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决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9:46:08

【决裂(DVD版)】1975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1)">
《决裂》是教育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柳鲲鹏
http://quantum6.vip.bokee.com
简介:如果不注意语言,1975年的《决裂》就是专门为现在的中国教育拍摄的。在这个片子中,系统的思考了教育的问题,非常值得一看。
现在中国的教育,实在是世界上最差的教育:只教学生考试,只教学生一切向钱看,不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创新、如何追求高尚理想。尽管从改革开放开始,这些教育的问题就不断的被批评,但是这些错误一直到现在还被顽固不化的坚持。如果说在1975年的一个电影里,这些错误都被批判过,大概没有人相信。1975年,按照主流的说法,还正是万恶的“文革时代”。在那个时代,不是号称全国人民只看8个样板戏吗?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电影?有,这个电影,就是《决裂》。
其实几个月前就有人向吾推荐看看这个电影(http://6.cn/plist/107088/0.html),直到昨天吾才看了这个电影,结果就被彻底震撼了!如果去掉那个时代的语言特征,只看片子针对的问题,几乎就是针对当代的中国教育拍的。吾强烈推荐看看。看的时候,特别关心一下讨论的问题,稍微忽略一下那些语言。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片子还配有英文字幕,难道是想用来出口?这跟主流的批评那个时代的“闭关锁国”特征有些矛盾啊。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办教育?
从个人来看是,是为了个人有出息。但是对于读书人的“有出息”,当然是指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贡献的那种出息,而不是个人发了多少财、官位有多高、欺负了多少人、有多少个二奶等那种散发堕落气味的出息。
从国家来看,教育不是政绩,不是数字,不能拿有多少学生、有多少高楼、有多少设备、有多少当官的等等为成功的标准。真正的标准是学校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什么是有用?就是又红又专,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如果没有德,那么就坚决不能要。比如出现了读书后就认为不能穿破衣服、觉得穷父母给自己丢脸的学生,就充分说明了学校和教育的失败。
学校要招什么样的人?
片中一位老知识分子,每时每刻都强调“学生质量不高”、“文化水平太低”,所以不喜欢那些“泥腿子”、“打铁的”。如果放在这个时代,那些农村外出打工的青年同样没有资格上大学。这不是赤裸裸的歧视吗?最需要教育的是这些人,但是恰好是他们最没有资格进入大学。请问精英们滔滔不绝的公正和正义在哪里?
学校瞧不起那些穷苦人,因为他们交不起学费,学校脸上无光。这样的学校,能够出有用的学生?能够出清官?
学校要怎样教育?
现在的学校总是想让学生老老实实,要尊重权威。比如课程的设置上,学生就只是被动接收者。这不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吗?难道不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质疑吗?
现在的学校只看重考试,老师只看重分数,这不是太荒唐了吗?毛主席时代抛弃了这种错误,精英们向往的美国也抛弃了,只有中国的教育抱着这个错误不放,而且似乎要永远不动摇下去。这样教育下去,中国真的是没有希望。
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学生应该首先学习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再不断的扩充自己。一旦发现不合理的或者错误的问题,就应该提出质疑。当然这样的确会犯错,但是犯错是应该的,是成长的必要过程。借口怕学生出错而禁止质疑,某些人内心里难道想教育一些白痴?还是成天想愚民?
片中也批判了分田提高积极性的谬论,现实的小岗村也用苦果证明了自己的错误——不要要整个国家陪着他们吃,也实在太苦了一些。个人力量能够大于集体?
片中的专员女儿拒绝了老爸的大学通知书。她是否会后悔呢?第一,当时的她的确不后悔,因为她心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当毛主席时代的那些做法被全面否定了,救国救民的思想被无情嘲笑的时候,后悔的确会爬上她的心头。这不是她个人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国家的悲哀,是人民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是历史的悲哀。
有人问了,既然这些问题在那个时代都找到了解决办法,为什么后来中国的教育也没有成功呢?通过片子就可以知道,新学校的校长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除了群众拥护之外,没有上级支持他。最后真正出事了,还是毛主席说了一句“共产主义大学好”解决了问题。可以想象,这个时候,不论是校长,还是学生,还是那些农民,表达自己心情的唯一办法,就是高呼“毛主席万岁”!
社会总是要进步的,历史总是要发展的,虽然有时会犯以前的错误,虽然有时会否定正确的东西。《决裂》宣传的那一套教育做法,一定会被发扬光大的。某些人妄图想抹黑历史,最后一定会被彻底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