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不动的内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39:24

拉不动的内需

张一鸣

    自从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发生以来,我们这个堂堂大国,也自我感觉地认为受到了某种莫大的冲击。于是乎,急急忙忙采取各项措施应对,首先是拿出多少多少钱,为美国这个“危机”的首席制造者帮忙“救市”;紧接着又宣布向国内各类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资挽救“危局”。然后,又采用诸多手段“拉动内需”,比如银行就立马大幅降息;为紧俏商品制造涨价信息;部分低劣商品开始降价;等等。各类媒体也在同一时间进行狂轰滥炸式的炒作、宣传和鼓动。经过若干时日,似乎收效甚微。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毫不吝惜地从兜里掏出钞票,去疯狂地购物、买房,而大多是在一边冷眼旁观。这个“内需”何以如此“拉不动”呢?

    依老汉我的简单想法,其中必有蹊跷。所谓“需”者,大体是指吃、穿、住、用、行之类的事,现在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自然还包涵玩、乐等内容。不过“玩乐”诸项与广大百姓无缘,但前面的五项,却是人人都“需”的。所谓“内需”,大概也是指的国内民众之“需”。“需”者要也,就是老百姓人人要用的东西,或者天天要用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趁这个使劲“拉动”的时刻,勇敢地去“需”上一把呢?这就要切切实实的找找原因了。说实在话,老百姓“需”的愿望还是很庞大的;“需”的要求自然也是很迫切的。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无钱去“需”,或者有点儿钱也不敢去“需”。一旦失去理性,盲目地跟风去“需”一次,就该想到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自然又有人会说,“改革”、“开放”这许多年了,怎么还会有人没有钱去“需”呢,现在不是钱多的不得了吗?这就要看钱在谁手里管着了,就比如我们国家手中拿着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存底,这本来是要美国人拿国际通用的黄金、白银等硬通货来兑换才行的,但事实却相反,我们国家还把经过数十年积蓄的几百顿黄金放在人家那儿做抵押,这就证明,我们国家的钱在人家手中掌握着。自从我们国家扛起两面大旗绑上美国这架“战车”以来,就逐渐变成了以廉价资源、廉价劳力为代价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遍及全世界;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开动了两部机器日夜运转,一手印钞票,一手印股票,用钞票大量购进我们的贱价产品,紧接着又用股票,收回他们的钞票。最后留在我们手中的,就只剩下了一堆废纸,你还能拿什么去“需”呢?记得20几年前我曾听到过一个信息,说的是在我们国内市场上卖的丝光袜子,销价是2元人民币一双,而出口到美国却只有9美分一“打”(12双),当时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大约是六比一,这样算来,一“打”袜子卖给美国人,每双仅值人民币不足五分钱,这就要靠在国内的销售来补。也就是说,我们干了多年的“劫穷人济富人”、“劫国人济洋人”的挖肉补疮、吃里扒外的营生,国人还能拿什么去“需”呢。

    再有,中国百姓之所以不敢乱“需”,更有多种因素所致。当然没有钱是最主要的,这里又比如:中石化这个超级大腕,当国际石油价格飞速飙升的时候,他们亦步亦趋的跟着“接轨”,跟着飞涨,直涨到每筒147美元,(2008.7.11),他们一步也不会落下,后来国际油价又迅速下落,狂降到每筒41元,(同年12.5),他们却稳如泰山,纹丝不动。如此一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就像大河流水似的流进了垄断资本官僚的腰包,你老百姓自然也会失去“需”的能力。这事本来与我无关,第一我没有车,第二我不出门,油价再高,也伤及不到我一根毫毛,但想到其它价格的飞涨,加上待遇的低下,也就大大地削弱了我“需”的性趣。这里说两件最小的小事,年轻时常跑省城,一走到街上,就能遇上七、八岁的小孩,身上背一个擦皮鞋的盒子,在人行道上把腿给抱住,一边央求道:“叔叔,把你的皮鞋擦一下吧!”看到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就驻下脚来,把鞋伸给他,孩子卖力地把皮鞋擦的发亮,也就五分钱,大约每五天擦一次,平均每天一分钱,现在老了,不出远门,但总要在街上散散步什么的,皮鞋脏了,自己又弯不下腰去,不得不花钱去请人擦一下,大约也是五天一次,每次两元,平均每天要花四角,开支是以往的四十倍;还有理发,这应该算不上奢侈消费,过去每二十天理一次,收费两角,每天平均也是一分钱,现在仍然是二十天理一次,找最便宜的店,收费八元,每天平均也是四角,同样上涨了四十倍,还不说其它吃喝拉撒,油盐酱醋之类,其涨幅也多在几十倍,有的更达百倍以上,这样的情境,你还能冒昧地去“需”什么呢?更何况,现在对老人有一种严苛的政策,把退休费改称“生活费”,这本身就意味着只允许你维持生活,你还有什么能力去“需”呢?当然,现在的中年人,他们中或许有一些钱,具有某种“需”的能力,但他们大多却是上要瞻养老人,下要抚育儿女,时刻面临着医院和学校这两张狮子大口,早上通知你交钱,就不敢拖到下午,他们能随意去“需”吗?我猜想,即使你银行把存款利率降到零,他们也是不会妄动的,更别说拿钱去“需”了,能生活下去就满足了。

    最后说说那个四万亿,这当然是个很使人震奋的数字,若再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就足以掀起一场“花钱大跃进”。人们也知道,这种钱是要用在“项目”上的,这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任何项目,都要经历“提出意向”、“调查研究”、“进行论证”、“申报审核”,然后“再调查”、“再论证”、“再申报”、“再审核”,如此反复多次,这个过程的时髦用语叫着“跑项目”,而每个项目“跑”下地,耗费时间不说,所花的经费开支,常令人不寒而栗。下一步再进入实施阶段,又要经历层层发包,这个旷日持久的过程,被许多人私下戏称为“分肥”过程。落实到项目上时,就用去了很大一个比例,最终能到劳动者手中,可以去“需”一下的,就微乎其微。

    应当承认,当朝还是很想为百姓们办些好事的。但由于像大清朝的光绪帝一样,无法摆脱“前朝遗老”的阴影,有的甚致可以直接挥动干扰手段,制造出使当局难以逾越的种种难题,“内需”不能轻易“拉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