:「凯瑟琳极尽所能要让我感到自在,我却怎么都自在不起来。」

 

当鸡尾酒会结束,正式进入餐厅,巴菲特就更不自在了。巴菲特发现自己正坐在芭芭拉.布什(Barbara Bush)旁,当时布什还是美国大使,很快就要派驻北京。所有的人都看来轻松自在,他远远看到自己的老婆,坐在一位参议员旁边,参议员带着点调情味道在跟巴菲特太太说话,还把手放在她的腿上。他回忆当时看到每个人都轻松愉快,却形容自己:「我是唯一的例外,我觉得几乎快死了,我根本不知道该跟别人聊些什么。芭芭拉.布什客气得不得了,但她一定看出来我是多么的手足无措。」
做为主客,依例,他应该要站起来致词,他却紧张得半死,「我呼吸困难……,我怎么可能在大半个国会(成员)面前致词?」他虽然硬着头皮讲完,心里却直想逃。

47
岁,身价七千二百万美元
这是我犯过的最大错误 难以承受与妻子分居打击
巴菲特自传《雪球》在出版前,最大的话题,莫非是巴菲特与妻子苏珊如何分手,以及苏珊如何安排巴菲特现任妻子艾丝翠.曼克斯(Astrid Menks)去照料他的生活,三人之间维持友谊直到老年的故事。这是一段过去巴菲特不曾对外透露的隐私,但也是最能够显露巴菲特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施洛德描述,在巴菲特四十七岁那一年,他已经拥有了他想要的每一样东西:「他有钱,个人身价超过七千二百万美元;他事业有成,经营着一家市值超过一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企业;他拥有影响力,他的报纸为他赢得了两座普立兹奖。他更从一位地方级的重要人物,逐渐在全国舞台崛起,而当时他唯一剩下想要做的事,是赚更多的钱。」
就像是许多将时间完全贡献给工作的中年男人,巴菲特根本没有想过,过去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的妻子苏珊,竟然会下定决心要离开他。

 

其实,巴菲特的婚姻出现问题,是逐渐发生的,他与妻子所要的生活根本不一样。书中提到,一次巴菲特与苏珊与朋友聚餐,朋友告诉他们,他们的外甥正在美国原住民保留地担任志工,苏珊马上兴奋的说,那正是她要的生活,「能够在保留地过简单生活,还能够帮助别人。」但是巴菲特却面无表情看着她说,「苏西,我会买一块地给你。」
苏珊与巴菲特结婚时,巴菲特二十二岁,她只有二十岁。二十五年之后,正当他的事业旭日东升,妻子苏珊则因为孩子长大了,生活失去重心,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
书中描述,她一度想要去发展歌唱事业,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甚至说服奥玛哈一家名为French Cafe的餐厅老板,让她这位百万富翁的妻子,在餐厅现场演出。但是歌唱事业并没有带给苏珊想要的快乐,她经常白天开着她的保时捷(Porsche)跑车,把收音机声量开到最大,到处游荡,直到晚上不得不回去空荡荡的房子。
她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动念要离开巴菲特。她去找朋友倾诉,出现在她的网球伙伴丹(Dan Grossman)的办公室门口,哭着寻求建议,而不管巴菲特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她甚至开始在朋友那里储备一小笔一小笔的钱,看起来似乎想逃似的。
巴菲特是那种没有女人陪伴、打理生活,就不懂得自己好好吃饭穿衣的人,苏珊怕自己离开之后,巴菲特没有人照料,甚至找了与她熟识的餐厅女侍曼克斯(后来成为巴菲特的妻子),请她偶尔去巴菲特家,为他做一顿家庭料理。
婚姻无法挽回,他退化成十一岁
做好了安排之后,终于,苏珊告诉巴菲特,她想在洛杉矶诺伯丘德国镇买一个小房子,这样她到当地时就有地方可以落脚,她用非常婉转的方式告诉她的丈夫,「我们都有各自的需求。」巴菲特并没有听懂,最初,他以为妻子只是想要一点改变。

 

