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祭祀舞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18:57

    祭海之日表演假面舞蹈以求祛祟迎新、消灾祈福、祈求海神保佑,是祭海民俗活动中新设的内容之一。至今,每当祭海之日,环湖寺院的僧侣们便穿起锦锈长袍,戴上华丽的面具,在鼓乐声和诵经声中威严起舞。 
    据考察,在祭海之日走出寺院进行环湖跳神表演的寺院很多,有海南州吉栋寺、左那寺、罗汉堂密宗寺和萨佑寺。仅萨佑寺祭海跳神就有《赛日精姆》、《佑斗候》、《桑德》(开道先锋)、《优拉》、《章松四面兽》、《吉祥鹿舞》六个跳神面具舞。宁玛派跳神(羌姆)一般以赞颂莲花生为主旨,上师莲花生成为宁玛派各寺院赞颂的最重要的跳神角色。藏传佛教的假面仪式可以说是围绕着出场的角色而展开,因角色的表演而获得生命力的。他们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令观者眼花缭乱,不明究底。在这里试描述其表演情形:两个长法号、一钹一立鼓一齐奏响,乐队中一僧人高声吟唱经文,在庄严肃穆和富有震撼力的鼓乐声与诵经声中,《赛日精姆》跳神舞开始。十名“敬献甘露诸神”舞者头戴黑帽面具,一手持系有五色彩绸带的金刚杵一手紧握银杯,跳跃出场,两名手执幢幡者跟随其后。待十名黑帽出齐后,跳着威武凝重的金刚步,手持银环围成圆形缓慢作舞,并且向地上洒酒三次,表示向上师、本尊、菩萨、海神、护法诸神等敬献神饮,意在求得众神保佑,以此为跳神仪式建立坛场。看来这应为黑帽咒师的敬献神饮舞。它是以赞颂莲花生八化身诸神舞为开场,即“莲花生八名号舞”中的“敬献饮神舞”,亦称黑帽咒师神饮舞,与印度、我国西藏等地宁玛派的纪念莲花生的羌姆仪式相似。
    黑帽咒师,因他们登场时头戴黑色宽沿法帽而得名。其装束异常华丽森严,他们头戴的黑帽饰有彩绸,正中为黑绒球、以及骷髅、金刚、金云等,身穿绣有各色图案的宽袖彩袍,着荷花状黑披肩及挂五色哈达,腰系各色围裙,其上饰有一威猛的愤怒明王面容,边缘绘头颅与火焰。黑帽咒师用黑布或白布蒙嘴,并以帽沿垂下几缕黑线穗,遮住脸庞。据说这样装扮旨在表现咒师的愤怒和威严。他们手中通常持有两件法器:系着黑绸带的金刚杵和骨碗。
    黑帽咒术与法术的威力是古今闻名的,正所谓“天上的空行法神皆随他旋转,地上的八部鬼众皆供他役使。”在藏族的历史传说中,这一角色堪称最坚定而强有力的护法者,他的形象正是铲除外道的惊人举动而进入了羌姆的仪程。黑帽咒师在羌姆中有两种身份:一是以威猛的法力清净坛场,斩除邪恶;二是作为护法神随从,出场迎请诸神降临。为此,各派羌姆仪式,第一场多由黑帽咒师先出场净坛迎神。“赛日精姆”正是作为护法神随从出场迎请诸神降临,并会盟于青海湖举行祭海神仪式。
    接着,表演“佐斗候”,意为财神,出场角色是位身着传统藏服,头戴黄发白面财神爷模样面具者,独自即兴表演。舞蹈动作以单腿向前跳跃两步,另一腿再向前跳跃一步,然后并步下蹲,之后转身向四个方向并步跳跃,向四方诸神敬献财宝,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显然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戏剧雏形表演。此舞寓意四方平安、吉祥如意、答谢神灵保佑。
    “桑德”意大为开道先锋。出场角色为一牛一熊两舞,他们分别头戴红牛首和蓝色熊首面具,身着华丽的五彩相间折穗绸缎衣裤,手持长剑,围场跨步跳跃。其舞姿稳健而优美,动作幅度较大。羌姆(跳神)中角色有很多动物形态的。其中一类是具有动物造型的护法神,如怖畏金刚和法王都戴牛首面具,那是神灵的幻化之身;而另一类则属于真的动物,与神有关系,或是神灵的座骑、或是神的眷属和宠物,或是图腾崇拜。该舞的熊是动物崇拜。熊体态庞大、性情凶猛,摸拟熊的各种动态,请求神灵保佑和宽恕以及驱赶恶魔。这里的牛神舞则有两种含义,一是祈求丰年,二是把厉鬼赶入地府。牛神环湖作舞,表示驱除妖魔,为神灵开路扫清路障,迎请海神降临。
