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49:14
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教育去构建我们的未来?也许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诚然,我们已经而且正在进行教育改革,但时至今日,改革没有改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反而有愈改愈恶之势,我们的教育开始脱离人民;我们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我们的人民开始上不起学;我们的社会正在流行“上学无用论”的思想……若再不加以彻底医治,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教育会在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境地塌陷下去,一蹶不振,以致拖垮整个民族经济。不要再陶醉于用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换来的“繁荣经济”时代,我们当放眼未来,洗心革面,建立起一个创新型教育体系,用知识和人才去主导世界经济命脉。

      纵观当今教育,困难重重,矛盾复杂,百病待医,笔者以为其弊有九:

     一.没有灵魂的教育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自然也是教育的灵魂。然而一个用“分数”和“升学率”来主宰一切的教育如何能谈得上创新。中国的学生规规矩矩;中国的教师不苟言笑;中国的课堂沉重而乏味;中国的学校大门紧锁。我们用一套成型的思维去塑造我们的孩子,结果所有中国学生都被训练出了固定的解题模式,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唯考试分数论”的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灵魂——创新。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认识。也许我们可以说应试教育培养的不但称不上“人才”,就连“有用的机器”也算不上,顶多是一种考试的机器。在我们的学校“音体美”都是副课,老师可以不上,学生可以不听,唯有考试的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学生每天都得面临繁重的家庭作业,中学生每天都得6:00起床,晚上要到10:30才下自习,一天上12节课,三个星期才休息一次。他们在学校每天还要像犯人一样被老师监视着,不许有丝毫“越轨”的行为,正像有些学生描述的那样,中国的有些学校简直就像人间的地狱。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徐艳国,华东师大)。教育家们早就说过,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他是培养自然人,任何企图将知识和品德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都将破坏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基础。我们的教师认为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其实正是这种外在的强制干涉毁掉了人类美丽的花朵——创新。

 

  在中国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校的管理模式都千篇一律,曾几何时,在中国有一大批诸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扬州中学、明德一中、东山中学等享誉中外的名牌学校,而今为何在星罗棋布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却极少有突出个性特色的学校?从改革开放至今,为何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培育了40多位诺贝尔奖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在中国诺贝尔人数仍然为零?据新华网报道,在中国核准的发明专利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 ,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只占18% ,且技术含量较低。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教育机构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这一切只说明了一个实事,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已失去了创新的灵魂,而导致这一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便是“唯考试分数论”。

 

  素质教育改革如果只流于形式,只触其毛皮而不医其心,不脱胎换骨,恐怕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便是一例,表面上取消过关的概念,但大部分学校人为地划一分数线,学生们的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为了四六极,他们几乎花掉了所有的时间,而他们所得的莫不是一种作选择题的能力,用英语交流与写作仿佛成了奢谈。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样荒谬的考试存在下去吗?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又岂能容忍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

 

  二.两极分化的教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有这样一段论述:教育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它必然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希望有合理的,人道的教育,这将是徒劳的。一个官僚主义的,惯常脱离生活的体系会感到难于接受这样的想法,即学校是为儿童设立,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存的。上面发号施令,下面惟命是听,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政权,不可能发展自由教育……人们又如何能想象由特权和歧视所构成的社会可能产生民主的教育体系呢?

 

  笔者以为用它来解释中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是最合适不过了。我们的教育跟社会一样,是分化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环境优美、高楼林立、教学设备齐全、重视素质教育、升学率高的城市学校,它们为城里人所享用;另一个是教室简陋、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师紧缺、管理混乱、升学率低的农村学堂,它们让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公平的社会滋生不公平的教育,而不公平的教育反过来又加速社会的不公平,正是教育成为扩大社会不公平的加速器。如果不消除城乡教育差异,构建和谐社会,消除两极分化只会是空中楼阁。

 

  城乡教育投入严重失衡,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调查,2002年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 的城市人口的投资为77% ,而占总人口60% 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 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城市以其繁华和高待遇像“收割机”一样收走了大量农村优秀教师,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江河日下。据《中国青年报》,山西省某镇中学的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每月仅发200元的生活费,不到城里教师的一个零头,而且就连这么低的工资,在农村还往往以各种名义克扣。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债台高筑,寅吃卯粮,有人形象地描述为“村里撑不住了,镇里镇不住了,县里陷下去了”。有些学校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踩红线,向学生乱收费”,而他们往往被当局加以严重处罚,成为可怜的牺牲品。实际上,中央要求地方承担筹集经费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中央每年从纳税人人手中拿走大量税收,有何理由再要求纳税人自己承担教育的重任呢!乡村教师王守奇的例子是中国教育极不公平的真实写照,他以人之力挑起一个村的教育以及筹建教育经费的工作,而他本人却家境贫寒。在此悼念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逝世之际,笔者一面祝愿好心人一路好走,另一面却要质问:这种原本应该政府承担的责任怎么可以让几个家徒四壁、身患绝症的好心人来承担呢?

