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一曲人性龌龊政治黑暗之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55:55

贞观长歌:一曲人性龌龊政治黑暗之歌

作者:惠远飞

  早在《贞观长歌》刚开播时,在央视某频道看到一档采访《贞观长歌》导演吴子牛的专访节目,吴子牛信誓旦旦地告诉主持人,这次的《贞观长歌》是以正剧的身份出现的,并且从唐朝时代风俗等各个方面都聘请专业顾问把关,绝对好看!本人对一直以来鼓吹的历史正剧从不相信,鉴于吴子牛以前拍摄过郑成功等影视剧,有些好感,加之其本人的口头宣传,以及本人对“贞观之治”时代的好奇,就看了几集,看了前十多集就有些觉得不对味儿,这哪里是什么历史正剧,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忽悠观众。

  贞观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令人称道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吏治清明,人民富足,河清海晏、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世界闻名。“贞观之治”成为历朝历代有为统治者难以攀登和企及最高境界。“贞观”时代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向往和想像。当然,这些都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有文武群臣的贤良忠直密不可分。

  看了几集后,再看《贞观长歌》的宣传资料上介绍“大唐风云,恢宏史诗”之类的话,一看就知道全是骗人的鬼话,至于鼓吹其是正史,更是子虚乌有。

  那么,《贞观长歌》到底是部什么东西呢?是否就是宣传所讲“史诗般”的黄钟大吕之作呢?其实,不是。《贞观长歌》就是一部散发出浓浓腐败气息、庸俗老套、人性龌龊的垃圾肥皂剧而已。

  ■移花接木的拙劣虚构

  有人说《贞观长歌》是一部不以史实为主要脉络的历史剧,该剧对没有史实记载的那部分进行了大量虚构,比如李世民的几个太子的年龄都从孩童变成了20岁上下的青年,而唐太宗最疼爱的女儿也由高阳公主变成了在史书上只有一句话记载的安康公主。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也倒无伤大雅,为了好看嘛!但也其实不然,这几个娃娃年龄的改变,和安康公主身份的移花接木,就彻底改变了整个剧本的内容和结构,李世民的年龄也得跟着变,不到三十岁的太宗皇帝,有着一大群二十上下的儿女,这都敢虚构,至于后面的东西,李世民孤军深入突厥,私下达成一些联盟协议之类的,还有什么不敢张冠李戴的,还有什么不敢胡编乱造的,所以,这狗屁剧本就没有必要再继续看下去了。

  艺术创造的首先依据事实或史实,脱离了事实基础的艺术创造在拍历史剧的时候,怎么敢有胆量自称是历史正剧呢?

  ■冗长无聊的宫廷斗争

  对《贞观长歌》最为不满的地方,可能就是这个了!贯穿《贞观长歌》自始至终的就是宫廷斗争,在哪一集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景象,很多大臣元老都卷入了这一斗争的漩涡,或煽风点火,或推波助澜,当然包括历史上有名的名臣,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有“房谋杜断”盛名的房玄龄、杜如晦,颇有谋略的干臣长孙无忌,著名的谏臣魏征,大智者岑文本等人。

  宫廷戏没有斗争不好看,宫廷戏没有色情乱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东西不好看,于是,《贞观长歌》也有了,《贞观长歌》该有的都有了,该编的都编了。一切的铺垫就是李世民几个皇子年龄的改变,没有篡改李世民几个皇子的年龄,宫廷斗争也就没有这么激烈。

  只要有阶级的存在,就一定会存在阶级斗争;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就一定会有权力斗争。这基本是不争的事实。但《贞观长歌》一剧不顾史实,放大、渲染了贞观年间的宫廷权力斗争,并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其实,是对贞观时代的一种诋毁,是对历史的严重不尊重,一部胡说八道的片子能给我们多少教育和启迪,实在是让人怀疑;编剧和导演不顾史实,胡乱编改历史的用心实在让人怀疑!

  宫廷斗争不是不可以写,可现在的《贞观长歌》基本可以定位为“贞观宫廷斗争史”了。几个皇子的相互倾轧,权臣的积极参与、谋划,李世民用人的反覆,我们根本看不到“贞观”时代的励精图治,看不出李世民的高明和雄韬伟略……

  这样的戏也敢说自己是在拍中国历史最鼎盛的王朝景象?敢自称是“史诗般”的大剧,占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间,浪费国家资源?这样的戏,难道我们不能说是在糟践我们的历史吗?

