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统争执与台湾民主政治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4:26:25

独统争执与台湾民主政治的未来


● 张雪忠

  台湾的政治转型在蒋经国主政时期便已实际启动,在之后的近20年里,台湾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中,戏剧性的政治动作与政治场面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许多人也因此将台湾“乱象丛生”的民主政治看成是一个笑话,并对其持明显负面的评价。

  人们在对特定的事物进行评价时,如果评价对象的某个方面(尽管不是主要方面)较之其他方面更具戏剧性或视听冲击力,则其对评价结论便可能起到超过其应有比例的作用,甚至成为评价对象的“标签”,并影响评价结论的全面性与公正性。

  在谈到台湾的民主政治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立法院不断上演的肢体冲突与打斗场面、选举中的抹黑与攻击、“319枪击案”、电视节目中的殴打事件以及眼下如火如荼的“倒扁”与“挺扁”运动等等。

“倒扁”展现台湾政治隐忧

  但在纷纭复杂的乱象背后,人们似乎也应看到,在目前的台湾,多党制的确立避免了单个政党对政治权力的制度性垄断,并在此基础上使真正的责任政府成为可能;各种政治选举总体上有序的进行,使民众得以广泛参与社会政治进程;军队至今为止仍不曾在岛内政治中起过显著作用;司法体系基本摆脱了政党控制并使独立的依法裁判成为可能;新闻与言论自由的行使不再会引来残忍的迫害,这一切都使人很难否认台湾地区在民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然而,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台湾初具雏形的民主制度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实际上,此次的“倒扁”风潮再次向人们展现了台湾民主政治的隐忧,并让人看清了台湾社会种种政治乱象的根源所在:初期民主政治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台湾社会根深柢固的独统争执。

  前些时候“罢扁”案的失败表明,尽管民进党在野时不断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对照当时国民党政府及官员的一言一行,以昭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不合理性,但民进党本身并未做好在获得政治权力后遵循最高道德标准的心理及政治准备。一方面,民众有理由期待民进党至少应该遵守它自己曾经不断宣示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陈水扁及其民进党中的支持者则无法接受,仅仅因为几件财产弊案就要将艰难获得的权力拱手让出——而在过去的国民党时代,这种事情并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在一个民主制度仍处于初期状态的社会,民众的高度期待与政治人物实际表现之间的强烈落差,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冲突,都是极为常见的情况。此类冲突的发生是民主政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一般并不会危及民主制度本身的存续,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成熟还可能逐步消除这些冲突。

  但独统争执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不但是台湾社会诸多政治乱象的主要根源,甚至还可能最终颠覆台湾的民主制度。

  在任何社会,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具备两个相互联系的前提条件:一、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民众,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二、各个政治集团均基本承认现行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并愿意接受基于现有制度而产生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而这种权力分配也始终是临时的,那些在政治竞争中失败的政党只要能重获民众的信任,就有机会卷土重来。

挺扁者以激进掩盖合法性不足

  独统争执涉及台湾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政党及民众就此发生的分歧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由于根本性分歧的各方几乎没有妥协的可能性,因此民主政治的运作并不能消弭这种分歧,强行通过民主政治的运作来处理这种分歧,只会使社会的分裂更加彻底,并最终导致民主政治本身的崩溃。

  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社会似乎是一个值得参照的先例。在当时的美国,蓄奴主义者与废奴主义者之间的分歧同样是原则性。因此,尽管当时南方各蓄奴州的利益尚未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但当它们感到国内民主政治的运作最终将使蓄奴主义势力处于劣势时,它们并不是耐心等待这一结果的出现,而是迫不及待地退出联邦,并引发了一场惨烈的内战。

  台湾的“罢扁”运动之所以失败,并非民进党立委认同第一家庭的腐败行为,而是他们不愿让泛蓝阵营在这方面获得任何道义优势,或者说他们想在台湾形成这样一种偏执的社会心理:追求台独的政党或政治人物即使不够清廉,也远比赞成两岸统一的要强。

  在台湾当前的“倒扁”与“挺扁”的斗争中,“挺扁”势力尽管处于少数,但却显得十分的团结,态度也非常激进。而“倒扁”阵营却较为理智和保守,并因此使许多支持者深感沮丧。实际上,这种激进与保守的反差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管是支持一个信誉尽丧的领导人,还是追求台湾的独立,都是极不合理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的拥趸唯有借助激进性来掩盖合法性的不足,并始终表现得咄咄逼人。而反观“倒扁”阵营,由于他们的诉求具有极强的合法性,他们最害怕的便是行动的激进性会削弱倒扁诉求的合法性,因此始终显得谨慎而保守。

  正如人类历史所昭示的那样,人们有理由相信正义与理智最终将取得胜利(这种信念是极为必要的)。但在正义、理智与非正义、偏执的较量中,前者总是要在第一个回合中处于下风,这似乎也是人类社会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场景之一。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希望台湾社会能够逐步走出独统争执的魔咒,并最终避免这样一种可悲宿命:那些清醒理智的声音,只有在无谓鲜血的衬托下才能被人们认真倾听。

 ·作者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