对巴菲特来说,苏珊离开他这件事,是难以理解的,在他的心中,她的妻子为他而活。但苏珊搬离后几个星期,情况越来越清楚了,苏珊并不是去洛杉矶待个一星期就回来,她在当地有了新的生活,她的网球教练搬到她住的地方附近,并且希望能够与她结婚。
《雪球》书中描述:「巴菲特试图挽回婚姻。他与妻子在电话里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愿意做任何事,只要能够让苏珊回心转意。他甚至考虑搬去加州,学跳舞,做苏珊喜欢做的任何事,但这些努力却来得太迟了,他无法给她要的东西。她向他解释,她想要找回自由与自我认同,她不要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照顾他。」
在一切的努力都徒劳无功之后,巴菲特开始无意义的在房子里踱步,忘了吃饭,也不懂得好好穿衣。每天他去办公室上班,都带着剧烈的头痛。尽管他不曾在同事面前失去控制,但每个人都觉得他看起来好像是整夜没有睡好。他每天打电话给苏珊、哭泣。
「好像他们不能住在一起,可是又少了对方就活不下去。」某人描述那个情景。
看到她的丈夫如此地无助,苏珊内心一度动摇,她告诉朋友,「也许我应该搬回去。」但她最后没有这么做,相反的,她再三打电话给她的朋友,餐厅女侍曼克斯,请她去为巴菲特做一顿饭。
当曼克斯到达巴菲特的家时,她看到一个堆满散乱的书报与企业年报的洞穴。巴菲特病得严重。为了填补空虚,他找大姨子桃蒂(Dottie,苏珊的姊姊)去看电影,和也离了婚的朋友Ruthie Muchemore一起杀时间。当时他的情况寂寞而悲惨,退化成一个十一岁的男孩。
把情感转移为「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苏珊的离开,无疑对四十七岁的巴菲特造成严重的打击,他在书中说道:「这绝对是可以避免的,这不该发生的,这是我犯过最大的错误。这件事,无疑的,百分之九十五,也许,百分之九十九是我的错。我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她,但她过往一直是完美的去理解我。我总是自顾自的往我的目标走,你知道,(当时)我的工作越来越有趣。当苏珊离开的时候,我没有让她觉得她应该要觉得的,那么的被需要。你的配偶被摆在第二顺位,多年来,她陪伴我,孩子百分之九十都是由她来带大的,当孩子长大之后,她失去了她的工作。」

 

「某方面说来,她可以趁这个时候去做一些她喜欢做的事,她也做了许多志工工作,但最终,这行不通,因为她并不想成为因为丈夫而被注意的女人,她喜欢直接与人们接触。」
「她爱过我,她仍然爱着我,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思议的。但……,依然,这是不该发生的。这完全是我的错。」
不管巴菲特的伤口有多大,一九八七年的冬天,巴菲特还是将精力重新投注回工作上。他花了许多时间,一再改写一年一度给股东的信,之前他给股东的信比较像是一个非正式的报告,说明营运现况,而这次的主题则转为如何衡量管理表现,解释为什么追求短期收益对投资而言并不是个好的衡量标准。他找到凯洛.鲁米思(Carol Loomis)担任编辑,帮助他将「巴菲特给股东的信」成为送给股东的年度献礼,这封信,变得更有温情,也变成后来每年全球传诵的文章。毕竟,虽然妻子离开他了,但这群波克夏的股东一路不离不弃陪伴着他走来,还将他们的信任投注了在巴菲特的身上。

57
岁,身价超过十亿美元
华尔街之王的姊姊也是菜篮族 巴菲特拒绝资助破产的她
一九八年代初期,就像现在一样,华尔街衍生性金融商品投机大行其道;而巴菲特在一九八二年就看出风险,他还写信给国会,要求zf立法,规范投机交易,不过,当时巴菲特的先知,并没有受到重视。
果不其然,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当时人们把这次的股灾,比拟作一九三年的金融崩盘;也如同今天一样。巴菲特当时秉持他一向相信的,「在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在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他危机入市,大买可乐可乐等绩优企业股票。
但是,令人惊讶是,巴菲特的姊姊桃乐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弟弟是「华尔街之王」而躲过股灾。她因为听信「理专」的建议,扩张信用大买衍生性金融商品,不仅自己买,还介绍亲友一起来买,结果大亏,几乎就要破产,连房子也保不住了。她不敢找巴菲特帮忙,于是去找苏珊,她安慰她,「他(巴菲特)一定会照顾妳的。」结果出乎意外,巴菲特竟然拒绝帮忙,理由是,帮她付钱只会帮到她的债主。「去他妈的,那个卖桃乐斯商品的女人,她害每个投资的人都破产!」巴菲特大骂。

 

但桃乐斯怕自己变得一无所有,她非常惊慌,到处求助,后来这件事闹得很大,甚至上了《华盛顿邮报》,这件事让巴菲特家族引以为耻,桃乐斯因而被家族孤立,与弟弟的关系也降到冰点。
表面上看来,巴菲特对姊姊毫不理会,甚至不打电话联络,但最后巴菲特终究暗地还是伸出了援手,他安排每个月一万美元给桃乐斯,不过方法不是借钱,而是事前将桃乐斯未来会收到的遗产收益,提前做财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