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赤壁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10:55
    出土文物是论证古战场赤壁遗址所在地的最好证据。断言蒲圻(赤壁市)赤壁是真正的三国赤壁之战的战场,是有文物依据的。

    在赤壁山周围出土的“赤壁之战”文物达二千余件,数目最多的要算镞(箭头),其它如刀、戈、剑、戟、斧、钺、枪等,此外还有大量东汉的陶器、铜镜,也有春秋至战国的铜戈、盆、鉴、壶等物,尤其是出土了三国东吴的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和东汉“五铢钱”、“剪轮五铢钱”。如此众多的文物是论证赤壁之战遗址在蒲圻(赤壁市)赤壁的毋庸置疑的有力证据。

    血染战地遗箭镞

    赤壁是一块血染的战地,孙刘联军与曹军初遇于赤壁。时曹操大军从大江之中欲强行攻占赤壁矶头孙刘联军的阵地,两军开始都是使用弓箭,至今留下的箭镞确实甚多。1972年初,我和蒲圻县文教局副局长胡忠诚、文化馆文物干部王怀荣一起到赤壁清理出土文物,武侯宫的道人范诚修领着我爬进那阴暗、潮湿的神龛底下,找到了几百件铁镞。范道人说,时值“文革”,为了防止散失,不得不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放在神龛底下。这批铁镞有些系省博物馆王善才先生1958年在赤壁矶头发现的,多数是范道人在赤壁山、南屏山捡到的。

    1974年春,一次雨后,我在赤壁山泥土中发现一具石斧、几枚石镞,还有陶网坠、纺轮等文物,这是属于西周遗址的一些文物,它证实了很古以前,赤壁一带就有了人类居住。这几件文物均保存在赤壁文管处。1975年夏,我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共找到3枚铜镞。在赤壁山望江亭西的坳地附近(人们传说这个坳地叫观战坳),找到一枚三棱形铜镞,在南屏山找到一枚三棱形和一枚镂孔铜镞,都很精致。这几件铜镞虽说延用的时间特别长,可追溯到东周和西汉,但不能排除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中仍在作为兵器使用。

    1974年至1975年,我经手赠送了10件箭镞给洪湖博物馆,5枚铁镞、两件铁刀给襄樊隆中文物陈列馆。这一时期,有一天,范诚修道人还在赤壁江边泥土中挖出了一篼圆铁砣和一些秃头铁镞,根据其锈蚀程度看,似乎很早,与赤壁之战有无关系,尚不得而知。

    每发现一些箭镞,赤壁当地老人都津津乐道地讲草船借箭故事,今嘉鱼县有“取箭所”,传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后,周瑜派兵搬运箭捆之处。“草船借箭”故事并不是罗贯中杜撰的,根据《三国志》记载,确有其事。但乘坐的不是草船,借箭的时间也是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八年(213),当事人也并非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而是东吴的雄主孙权。《三国志•吴主传》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曹操)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魏略》曰:“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曹操平白丢了十多万支利箭,这一气非同小可,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书•注引〈吴历〉》)罗贯中对孙权借箭事进行了艺术处理和加工,把这件事记在诸葛亮的帐上,使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更富有传奇色彩。

    箭镞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兵器。《三国演义》中周瑜问诸葛亮:“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答说:“大江之上,弓箭为先!”《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就说明了当时大江之中交战的主要武器是弓箭。

    1958年以来,出土于赤壁山沿江及南屏山和金鸾山北坡的兵器中,铁镞编号达272件,还移送中国军事博物馆、襄樊市隆中管理处等单位保存30多枚,均系东汉至三国文物。铁剑长120-150厘米,双刃带柄。矛和戟带铁柄,长2-3米。镞按5型分述如下:

