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暑假阅读(政治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06:03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7月03日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李永刚
年龄:36现职: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政治社会学
当下中国正以巨大的变革热情,同时展开三项大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从农业国家转型为工业国家,从封闭社会转型为开放社会。多重任务错综交织的复杂态势,使得它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面和多变的景象。政治学专业的同学,如果想对中国成就/问题进行深度的观察讨论,有必要拓展阅读视野,跨越学科藩篱。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美]林茨、斯泰潘著,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民主化浪潮汹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民主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不同国家向民主制转轨的实践,却在方式和形态上大相径庭。1996年出版的本书,对三个地区超过15个国家复杂而又困难的转型历程进行了小心的辨析和梳理。那些绝非模式化的个案证明,民主的转型与巩固受到多重约束。不同的初始条件,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土壤,不同的时空际遇,都可能影响转型结果。本书的主要作者林茨是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早在1960年代,他就对威权政体的性质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就当下中国而言,权力集团、民众和社会精英尚未就未来道路达成一致,社会结构敏感脆弱,变革缺乏足够的试错空间。此时,了解他国的经验教训,变得更加重要。建议同时阅读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三联书店,2007),该书以思想札记方式,对佛朗哥时期的威权政体向民主体制转型,做出了细腻的描述和极有洞见的分析。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美]道格拉斯·诺思著,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诺思是对政治学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建构了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解释模型,让人们对制度和制度变迁有了革命性的新见解。在本书中,诺思继续向新的领域推进,他勇敢地引入认知科学和演化社会理论的成果,强调人类学习与认知能力的作用,将“制度如何演化”的宏大命题,聚焦成“观念如何改变行动”,证明了变迁所依赖的路径,与一个包括历史、语言和个人记忆的象征储存系统高度相关。因此,不同的人对制度的理解可以完全不同。诺斯的努力,显示了社会科学知识整合的重要性。建议同时阅读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这位更像是哲人的经济学者,将善与幸福、情感与灵魂、社会正义等几乎被主流经济学忽略的议题拉了回来,放到历史情境中,让我们了解经济学思想谱系的大树及其枝蔓,其实从未放弃探究物质活动背后的精神诉求。《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赵鼎新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有关“中国特殊论”的看法从来不绝于耳,比较东西方道路差异的巨著也屡见不鲜,但这本两百页出头的薄薄小册子,依然给人巨大的阅读震撼。任职于芝加哥大学的赵鼎新教授原本研究昆虫生态学,后来改行研究人群的聚合行为。他对微观动物世界的了解,看起来已经转移到了对历史大事件的洞察上来。赵鼎新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战争,正是在这类战争中所形成的竞争和冲突,促进了效率导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扩展。军事的理性化和经济的理性化,不断促进国家权力的增强,而这种集权化过程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经济诸权力领域尚未充分分化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最终导致了“儒表法里”这一特殊帝国体制的形成。建议同时阅读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在该书中,不仅有他对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彩点评,而且有他自己以变迁、结构和话语三个宏观变量搭建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完全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学术研究领域。
《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张军、周黎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政治学始终关注国家作用的问题。对经济的发展而言,没有什么因素比国家的作用更为重要。但国家如何发挥作用,经济学的解释可能更加多元。例如诸多研究者注意到,改革时代的放权让利,使得地方政府开始拥有发展地方经济的可信承诺下的激励,进而更加倾向于对市场伸出“保护之手”而非“攫取之手”。如果用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比重来衡量,中国甚至算得上当今世界上最分权的国家了。本书汇聚了14篇优秀论文,从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激励角度来考察和解释中国的增长,是对中国道路的经验总结和知识贡献。对理论探究有兴趣的,建议同时阅读王一江《国家与经济:关于转型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该书对国家的双重身份、三只手和本质两难,有很好的阐述;对现实问题有兴趣的,建议同时阅读本力主编的《崛起?!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两种可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该书集纳中国研究的强大国际阵容,正反双方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上展开对话: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之路的三个比较:拉美化、日本泡沫与印度模式;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