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评价混乱 【六】君主第一难 【七】留条后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31:09
【五】评价混乱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6-7页
  
  这是司马光回顾晋国三分之前的故事。
  智宣子也是晋国的大夫,晋国是春秋时的强国,晋文公重耳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来晋与楚争霸,长年战争加上内部动乱,逐渐衰落了。晋国内部由六大夫实际控制,他们除了魏、赵、韩之外,还有就是智氏、范氏和中行氏。《史记•晋世家》载“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知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这里的知伯就是智宣子的儿子智瑶,也就是智伯。
  智宣子要立智瑶为后,氏族的另一位长者智果提出了不同意见,智果说瑶有“贤于人者五”:美鬓、射御、伎艺、巧文辩、强毅果敢。瑶虽然有这么多优点,尤其是“强毅果敢”正是领导人必须的优秀素质,但是他“不仁”。智果担心,智瑶有这么多具体的优点,如果用“不仁”来实施,谁能阻挡他啊?
  儒家的干部政策名义上是“德才兼备”,但通常是肯定抽象的德,鄙视具体的才;更多的情况是把驯服认定为德,才能则不仅无用,反而成了不驯服不安份的因素。所以,“德才兼备”可以理解成为“马屁虫优先,嗑睡虫第一,有才能的靠边站”。
  智瑶如果参加大选,长得这么帅,少妇少女一起通杀;他还会射箭,会开喷气战斗机,还会唱流行歌曲,能够赢得年轻选民的青睐;能言善辩是赢得电视辩论的关键,“巧文辩”,说明脑子好用肚子里有墨水,不像有些领导拿着秘书写的稿子也念得磕磕绊绊,找不着标点符号;而“强毅果断”正是为国为民谋福祉的必要条件。智瑶以此条件参加选战,虽克林顿普京不能敌也。
  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智瑶确实是个空心萝卜,帅是够帅,酷也够酷,但做事没有算计,说话没有遮拦,是个没心没肺的花花公子,说老实话,他距“不仁”还是有点距离的。智瑶三脚两踹,把自家的家业踹没了。智果说他是“五贤青年”,什么“巧文辩惠”、“强毅果敢”,反正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没看出来。
  对智瑶的评价有些混乱。

