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山寨文化更“雷”人,山寨产品难被认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5:01:55

★ 秋语呢喃/编辑 ★

美国山寨文化更“雷”人,山寨产品难被认同

风行一时的“山寨”并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在美国,从“山寨名人”到“山寨大奖”再到“山寨电视台”,这一切早已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跟我们熟悉的“山寨文化”比,美国版“山寨”的最大特点是:拥有更尖锐的讽刺精神以及更高的技术含量……
■“山寨名人”新版本:真假佩林
美国大选如今已经尘埃落定,贝拉克·奥巴马即将入主白宫,但回首数月来的竞选大戏,就连美国老百姓都不由得惊叹本国的新闻媒体竟然如此“开放”,而最令人捧腹的好戏,莫过于9月的那场“真假佩林秀”。
44岁的美女州长萨拉·佩林是共和党提名的副总统候选人,由于担心政治资历尚浅的佩林扛不住媒体记者的穷追猛打而走嘴露怯,麦凯恩的竞选阵营一直避免给媒体“单挑”佩林的机会。然而随着选战日渐激烈,共和党阵营内顾不暇,全国广播公司(NBC)遂抓住机会,把佩林直接拉进了直播间“周六夜现场”的脱口秀节目。
就在“山寨佩林”侃侃而谈的时候,正牌佩林缓缓地走了出来。同样的衣服,同样的胸针,同样的眼镜,别无二致的发型、眼神和微笑……台上真假佩林相互端详,台下被彻底“雷”倒的观众哄堂大笑。这场节目为《周六夜现场》创下了14年来的收视率新高。
而原本已颇有名气的蒂娜·费更因这次“山寨佩林”的表演而红得发紫。她身着低胸超短裙、手持星条旗的性感照片已经登上了著名杂志《名利场》2009年1月号的封面,更得到了“美国新甜心”的外号。
美国电视喜欢拿政客、名人开涮是出了名的,损起人来绝不含糊。美国总统布什便是各类模仿秀中的常客。大选期间,“山寨奥巴马”、“山寨麦凯恩”的出镜率也相当高。
■“山寨大奖”金酸莓叫板奥斯卡
比起电视媒体“低成本的尖酸刻薄”,电影人也不甘落后。大选期间,美国各大院线心照不宣地上映了多部政客、名人题材的影片,包括讽刺现任总统布什的《W》和反映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生前生活的《HouseofSaddam》,影片中布什和萨达姆的形象被演员塑造得惟妙惟肖,尽极山寨之能事。
提到美国电影,大家往往会想到著名的奥斯卡金像奖。而近年来,一项山寨版奥斯卡奖──金酸莓奖渐渐地被公众所熟悉。说它山寨,是因为它模仿奥斯卡奖颁奖典礼,每年抢在奥斯卡颁奖之前揭晓各奖项,藉以向饱受舆论恶批的影片致敬,比较著名的奖项包括金酸莓奖、最差成就奖和主席奖。
金酸莓奖最早出现于1981年,电影制作及宣传人约翰·威尔逊发表了第一个金酸莓奖,颁奖地点就在他洛杉矶的住所,与奥斯卡奖颁奖典礼的大场面简直天壤之别。自此之后,金酸莓奖的颁奖地点也如同打游击一般,私人住宅、学校礼堂、剧院和酒店都当过颁奖现场──只要山寨人高兴,哪里都无所谓。
美国另一个久负盛名的山寨大奖是“另类诺贝尔奖”,这个奖由幽默杂志《不可能的研究年鉴》1991年设立,每年抢在诺贝尔奖公布前颁发,也一本正经分成了生物、医学、数学、文学等几个奖项,但选择的研究课题却极其“不正经”,例如今年的经济学奖颁给了3名研究“脱衣舞娘何时赚钱最多”的美国科学家,和平奖颁给了“认可植物也有道德标准和尊严”的瑞士人,生物奖获得者的课题则是“狗身上的跳蚤和猫身上的跳蚤谁跳得高”……
有趣的是,另类诺贝尔奖如今影响力正越来越大,例如近年来的颁奖者都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
■“山寨媒体”瞄准《纽约时报》
11月12日,当美国人一早拿起《纽约时报》时,一定会惊讶于那则头版头条新闻《伊拉克战争结束》。定睛再看,报纸的发行日期竟然是2009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的第233个独立纪念日。而《纽约时报》的著名口号“我们刊登所有适合发表的新闻”,也被改成“我们随心所欲地发布消息”。
对堪称“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的《纽约时报》而言,在未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遭山寨侵袭,无疑令报业集团的头头脑脑们抓狂。山寨组织则颇为得意地宣称,策划这张报纸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六个印刷厂开印了120万份,由志愿者发放给民众阅读。
这份总共14版的“山寨《纽约时报》”无论是报头还是字体排版,都严格按照正牌《纽约时报》的标准精心制作。虽然山寨组织拒绝透露真实身份,但他们说,策划此事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下届总统奥巴马:美国人民希望伊拉克战争早日结束。
如果说“山寨《纽约时报》”只是偶然事件,那么《洋葱》从原来一家免费周报发展成现在发行量高达69万份、拥有读者逾400万、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幽默讽刺报纸,则可说是“山寨媒体”的经典版本。
《洋葱》最早创刊于1988年,来自威斯康辛大学的两个学生创办了这份寝室讽刺小报,内容诙谐幽默,后来得到比萨店老板的资助,开始做起了学生生意。
《洋葱》的报名有许多版本,其中一个说法是因为创办人都是穷学生,最常吃的就是洋葱三明治。《洋葱》成功的秘诀在于办报人洞察到人们已经厌倦了一本正经的主流新闻,于是开始恶搞,不受任何限制地大胆讽刺政府和社会问题,《洋葱》的“独家新闻”独到得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在纸质媒体上发表,《洋葱》还创办了有“山寨CNN”之嫌的洋葱新闻网(ONN)新闻频道,播报恶搞新闻,号称能用52种语言广播的ONN迅猛发展,每月点击率已经上升至400万,它的播客和视频在iTunes、Myspace和YouTube等网站上都可以找到。
■山寨产品难被社会接受
从盗版到借牌转正,从非主流到主流,从简单恶搞到复杂模仿……美国的“山寨文化”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大有“钱途”的发展史,这是否也能让国内的“山寨文化”看到更光明的前景呢?也许很难,因为尽管看起来有着相似的外表,但在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山寨文化”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
首先,与国内“山寨文化”大多还在诉求经济效益不同,美国的“山寨文化”体现了更多的想像力和讽刺精神,山寨的对象不是名流就是权威。而且不论是幽默诙谐还是恶搞反讽,都需要创作者绞尽脑汁,突破框架和限制,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社会的宽容。
此外,美国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然十分重视,所以有冒牌侵权之嫌的山寨产品很难被社会接受,使用这样的山寨品更是名人的大忌。
2006年初,美国朋克女皇科特妮·洛芙穿着一件黑色迷你晚装和白色流苏披肩参加某名人生日宴会。不幸的是,这套晚装实际上是一件夏奈尔的赝品。此事一经媒体爆出,洛芙声誉大跌,失去了几十个商业合作机会,以至于此后她不得不在时尚杂志全裸出镜拍摄公益广告,口号是“宁裸不穿冒牌货”……联想到国内喜欢穿“山寨礼服”的女明星们,我们也许不得不期待:只有当她们也有了同样的意识时,我们的“山寨文化”才有可能脱离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傅皓)来源:新华社《环球》杂志
▲图为山寨版的《纽约时报》(左)和当日出版的真《纽约时报》。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