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历史名人——张九皋先生(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18:51

芜湖历史名人——张九皋先生

(青年时代的张九皋先生)

        张九皋先生   一个芜湖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光明道德高尚的报人、一个不断寻求新知不断学习的学者

     一、少年时代的九皋先生(上)

      “我的性格知识初步是从家庭中模仿学习来的”—--张九皋 

     张九皋先生是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十二月二十日丑时,出生在江苏溧阳县城内、西南城根的屏南堂大屋里,谱名可铣、号鹤皋。九皋出生时正逢大雪、天气很冷,而九皋的母亲没有奶水,几乎冻死饿死,后来在乡里请来了一个姓史的奶妈,所以他的体内有了史家的新血液。此时九皋的父亲福泉公(谱名世炀)在溧阳西门外河沿街久和杂货号管內账,这个杂铺店批发生意很大,而九皋的祖父锡龄公(谱名继椿)也在南河沿街一家藤店里管账,这样全家包括奶妈六人有一个短暂的温饱时期。在九皋三岁的时候承继给三妹祖父荫棠公做孙子,因为过继的父母都已经去世,荫棠公很喜爱九皋,但是一年不到荫棠公去世,九皋又生了一场大病。在六岁时,全家迁到水关洞附近的梅家弄,九皋送到私塾去读书,九皋的父亲不愿在久和杂铺管账,自己筹措了一点资金,在西河沿街开了一片杂货糕饼店,招牌叫“彙康”,而不幸的厄运也从此笼罩着全家了。

    九皋的父亲已经有了肺病,吐过血,精力不够。资金太少,用人不力,所以开了大半年就失败了,非但血本蚀尽,而且还欠了许多债,变卖所有的衣物还不够。父亲立时离开溧阳去谋生。外祖父朱仆亭公接母亲和九皋到南京南乡郭村暂住了三年度过了最艰苦的生活。九皋在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在上海新开的久和杂记货糖号,仍旧管账,这个号家和溧阳的久和是联号,因为九皋的父亲对于信札写算,都很精工,忙的时候右手写帐,左手打算盘,而且错误很少,所以待遇优厚。九皋的母亲接到父亲的来信,欣喜非常,从南京南乡到了溧阳,会见了祖父母,决定搬家到上海,父亲也同意,这样九皋先生和母亲雇了一只木船,经宜兴、无锡、苏州、昆山一直到了上海,住在法大马路升平里,一家由散而团聚,但是生活依然很艰苦。九皋的母亲主持家政,非常节省,只有到过年过节或者祭祀祖先的时候,才能吃尝到肉味。九皋的祖母长年吃斋念佛,从无“疾言厉色”与任何人发生争执,祖父一生忠厚,遇事吃亏忍让,父亲的智慧很高,因为身体孱弱,生活压迫,没有发展的机会,母亲性格坚强,能吃苦耐劳,持家待客都很合理,所以九皋的性格综合了祖父母和父母亲的综合性格,九皋的一生事业,也是从这个综合的性格上出发的。

    九皋在上海住了三年,在私塾里读书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知识上收获甚微,因为终日念书背书,对于“大学”、“中庸”书上的意义,丝毫不懂,只有在念了“千家诗”还感觉有点兴趣,九皋常常和父亲到店里去,一路上父亲常常教他一些知识,还教他识字的方法,主要的是“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和其他泛用的字,就能够认识清楚,再用“之乎者也”这些虚词连贯起来,就是文章。又告诉九皋,上海的“申报”、“苏报”上的论说非常好,要好好看看,不要贪玩,而正是这些话影响了九皋的一生。

    在九皋十三岁时候,由于父亲兼任代理溧阳久和号驻申庄客的职务,收益增高,家庭生活渐入佳境,母亲为父亲专门做了一件狐皮袍子,并预备送九皋到洋学堂读书,全家愉快的过了年,哪里知道最悲惨的命运,就接踵而来!九皋先生十四岁正月底的一天,父亲坐了轿子回家,脸上颜色很难看,因为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吐了很多血,虽然延医服药,但身体已经支持不住,回家后从此医药总不见效,眼看病势一天一天的沉重,虽然在病中对于家庭生计,仍然十分注意,并决定在附近的巷子租一大间房子楼上下的门面房子,准备三月搬过去,有祖父开一片家连店的小杂货店,孰料二十一日那天,父亲的病势发生突变,延至半夜以后,就与世长辞。时年仅三十九岁,剩下了七旬的外祖父祖母、寡母孤儿,而且六亲无靠,可谓前途茫茫,不堪设想了!

    个性坚强的九皋的母亲,极有条理、非常冷静地将父亲的丧事办了,将父亲的灵柩暂寄江宁会馆殡所,然后决定搬回原籍,暂时依赖外祖父樸亭公,先将父亲的狐皮袍卖掉,又承久和号以及亲友的帮助,过了两个月,河水已涨,母亲和九皋带着父亲的灵柩,乘坐来往南京南乡的信货物船,先回南京,祖父母仍住上海原处。船走内河,经过苏州、无锡各地,从镇江出江到南京再进秦淮河,直达乡间。这船沿途带货搭客,虽然时间较长,但是行旅称便,因为那时候沪宁铁路还没有造,所以往来带货搭客生意很好。到了南乡,母亲在郭村双庙子前面,买了一块地,择日将九皋的父亲和过继的三祖父荫堂公的棺柩一併安葬,九皋母亲办好这事情后内心感到非常安慰,她说:“活人固然要求生,死人也要能安。”况且也是父亲的遗嘱。又在杨柳村租了一间房子,预备九皋的祖父母从上海回乡居住,各事情安排料理妥当,母亲即回上海,将九皋留在郭村读书,就将祖父母和家具运上信货船,并带了一口寿材送回,母亲自己仍然留在上海,迁往附近一家楼上,代人缝纫做衣服谋生,祖父回到乡间不久,即往溧阳,仍旧到阿福藤店里帮忙,这样才使得全家才不至于走到饥饿线上去。

    这时候九皋才又有机会去私塾里读书了,读了大半年的书,私塾老师是一个清末老秀才,书教得很好,九皋从他那里得到不少启示,在十月里,有一天李师出了“梅花岭”三个字的对,叫私塾里学生作对,并说明这是一句古诗“十月先开岭上梅”,九皋对“草长湖”三个字,这是九皋生平第一次作对,也在纸条上注明是一句古诗“草长平湖白鹭飞”,李师看了后面部表情非常微妙,当时就说对得不错,但是不应该下注解,难道我先生还不知道吗?前人许多笔记上都说过,每一个人第一次做诗作对的词句,会变成一个人的毕生过程的谶语,后来九皋先生居然始终没有跳出“草长湖”——芜湖这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