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家村演绎“双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37:43
新百家村演绎“双园记”
编辑: 陈运军 洪钧 林秀玲 2004.02.02
【核心提示】
百家村既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又汇聚厦门的文教、卫生资源,早在一年多前,几家设计单位拿出初步规划方案时,它的未来就广受关注。结合多方面意见、由天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最终完成的《百家村旧城片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位于电台山的白鹤岭为界,将百家村布置为岭南历史街坊园区和岭北溪岸工坊生活园区。
新百家村将成为一个集区域消费、历史文化旅游、工商服务金融等在内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
【拆迁动作】
开发:拟分三期进行
思明区公园街道负责人表示,目前,开发初步考虑按三期进行。结合工厂外迁,一期考虑启动工业厂房集中的岭北片区即现在的西边社、电池厂至厦门工程机械厂一带,同时准备在文园路与公园东路拐角处建设一座五星级酒店。
拆迁:实行货币化安置
公园街道负责人说,接下去将向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开发红线,重点做好拆迁安置前期准备工作,制订有关拆迁安置方案。总的原则是既鼓励被拆迁户实行货币化安置,同时也充分考虑需求,切实落实好安置房房源。
保留:8幢保护建筑
截至目前,确定保留的单位及建筑有:厦门宾馆、一七四医院、闽侨大厦、百家村花园、文馨园、宝成花园、怡和大厦、电台山长途电信局办公楼及宿舍等以及包括原市委机关楼在内的8幢重点风貌保护建筑。
【规划亮点】
岭南:“复制”历史
关键点:名师设计的低层新厝、引入水道形成水街、绿阴公园、多功能百鸟花园
规划运用深田路及百家村路东西向段及北段,通过保留一部分特色建筑,运用老宅引入公共性及文化性活动,使之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徒步街。同时尽可能拆除品质不佳的多层建筑,替之以由名师设计的高品质低层新厝,成为一新旧融合的文化街区,从而打造出一条百家村历史文化街。
引入水道,连接植物园水库至中山公园水池,水道东北侧设置骑楼,为邻近居民及访客提供多元的商业服务。沿厦门宾馆北麓台地拆除老旧多层建筑,开发一衔接中山公园至百家村路入口公园连续的绿阴公园。同时在水街、文园路及绿阴公园交叉处形成一多功能百鸟花园,以重现过去中山公园内花鸟市场的情趣。
在面临中山公园处,除建造一幢五星级酒店外,还布置一组具有门户感造型的开发组群,为游客提供便捷而极具情趣的室内外休闲、餐饮酒店服务空间。
岭北:商住两宜
关键点:橡胶厂改造成综合性商贸广场、电池厂改造成商业楼宇、电池厂与厦工间设多功能生活坊
岭北片区规划设置为具有商住等多种功能的工坊生活园区。沿厦禾路将现在的橡胶厂改造成综合性商贸广场。把电池厂改造成商业楼宇。基于厦禾路受两侧连续开发挤压及溪边路、溪边社旧时面临溪流而得名,分别形成禾波门户公园及溪岸公园。在未来开发中,利用收集的中水,以循环方式布置一条贯穿东西与厦禾路平行的水街,再现溪流魅力,沿溪设置具有闽南特色的骑楼。在现在的电池厂与厦工间设厦禾多功能生活坊,坊内设尺度适宜发展商业的生活性道路,并保留厦门工程机械厂部分建筑,作为永久都市记忆。
白鹤岭北麓坡地上,运用地势高差形成面向溪岸公园的山城社区。山城中央设计一色彩丰富的百花梯园。同时在梯园顶端利用自然地形,形成一户外阶梯剧场。
【细说历史】
百家村“浓缩”厦门变迁史
“标准的两层小楼,纵横交错的街道,这里是曾经的模范村。”住在百家村的很多老人都这样自豪地说。昨日,记者走进百家村,亲身感受这个街区的风采。
百家村原是“模范村”
“据《厦门市志》记载,百家村的诞生与中山公园的修建是分不开的。1927至1931年,为了建设中山公园,把原先住在那里的245个拆迁户就近安置到公园东门附近。这里因而得名”。厦门市社科联原主席方友义告诉记者,“当时,由于百家村规划良好,又被称作厦门的‘模范村’。”
如今,从百家村路拐入中兴路,仍依稀可看到“模范村”当年的影子。这里的路很直,干净平整的柏油小路,铺着红砖的门前台阶,间或夹杂几声鸟叫,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见证历史的原市委机关楼
深田路42号有栋3层高的灰色洋楼,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它来头可不小。《厦门市志》主审洪卜仁介绍说:“解放后,这里长期作为厦门市的党政中心——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楼。而解放前,这里曾被日军占领,作为他们设在厦门的侵华最高机构——兴亚院厦门联络部所在地。”
将军祠曾为厦门工业区
洪卜仁说,解放前,将军祠还很荒凉,属于城乡结合部。1947年至1948年,有一位侨商想把自己在国外的事业转移到国内来,准备在这里建10座工厂。此后,这里便陆续有了工程机械厂、电池厂等工厂,成了厦门早期的工业区。
厂区边上是百家村片区另一个比较集中的居民区——西边社。据洪卜仁和方友义介绍,在西边社南面,曾经建有清朝水师提督施琅和吴英的祠堂,还有3座纪念他们的牌坊(其中一座是纪念施琅的儿子施世骠),“将军祠”因此得名。然而,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日本侵华时代,祠堂和牌坊逐渐被毁,遗迹也早已荡然无存,徒留下一个地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