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血性冲破牢笼 ——我读《暗示》(作者授权发表) [推荐] - 文心雕楼 - 南方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41:37

■让血性冲破牢笼 ——我读《暗示》(作者授权发表) [推荐]

让血性冲破牢笼 ——我读《暗示》(作者授权发表)


作者:徐葆耕





韩少功先生是位新文体的冒险者。《马桥词典》一出,众说纷纭。如今,把《暗示》视为"大杂烩"的人恐也不在少数。有的读者说,虽然是"杂"了些,但还是"有看点"的:"大头、老木、小雁、鲁少爷、加加、多多······他们的故事多少诱发起了我的阅读欲望。"(《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4日第7版)。这位读者自称阅读到100多页,"终于读不下去。"一本书能令读者读完100多页,已是难能可贵。《暗示》的作者应把这句话视为赞扬。试问如今摆在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能令读者读到100页的有多少?不过我还是为这位读者抱憾:《暗示》在第100页之后精彩篇章不少。至少"麻将"、"残忍"、"潜意识"、"郊区"、"暗语"、"乡下"诸篇是不应该放弃的。全书110多小节大都用新鲜活泼的文字写成,机关枪式的排比句激情喷涌中不失幽默,且时常有警句闪现,显示出作者独特的观察力和思想的深度。即使书中如论"墨子"、"文以载道"、"考字"、"党八股"等说理篇也都并不艰涩,没有一般理论著述的故作高深。

有的读者说,《暗示》是"叙事性的理论作品",这个提法颇有意味。但这位读者又说,这本书"在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究上则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多少消解了试验文本的意义。"这是在用一般文本的尺子在衡量试验文本,似乎不合适。如果把这本书如实地看作新的试验文本,就应该有新的标准来批评。韩少功对于批评早有预料。他在附录中为自己的理论文本做的辩护,是带有根本性质的:他论及自己这本书的写法时,从"知识从哪里来?"破题: "知识是实践的总结,甚至是对实践的另一种表述,故知与行形二而实一。·····知识只属于实践者,只能在丰繁复杂的人民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内涵--这是唯一有效和可靠的内涵包括真情实感在概念中的暗流涨涌。"(395页)"人文知识也许更需要作者切身经验,确保言说的原生性和有效信息含量,确保这本书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真实体会,而不是来自其他人的大脑,来自其他人大脑中的其他人的大脑。"(同上)如果把这种对理论来源的陈述视作唯一真理,则康德、黑格尔都应该被开除出知识分子的行列。因为康、黑都不是从具象出发,也很难说他们的理论有多少"切身经验"、"真实体会"。但我依然欣赏作者的这段话,因为眼下,靠抄别人的书来讨生活,或鹦鹉学舌般地搬一点西方的新货或老祖宗的旧货便趾高气扬的同行,着实不少。韩少功关于由此导致"知识逆行和慢性自杀"的批评也不是空穴来风。我每次走进书店,都希望收获几本新书,但得到的常是一种失落和悲哀--看起来新书层出不穷,除了翻译的国外著作以外,属于原创型的著述少之又少。韩少功的这本书,读者见仁见智,评价可以不同,但它是原创的,是属于他自己的。

世界各国理论的发展,大体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在古希腊论辩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逻辑与实证的方法;一种是如古代中国、印度等所用的就实论虚或感悟的方法。历史进入近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大体都是沿着第一条路径前进;第二条路径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不可靠的方法,已被逐出理论的大门之外,只以"随感"等名义存活于学界。但是,二十世纪以降,所谓科学的人文社会理论一个一个地土崩瓦解,对于逻辑与实证的迷信逐渐动摇。直觉的、感悟的方法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欧洲后期象征主义的文人们认为,思想是不能言说的,只能"像嗅到玫瑰花香那样去感知思想"。这句话曾被当做愚蠢的笑话来对待。其实有一定的道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深刻的思想是不能言说的,一旦用逻辑的语言说出,语言就背叛了思想。只能用象征和直觉。现代物理学家薛定锷说:"我们这些现代知识分子不习惯于把一个形象化的比拟当作哲学洞见;我们坚持要有逻辑推演。但对这种要求,逻辑思维也许能够至少向我们揭示这么多:要通过逻辑思维来掌握现象的基础,很可能根本做不到,因为逻辑思维本身就是现象的一个部分,和现象完全牵连在一起。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妨问,我们是否仅仅因为一个形象化的比拟不能被严格证明,就逼得不能够运用它呢?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逻辑思维引导我们达到某一点之后,就丢下我们不管我们的死活了。所以,当我们面临的一个领域是这些思想路线直接打不进去,但又仿佛是它们所指引的方向时,我们就可以设法这样地充实这个领域,即使这些思想路线不是随便消失或中断,而是聚集到这一领域某一中心点上;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使我们有了一幅极其可贵的世界图景全貌,其价值是不能以我们开始时的那种严格的绝对不许含糊的标准来衡量的。科学运用这种程序的例子有几百种之多,而且长久以来就被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转摘自《我们都是未解之谜》第111、112页,徐葆耕、齐家莹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年)物理学况且如此,遑论心灵世界乎?

