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承载的信仰超越大师的生命而长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59:13
文学承载的信仰超越大师的生命而长存
 早报特约评论员 郑国庆 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2005-10-18 2:59:13       10月17日19时零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1927年,年轻的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踏上现代文学的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巴金留下的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更丰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境界与人格。
    世纪老人巴金的逝世使我们又一次惊心于一位有信仰的作家的离去。许多人惊呼:一个时代结束了!这种终结意识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反思———对生命与世界的承担中摸索自己的信仰,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践行这种信仰,曾经是中国现代作家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而今,对信仰或理想的轻忽造成了当代写作的轻飘与空心化。
    我们看到,正是这种精神信仰,贯穿了巴金先生一生的始终。即使到了晚年,在1978年,人们尚未从那风雨如晦的阴霾中走出,在改革大潮刚刚掀起的时候,巴金已经开始致力于从文化上反思那场噩梦的根源。当年的巴金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应该听从于内心、听从于良心的呼唤,将发自内心的话说出来,对时代与社会有个交代。于是,他拿起笔,以一篇又一篇不炫技巧、直指人心的随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在《新记》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思,从一个人的反思开始;一个国家的反思,也是从个体的反思开始。《随想录》问世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与共鸣。许许多多的读者从巴金的作品中,才开始明晰了自己站在时代的哪个坐标,历史的哪个节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作家张光年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以现在的文学眼光阅读巴金的小说,也许会感到他语言的简率与结构的简单,他的曾经风靡一时的“青年抒情文体”也未必成熟,但不容否认的是流淌在巴金文字中的真诚与激情。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信仰所赋予他的对人生与世界的一种坚定勇气与态度,更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先声所给予巴金的道德与社会承担。
    巴金先生的两大思想核心,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二是强调个性的自由。反对强权与追求自由也成了巴金坚持的核心价值。从早期《激流三部曲》对于封建家庭专制的控诉与反叛,到晚年《随想录》中的深刻反思,巴金对于“独立性”的反思与追求始终是贯串一致的。“无论是个人压迫百万人的政府,或是百万人压制一个人的政府,……反对多数压制与反对少数压制是一样的。”巴金的思想信仰曾使他饱受磨难,但恰恰是这种对于独立性的坚持,使得巴金仍然保持了一个作家最为可贵的反思与批判精神。
    在消费时代谈信仰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犹太谚语早已成为流行一时的小资切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感官、快感、商品、娱乐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后革命时代大众社会的主题词。作家,曾经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的良心”,也开始在自觉不自觉地褪下作家之为作家的神圣使命。如何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成功写手,这是现今写作状况的真相。
    所以,今天我们纪念巴金先生,不仅仅他是一位留下了重要作品的现代文学重镇,更在于,如余华所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作家良心的代表。”这种良心,来自于他的正直的品性,同时,也来自他对信仰的追求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