  或许,有人会说,不通过错综复杂的剧情,不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就不能体现出李世民英明决断、操控历史的一代英主的高大形象。那么,除了添加宫廷斗争戏份就可以增加李世民的分量、改变李世民的形象吗?也倒不见得。编剧和导演这么浓墨重彩,这么不遗余力,用了这么多的精力,除了更能说明编剧和导演的水平之烂,思维僵化之外,恐怕导演和编剧的艺术品位还真值得怀疑了。

  要娱乐就娱乐,别口口声声宣扬是正史,是正剧,辱没先人。你再弄个《还珠格格》式的小燕子出来,也没有人责怪你什么。可你嘴里说着是正剧,自我吹嘘,就像到餐馆吃饭,店主鼓吹自己的厨艺如何可口,结果端出来的菜肴却到处都是老鼠屎。

  ■庸俗老套的爱情模式

  拉郎配的爱情,公主爱上平民的爱情模式让人作呕。暂且不说安康公主在剧中大篇幅出现和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安康公主的那段爱情也是落入窠臼,俗不可耐。编剧的拙劣和低俗,妄想用七仙女配董永、织女配牛郎的传统模式迎合观众口味,完成自己某种聊以意淫的行为,却把这一切搬上了荧屏,比较搞笑。

  至于安康公主这个人,本来就在史书上没有太多描述的,弄在《贞观长歌》里,倒成了主角,先是弄出和商人之子的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牺牲自我,甘心嫁与他人……这安康也从最初的纯洁、天真的小女孩儿一下子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积极参与到扶持太子,出谋划策的“太子保卫战”的斗争中去了。安康的蜕变之快实在让人生疑,安康的性格之复杂让人觉得其人原来所表现出的一切都是伪装出来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这个女人也是可以做得出来的。

  好在这女人在剧中基本就是虚构,那么,爱情、斗争看起来也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在片头频繁闪动安康公主的头像的时候,让我怀疑这“贞观”盛世是否就是他和李世民父女二人的功绩?

  ■丑恶龌龊的人性展示(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坚决的抵制韩国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侵略的人。记得一次在网上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是个韩剧发烧友,她坦言自己不喜欢国内的影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们的电影电视作品不能像韩国影视一样给人以善良、唯美的感觉,而是乐于自曝其丑,中国的导演喜欢拍古装戏,没有丑不要紧,他/她可以制造丑来,乱伦、枉法……极尽所能对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进行诽谤、诋毁和篡改,以达到博取他人好奇的目的。这位朋友的话或许是一语中的,国人的自虐、自残的病态心理,在一些掌控着时代话语权的人身上表现的极为突出。

  你能在《贞观长歌》中看到政治清明、吏治清明、君臣一心,官员廉洁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吗?没有!我们能闻到的是一股腐败、荼蘼的气息。官员们作奸犯科、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勾心斗角,随处可见。在《贞观长歌》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好的官员和形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内心打着小九九,利欲熏心,瞒天过海,攀附权贵,见风使舵……作为“人”本身的一些美好在《贞观长歌》一剧中,基本荡然无存了。

  一个赵姓刺史为了谋求京兆尹一职,使尽浑身解数,找关系渠道、金元外交、美人计,什么都使上了,这其中有多少官员牵涉其中,丑态百出,匪夷所思,可以想见!

  皇后的怨妇形象,已经定格;太子的愚蠢、四皇子和三皇子的工于心计,权臣的门户利益帮派之争,让这部戏成了不折不扣的烂剧!

  再说下安康公主,变化之快,让人每每再看到那张脸,就顿生厌恶之心!

  在《贞观长歌》中,你能看到什么呢?一个个丑恶肮脏龌龊的内心的人,在四处游走……难道这些人就是后来协助李世民缔造大唐盛世的肱骨之臣吗?李世民就依靠这些人建立了自己的盛世伟业:政治、文化、经济、外交上当时位居世界一流的大帝国?骗鬼都不信!

  唐朝贞观年间的官吏都是如此吗?人性如此之丑吗?

  ■鼓吹投降的思维方式

  网友杨芳洲先生查找《资治通鉴·唐纪》、《纲鉴易知录·唐纪》、《新唐书·突厥》等各类唐史史料,最后经仔细考证确认《贞观长歌》一剧在渭水“便桥会盟”““倾国库之财买退颉利”的屈辱和平”的情节等多处鼓吹投降主义(详文参阅:http://hi.baidu.com/huiyfei/blog/item/688d91455cc1c227cffca3d7.html)。这样的地方很多,“突利、夷男暗中与李世民”结盟的形式、“马邑之围”等等,都属于编造之作。网友杨芳洲质疑了编剧和导演为某些人开脱罪责、洗刷罪名的用心。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原文有详细论述,大家有兴趣自己去看。

  这样指导思想、导向上存在重大问题的剧本竟然能够通过审查,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招摇,在全世界人面前现眼,竟然没有遭受到当年《走向共和》一样的命运,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啊!

  一句话,在《贞观长歌》一剧中,我们看不到真实,只能看到虚假和伪善;我们看不到清明的政治,只能看到处处腐败的痕迹;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真善美的一面,看到的都是一颗颗被利欲驱动着心灵;我们看不到清平盛世,只能看到千疮百孔,矛盾重重……

  《贞观长歌》胡乱篡改历史事实、无限放大“贞观”年间的一些政治诟病、宫廷斗争形势,重点突出人性之丑陋,而已歪曲“贞观”盛世的繁荣史实,这是我从《贞观长歌》中所看到的。

  《贞观长歌》,你到底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我只想说,《贞观长歌》是一部罕见的歪曲历史、诬蔑人性的伪历史正剧!

  强烈要求中央电视台立即停播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