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现代“信息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42:46

    薛梦霞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节奏快捷化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它高效便捷,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都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本文关注的是现代 都市人在制造、接受、传播、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变化,以期引起重视并得到改变。

    1、指数焦虑症。是指由于过度关注,人们的情绪受制于指数起伏的社会现象。曾几何时,指数——这种反映差别和程度的相对数,还是专家学者口中的专用术语,不经意间,已经渗透过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气质量指数、晨练指数、穿衣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指数、上证指数……指数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的老白姓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是CPI指数和上证指数,因为它是经济社会景气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尤其是股市,经历了2007年的天堂和2008年的地狱,短短一年间,股指从去年10月的6124点狂跌至现在的1700点左右,缩水70%以上,那股肃杀的气息使大部分置身其中的人都感到瑟瑟的寒意,大涨大跌的股指行情,让不少股民基民牵肠挂肚、倍受煎熬,严重的甚至导致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最近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由西至东的全球股指接力跳水,证券投资市场哀鸿遍野,更令很多投资人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不断下跌的指数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的确,指数越来越多的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重点关注的内容,经济指数更是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被几个数字左右每天的情绪,而又无可奈何。实际上,投资专家早已指出,指数行情没有必要整天盯着,只需要在购买之前做足功课,而没有必要为短期的起伏涨跌忧心忡忡,就像股神巴菲特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未来半年或一年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我们会好起来的”。

    2、信息强迫症。表现为对信息的渴求,依赖而产生的一种来源于自我,又不能有意识控制的自我强迫状况。有些人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不然会不安;总觉得手机在振动或者铃声在响;上班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邮件;甚至还开通了移动MSN和QQ……似乎没有了这些就缺少安全感一样。如果一天没有收到邮件,连一个短信也没有,有人就会因此感到不自在,情况严重的人甚至还会烦躁和坐立不安,诸如此类都属于信息强迫症状。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频繁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或处理文本信息会使原本聪明的人变笨。在智商测试中,过于忙碌处理种种信息的人得分比吸毒的人还要低。脑科医生给出的意见是,这样频繁地处理信息,会让脑部的运作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专家指出,两类人最易罹患“强迫症”。一类是极端忙碌,或极端清闲的人。极端清闲的人空余时间较多,允许他们流连网络和寄情短信,而现实中的朋友又多处于忙碌状态中,没有时间和他们做太多交流,因此虚拟交往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极端忙碌的人则多为工作所迫,工作带来的惯性会直接导致他们离不开大量信息。第二类是情感诉求强烈,但是交往能力相对低下的人。在现实中交往质量较差、人际关系相对保守的人群,在虚拟环境下会显得相对活跃。实际上这类人的情感诉求非常强烈,但是现实中交往能力的缺乏,又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感到痛苦和尴尬,他们只能寻找一种“替代性满足”。     

    3、信息污染综合征。由于长期大量接受、处理信息,造成大脑皮层活动抑制所致的各种症状。其表现不尽相同,首先是信息消化不良。有统计表明,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新书近百万种,新增期刊近万种,发表科技文献几百万篇。计算机、通信卫星、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使各式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向现代人侵袭而来,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而来不及消化让许多人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叫苦不迭,时间一长,往往会出现偏头痛,头昏脑胀,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忧虑恍惚,精神抑郁,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降,甚至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和厌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其次是信息干扰。大脑中同时贮存着大量同类甚至是相反的信息,如不善于分析和处理,会变得思绪混乱,茫然无错。再次是信息恐惧。由于知识的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知识。不少人感到负担过重或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而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的情绪,甚至会消极地躲避学习。专家分析,信息爆炸不可避免地会对人脑造成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惟有自己提高识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尽可能使繁杂的信息条理化、程序化,变成为己所用的宝贵资源。同时,生活要有张有弛、大脑要及时休整、适度的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规律而充足的睡眠,都是极好的预防手段。

    4、网络依赖症。是指反复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网络渗透在都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班和网络打交道,下班还要上一下网,娱乐、交友、购物、理财这些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因为有了网络而更加便利,但是不少人因此而染上了网络依赖症,尤其在上班族和青少年中相当普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设定了八项检测标准来检测是否具有网瘾。受测者在检测后只要符合其中五项,即可初步被诊断患有网络依赖症。1)全神贯注于网络或在线活动,在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2)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获得满足;3)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总是失败;4)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易发脾气;5)花费在上网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久;6)为了上网,宁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或教育机会损失的危险;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的程度;8)上网是为了逃避问题或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焦虑或沮丧。无疑,网络依赖症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大,长时间操作电脑有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无节制地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容易造成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严重者还会导致各种综合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减少、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等等。

    5、“电脑失写症”。“电脑失写症”为暂时性障碍,是由于过多在电脑上打字而缺少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难以产生刺激作用,从而造成“失写”的现象。许多人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困惑,用电脑打字时,灵巧的十指“噼里啪啦”任意游走键盘,并能很快将熟悉的汉字从字库中迅速“抓”出来,而要提笔写字时,许多简单的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以至于要用拼音代替或在手机上用拼音拼出来再写,闹出许多笑话。而且,由于平日书写过度依赖电脑,不仅对汉字日渐“生疏”,错字满篇,写出的字也是歪歪扭扭,不忍卒睹。科技的进步无疑是飞速的,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也是毋庸置疑的,无纸办公有利于环保,E-mail的迅速传递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际活动,但是电脑给了我们很多逃避的理由去疏忽自己的字写得如何不堪,而我们也正在科技发达中逐渐失去书写的能力。打印文本的冷漠、电脑字的生硬将永远无法取代手写汉字的温情、人性化。这也许正是近年手写文本、书信再度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专家提醒: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十分关键,这是电脑无法取代的。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文字,可以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形成特殊记忆,对人的意志、耐力、毅力和协调开发小脑的控制能力以及神经系统稳定有很大作用。

    6、信息泄密症。是指在工作、生活各个交往环节中个人信息遭到泄漏、不法侵害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招聘、旅游、购物、理财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银行卡、购物卡以及各种各样的会员卡都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密的现象也如影随形,凭借现代网络及其它传媒平台,个人信息批量处理和传递越来越容易,包括姓名、职业、电话、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资料遭到不当收集、贩卖、恶意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请自来的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信函推销广告、保险推销等令人不胜其烦,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这些信息从事诈骗、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更使人们处于防备状态之中。不仅如此,由于侵犯个人信息现象大量出现,让人们开始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被人问及姓名时,我们会怀疑他的目的;商场刷卡消费时,许多人如同防贼;在网上漫游,人们将自己隐藏得更深。方便、快捷的信息,本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但现在似乎慢慢成了现代人生活的“枷锁”。公民对个人信息泄漏的担忧甚至恐慌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缺位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诸多影响。由于我国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尚处空白阶段,在司法实践中,对个人信息被侵害进行维权存在很大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信息的范围、侵权情节、法律责任等难以界定;消费者举证困难,往往无法证实个人信息到底从哪里泄露出去;损失金额和精神损害抚慰金难以确定以及维权成本、诉讼成本过高等问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的今天,我们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建立查处机制,严厉处罚侵权企业和个人。

相关稿件

“求职焦虑”还是“信息焦虑”?
最快公开信息遏制传言恐慌
法律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膨胀对网民政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