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我们用思想见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18:07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9-01-12 11:35    网络编辑: 邢晓春   字体显示:大中小[我要评论]
作者:
2008,这是一个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我们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受了世所罕见的灾难与困苦。这一年,我们经历过大喜,也遭遇过大悲;我们体验过感动,也忍耐过伤痛;我们享受过快乐,也品味过坚强。所有的一切来得都是那么强烈,那么让人难以忘怀。
纷至沓来的重大事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激荡着我们的头脑。当社会面临挑战、迎来辉煌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变得更有活力。2008,是各种观念、意见、言论分外活跃的一年。针对引人关注的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我们,也有幸参与其中。
2008年3月,《七日谈》正式创办,每周一期与读者见面。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和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一起,经历风雨,也看见彩虹。我们紧随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开动思想。我们赞扬国家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忧心发展中累积的问题和矛盾;我们针砭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也思考建设性的观点与方法;我们抨击危害社会的不良倾向,也求索改革发展的创新途径;我们为维护社会稳定高呼,也为保障公民权利呐喊;我们颂扬真善美,我们鞭挞假恶丑。
2008,我们一起见证。不平凡的2008年,不仅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更给我们带来磨练与见识,带来感动与升华。这一切都已积淀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在新年来临之时,我们特别推出本期专版,集中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七日谈》刊发的部分重点文章,并作背景解读和进一步阐述,以此奉献给读者。
2009,我们一起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公众民意,承担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为读者献上更好的作品。
灾害与危机文化
公民权利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自然的、社会的不可预测、难以预测或虽有预测但未能预见其严重程度的灾害,使我们的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正处于“高风险”状态。缺乏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北京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越来越复杂,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危机风险告诫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危机文化储备。
——《危机文化应是城市文明之必要组成》,2008年3月2日
编者手记:这是《七日谈》创刊第一期的一篇重点言论。2008年年初,我国湖南、湖北、贵州等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这也是2008年中国人民经受的第一场严峻考验。灾害过后,如何强化现代社会中公众的危机意识,提高社会防范各种可能风险的能力,成为人们广泛关心的问题。
事实证明,呼唤成熟的危机文化的建立,的确是及时和必要的。仅仅两个多月以后,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再一次告诫我们,正确应对危机,对于现代社会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而本文中提到的,危机文化要求公众有良好的危机应对、危机处理的心态;危机文化包含责任意识,既要求市民担当个人责任,也要求政府、社会、企业承担好各自的责任等等,也被事实证明绝非无的放矢。
公民权利
那些质疑和解撤诉的结果、一味要求公开真相者,尽管可能是出于维护公共道德的善意,却缺少刚性的法律支持;看似要求正当的公众知情权,实际却有走向法治之反面的危险。法治社会一定是一个私权得到充分尊重、充分保护、充分行使的社会。总是习惯以道德评判来解决本属于法律范畴的事情,不仅无助于法治社会的推进,也无助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保障私权与维护公共利益同等重要》,2008年3月23日
编者手记:2008年3月16日,广受公众关注的“彭宇案”最终和解撤诉的消息一出,社会上争议再起。关于公共道德与个人权利,二者之间的界限到底如何划分,似乎是一个永远争论不完的话题。不能以公共道德的名义损害个人的私权,这是本文反复论证的一个主题。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不能以个人权利的借口侮辱和践踏公共道德。两个多月后,针对披露出来的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本版刊载的另一篇文章《个人选择自由不是否定美德的借口》,仿佛是本文的姊妹篇。
对于公民权利的关注,一直是《七日谈》版面一个鲜明的主题。针对2008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之间出现更多观点的争论、交锋,3月16日刊发的《各陈己见是民主政治之常态》一文给予充分肯定。文中指出,“一个有活力的制度,是不同声音都能够在公共机构中得到充分表达的制度。”
灾难面前的中国人
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有人曾忧虑,一些可珍视的传统价值观正在失去;还曾有一种担心,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人都成了所谓理性的“经济人”;还有人说,中国年轻一代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受娇宠而不懂责任,不知担当……事实告诉我们,这些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大灾难检阅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2008年5月18日
编者手记:天灾骤降,寰宇同悲。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坚强的中国人民表现出了一种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勇气和力量。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见报日,我们刊发了这篇悲痛中又充满豪气的文章。“多难兴邦,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不断进步的历史。1998年的洪灾没能冲垮我们,2003年的‘非典’没能吓退我们,今年年初的雪灾没能压倒我们,这次地震灾害同样不能让我们屈服。”这些词句今天读起来仍然让我们感动。
此后,本版连续刊发的《让灾难孕育出国家进步的力量》、《80后:走向成熟的新一代》等一系列文章,对大地震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感动人心的力量加以褒扬和赞美。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特别想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抗击汶川大地震中,还是在此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里,2008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光彩。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见义勇为、和谐友爱、爱国爱家、大公无私……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高尚精神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有着这样美好品质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辉煌的前景!
