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不等同于创新,创新也不是专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07:25
专利不等同于创新,创新也不是专利星期四, 07/31/2008 - 21:53 — 张国斌

电子创新网《CEO谈创新》是网站的核心栏目,通过采访全球上百家引领创新公司的CEO/CTO,获取这些公司的创新DNA,为中国电子产业自主知识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采访的公司包括Intel、TI、NXP、Freescale、ARM、晶门科技、香港应用科学院等知名公司或者研究机构,相信他们的创新经验对推动中国自主知识创新一定大有裨益。采访以问卷或者面谈的形式进行,整理出的文章在电子创新网等其他相关知名专业媒体发表。本次,ARM公司中国总裁兼安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谭军博士电子出创新网的独家采访,就本土设计创新发表自己的精彩观点。

电子创新网:请简单介绍下ARM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发展状况?未来发收入预期以及对产业未来发展的看法?
谭军:ARM今年年初庆祝其合作伙伴全球ARM处理器累计出货量达到100亿,这个数字意味着全球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至少一个ARM处理器。我们谈话的此刻,ARM处理器出货量可能又增加了20亿,因此平均下来全球每人可拥有两个由ARM驱动的产品。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和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第一,这是全球唯一一个被如此普及应用的技术;第二,这个技术改变了人类使用通讯工具的方式。现在已经有33多亿人在使用手机,超过了全球人口的一半,这其中包含着ARM在推动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过去十年中,基于ARM技术的芯片从一年不到400万的出货量飞升至现在的一年30亿以上,这完全得益于ARM创新的技术、独特的业务模式以及良好的业界生态环境。展望未来,ARM预测到2010年每年出货量将达50亿个!

电子创新网:请介绍下贵公司在过去几年在创新设计方面的收获或经验,您觉得创新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创新。
谭军:谈到创新,我认为技术自然重要,但业务模式的差异化、良好的业界生态环境也相当重要。从ARM的理念看,创新的核心即是为未来的设计提供高性能、低功耗、能让消费者认可的技术,从而帮助合作伙伴开发出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产品。
过去几年,国内有很多公司在谈“创新”,并将“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发明”和“专利”。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首先,只有开发出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的新技术新产品才可以称之为“创新”。其次,专利不等于创新,发明也不等于创新。阿基米德曾经有一个发明,“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把地球撬起来”,但事实上并不能撬起来,因为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支点。当然,后人利用此发明在起重机上,成功地创新。 还有,现在国外有一个专利,是关于一个小孩怎么玩秋千,这仅是专利,但并不是创新。等到将来有一天,有人利用玩秋千的专利给消费者提供某些新产品和技术时,才成为创新。所以专利不一定是创新,创新也不一定是专利。

电子创新网: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就您看来,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重点要做什么?
谭军:创新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的需求,积极开创先例。

4、请结电子创新网:ARM公司的某一个最新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具体阐述创新的过程?
我讲一下ARM公司在创新上的历史过程。
谭军:现在大家都知道ARM的业务模式是授权给芯片公司,芯片公司把基于ARM技术的芯片卖给系统厂商。这里普通人可能认为只要我们说服下游客户就能把产品卖出去,其实不完全是,事实上我们可能需要把价值体现给客户的客户。比如说在90年代中期手机市场刚起步时,诺基亚很关注哪家公司可以提供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芯片。当时TI已经基于ARM7制作了一款摩托车的点火器,但我们发现ARM7也完全适用于诺基亚所需要的CPU。可是,诺基亚希望有对16位支持,当时ARM还不设计16位,只设计32位,但我们表示如果诺基亚需要,我们可以为其量身打造,于是ARM在32位的CPU里实现了对Thumb的支持。ARM根据客户的客户(诺基亚)的需求,设计出它所需要的处理器,最后又把这单生意转给TI,帮助TI很好地做出了满足诺基亚需求的芯片。因此,在创新中,往前一步,考虑客户的客户的需求是很关键的。