 

  享受平等的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使人人接受教育,是所有执政为民的政府的一个最基本的义务。新时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以为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很难想象在一个孩子上不起学的家庭里,农民会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三.教育产业化背后的富人教育

 

  当市场经济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时,一些教育改革者们热昏了头脑,也一哄而上,还冠以名曰: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殊不知这个幌子的背后牺牲的是教育的质量与无数贫困家庭。高校不断扩大规模,降低分数线,同时也大幅提高收费,以致大部分家庭都无法承受,这种所谓的市场化观念不是明摆着:富人孩子请进,穷人孩子免入。这样的教育又怎能称得上大众化教育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对外宣布:我们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富人教育了。

 

  据统计,1989年大学学费是200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幅不到4倍,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 2年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10个农民才能供养起一个大学生,对贫困家庭而言只有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借债卖血方能勉强应付。一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本该享受美好大学生活的青春少女们每月只能支出120元以下的生活费,她们在繁华的城市里感到无比孤独,她们要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心理以及情感压力。这些都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恶果。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高校又在盲目地追求量的提高,忘记了自己是在培养人才的职责,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本科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连年增加。从1998年的7. 2万到2005年的31. 6万,如此大幅度的扩招带来的结果是“百人大课堂”的研究生教育,等到三年研究生快毕业了,导师还认不出自己的学生,这对号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说高校收费要遵循市场规律是一个骗局,那么向农民工子弟收取“借读费”恐怕就算得上抢劫了。既然你教育已经市场化了,那你就得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何还打着户籍制度的招牌无情地剥夺弱势者的血汗钱。教育产业化只会把中国教育推向绝路,那种大众化教育听起来是如此的亲切,却不知它深藏着多少阴谋和悲剧。

 

  四.教育营养不良背后的暴利

 

  当前,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营养不良、青黄不接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是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幅漫画:一个骨瘦如柴、垂死的驼背老人背后却藏着一袋闪亮的黄金。也许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真实写照,教育这位骨瘦如柴的老人背后却养着多少身藏黄金的“蛀虫”。

 

  教育被我们称为民族未来之大计,我们口口声声要走教育优先发展的道路,但我国财经性教育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 ,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值,据2003年联合国专员托舍夫斯基的考察,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 ,而政府只预算53% ,剩下47% 要求家长或其它来源填补。这样的投入又怎能说明我们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政府长期拖欠教育经费,据统计,10年来,各级政府少支付的教育经费超过6000亿元,农村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而大部分乡镇入不敷出,财政亏空。农村教育岌岌可危。更糟的是,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简报》一个报告,由于教育经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政府拖欠状况会更加严重。政府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并没有想法加大投入,而是让学校“自行解决,取之于民”。教育背后的腐败和黑幕便随之诞生,部分教育机构和个人乘机填饱私囊,横发一笔。据教育专家估计,10年来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如加上教材和教辅回扣,这数字还要翻一番以上,教育荣据“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之亚军。《焦点访淡》披露的广州某些教育局大势挥霍、大口吃喝、大建楼房,花费上千万。

 

  笔者以为,中国教育之所以营养不良,除了政府投入不足以外,恐怕最大的病根乃是在教育行业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群“蛀虫”,有他们在,政府投入再大,也会被挥霍一空。如果说扼杀中国教育灵魂者莫过于应试教育,那么破坏教育脊梁者莫过于贪污腐败。历来被示为最高尚神圣的教育事业,如今也这般污浊不堪,作为中国人,我们岂能容忍其继续沉沦下去!

