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推公选样本解读:上者服众下者服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01:15
  •   核心提示:自2003年开展过公推公选的南京市,在2008年又对空缺的重要正职岗位实施了两次公选。突破旧规首次面向全国公推"一把手"、邀请行业权威担任考官,坚持民主公开竞争原则。参选者普遍认为南京公选做的非常大气。

新华网12月16日报道 选拔干部,党管干部、扩大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结合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是必须坚持的改革方向。

面向全国选拔“一把手”、无领导小组讨论、国内行业权威担任考官、“人机对话”、电视网络直播、候选人视频资料介绍、市委常委会和全委会两轮差额票决……十七大后,南京用更加活跃的思维去实施公推公选,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

初始提名权迎刃而解

入冬后最大幅度的降温似乎没有给南京溧水县常务副县长孔令才带来寒意,刚刚被公推公选为南京六合区区长推荐人选之一的他仍然沉浸在兴奋中。虽然还在等待省委常委会进行“二选一”票决,但他似乎对过程的感受要超过对结果的在意。孔令才是南京市今年第二次公推公选的参与者。

2003年以来开展过四次公推公选的南京市,进入2008年又非同寻常地实施了两次公推公选,一次是年初进行的43名政府组成人员换届公推公选,其中4个拟提拔职位进行了公开竞职演讲;一次是下半年进行的新空缺的6个重要正职岗位公推公选。

相对于以往的公推公选,南京今年出现了多个“首次”:进行公推公选的岗位首次政府涉及了全部组成部门,首次面向全国公推公选“一把手”,首次邀请国内行业权威担任考官,首次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人机对话”、候选人视频介绍等方式,首次组织人大常委会所有成员提前介入、全程参与,首次对演讲答辩进行电视和网络直播……

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不管以哪种方式选拔干部,党管干部、扩大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结合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是必须坚持的改革方向。之所以两次公推公选中加入新的元素,就是根据不同的职位要求,通过实践来检验公推公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南京这两次公推公选中注重对干部初始提名方式的改革。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跃奇认为,公推公选的“两轮民主推荐”环节是解决干部初始提名权的一个好办法。他介绍说,以下半年的公推公选为例,组织了市管正职以上干部、市级离退休老同志、党代表等近200人,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每个职位得票靠前的人选,再由市委全委会成员、副市级以上干部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产生每个职位的竞职人选。

正是有了这两轮民主推荐,既扩大了推荐者的范围,又扩大了被推荐者的范围,一些原本在组织“视野之外”的优秀干部被推了出来。上半年新提拔的4个局长中,有3人来自外单位。孔令才对此深有感触,“我一直在基层工作,身处偏于一隅的溧水县,也没什么知名度,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推出来。”

“上者服众,下者服气”

全年有49个正职岗位人选通过公推公选产生,南京干部对此抱有平常心态。

新当选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刁仁昌说,参与电视直播公选,最大的体会是当选和落选的人都服气,“干部之间比的是才气而不是关系,这种用人导向对年轻干部成长非常有好处。”当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党外干部胡万进说。

下半年规划局长等6个正职岗位公推公选,33个候选人中通过演讲答辩只有18个人(每个岗位取前3名)能够走到下一轮。其中令人关注的是面向全国选拔的规划局局长人选和外经贸局局长人选的表现。43岁的武伟最终从36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南京市外经贸局局长,他先前是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副主任。

“作为一个外地人,第一次参加公推公选,且是这6个正局级干部中惟一的一个外地人,我很幸运,南京做得很大气。”武伟感慨地说。

而上半年的电视网络直播竞职人选的演讲答辩,通过南京电视台、电台和龙虎网等媒体,“怎么选人、选什么人”直接走进了公众视线,有100万人收看了直播。

“扩大了民主、推动了竞争、体现了公正、尊重了法制。”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宝对公推公选如是评价。在公推公选政府组成人员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全体成员提前介入,参与了民主推荐、演讲答辩等关键环节,更好地了解到了市委推荐人选的产生过程,全程掌握推荐人选的具体情况。3月31日,43名政府组成人员均以高票通过人大常委会任命。

翻开南京市今年两次公推公选方案,其必经的程序有:发布岗位和任职条件—自主报名—两轮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组织考察—市委常委会和全委会差额票决等程序—任前公示—依法任命。“有这么多轮的测评、这么多双眼睛来选择,口碑不好的干部、不能干事的干部、有问题的干部一般出不来”,南京市委党校邵建光教授认为。

既要“讲得好”更要“干得好”