    箭镞,是迄今在赤壁发现的最多的古代兵器之一,从1958年以来,先后在赤壁山沿江发现铁箭镞数百枚之多,从这些箭镞的形式来看,有三棱形、六棱形等。据南京大学六朝考古学家蒋赞初先生考证,这些铁镞是东汉末、三国的遗物。宋人谢叠山在《赤壁•诗序》中说,“赤壁,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即是例证。如此众多的箭镞在蒲圻赤壁古战场出土,不能不说是古战场的主要实物铁证,证实了东汉末年在这里确实进行了一次大战,这些出土的箭镞及其它文物可作为实物教材帮助人们较为深刻地认识古代战争。

    折戟沉沙话刀剑

    赤壁之战虽说已过去了1700多年,但是它却给人们留下了大量可供凭吊的遗物,这就是残存在泥沙中的断枪折戟。千百年来,多少游客骚人就凭借遗物赋诗言志、怀古抒情,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谱写了大量的佳作名篇,照耀千古,它们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战场赤壁共出土刀、枪、剑、戟、斧、钺等兵器几十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襄樊市隆中博物馆都展出有蒲圻赤壁出土的刀、剑等兵器。说到钺,我1972年在赤壁武侯宫神龛之下就见过一件刃部残缺的钺,但现在这件珍贵的兵器却不知去向了。在赤壁古战场,刀、枪、戟的出土,有着很长的历史,杜牧的“折戟沉沙”句就是赤壁之战的真实记录。

    《湖北通志》亦有宋时土人耕地“得断枪折戟”的记载,旧社会,古战场很多出土兵器因无人管理而散失;新社会,人民政府在古战场上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对遗址和古墓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也作了某些清理工作,获得了一批实物资料。如1958年在赤壁山下出土了两件三国铁刀,一件长0.7米,一件长0.8米,还出土了铁枪1件,矛部长0.8米;1958年至1976年出土的铁剑6件,最长的有1米,一般为0.7米,其中1件被考古学家认证是钢剑,它出土于金鸾山西北坡的一座东吴都尉墓中。这说明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民已掌握了炼钢技术。

    在赤壁古战场还发现青铜剑、红铜剑数件,有的和铁制兵器共存于一墓,同样是赤壁之战遗物。

    下面有两件铜制兵器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先生的鉴定:

    青铜剑:东汉末至三国文物,出土于赤壁山下,长0.36米,重285克,列为二级文物。
    铜戈:三国至晋文物,1976年出土于官塘驿白羊畈,长25厘米,3穿孔,系二级文物。

    一些珍贵的断枪折戟今在何处?这批文物主要是枪、矛、戟等长兵器,有几条铁枪杆也是铁的,底部有圆形圈,枪尖很长,连尖带杆约2米多。文物总数约20多件,于1974年至1975年还在武侯宫展出过。能够找回这批赤壁之战时的兵器,那将为古战场的文物陈列增色不少,也将为研究赤壁战地提供更佳的佐证。

    如此众多的铁、铜兵器在赤壁出土,可以有力地证明宋人谢枋得的判断:“其为周瑜破曹兵处无疑”(《赤壁诗•序》)。

    协力抗曹道弩机

    弩机,它是一种古代较为先进的远程武器。1973年,我在省博物馆展览大厅见到一个蒲圻赤壁古战场的文物陈列专柜,里面除陈列铁剑、铁镞外,还有一件弩机,均注明采自蒲圻赤壁古战场。

    古战场蒲圻赤壁,在战后,一度是吴蜀两国的边境重镇,也一直是东吴的重要军事驻地,吴蜀两国的军事结盟在这里有较为充分的体现。1986年春,在金鸾山西北发现了两件反映吴、蜀两国协力抗曹的证据,这就是弩机。

    弩机在三国时代是一种先进的新式武器,它有射程表尺,一连楞可发十枝箭镞。这种新式武器的发明人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胜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亦载:诸葛亮发明的弩机,“损益连弩,谓之元戍,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在东吴重地赤壁出现了诸葛亮制造的弩机,可以认为是吴蜀联盟、共同抗曹的有力旁证。