多元社会与主流价值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一个人在灾难面前是舍己救人,还是本能逃生,都是其个人的选择,只要不违法,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然而,法律只是划定了行为规范的底线,道德才能使一个社会美好。无论在什么社会里,都不能泯灭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崇敬,都不容对一切高尚无私的美德妄加贬损和轻薄。只有树立了道德的高标,在它的感召和引领下,人类精神才不至于在私欲的泛滥中沉沦。
——《个人选择自由不是否定美德的借口》,2008年6月1日
编者手记:汶川大地震后,中学老师范美忠在网络上发表“逃生表白”,直言“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此言一出,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强调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绝不表示我们可以无视道德规范对于正常社会的作用与意义,也绝不表示可以肆意嘲弄高尚道德的价值。更何况,在法律的底线之上,还有职业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没有改变。在多元化价值取向中凸现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正是要充分发挥道德观念的示范和激励功能。善恶美丑的界限,从来没有也绝不允许任意混淆。
“普世”之辩
既然存在普世价值,或者说总有一种或几种价值是普世的,自然应该是全人类都认同和追求的,最起码也得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它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不容置疑的,没有争议的。世界本来就是色彩斑斓的,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不同,价值观念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充满各自特色的,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既不能也不可能扣在所有国家的头上。
——《“普世”的要害是否定特色》,2008年6月15日
编者手记:2008年年中,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在思想舆论界打得不可开交。有“铁嘴”之称的司马南在自己博客上多次刊文,逐条批判一些人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不少网民也在展开激辩,争相按照自己的理解下定义、作解释,一时好不热闹。
其实,“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并非争论的焦点。本文敏锐地指出,“网民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一些人极力推崇的西方式人权、法治、民主、自由是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而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接受这种‘普世价值’。”文章进一步指出,“一些人加大分贝鼓吹西方‘普世价值’,无非是想极力否定今日中国之特色,可惜完全罔顾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也完全罔顾西方‘普世价值’的历史和现实,终究不会被国人所认同。”
其实,对于中国到底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我们一直都有明确的答案。2008年年末,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样的答案应该说是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心中的共识。
群体性事件背后
对于我们党长期执政来说,基层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肩负着独特而关键的责任,做好基层的事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社会转型加速、利益日趋多元的今天,基层建设、管理和服务所存在的缺失往往会直接导致群众切身利益受损,引起不满情绪,倘若久不解决,积怨日累,到某个时刻借由某个事件触发,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重视突发事件背后的“基层危机”》,2008年7月13日
编者手记:2008年,一些地方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或极端事件不时见诸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贵州瓮安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云南孟连发生的胶农与警方对峙事件,上海闸北警局发生的暴力袭警案等等,令人震惊;临近年末,全国不少地方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同样发人深省。
群体性及极端事件的增多,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更容易被激化。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本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进一步剖析这些不幸事件之中的深层次原因,便不难发现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工作失职、失责、失当,基层政权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政民关系、干群关系长期高度紧张,党的执政能力在基层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突发事件背后存在的某些‘基层危机’,着实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找准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我国目前既处于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加强基层执政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需要高度引起重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方法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华尔街之困
救市还是不救市,在美国竟演绎成了一场“姓资姓社”的纷争。在西方一些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政府干预经济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的专利。他们对自己信奉的意识形态天生抱有一种优越感,并进而从偏见发展为偏执,不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实践发展做哪怕一点点的修正。
——《且看西方某些人的意识形态偏执》,2008年10月12日
编者手记:不论你生活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今后的人们在回想2008年的历史的时候,都不会忽略这个词:“金融危机”。这场从美国发端,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危机到今天并没有结束,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影响一直还在持续。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现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诸多问题。面对问题,是讳疾忌医,还是积极变革,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考验。