    “优拉”即家乡的保护神。青海湖地区将地方保护神称作“优拉宗括颂”、简称“优拉”,也就是二郎神。出场的三个二郎神,便是优拉的三个化身:佛身、佛心、佛言。他们头戴相同面具,手持利剑绕场作舞,洞察人间是否平安。此时,有观众进场内为二郎神敬献哈达,挂于胸前,以祈求保佑家乡平安、人畜兴旺。
    “章松四面兽”,章松意为主持正义的化身,是宁玛派的主要护法神。章松头戴九头一乌鸦首面具,手持弓剑,身着蓝色长袍,披挂五彩哈达,率领牛、虎、熊、龙四神将在诵经声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旋转、跨跃,时而张开双臂围场奔跑、腾旋,营造出摄人心魄、神秘雄壮的气氛。此舞动作幅度较大,节奏快捷而有力度,技巧动作很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章松服饰很有特点,据寺院活佛说,该寺跳神服饰均为明朝官服,面具也不同于其它地区寺院跳神之面具。章松面具在民间传说很多,一说章松生有九头一乌鸦首,九头生慧眼,意为统管九州、识别妖魔鬼怪;乌鸦首象征法力无边,管理苍穹大地。另一说:“章松是六臂金刚公保的化身,因生有乌鸦首,遍体长眼睛,时刻注视着形、色、欲三界中六道众生的疾苦和妖魔邪教。这里表演的跳神,分三大段,先有四兽面出场巡山,然后引章松出场,再与章松九头六面熬神巡四方。维护在章松身边的四位神将一虎一熊一牛一龙,均右手握剑、左手持绳索,他们遵从章松号令,巡四域查八方,铁面无私地降伏、惩治不法之徒”。(普华杰语)
    “吉祥鹿舞”,一头戴红色鹿首,着红袍身披五彩哈达的鹿神,独自作舞。其动作起落轻巧、变化自如。传说鹿神是由天而降的吉祥物、派到人间的使者,观察人间的善恶与苦乐。当吉祥鹿在精巧的跳跃中用鹿角快速挑起搭在两根高30公分的竹杆上的洁白哈达而围场奔跳时,则意为吉祥洒满人间。其舞姿格外精彩,为祭海跳神活动而错彩镂金。这里的“吉祥鹿舞”与藏传佛教寺院的同一教派或不同教派跳神中的鹿舞有所不同:在西藏各教派寺院跳神中,鹿神一般用角挑碎魔俑并抛向跳神场地或抛向观看人群,以表示驱除邪魔;在青海各教派寺院的鹿舞中,鹿神一般在斩魔仪式上,引法王作舞,或为鬼俑灵魂超度表演。然而,萨佑寺的跳神则独具特色,据寺院活佛告诉笔者,海南州宁玛派寺院的羌姆多由四川甘孜德格寺传入,但又与其羌姆有所区别。萨佑寺的鹿神舞,既具有驱邪之意,又具有庆贺、祈福之意,是属于藏传佛教寺院360种宗教舞蹈之中的“吉祥骄傲舞”。此舞既具有浪漫色彩,又具有娱神且娱人的宗教意味与审美特征。 
    通过考察青海湖祭海礼仪活动中的跳神仪典不难看出,其中融入着许多原始崇拜的成份,诸如崇拜图腾、鬼神和祖灵祭祀。从哲学的层面上说,这里有主观唯心论因素,也有唯物论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驱邪逐魔的仪式在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中之后,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这种局面,似乎可以更加表明藏族原始崇拜的特点:其一,祭祀礼仪中的原始崇拜是人们幻想的产物,恰恰也是偶象本身的一种崇拜;其二,原始仪式中的跳神面具舞混杂着原始宗教性的戏剧开始萌芽。因为,当祭祀仪式中的人戴着面具扮演时,他们已变成活动的偶像,附体的神灵、神界的代言人。他们不仅有神面,而且有神的话语、神的动作,而固定不变的单纯面具(偶像)更具感染力,亦更便于与人界沟通。
    值得指出的是,藏族原始崇拜与青海湖祭海仪式及跳神仪典,完成了由原始想象到原始艺术再现的过程。他们是原始思维的产物,更是藏族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