但理论界很少有人"把形象的比喻当作哲学的洞见"。极少数的例外之一是俄罗斯的宗教自由主义者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这部书的许多结论都是直觉性的,而且大量使用文学作品作为哲学素材,他认为,文学家对十九世纪俄罗斯思想的贡献高于哲学家。全书引用的的文学家的作品数量远高于哲学家的成果。这部阐释十九世纪俄罗斯思想的著作有着惊人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在中国,重视从事实中引发理论的是毛泽东。他的理论著作,在很长一段时期,不被理论家们承认,并诬他为"经验主义者"。但是,在中国,经验主义者打败了"理论家"。原因不是别的,就是韩少功所说的:"知识只属于实践者。"毛泽东的理论有错误,但是,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不是从别人的大脑中借来的。毛泽东有一句的话:"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毛泽东的这句话是否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很怀疑。因为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书本上产生的。但毛泽东这句话概括了毛泽东自己的理论特征,这是毫无意义的。毛泽东尽管博览群书,但他是一个农民,他的理论之源是作为一个韶山农民的乡村与城市的切身体验。在韩少功的思想里尽管可以找到西方的解构主义或中国传统的"言"与"象"的论说,但他牢牢地守护着他自己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插队生活中获得的"具象"。我们可以把毛泽东的话改写成"对具体现象(’具象’)作深层分析",是韩少功这本书的"灵魂"。

《暗示》中对于思想的阐释确乎有一种"把形象的比喻当做哲学洞见"的特点。有时令人惊讶不止。例如:"走进中国南北的很多传统民居,如同走进血缘关系的示意图。东西两厢,前后三进,父子兄弟各得其所,分列有序,脉络分明,形貌和气氛肃然,一对姑嫂或两个妯娌,其各自地位以及交往姿态,也在这个格局里暗暗预设。在这里的一张八仙大桌前端坐,目光从中堂向四周徐徐延展,咳嗽一声,回声四应,余音绕梁,一种家族情感和孝娣伦理油然而生。"(176页)从传统民居中"油然而生"发出中国文化的基本伦理思想,这很容易遭到某些理论家们讥笑,但是,这样的的理论家们,可有谁能用如此鲜活的文字揭示出传统民居所暗示的精神内涵呢?韩少功继续发挥说:"定居者的世界,通常是相对狭小的世界。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亲戚的墙垣或者邻家的,还有一片森林或者一道山梁,常常挡住了他们投向远方的目光。因此他们是多虑近而少虑远的,或者说是近事重于远事的。亲情治近,理法治远,亲情重于理法就是他们自然的文化选择。"(177页)如果读过《论语》、《朱子语类》就会知道,韩少功使用的从具象出发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而阐明真理,是中国传统的学术理路。

韩少功说,《暗示》的主旨是"闯入言说之外的意识暗区","用语言来挑战语言,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的生活真相。"应该说, 观察语言外壳与心理真实之间的错位,并不自韩少功始。可以说每个作家想干得都是这个行当。至少我在少年时代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第一节(安娜·涉来尔家的晚会)时就已经惊奇地发现了这一点。眼下,由于解构主义的盛行,对语言的囚禁作用揭示的更甚。但这并不能打消我们阅读《暗示》的兴趣。书中对许多"意识暗区"的发现都是饶有兴味的:例如,书中对关系亲密者常有的"下意识动作"的揭示(23页);对面孔表情的分析:"面孔的浮现与消失组成了我们的人生"(11页);谈话场景对情绪的暗示性影响(第5页);对讪笑的巧妙运用(17页);各国老人相隔万里而思维方式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距离决定情绪,距离决定恋情"(81页);商店为何成为妇女的梦境(93页);凭借视听觉判断意识形态的观察误区(107页);性格之超政治的普遍体态特征(151页);关于保尔之名言的超政治分析(153页);"怀旧"常常是一种"对于尊严的追认,""是一次精神的化装舞会"(171页)等等。韩少功还发现,语言与内心错位最甚的恰恰是那些掌握语词最多的知识精英们。语词越多,对内心世界的压抑越甚,意识暗区越发隐蔽。在"精英"一节中,作者对身居美国的女精英们的"四大特点"的揭示和对精英们言不由衷地赞美阿根廷菜肴之分析,是全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暗示》令我们认识到,具象具有无限分析的可能性。韩少功喜欢用独断的语言来张扬他的发现,但他远没有穷尽这种分析。人们完全有可能对韩分析过的内容重新分析,并得出相反的结论。