    孙刘协力抗曹是两国长久的基本国策。从建安十三年起,两家结盟,在赤壁一战,以5万联军打败了曹操26万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巨大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战后,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一度违背诸葛亮“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一得到刘备认可的既定国策,加剧了蜀汉与东吴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接着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告,悍然出动数十万大军讨伐东吴,在夷陵被东吴青年将领陆逊打败。此后,蜀汉建兴元年(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诸葛亮和孙权的共同努力下,吴蜀联盟恢复,从此两国协力抗拒曹魏达40年之久。

    1986年春发现的这两件弩机出土于东吴的武官墓中,墓Ⅰ因被破坏,墓主人身份不明,墓址与墓Ⅱ相距5米左右,所出土的文物相近。二号墓为券顶砖室墓,出土文物共37件,其中有前文提到的钢剑一柄,弩机一件,弩机上有铭文“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十四字,铭文中所指上大将军吕侯,乃是东吴名将吕岱。据《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载:“其年迁上大将军……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进封番禺侯。”据此可知:铭文中的墓主人陈文和是吕岱手下的一员都尉武官。

    上大将军吕岱与蒲圻的关系至为密切,赤壁之战时,他作为一名“督军校尉”而来蒲圻参战(《中国历代战争史》),其后在蒲圻驻军达几十年,据记载:“赤乌元年夏,吕岱讨庐陵贼,毕,还陆口”(《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嘉禾三年,权令吕岱领潘璋士众屯陆口,后徙蒲圻。”“潘氵睿卒,岱代氵睿领荆州文书,与陆逊并在武昌,故督蒲圻。”“及陆逊卒,诸葛恪代逊,权乃分武昌为两部,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迁上大将军,拜子吕凯为副军校尉,监兵蒲圻。”(《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吕岱父子长期驻重兵于蒲圻,一直采取西和蜀汉、北拒曹魏、南抚蛮夷的政策。尤其是吴蜀两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结成联盟,在经济上亦有互市贸易往来。据《蒲圻文艺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头口诊所蔡继番等在南屏山下盗挖砖墓,获文物数件,其中铜镜一件,上铸‘广汉西蜀,熹平六年’八字。今赤壁还保存蜀汉‘直铢五百’铜币一枚。”由此看来,赤壁发现的两件弩机应该来自蜀汉,不仅是吴蜀联盟的产物,甚至可能是诸葛亮作为礼物赠送给东吴的,东吴孙权再分赠给武职官员,故这些武职员死后还作为贵重物品而带入坟墓。今天,弩机的出土不仅是吴蜀联军的物证,也是武职官员的身份证明,更重要的是为赤壁古战场增添了闪光的实物例证。

    东吴重地见铜币

    说蒲圻赤壁是三国东吴的军事重地,这一点从大量的史料、典籍和地下出土文物已得到验证。说蒲圻赤壁也是东吴的经济重地,它同样从大量的史料、典籍中,和地下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验证。

    在赤壁,发现反映古代经济活动的文物除了有铜器、陶器、青瓷外,尤以出土的钱币弥足珍贵。在蒲圻赤壁,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货币出土相当丰富,仅五铢钱就有几个种类,甚至反映东汉末年财政危机的“剪轮五铢”钱和“环五铢”也发现不少。尤其是东吴货币大量在赤壁发现,更说明了东吴时期蒲圻赤壁一带的经济活跃情况。如东吴的几种货币“大泉当千”,“大泉当百”,“大泉五百”等,都有发现。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江表传》亦载:“谢宏往日陈铸大泉,云以广货,故听之。”在东吴时期,江南一带的商品流通、贸易是相当活跃的,曾出现一幕“商贩千艘”(晋葛洪《抱朴子•吴先篇》)的大好局面。当时最活跃的是吴蜀贸易。吴地以其土特名产换取蜀地的绵。在吴蜀贸易中,蒲圻的商民亦是最活跃的一支。《蒲圻县志》记载:“本县先民谋生及四川”便是最好的说明。在赤壁出土的蜀币“直铢五百”、“广汉镜”等文物,同样是吴蜀经济往来的证据。

    有两枚吴钱,馆藏档案是这样记载的:

    大泉当千:三国东吴文物,1972年出土于赤壁山,直径3.1厘米,有“大泉当千”四字,列为二级文物。
    大泉五十:三国东吴文物,1986年4月出土于赤壁金鸾山西北坡,有“大泉五十”四字,小于“大泉当千”币,列为二级文物。
    再从《三国志》的下列记载来看东吴的重地吧!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蜀联军拒曹军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周瑜军屯巴丘、陆口。
    建安十五年,孙权将长沙郡北划出,单独设“汉昌郡”,其郡守均驻蒲圻陆口,首任郡守是鲁肃。
    建安十六年,鲁肃在蒲圻筑太平城,欲与关羽争长沙等郡。 建安十七年至十九年,鲁肃兵驻蒲圻陆口。
    建安二十年,孙权遣鲁肃、吕蒙向关羽索还零陵、长沙、桂阳。孙权提大军亲屯陆口,为诸将节度。
    建安二十一年,孙权自蒲圻陆口引兵征合肥。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吕蒙进拜汉昌太守,屯兵陆口。
    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向孙权献取荆州之策,孙权乃召陆逊,拜为偏将军右都督,代吕蒙屯陆口。
    建安二十五年,吕蒙去世,陆逊继任汉昌太守,屯陆口。
    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为关羽报仇,东征荆州,陆逊统大军拒蜀于彝陵,孙权又一次亲屯陆口,节度诸军。
    东吴黄武二年(223),孙权诏设蒲圻县,任吕岱为镇牧,当时吕岱已晋封都乡侯。
    东吴嘉禾二年(233),吕岱领潘璋士众屯陆口,后徙蒲圻。
    嘉禾四年,潘璋卒、吕岱代潘璋领荆州文书,与陆逊并在武昌,故督蒲圻。
    嘉禾七年,陆逊去世。诸葛恪代逊为都督,孙权乃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上至蒲圻。
    赤乌元年(238),吕岱自蒲圻出兵镇压庐陵蛮夷叛乱后,引兵还屯陆口。
赤乌九年,吕岱在蒲圻被进迁上大将军,子吕凯封副军校尉,监兵蒲圻。
    东吴太平元年(256),吕岱以96岁高龄卒于任上,子吕凯袭爵。
东吴在蒲圻赤壁、陆口驻兵达50多年,孙权亦三临陆口,足见蒲圻赤壁一带其位置何等重要。在这块东吴的重地上见到东吴的大量钱币足以说明其实物史料与文史资料的一致性,它向人们证实了蒲圻赤壁是东吴的军事重地,又是经济重地。

    其它文物为佐证

    在古战场赤壁,除了大量的兵器之外,还有较多的生活用具。1976年春,赤壁镇在南屏山东侧动土建棉花仓库,在1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铁环、铁钉、东汉海马神兽镜等文物。同年,在赤壁山上发现3件带勾,为铜、铁、玉各一件,笔者认为:这一件铁带勾很可能是士兵所用之物,而铜和玉的带勾,其佩带主人的身份则比士兵要高得多。

    1973年以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三国东吴墓葬,出土了一批如东吴青瓷、铜镜、陶器等生活用具。1973年3月16日,蒲圻城区陆水河北“营里”,这是赤壁之战时东吴屯积粮草的地方,称为“鲁肃粮城”,发现一座券顶砖墓,墓砖为几何花纹,墓长4.5米,宽1.76米,此墓已在早期被盗,仅出土了陶罐4件、陶壶1件、神兽镜1个,被认为是东汉末或吴初的墓葬。

    1979年11月14日-18日,在营里村4组小台地(陆水大桥北桥头处),发现3座东吴陶窑遗址,有大量陶版残存。1977年10月31日,在营里西斋公岭的一座东汉末年墓葬中,发现一大陶坛,绳纹,内装“五铢钱”、“剪轮五铢钱”达1000多枚。

    市区城北大道沙子岭(营里北)一带,是一处东汉末至三国东吴时期的墓葬区,稍一动土即墓砖露出,这与赤壁之战时,此地是粮草屯积地有很大关系,当时粮草主要依靠陆水水道外运。 1974年3月1日,在赤壁之战时另一东吴屯积粮草之处蒲首太平城(今新店土城村)发现一东吴砖墓,墓砖几何花纹,出土东吴青瓷碗2件。太平城在1978年前保存尚完好,今仍保留300余米,可供考察。