 

  五.撒谎的功利主义教育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充满欺骗的社会自然对应着一个撒谎的教育。在现今的商品经济时代,一些人出卖自己的良知,用谎言换取金钱,这是“拜金主义”盛行的产物,同样的,一些教育者们无耻地欺骗着单纯的小孩,这是功利主义的驱使。从中学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到高校的学术研究,无不充满着欺骗与谎言。

 

  “为人民服务”,“向雷峰同志学习”这些思想本身是崇高而无价的,但当这些话从我们有些教育者的嘴里说出来,却成了谎言。很难想象一个向学生乱收费的学校会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一个惟利是图的教师会向雷峰同志学习;一个贪污腐败的教育工作者会很好地设计孩子们的未来。据北京晨报报道,吉林德惠市某实验小学班主任利用乔迁新居之际宴请学生家长,收受家长们的礼金近万元。人民网报道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部副部长贪污学费58万元,更为甚者,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几名强奸自己学生的小学教师已禽兽不如了。

 

  这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另一面自己却拼命追求名利,所谓的为人师表者劝人为善,而自己却为恶,这莫不是天大的谎言。而且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公民道德法则”,然后用一张试卷加以考察,凡得分高的便是思想品德优秀者,记忆力差或偷懒不记的学生便思想品德低下,这种与实际行为无关的思想品德教育难道不是一个谎言吗?

 

  思想教育我们在撒谎,学术研究则更其腐败。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学术腐败事件时有曝光,据新浪网报道,北大某名教授剽窃国外教材,竟有10万字内容雷同,有些教授甚至原版照搬国外论文。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不会抄。”垃圾论文遍地都是,堂堂大学成了“抄袭大本营”。各种等级考试的“枪手”猖獗,有些还明目张胆地帖出海报,标价服务。网易部落的“一个硕士研究生交钱发论文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在我们的学校里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欺骗链”:学生抄几篇作业哄哄老师,老师弄几篇论文骗骗学校,学校定几个指标忽悠社会。想曾经挽救过民族命运,被称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如今在做着这样的勾当,真是令人汗颜。那么谁是这种谎言的受害者呢?自然不是别人,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为此,我们不要再一味抱怨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者,在这样的土壤里能长出什么好的花朵来!只有撕开那张功利的假面,还学术殿堂一片净土,方能挽救民族的未来。

 

  六.脱离现实的无用教育

 

  如果把中国的学校比作工厂,那么,这座大工厂正在生产落后的淘汰产品,而且因为其规模不断扩大,过分追求数量的生产,这种落后产品的质量正在下滑,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这样说,工厂生产的产品越多,给社会带来的垃圾也就越多,正像一名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学校正在培养废物”。

 

  无论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走一条与现实世界背道而驰的路。在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开设任何技能课,学生没有动手实验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校唯一追求的是升学率,结果从中学直接走入社会的学生一无所能,成为牺牲品。在高校,学生们为了各种证件以及考研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正如上文所言,这种荒谬的考试仅仅给了他们做选择题的能力,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也极其落后,笔者在大学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语言是QBASIC,而这种语言早在五六年以前就被淘汰了,结果从高校走出的大学生直接面临着“失业”。据新华网报道,在一些招聘会上大学生的身价竟不如农民工,有些大学生干脆直接汇入农民工,成为廉价劳动力。那些“零薪水就业”、“无条件就业”现象也纷纷见诸报端,而这一切也许我们可以引用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长的话加以解释:“学生们在学校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业当然困难。”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一跌再跌的并不是大学生过剩(大学以上学历的仍只占总人口的5% ,占劳动力人口的10% ),而是学生质量的下滑。据调查,57. 8% 的硕士生导师和51.1% 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研究生质量下降,约有52. 7% 的研究院负责人认为近5年来硕士生质量下降。中国的高校似乎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

 

  当一个标榜培养人才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当家长花巨额投资让孩子在学校“增值”后却沦为贫困人口时,这样的教育难道还不失败吗?那种所谓的“通才教育”实际上是“废才教育”,如果这种教育体系及其教育本身仍不更新换代,那么等待它的就会像一个经营不善的工厂一样——破产。

 

  七.形式主义和强权主义教育

 

  一个高度专制的集权社会往往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温床,在这样的社会里,教育也像官场一样,是一个等级森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的机构。从小学的少先队一直到大学的党员,学生们都在扮演着形式主义的角色,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他们被要求打扫校园卫生,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要求举办各种社团活动。那种场面看起来是如此的盛大,但却毫无意义,都只不过是权力压迫下的一种应付。

 

