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大学何以沦为菜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18:35
      宗教是我们的精神冰川,应该神秘而高远,庄严而圣洁,用它的涓滴细流,默默地滋养我们的灵魂。不幸,我们的本土宗教却已经沦陷。某些方丈高僧,满眼欲望,一脸横肉,跟暴发户有何区别?诸多名刹大庙,不都成了摇钱树、聚宝盆,翻卷着利禄的滔滔狼烟?宗教本来是精神的避难所,我们的本土宗教却如市井一般光怪陆离。

      本土宗教的沦陷,使我们灵魂的清泉常常断流,我们的灵魂因此燥热难当,尘土飞扬。但沦陷的岂止是本土宗教。大学比本土宗教沦陷的更早,也更彻底。本土宗教沦陷了,其他宗教可以部分地取而代之,毕竟信仰没有国界。大学却是有国界的,大学一旦沦陷,则无可补救。

      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跟宗教的气质有很多相近之处。它可以而且必须散淡,幽深,沉静,甚至不妨偏执、怪异,但它决不可以唯利是图,决不可以随波逐流,决不可以阿谀攀附,决不可以嘈杂嚣张。

      但是,我们的大学早就丢失了它应有的气质。对于真理的信仰,对于真理的坚持,对于真理的求索,这是大学的主要使命。如果说,宗教是从信仰的角度不断趋近真理,那么大学则是从科学的角度不断趋近真理。趋近真理的路径或有不同,趋近真理必须具备的独立于世、不为红尘所染的高贵气质却是一样的。离地面愈远,离天空愈近;离红尘愈远,离真理愈近。而必须不断趋近真理的天空,我们的大学才有资格跟宗教一样构成我们的精神冰川,构成我们精神上的终极水源,才可能滋养我们的灵魂,激荡我们的思想,磨砺我们的人格,从而赋予我们以人的尊严。

      这就是说,大学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深山古刹,教授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出家人。要跨进大学的门槛,必须先抛却功名之心,利禄之念,而保持对于理想的忠诚,对于真理的虔诚,保持简单、淳朴的人性。但是这样的大学,现在还能找得出哪怕是一所吗?这样的教授,如果不是杳无踪影,至少也是凤毛麟角吧?

      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的大学危机。在我看来,中国其实早就没有了大学,大学的灵魂早就被抽空,大学早就成为行尸走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我从前供职的武汉某医学院,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段子。某日,学院主管人文社会科学的副书记突然召见人文版学报主编,很生气地批评道:你们太不严肃了。主编大惊:有什么问题吗?书记请多指教。副书记这时拿过学报大样,指着目录说:看看你们的标题:试论老庄的哲学思想。写论文可不是街坊聊天,怎么能老张老李地随便叫呢?要把人家的名字写全嘛,庄子就是庄子,怎么能叫老庄呢?主编这才明白咋回事,哭笑不得地解释说:老庄不是单指庄子,而是老子和庄子两个人的合称。副书记仍然不悦,理直气壮地说:那也不能简称老庄啊,那就叫老子和庄子嘛。

      老庄都懂不起,凭什么领导大学,而且领导人文社会科学?无它,凭所谓政治标准而已。副书记80年代末还只是区区副科长,凭着政治出位,而在90年代初火箭般连升数级,官至副厅。此公胸无点墨,学术上狗屁不通,不过走卒贩夫而已,但一旦官至副厅,凭借自己垄断的资源,张三的课题插一腿,李四的项目插一脚,科研上很快硕果累累,教授头衔手到擒来。这种毫无人格可言的钻营之徒,在中国的很多大学却极容易得势,他们旗下的大学又何来校格?不蜕变成走卒贩夫云集的菜市场才怪。

      只讲政治标准,不讲学问人品,是中国大学百疴缠身、是中国大学不成其为大学的根本原因。大学要还原为某种程度上的深山古刹,治大学之人必须清心寡欲,尤其要不计仕途利害,要言之,治大学之人必须具备圣徒气质。没有这种具备圣徒气质的人治校,中国大学只能归于无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归于无救。

      我们肯定不缺这样的人,十三亿人的国度,什么样的人没有?但是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人脱颖而出,并且在我们的大学中占据优势,这才真成问题。中国大学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唯在于此。

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日期:2007-6-26   转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发布时间:200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