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Fi 2.0标准草案出台 NAND接口速度提至133MB/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20:31
  

ONFi 2.0标准草案出台 NAND接口速度提至133MB/s

ZDNet 存储时代频道 更新时间:2007-11-16 作者:存储时代——赵效民(编译) 来源:

本文关键词:ONFI

由Intel主导发起的开放式NAND闪存接口(ONFi,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工作组,于近日宣布了ONFi 2.0标准的0.9版草案,预计会在2008年1月正式发布2.0标准。

 

ONFi工作组目前共有71家会员公司,这次将要公布的2.0版标准将NAND闪存接口的速度提升至133MB/s。当前NAND闪存的接口速度最高只有50MB/s,从而限制了许多闪存的应用,比如固态盘(SSD,Solid State Drive)。在未来的第三代版本中,ONFi计划将NAND的接口速度提升至400MB/s,并将向下兼容现有的NAND闪存接口。

在2007年1月,ONFi发布了1.0版标准,主要的目的在于统一的NAND闪存接口的设计,而现在将要公布的第二版则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传输速度,并保持与老版接口的兼容性。

ONFi通过两项技术来缩短数据在缓冲区中的交换传输用时。第一就是在DRAM领域里常用的DDR(Double Data Rate,双倍数据流)信号技术。第二,ONFi使用了源同步时钟来精确控制锁存信号,以使其达到更高的工作频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系统平台的设计者可以利用ONFi的统一命令标准,在构建系统时就将闪存纳入其中,比如将交错寻址与缓存命令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与并行效率。

ONFi 2.0版标准的0.9版草案现在已经开始向ONFi的会员提供,预计在2008年第1季度会提供线上版本。

ONFi表示,未来他们将会关注于用于PC的闪存模组的接口与外形方面的设计,它将会使未来的用户在向PC中增加闪存时就像现在增加内存时那样简便。第三个ONFi标准的版本计划在2009年完成。

《存储时代》评论:外部传输率不等于内部传输率

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硬盘有两个传输率的概念,一个是缓冲区与接口之间的外部传输率,一个是缓冲区与磁头之间的内部传输率。接口方面,硬盘已经提升到了SATA 3.0Gb/s(300MB/s)的速度,而内部的传输率最高在100MB/s左右。而我们要知道ONFi是一个接口标准,并不能说它提升到133MB/s,内存的实际传输率就真的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从硬盘测试中,我们能发现,对于单硬盘来说,SATA 300MB/s相对于150MB/s最大的区别只是突发传输率,可这对于实际的性能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影响。

目前制约NAND速度的并不是接口速度,而是闪存本身的技术所限制,尤其是写入速度,这对于MLC型的NAND闪存更是致命的弱点。因此接口的改进对它的帮助并不大。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即使133MB/s的接口现在就投入使用,也还不要太乐观。

不过,ONFi已经将一个最大的难题解决,那就是NAND闪存各厂商之间的产品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当然,三星与东芝这两个NAND巨头并没有加入ONFi),也为未来的发展辅平的道路,而且我们要再往远了看,高性能的新一代NVRAM也完全可以沿用ONFi。     硬盘数据传输率(内、外部数据传输率)收藏

新一篇: Linux上安装GCC编译器过程 | 旧一篇: Java SWT实现MSN风格的下拉框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Data transfer rate也称吞吐率,它表示在磁头定位后,硬盘读或写数据的速度。分为外部传输率 (External TransferRate) 和内部传输率 (Internal Transfer Rate) ,两者之间有一块缓冲区[①]以缓解速度差距。硬盘数据传输率表现出硬盘工作时数据传输速度,是硬盘工作性能的具体表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的。在读取硬盘不同磁道、不同扇区的数据;数据存放的是否连续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硬盘数据传输率。因为这个数据的不确定性,所以厂商在标示硬盘参数时,更多是采用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和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指的是电脑通过数据总线从硬盘内部缓存区中所读取数据的最高速率。也叫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即微机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与硬盘的最高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和最高接口数据传输率(Interface Data Transfer Rate)是一个概念。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冲区容量大小有关。目前的支持ATA-133的硬盘传输率可达133MB/s ,而SATA接口的硬盘外部理论数据最大传输率可达150MB/s。这些只是硬盘理论上最大的外部数据传输率,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是无法达到这个数值的。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 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反映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简单的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内的速度。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写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它是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才能对磁盘子系统的性能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提升。目前各硬盘生产厂家努力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除了改进信号处理技术、提高转速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不断的提高单碟容量以提高线性密度。由于单碟容量越大的硬盘线性密度越高,磁头的寻道频率与移动距离可以相应的减少,从而减少了平均寻道时间,内部传输速率也就提高了。在单碟容量相同时,转速高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高。虽然硬盘技术发展的很快,但内部数据传输率还是在一个比较低(相对)的层次上,内部数据传输率低已经成为硬盘性能的最大瓶颈。目前主流的家用级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基本还停留在70~90 MB/s[②] 左右,而且在连续工作时,这个数据会降到更低。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

 

     目前的主流硬盘在容量、平均访问时间、转速、价格等都差不多,然而在内部传输率上的差别比较大,因而内部数据传输率成为硬盘的一个“硬”指标。现在的销售商,嘴里都较少地提及内部传输率,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有的把两者混淆,不过一般我们在资料宣传单上可以找到。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内部传输率要向外部传输率靠拢,提高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提升。 


①  前面所说缓冲区(硬件缓冲)是指高速缓存(Cache),它能提高硬盘性能。高速缓存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存取速度很快的内存DRAM,分为写通式和回写式。写通式指读硬盘时系统先检查请求,寻找所要求的数据是否在高速缓存中。如果在,则称为命中,缓存就送出相应的数据,不必再向磁盘访问数据,从而明显改善性能。但是写通式只读数据。现在多数硬盘使用可读/写数据的回写式高速缓存,它比写通式高速缓存更能提高性能。它在内存中保留写数据,当硬盘空闲时再写入。一般硬盘带有128kB、256kB或512kB的高速缓存,有的高档硬盘甚至达1MB、2MB,高速缓存的容量当以越大越好。Maxtor的DiamondMax钻石六代,在高速缓存上采用在速度上比DRAM更快的同步内存SDRAM,以明显地提高性能。随着硬盘的容量的增大,高速缓存就显得相当重要。  ②  数据传输率的单位一般采用MB/s或Mbit/s,尤其在内部数据传输率上官方数据中更多的采用Mbit/s为单位。此处有必要讲解一下两个单位二者之间的差异:MB/s的含义是兆字节每秒,Mbit/s的含义是兆比特每秒,前者是指每秒传输的字节数量,后者是指每秒传输的比特位数。MB/s中的B字母是Byte的含义,虽然与Mbit/s中的bit翻译一样,都是比特,也都是数据量度单位,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Byte是字节数,bit是位数,在计算机中每八位为一字节,也就是1Byte=8bit,是1:8的对应关系。因此1MB/s等于8Mbit/s。因此在在书写单位时一定要注意B字母的大小写,尤其有些人还把Mbit/s简写为Mb/s,此时B字母的大小可以称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般情况下MB/s与Mbit/s的对应关系,但在硬盘的数据传输率上二者就不能用一般的MB和Mbit的换算关系(1B=8bit)来进行换算。比如某款产品官方标称的内部数据传输率为683Mbit/s,此时不能简单的认为683除以8得到85.375,就认为85MB/s是该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因为在683Mbit中还包含有许多bit(位)的辅助信息,不完全是硬盘传输的数据,简单的用8来换算,将无法得到真实的内部数据传输率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