  在学校里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连几天或一个星期,学校突然进入“警戒”状态,究其因,原来又是某个检查团或是评定小组前来检查工作,于是学校领导和职工急得手忙脚乱,帖标语,刷墙壁,挂彩旗,铺地毯,摆鲜花,甚至还要安排漂亮的女生当“礼仪小姐”,以显示自己的文明与优雅。而当检查工作一结束,学校脏的地方依然脏,乱的地方依然乱。如果说那种戏剧性的“饭桌上”的检查评定是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那么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恐怕已把形式主义推到极点了。据报道,成都的几所学校要求学生每天都穿校服,否则就扣除纪律分,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们不得不穿着单薄的校服去上学,可谓荒谬至极。也许大家都曾怀着激动的心情加入过少先队,共青团,甚至共产党,但当我们走进它时候,才发现,贯穿其中的莫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形式主义,笔者曾在中学时曾当过班级的团支部书记,记得那时我唯一的工作就是收团费,其它所谓的校园社团活动几乎从来都没有,在大学,社团活动倒是不少,但基本上是“上面发通知,下面搞活动”,形式的居多。一个原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被这种带有官僚气息的形式主义所占据,其结果是学生对社团活动表现得冷漠,组织者们只有通过量化分和奖品来诱使学生参加。

 

  官僚与强权不但浸透到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更影响着学生们个人的前程。变相世袭制是强权主义教育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活动》指出:父母的干部身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 1倍。“高校的近亲繁殖”也是一种集权垄断,上海市的重点院校一半以上的生源来自本市,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形成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对外校报考者从严少招,尽可能招本校和本系的报考者,还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

 

  官僚体制和集权主义是中国教育的枷锁。一个民主的教育能培养出具有革新意识的学者和科学家,而一个充满专制和歧视的教育却只能培养出腐败的官僚和走狗。要建立民主的社会首先必须让教育摆脱这身枷锁,否则在中国,贪官永远也除不净,因为教育正在培养着他(她)。有人曾这样描述有些教育工作者:他们在上级面前点头哈腰,惟命是从,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活脱脱一只吧儿狗。但一旦到了下属或百姓面前,立即判若两狗,绝然是另一副疯狗模样,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专横跋扈,草菅人命。这种人的眼睛,看人的时候,只有两种姿态,一种仰视,一种俯视,绝无平视。这个可怕的描写分明是用来描绘没落时代官僚的情景,怎么会跟我们的教育发生联系呢!不过,即便它只是一种夸张,也会让人作一场噩梦。

 

  八.缺乏“道德”、“心理”与“性”的教育

 

  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它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存亡。而在如今的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道德日益被糟蹋,人们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机构没有履行它的职责,它没有教会学生怎样作人。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谎言,流于形式,在学校学生缺乏真正的道德教育。任意践踏草坪、破坏学校公共设施、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与情侣亲亲吻吻……这些缺少基本的公共道德的现象在学校随处可见,为了维持基本的文明秩序,学校不得不成立所谓的“文明督察队”,却忘了那种不文明风气的盛行乃是道德教育的缺乏,任何外在的“督察”都无济于事。

 

  道德沦丧的后果不仅仅是文明的丧失,更是犯罪的盛行。据北方网消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惊人,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 ,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 以上,自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法制教育不足息息相关,但人并不是懂得法律就不会犯罪,对孩子们来说,教导其遵从最基本的价值道德取向和人生观比什么都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很难想象一个有教养的、富有同情心和怜悯的孩子会做出那种惨绝人寰的事来。狂砍、狂刺、锄杀、刀劈、杀父、杀母、奸杀的场景占据了原本属于道德法律教育的空间,我们的教育者们应该清楚一点:不授予孩子道德,就是纵使孩子犯罪,而这本身就是犯罪。

 

  心理教育也跟道德教育一样,残喘在形式主义的阴影里,在中小学,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有的只是那种“三无”的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的摆设,高校里心理咨询也没有很好地被鼓励,抑郁症是目前社会的通病,同时也是学生们的通病。天津市安定医院最近完成的天津市青少年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缺乏心理教育的恶果也跟缺乏道德教育一样,酿成了一幕幕悲剧。据新华网报道,湖南某高三学生跳楼自杀,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致使他自寻死亡的是其心理障碍:自卑、孤独、苦闷、学习压力过大。像他这样急需心理帮助的学生却求助无门,最终造成了悲剧的例子时有所闻。

 

  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同时拥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那种只注重成绩,置学生身心于不顾的教育实际上是在摧残学生,我们曾痛恨那种摧残人性的封建科举教育,难道我们还要后人像我们一样痛恨今天的应试教育吗?