  【六】君主第一难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7-8页
  
  赵简子是著名的《赵氏孤儿》里孤儿赵武的孙子,在著名的寓言《东郭先生》里,那只忘恩负义的狼,就是赵简子追杀的猎物,让东郭先生施怜悯救了。
  选择接班人是中国君主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只有一个儿子还好说,好坏就是他了,儿子一多,麻烦就大了,再英明的君主,也会变得IQ极低,毫无章法。
  君主的子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们有的教育还抓得不错,能受到正规的教育,熟读诗书,也学习骑射,但他们更多的是娇生惯养,不分麦菽。不管怎么样,他们都已经不能像创业的祖辈那样,在复杂的斗争中取得政治经验。面对一群难分轩轾的儿子,皇帝老子能不大伤脑筋?
  对接班人的选择,是对未来权力的重新分配,君主的不幸,就是要在生前参与身后的权力角逐。后宫、外戚、大臣、太监甚至友邦都要参与这一角逐,明枪暗箭,血雨腥风,不搞个天昏地暗、尸骨如山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君主生前就要权衡各种力量对比,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闹不好鲜血就会流在自己面前,甚至连自己命都得立刻搭进去。“弑”字发明出来就是专门在这儿使用的。所以,不论是英明的还是昏庸的君主,无不处心积虑,战战兢兢。
  专门为君主分忧解难的儒生们,拿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立嫡长子。这一办法,在农业社会通行了几千年,不论是家还是国,都一律以此为圭臬。立嫡,有益于血统的纯正;立长,可以避免家族兄弟的纷争——起码理论上是这样。
  但是,立长子与立贤子的矛盾,立长子与立爱子的矛盾,始终困扰着家长与君主。儒生主张的立嫡长子制度,在舆论上观念上有着无可动摇的优势,儒生们利用宣传工具,树立了许多光辉的榜样,像司马光提到的什么殷之微子,吴之季札,宁肯亡国也不肯稍违立嫡的光荣传统。我不知道这样的榜样有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许多有头脑的君主是不理会立嫡长子的陈规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眼前的赵简子就是其中一个,当然,严格地讲他那时还不能算作君主。
  赵简子对两个儿子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比较来确定接班人,大方向没错,但他设计的程序也太简单了点。赵简子做了两块“训简”,大概是一种刻着语录的竹板,发给两个儿子。如果过个十天半月就检查,估计两儿子都背得滚瓜烂熟,都考一百分,反而不好遴选了。赵简子真有耐心,过了三年,才举行考试。长子伯鲁看来比较愚鲁,训简没带在身上不要紧,训简上刻不了多少字,伯鲁居然也忘得一干二净。老二无恤则语录不离手,不仅把老爹的语录背得准确无误,而且像变魔术一样,训简立马就从袖子里掏出来,这时,他哥哥伯鲁一定傻眼了,这么一块竹板子,兄弟居然一直揣在身上,也不嫌累赘。
  赵简子的二儿子无恤也在老子自以为很高明的情况下,将计就计,揣着老爹的“训简”,耐心地等待了三年,最后取得了胜利。
  后来的竞争,就不是“语录不离手”那么简单了。
  曹操也面临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他的两个儿子曹植和曹丕为了争夺世子地位,也猛表现。曹植一到老爹出征的时候,就卖弄文才,在出征仪式上朗诵华丽的歌赋。他哥哥曹丕一看,很着急,写文章不是兄弟的对手,怎么办?他身边有位高人叫贾诩,他建议曹丕只要表现出做儿子的对父亲不舍和担忧就行。曹丕一听就明白,送行的时候就揣着眼药水,泪水那是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于是大才子曹植曹子建就被PK掉了。
  在道光末年,道光皇帝也要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中选择嗣君,先比打猎,老四本来有些残疾,弓马根本不是强项,比不过老六。怎么办?身边也有个高人叫杜受田,让他干脆不要动手,交白卷,并编了一套说辞,春天来了,万物复生,打猎不利环境保护……,老四得分;比完武的,又比文的,作文题是《老爹翘了以后,你准备怎么治国?》老六一看,正中下怀,使劲显摆才华,洋洋洒洒,文章做得天花乱坠,老四依然按照杜老师的教导,看到标题后,感伤的泪水马上也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当然又是白卷。道光皇帝一看,老四“仁孝”啊,于是大家普遍认为智能双全的老六奕訢也被PK掉了。
【七】留条后路
  
  简子使尹鐸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鐸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8页
  
  赵简子让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在赴任前请示赵简子,去了晋阳以后,采取的政策是“茧丝”呢?还是“保障”呢?赵简子回答:“保障”。“茧丝”就是抽取盘剥,“保障”就是先休养生息,以后再抽取盘剥。
  尹铎争取到了特区政策,去了晋阳以后,少报户口,减少上缴的税收。从此事看来,分封制和郡县制其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晋阳是赵简子的封地,他的封地也要派人去管理。像尹铎这样的空臣,与后来郡县制下的官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尹铎在晋阳少报户口截留税款是经过授权的,所以赵简子对他选定的接班人二儿子无恤说:以后晋国一旦有难,发生动乱,你可以去投奔尹铎管理的晋阳,这是咱的根据地。
  赵简子是一个政治经验十分丰富的人,他懂得居安思危。中国人应该都有这个生存智慧:狡兔三窟,留条后路。我们上中学时都读过一篇古文《冯谖客孟尝君》,立意也与此相同。冯谖同学嫌食无鱼、出无车,天天抱怨,弹铗长歌。后来,孟尝君让他去收账,他把账单都烧了,替主人在那里储蓄了一些“仁义”。再后来,孟尝君遭难,逃到了储蓄仁义的地方得以安身。
  中国是一个无常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助的社会,所谓世事难料,对小老百姓如此,对富贵无常的贵族高官们也是如此,再有权势的人都有忽喇喇大厦将倾的可能,留条后路,这是对所有处在权势高峰的得意者的忠告。《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道出了中国社会世态炎凉人事无常的规律。
  其实,帝王只要IQ及格,都懂得不搜刮老百姓可以得到民心,可以长治久安,甚至在危难中可以风雨同舟,共与患难。但几乎所有的帝王又都不愿意使用这个绝招,因为不搜刮就没得挥霍了。
  “茧丝”和“保障”其实是一个永久的命题,在传统的中国政治形态下,有竭泽而渔或与民生息的政策选择问题,在计划体制下,有先治坡还是先治窝的问题,在现代国家,有激励效率还是鼓励公平的问题,这也是区分政党是左是右的试金石。这个问题看上去虽然很简单,但处理起来,需要拿捏分寸,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