电子创新网:对于初创公司或者中小公司,如何去创新?如何避免和大公司发生技术冲突?
谭军:还是拿ARM来举例。ARM 公司一开始并不是只做授权业务,而是也和苹果公司合作,为苹果公司设计PDA芯片,可以说在当时ARM是Fabless。但当时因为苹果的新产品(牛顿PDA)在市场上失败了,它也无法将ARM的芯片卖给别的公司(当然iPod和iPhone成功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ARM公司作为一个小公司,面对产品卖不出去的困境,只能想到改变业务模式。为了避免和大的芯片公司进行竞争,ARM毅然决定放弃直接出售芯片,而采取了创新的授权模式——我们研发出来的CPU 不直接生产卖给别人,而做成知识产权授权。ARM成功依托英国的人文创新优势,开创了半导体行业知识产权授权的先例,这既避免了冲突,又化敌为友。如果ARM卖CPU芯片,得和当时许多欧美公司一起竞争。但改为卖知识产权,反而把潜在的竞争对手变成了盟友。

电子创新网:您认为中小公司在创新方面有那些优势?该如何利用这些优势?
谭军:这些公司毫无疑问有创新文化上的优势。
首先,中小公司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开拓和尝试新领域。
其次,他们没有很多累赘,反应快,能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这就是优势。他们的劣势是客户群比较小,生命比较脆弱。但只要利用优势,就能抓住市场的敏感机会,及时进行创新,并在业务模式方面尽量达到双赢。
当然,必须要有耐心,因为一开始就想统治一个市场是很难的。

电子创新网:经过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子工业已经具备了创新的基础,但是目前,还有一些条件制约了创新,您认为哪些条件制约了本土设计创新?最大的挑战或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要过多久中国才可以迎来大面积的创新?
谭军:过去10年,中国科技行业的创新速度很快,从对创新的需求到把握创新的机遇和执行,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些重要的应用,例如中国的3G、数字电视、导航卫星等,这些领域都需要扎实的创业基础。从半导体的角度来看,至少要历经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赢得厂商认可等环节。
但是,创新技术、知识产业的保护力度不足一直在制约本土设计创新的步伐。这导致一些公司不敢大量投入,比如中国很多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小于其总收入的5%,甚至只有1-2%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投入不大,所以创新的成功率也小,但并不是说中国公司不愿投入,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使它不敢投入。首先,投入多的话,万一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保证它的创新有回报,损失就很大。其次,产业链合作也不是很健全。有的芯片公司不太敢于和系统厂商合作,而有的系统厂商又不太敢于跟第三方合作。芯片公司会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被盗用。知识产权保护正影响到更多的创新。
我们很高兴看到上个月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上中国副总理王岐山专门讲到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他表示今后几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加大力度,这并不是因为国际压力,而是本国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障碍在于投入。我认为中国大陆产业界的创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5年可能10年,但这个过程暂时体现不出重要性。因此,在中国整个行业里面,无论是系统厂商把产品卖到国外,还是芯片公司希望他们的产品能投入中国市场,都碰到一个困惑:技术、产品和成本能否满足本地需求?这是一直都会存在的挑战。
创新是没有国境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一样,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能降低成本。不能因为中国和国外有个边境问题就把知识保护起来。

电子创新网: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创新,中国工程师要做的就是尽量降低系统成本,您认可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谭军:降低成本本身就是创新,比如通过业务模式的改变和产业的创新来降低成本。尽管在中国没有研发CPU设计,但能改善企业管理和产业支持都属于创新。创新强调的是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比如,Dell通过先付钱的采购方式,令Dell电脑能以更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如果消费者认可的话,这也是创新。
中国工程师在过去几年是在以降低成本来实现创新。但这里的确有一个挑战,由于成本还包括劳动力成本,且永远在提高。因为成功降低成本意味着工作成功,工作成功意味着收入提高,工资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涨,这是一个不变的趋势。降低成本是有局限的,这时的任务就是把劳动力转化为更大的创造力,让劳动力成为脑力而不是体力。因此中国的创新也要瞄准创造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我认为这一点中国很多企业在过去几年中都有意识到,比如联想、华为等等。