 

  性在中国从来都是遮遮掩掩的话题,这是专制社会束缚的结果。美国学者凯特?米利特曾指出:性的本质是追求快乐,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反抗权威。当前中国正由一个权威社会变成一个自由社会,个人自由度正在加大,没有接受完整性教育的中国人毫无防备的暴露在性时代面前,开始混乱,迷失了方向。同时我们的教育也迷失了方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性知识教育我们的孩子?或许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教育者本身又有多少性知识。据报道,很多教育者本身并没有多少性教育意识,一位校长曾公开宣称:不是我们不愿意上性教育课,而是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教师。这种性教育的缺乏和滞后的结果导致了诸如:青少年性困惑、青春期焦虑症和性观念错位现象的逐年上升,与此相关的青少年性犯罪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9月,哈尔滨开通首部未婚先孕援助热线以来接到的2000余个电话中,学生咨询者占70% 以上,百名怀孕少女中,女学生达到一半以上,青少年性犯罪案件占犯罪总数的8% ——10% ,且逐年上升。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社会进入一个性混乱的时代,我们也不希望艾滋病患者遍布祖国大地,那么教育就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缺乏教师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没有谁天生就是性的专家,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起来,性也不是什么死亡之区。

 

  九、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体制

 

  当我们宣告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时,教育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它像一个硕大的堡垒一样,阻碍了教育改革者们的步伐,那种传统的、僵化的、前苏联时代遗留的模式仍在操纵着教育这台大机器。从学校领导的任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材、教学的方式、考题和试卷的选购,以及学校的财务,乃至各种评优、各级学校的招生、入党指标的分配,无一例外的都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这种主观的、往往脱离实际的计划教育,不但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也培养了一个臃肿的、缺乏效率的机构。教育行业一直被视为“铁饭碗”,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有些学校的老师纷纷找副业,上课勉强应付了事。计划曾让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教育如果依然实行一切按计划的原则,恐怕只会面临同样的结局。

 

  然而,我们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机制呢?教育产业化自然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计划教育阶段,我们因该寻找一种既具有市场活力的的教育管理机制,但又不至于导致教育不公平。也许湖北省监利县的教育改革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化办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收购或租赁现有国有教育资产,举办民办教育,实行“教育卡”制度,由政府出钱给学生买服务。这种引进市场管理的机制无疑是医治“僵化教育”的良药,既然政府无力管理和投资教育,为何不允许市场管理和民间资本的进入?

 

  民办教育在我国从来就是兴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孔子创立的第一家私塾就是民办教育。在美国民办学校占58% ,其中很多是一流大学,日本、香港、台湾、韩国这些拥有世界一流教育的地区,民办学校也都在50% 以上,唯独在中国,民办教育却受到种种限制,举步维艰。有人以“卖学校,甩包袱”为名,阻碍监利县的教育改革,结果这种怯懦者的声音让教育改革的勇士死在了摇篮里。只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公平的服务,学校为何不可以卖,既然那种包袱是多余的累赘,为何不可以甩?恐怕说这话的人中,好些是害怕一种权利的丧失,既然学校属于民办,教育机关就不能干涉学校内部的职务安排,红包和权利自然就会消失,就像一切阻碍改革的旧官僚一样,他们总是打着正义的旗号阻止原本伟大的改革。但计划教育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民办教育是势在必行,无论是怯懦者的叫嚣,还是维权官僚们的设计阻拦,都将无济于事。

 

  没有创新的教育不足以谋发展,没有公平的教育不足以求稳定,腐败和产业化只会把中国教育引向绝路,那种缺乏“道德”、“心理”与“性”的教育是非人性化教育,唯有挣脱官僚体制的枷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充满自由、民主和公平的创新型多元化教育体系才是中国教育的正确道路。

 

  笔者不以为本文概括了中国教育的所有弊病,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致使中国教育处于今天这样的困境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原因,本文只着重从社会、教育本身以及主观策略上分析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涉及改革的具体办法。那些实际存在的客观原因在中国往往被当成落后教育的借口,殊不知我们犯的最大错误乃是安于现状、不自悔过、不思进取,所谓事在人为,再大的客观困难我们也曾克服过,何况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