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社会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但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总是抱残守缺,捧着一些僵死的教条不撒手。比如把自由市场与资本主义、政府干预与社会主义画等号,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这种陋见,在中国早已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西方一些人头脑中却仍是根深蒂固。
这种意识形态偏执症,如果只是自己患上便也罢了,有些人还总想把它向外输出。比如,一些西方政客动辄拿意识形态问题攻击中国,对中国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总想把自己的那套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强加于人。这样的意识形态偏执症,就不仅仅是危害自己,还是危害他人了。
“危”与“机”
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经历30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全新的蓄势重整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就完全能够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唱衰论调可以休矣》,2008年10月26日
本着科学发展的要求来检视一下这些计划中的投资,应当特别注意“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搞经济建设,不是拼数字、搞竞赛,而是拼实效、看真章;做决策,不能够拍脑袋、拍胸脯就定,而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刺激经济别搞成“投资大跃进”》,2008年11月30日
编者手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在危机面前惊慌失措,绝不是应对危机的正确心态。战胜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面对经济危机,用积极的姿态克服困难、力挽狂澜,而不是在悲观失望中沉沦,一直是我们倡导的主题。12月28日刊发的《唱衰房地产无助共克时艰》一文中也提出:“房地产业需要的是理性、建设性的诤言,而不是悲言恶语。唱衰论调非但无助于共克时艰,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亦是如此。”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重拳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大措施,并决定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在响应中央号召、为坚定信心鼓与呼的同时,作为媒体我们也一直在提醒,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片面强调“快花钱、多花钱”,却忽视投资的质量效益和项目的论证规划。11月23日刊发的《杭州地铁事故给4万亿投资的警示》一文,更是提醒人们“如果缺乏规范有效的规划、论证、执行、监管、问责等机制,投资‘加大+加速’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加乘效应,完全有可能被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冲抵。”
西式“民主”的窘境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人大肆鼓吹推销其所谓“民主”、“自由”,说只有这种民主制度才能够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但事实最能教育人,拿实践这一真理检验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会发现,西方这套说辞的水分很大,虚假的地方不少。泰国、希腊等国的教训足以令一些陷入“民主迷思”的人清醒:民主不是万能的,运用不好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一味迷信和神化所谓“西方民主”,更是值得深刻反思。
——《西式“民主”到底怎么了?》,2008年12月21日
编者手记:2008年,韩国、泰国、希腊等一些实行“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相继出现暴力示威或骚乱事件,政治动荡,社会乱象,令世人瞠目,活生生的现实给世人以最生动的教育。《七日谈》发表的这篇文章提出:“西方民主制度难保社会稳定和谐,并且采取极端手段的暴力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令人不禁要问,西式‘民主’到底怎么了?”
7月20日发表的《“民主国家”为何并不民主》一文指出:选举定“终身”的弊端十分明显,西方政治制度不改革,不提高政府效能,不获得民意支持,将很难保持政府的稳定,很难产生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结他人的教训,最重要的意义是保证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12月7日发表的《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一文说:“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是全体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舆论监督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官员身上很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节”,都有可能被舆论放大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事件。群众借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发动舆论监督,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政府官员必须学会和习惯生活于舆论显微镜之下,并主动把舆论监督作为检查自身言行的镜鉴。这对于政府公共职能的健康运行无疑是好事。
——《官员要习惯生活于舆论显微镜之下》,2008年12月28日
编者手记:2008年岁末,一包小小的“天价烟”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被网友上传至各大论坛,引发了一场对官员奢侈消费的舆论监督热潮。
官员手中掌握着或多或少的公权力,这些权力是否得到了正当的运用,必须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让舆论监督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这让我们想到,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常常就是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受群众监督,是许多干部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当真的监督来到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觉得“吃不消”。信息时代,群众的监督是无处不在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句老话的意义在今天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加强自身修养,克己廉洁奉公,当是我们的干部在监督面前保持金刚不坏之身的不二法门。
(北京日 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