    1989年1月中旬,市文化部门开展文物补查工作,在泉口镇御屏山村清理了一处东汉至三国的遗址,发现东汉陶罐、汉瓦、陶片、器物口沿等文物。

    1987年7月1日,在赤壁窑湾清理出“半圆方枚神兽镜”、“青瓷四耳罐”、“青瓷盂”、“铜釜”、“铜焦斗”、“鸟头带把铜盏”、“鸟头柄铜勺”等文物8件。1973-1975年期间,在蒲圻凤凰山办事处的大田贩、车埠砖瓦厂、神山大桥村等地也发现了一些东汉末至东吴时期文物,主要是陶器和铜镜。这里有几件文物的档案资料:

    三足鉴:东汉末年至三国文物,1982年出土于赤壁山东北平畈,重2785克。口径0.335米,列为二级文物。
    铜编钟:战国文物,1972年出土于神山,高0.25米,重2175克,乳丁纹,系二级文物。
    半圆方枚神兽镜:三国东吴文物,1968年出土于赤壁山,列为二级文物。
草叶纹镜:三国东吴文物,1976年4月出土于金鸾山西北坡,列为二级文物。
    铜带勾:三国东吴文物,1975年出土于赤壁,长7厘米,重50克,饰涡纹,列为二级文物。
    铜勺:三国东吴文物,1976年4月出土于赤壁金鸾山西北坡,长33厘米,鸟头把,列为三级文物。
    陶瓷器文物主要有东汉至三国时期的陶罐、坛等物。典型的有东汉末年陶罐4件,其中2件通高22厘米,腹径21厘米,口径13厘米;另2件通高14厘米,腹径17厘米,口径8厘米。4件器物均为1978年出土于县城北路砖瓦厂。

    如此众多的东汉末至东吴文物的发现,是蒲圻(现赤壁市)赤壁及其周边地区在赤壁之战前后既是军事重地,又是政治、经济的重要地区的有力佐证。又如:

    铁箭镞:一型84件,均有锈蚀,黑褐色,铤残断,其中67件为四棱型,前锋尖状,铤细长,呈图条形,均为锻打。镞身长3.6-6.5厘米,铤长4.6-5.4厘米。有17件为四棱锥状,铤为长条圆型,镞身长5.2-7.4厘米,铤长5.9厘米。
二型166件,均锈蚀,黑褐色,其中92件为方锥形,铤长条圆形,最小的镞身长4.4厘米,铤长5.3厘米。最大的镞身长10厘米,铤长9.1厘米。有9件虽为方锥形,身较细长,镞身长6.5厘米,铤长5.7厘米。另有65件扁平方锥状,铤为长条圆形。镞身长8.9厘米,铤长7.9厘米。 三型13件,扁平四棱状,均锈蚀,黑褐色,有8件镞身长7.9厘米,镞长1.2厘米。有5件锋呈三角形,镞身长4.21厘米,铤长2.7厘米。
    四型3件,镞身较短,锋呈三棱形,铤长6.3厘米。
    五型1件,镞身扁平,矛形,镞身长4.9厘米,铤长1.5厘米。
    青铜镞:5件,东汉末至三国文物,1976年4月出土于赤壁山、金鸾山。其一  为三棱形,浅黑色,镞身短,铤较长。镞锋略残断,通体有光泽,镞身残,长3.9厘米,铤长4.5厘米。其二为锥状三棱形,浅绿色,铤残断,镞长2.8厘米,铤残,长0.7厘米。其三为三棱形,镞身较短,淡绿色,铤残断,镞长3.5厘米,铤长0.5厘米。其四为矛形镞,浅绿色,镞长5厘米,铤长1.9厘米。其五双翼形,两翼有镂孔,前后聚成镞锋,全长6.4厘米。以上均系二级文物。(文/冯金平 赤壁市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