10月27日,在南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参与6个正局职位公推公选的33名竞职人选在各自的考场里,逐一面对观众演讲,集体登台辩论,发表观点。

下半年公推公选的演讲答辩采取演讲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6分钟的命题演讲,主要考验竞职人选的宏观战略思维以及个性特点和感召力;答辩环节的两道题考察的是业务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魄力与勇气;无领导小组讨论更多地能看出人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说服和组织领导能力;考官的自由提问作为进一步补充,再一次深入考察竞职人选的才能。

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多个环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有“讲”有“答”更有“辩”,目的是对干部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进行全面甄别。作为南京广播电视台职位人选的主考官之一,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苏峰说,“不同人选是在同一个平台上针对同一内容发表各自角度不一的观点,几个环节下来,高低就很容易分清楚了。”

“讲得好”不一定能上。“演讲答辩的题目都来源于工作实践,没有深厚的积累,仅仅口才好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之后还要进行组织考察。我们不仅要看他讲得怎么样,也要看他干得怎么样、群众口碑怎么样,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据了解,每次考察时,组织部门都会安排市人大和政协的市管领导干部担任考察组长。考察中,进行考察预告、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个别谈话,查阅工作资料,并和考察对象本人见面,最后综合提出考察结果,向市委提出建议人选。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半年新提拔的4个局长和这次已任命的5个“一把手”,在前后环节的表现都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一名干部在演讲答辩中表现比较“抢眼”,通过组织考察发现,他分管的工作曾经出现过5次事故,而且都负有领导责任,考察组最终否决了该人选。

选的都是“一把手”

南京这几年公推公选的都是清一色的“一把手”,怎么选准?在与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的探讨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按照南京公推公选的程序规定,参与民主推荐的,大多是现任的“一把手”,他们对“一把手”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哪些人更像“一把手”,心里有数。

除了针对“一把手”必备的特质要求出考题,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为“准一把手”们提供了决策情境模拟,事前并不确定小组的核心人物,看谁能在后续的讨论中,使得大家的观点都趋向自己,并最终形成小组的一致看法,达成共识。

根据不同职位要求,分类邀请行业权威,包括中直机关和国家部委领导、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以及高校知名专家等担任考官,实行“第三方”评价。每个职位分别组织了70人以上的不同层面干部群众代表,有本系统本单位的、有“两代表一委员”、有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内人士,还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

通过每一个环节设定的差额比例,体现层层筛选、好中选优。市规划局局长、外经贸局局长岗位报名竞职者达到58名,其中40人来自南京市外。每个岗位都要经过多轮多人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水平、应试技巧的竞争,而是更加突出了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更加突出了群众公认度的竞争,是在公平公开公正氛围下的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

探索创新永无止境

南京的公推公选已经朝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在上半年公推公选动员大会上说:“大规模运用公推公选机制,有利于从整体上盘活干部队伍,从总体上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认为,在南京,干部制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已经具备了“顺势而为”的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都强调改革创新精神,为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思想空间和探索空间,南京实施大规模公推公选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背景;二是江苏省委给予了有力支持,南京市委是在一个宽松健康的政治生态中去运用这个制度;三是南京在政治文明建设上的探索渐趋多样,从“万人评议机关”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从公推公选干部到探索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南京形成了较为活跃的改革创新氛围。

刚刚结束第二次公推公选后,南京市委组织部接连召开了专家学者、基层群众、媒体记者、公推公选“考生”、区县组织部长和考察组组长等6场座谈会,及时获取社会各界的看法和建议。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公推公选这个方式综合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很多要素,其探索的空间非常丰富,从座谈情况看,大家更多地从制度层面去思考公推公选的未来走向。

“公推公选,最可贵之处是‘公’字,它集方式的公开、程序的民主、参与的竞争于一体,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公推公选更是一个开放性的选拔系统,其每个环节都可以运用新的机制,也就是说,公推公选本身的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也是南京频繁运用、频繁创新的原因之一。”党建专家、江苏省委党校教务长桑学成说。

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坦言,公推公选还有一个规范提高的过程:一是公推公选干部如何实行跟踪考核,即“上”和“用”的配套问题,让干部能“上得来”,也能“干得好”。二是如何处理好选拔一批干部与发现一批、储备一批干部的关系,发挥公推公选最大效益。三是出题要更有针对性,今后可以问计于民,尝试网上征集题目。

“选人用人是组织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我们用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干部,就是要从制度设计上保证选准人、用好人。这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奇说。(《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