以上所述,还不是《暗示》一书的最大"看点"。我以为,《暗示》中最宝贵的东西,是它对人的"原生态"持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看法。在"潜意识"一节,韩少功明确地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提出异议:"这位奥地利医生把’善’与’恶’的二元结构,僵硬对应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元结构。制造了善伪与恶真的形而上新模式,完全忽视了意识形态施压的不同方式,忽视了生活与人的复杂性。"(339页)善就是伪,恶就是真这一观念的流行,确乎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关:"人性本善的信仰只是一种错觉。"(《精神分析引论》)"人对人是才狼--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和历史上的一切证据,谁有勇气站出来说不?"(《文明及其不满》)把人的原生态视为恶,是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家的普遍观念(只有马斯洛等少数例外),具体说来,则更看重从利己出发的性、死亡、挑衅、征服、权力等意识。韩少功反对这种观念:"他(指弗洛伊德--本文作者)的寒意逼人的精神分析学说,就其本质来说与纳粹军队的铁蹄声和全体法西斯的侵略战火形成了并非巧合的呼应--是对战争的学术许可与学术宽赦。"(337页)这段话是鲁迅笔法,不能指认为政治宣判。弗洛伊德确实支持过奥地利和德国的法西斯战争,这也是事实。把人性指认为自私与恶的人,往往对人类持悲观态度,在恶欲泛滥之时随波逐流。

韩少功认为,"原生态"不是善恶两分的,他并不专注于"下半身"或权力欲。他的人物的"里必多"常常是在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一根无意识的导火索的点燃下爆发。而爆发出来的"里必多"带有难以解析的多重性。书中有一节叫"麻将"。他说,"麻将是无话可说之时的说话,是生存日益分割化、散碎化、原子化以后的交流替代,是喧哗的沉默,是聚集的疏远,当然也是闲暇时的忙碌。麻将是新的公共黏合剂,使我们在形式上一次次亲亲热热地欢聚一堂。"(第384页)但是,这个乐乐呵呵的粘合剂,终于莫名其妙地解裂了,剧烈的争吵夹带着多年积累的爱、恨、怨、悲突然爆发了,牌桌被掀翻了,几乎要打死人了,最后以号啕痛哭而结束。

潜意识领域是否仅是一座黑暗的、沸腾着的欲望的大锅?韩少功认为不是这样。应该是既有卑劣也有高尚:"我知道,我没有资格谈高尚,没有多少高尚的朋友,我错过了一个个想象中的高尚时代,错过了一个个想象中的高尚群体,但我于心不甘,希望能抓住任何一丝高尚的痕迹,那是我挣扎出水面的大口呼吸。于是我们大家的表情是我意外的中彩,让我大喜过望,其过望的程度不亚于看到了天上突然出现九个太阳,流氓有了一时的正义,酷吏有了一时的仁慈,娼妓有了一时的贞操节烈和爱国主义忠诚。我寻求一种即使是转瞬即逝我也愿意永远牢记的东西,即使是虚幻莫测我也决心笃信不疑的东西。我不会要求太多,不敢要求太多。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容易打发的乞丐,那怕是黑夜的一颗流行也是永远的太阳。"(172页)书中不止三次重复提到"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这首老歌。这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是向往征服、死亡还是一种拯救的悲悯胸怀?
中国人的"种族无意识"是什么?韩少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本书的闪光点。

张承志在给《六十年代的气质》一书写的序言中说:"早就该重视的是气质,更直截地说是血性,可惜我无法讲清,它对这个民族的紧要。"(许晖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血性"一词,据《词源》:"谓刚强正直的性格。清李玉清忠谱上’书闹’:’淋漓血性,颇知忠勇三分。’"这个解释未必精当。按通俗理解,"血性"必与"血"相连,是一种来自生命本原的迸发式的激情,它必是刚烈的、无畏的、本真的。张把素质的内涵定义为血性,未必妥当。但却反映了张承志、韩少功这一代人的特质所在。《暗示》中最强有力的篇章都是血性企图冲出语言牢笼的嚎叫。这种嚎叫,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们所不具备的。也是比韩少功们长一辈的作家们所不具备的。韩少功所张扬的这种"原生态"也许只是一代人的独有的形态。