电子创新网:请介绍下ARM公司在过去几年都在哪些领域或技术方面实施了创新,未来,你们要实施创新的领域是哪些?为什么?
谭军:ARM是一个知识产权公司,一开始以CPU授权为主要业务,但如今ARM的核心力是提供含CPU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同时我们发现客户在使用ARM的CPU时需要工具,于是又决定在工具方面有所创新,提供基于ARM的编译器。但是技术发展到了90纳米后,我们的客户在系统制造过程中,特别在对低功耗、高性能、物理IP方面又有了更高需要,于是ARM收购了Artisan。现在,ARM发现许多应用领域差异化十分明显,于是针对不同需要设计了Cortex -A系列,Cortex –R系列 和Cortex -M系列等产品。从市场需求、技术走向,到未来的创新,我们认为ARM将致力于能源节约、绿色环保、低成本产品的创新,既要高性能、又要低成本低功耗,及保证安全性。现在很多基于ARM的技术都用于信息管理,比如手机、PDA等等,但要真正实现高性能低功耗可能要通过多核技术。
ARM今后几年的创新方向会包括:高性能,低功耗,物理IP、低成本、安全性。

电子创新网:如何让开发团队或整个公司保持创新的激情?如何发现和留住创新人才?如何执行创新的文化?请介绍ARM公司的经验。
谭军:创新无国境。首先公司的氛围要很好,要激励团队去开发,同时奖励开发的成果。ARM这方面实践了很多年。ARM有良好的内部机制来鼓励员工为自己的idea申请专利,让员工在开发产品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产品通过系统厂商在市场中的应用。比如说iPhone里既有ARM7,也有ARM9、ARM11,集结了四五个开发团队的努力,iPhone的成功可以激励到许多优秀的人才。
ARM在欧美还有大学生计划,每年会请大学生来公司实习一年。当然这要考虑到双方面的合适,他们合适ARM,ARM合适他们。公司既要能流入新鲜血液,也要用机制保留住有经验的人才。这一点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比如雅虎、谷歌、微软。

电子创新网:结合ARM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和个人研究,您认为除了IC设计、系统设计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实施创新?
谭军:ARM在产业里有独到的位置。可能有些公司只和芯片行业合作,而有些公司和应用商合作。ARM作为业界上游公司,与整个电子行业都紧密合作,比如我们和全球前十大芯片公司都有合作,系统厂商比如思科、索爱都是我们的客户,在业务方面也是如此。创新除了IC设计、系统设计外,还有很多领域,包括软件、用户界面、知识产权保护、低功耗高性能、安全性,ARM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创新。同时,ARM一直提供核心技术,无论是物理IP、CPU、还是工具,ARM为客户创造了一个既可基于工具亦可基于应用的创新平台。
行业总趋势是这样,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基于半导体的成本比重越来越高,以前可能一个半导体的成本只占5%,现在可能要占到20%到30%。

受访人简历

谭军博士现任ARM公司中国总裁兼安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于2001年3月加入ARM公司, 初任中国业务总监。全面负责ARM在中国的策略和业务发展。2002年7月,ARM在上海设立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办事处,谭军博士被任命为ARM中国总裁兼安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谭军博士带领ARM中国团队积极开展业务并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ARM中国生态系统(ARM Ecosystem),令ARM的中国合作伙伴们能够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设计和开发出创新性的系统和终端产品。谭军博士同时也成功领导团队完成了ARM中国第一阶段的目标。

在加入ARM公司之前,谭军博士在英国牛津郡卢瑟福-阿普顿(Rutherford Appleton)国家实验室任高级科学家和项目经理,负责无线通信方面的科研项目。谭军博士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电子和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他还持有英国Essex 大学电子系统工程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