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与“都督门”的故事--峨桥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14:05
周瑜与“都督门”的故事  [ 2008-1-2 18:03:00 | By: 峨桥茶人 ]   0 推荐

都斗门是三山区龙湖街道下面的一个自然村,紧靠漳河大堤,与峨桥镇相连,因“都斗门排灌站”而得名。

都斗门排灌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清雍正三年(1725)被洪水冲毁,经乾隆十年(1745)、道光三年(1823)两次重修。后因迭遭大水、仓内梁断,闸板难上,咸丰五年(1855)大修。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宽2米,高2.2米,闸身长40米,用5吨启闭机、手电两种方式启闭闸门。此后经过几次维修改造,造福当地百姓。该排灌站受益农田0.55万亩,利及三山、龙湖两个街道和峨桥镇,为保大圩重点涵闸之一。

关于都斗门排灌站,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三国时,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屯兵春谷县,为解决战时军用粮草之需,他带领春谷县的老百姓和士兵,围田垦荒,筑成了保大圩。为沟通保大圩内外排水行水,修建了23个明斗门,24个暗斗门,工程全部完成后,召开庆典大会,犒劳三军和百姓,这天晚宴上,周瑜由于高兴就多喝了两盅,昏昏欲睡,不一时就进入了梦乡。梦中,他见一条金鱼向他游来,口衔一块石碑,上刻一首民谣:“河堤虽好斗门单,廿三明来廿四暗;都督再来大门开,开门就在百丈塘。”金鱼游过周瑜身边,尾巴一扫,溅起浪花将周瑜惊醒了。于是他请军师一同释梦,明白了河神告知还要造一个最大的明斗门,正好凑成24对,而大斗门最好开在一个名叫百丈塘的地方。派人一打听,果有一段河道名叫百丈塘,是河床最深的地方。于是周瑜让水工技师画出大斗门的结构图,又挑选了几百名技术最精的木工、石匠施工,布告四方,广采石料,并委派得力大将坐镇指挥。当漳河又一次涨起桃花汛时,这里已出现了一座石基、石础、石栏杆的宏大斗门。竣工那天周瑜前来观看,很是高兴。正在差人题字刻碑之时,只见河堤下一个白发童颜老汉背负一块又长又宽的青石板走过来,说:“这是周瑜都督主建的,依老汉一言,就叫‘都督门’吧”。众人叫好,老汉就在石板上刻起字来,刻了“都督”二字以后,石板上竟自动印出“门”字,又隐现出那首民谣,再一看“都督门”三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没有了,大家甚感奇怪,老汉又不见了,正要寻找,河里跳出一只金鲤鱼,尾巴摆了三摆,人们明白了,这是河神祝贺斗门落成呢。

    从此以后,都督门就变成了保大圩的48座斗门之首,斗门附近的村庄也改名“都督门”,现标准地名为“都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