每一代人的性格都是环境与历史的产物。据说韩少功上中学时数学很好。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可能是某名牌大学的理工科尖子,工程师,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的问鼎者。大革命把他抛进牛粪堆,变成了一个特"牛屎"的笔杆子。文革结束以后,他每年还要在农村隐居一段时间,但是他已经变不成陶渊明。他说:"我必须让自己惊醒,让自己被激活永远能够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摸到什么。"(142页)他还引用尼采的话:"要是你的生命变长一点吗?让你自己处于危险之中!"(141页)韩少功最大的恐惧是血性的失落。如果没有了对受苦者的悲悯和激情,韩少功就无事可做,只好在家种菜,当农民。

在阅读《暗示》时,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常萦绕心头:毛泽东何以要制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灾难?他难道不知道出生在城市里的嫩苗被抛到农村将会面临怎样的毁灭?我觉得毛泽东知道。他来自农村,他了解农民。但是他毅然这样做。这是一种近乎恶魔般的胆略和魄力。当灾难的回忆逐渐退色时,留给历史的是如韩少功、张承志小说里所描写的一代人。在他们身上,苦难铸就了一种不移的品质,就是血性。这种血性中带有原始的野蛮的因素。是他们的上一代和他们的下一代都不具备的。这种原始的野蛮的血性是一种返祖的愚昧吗?它对于现代社会是一种倒退还是纠错?王国维先生是个有名的老实疙瘩,但他说,他喜欢尼采,是因为"我爱以血书者"。闻一多是一位饱读经书的文化人,但他呼唤"原始的野蛮的力",不仅在诗中呼唤,而且在他的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寻觅。他说:"你说这是原始,是野蛮,对了,如今我们需要得正是它。我们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们无路可走,我们需拿出人性中最后最神圣的一张牌来,让我们那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蛰伏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它一口。······如果没有,只好自认是一个’天阉’的民族,休想在这地面上混下去了。"(《西南采风录》序)闻一多的这段话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否已经过时?

如果我们睁开眼睛看看当今的世界:在文明和富裕的玫瑰色迷雾的掩盖下存在着多少血腥的竞争与残杀?商品经济的实质就是把战神召唤到日常生活里互相残杀。没有血性的人和没有智慧的人一样会被无情地抛弃。同样,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只可能被强者吞噬。毛泽东是一个不太相信书本的人。在这一点上,他早就是个土产的语言解构主义者。他认为,坚强的一代人只有在血与火中锤炼。他把韩少功们扔进了火堆,也许就是为了收获一些今日的韩少功。

历史不可能重复。谁如果想让今天的一代年轻人重演"老插"们的历史,谁就会被年轻人送上绞架。但是,面对美国人的全球霸权战略,面对着"新帝国"的形成,面对使用新式武器迫使所有人俯首称臣当汉奸的时代,我们怎样保证新一代能够继续为人类的公正、平等和自由而勇敢赴死?现在的中国青年,有相当的一部分沉迷于五光十色的享乐,境界低迷,血性萎缩,自私而怯懦。他们的精神食粮就是好莱坞大片、摇滚和柔若无骨的情歌。各个大学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光靠念几本《论语》之类的经典能唤回几分血性?这是读了《暗示》以后,在我心中引发的最大不安。

2002年12月26日清华园

徐葆耕:著名学者。

■让血性冲破牢笼 ——我读《暗示》(作者授权发表) [推荐] - 文心雕楼 - 南方论坛 [国产好书推荐]让思想冲破牢笼[栖息谷] 胡向明:让思想冲破牢笼——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报告 徐星:那时,我读了《在路上》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 【作者:徐星】 周实:人为刀俎之[宫](感谢作者授权) 公平社会从哪里来——对话周保松(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宗陶 发自香港 ) 科研方法通信——让我给中医下跪感恩我都愿意------作者:胡宗翰 人生八大财富——中国企业家群体性格分析(德力西电气授权商推荐) 王义遒 知名授权作者专栏 出书拿稿费,签约江山让我成就梦想——访签约作者霖芊 击壤歌 (作者:朱天心) - 经典之精典 - 孤鸿论坛 『孤鸿网——用温情守候梦想,让文字...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 - 顶顶博客 语言的牢笼——西方哲学根本传统的一种阐明 冲破黑暗(组诗) 人生五性——德性、悟性、韧性、血性、记性(转载) 好书推荐:秘密——吸引力定律《The secret》作者: (澳)朗达•拜恩 ... 如何看MACD指标?(作者:让我平静的心不再起涟漪)——湘梅子——东方财富网博客 [人文]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作者授权) 三季稻:一篇与灾后稳定大局唱反调的报道(作者授权) 三季稻:一篇与灾后稳定大局唱反调的报道(作者授权) 《让日寇汉奸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刘黑仔》[推荐] - 战史风云 - 华声论坛 魅力佛山 “赢”在品牌之外[推荐] - 广东发展论坛 - 南方论坛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