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反腐越反成本越高(中国青年报 2006-3-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10:36
法眼
别让反腐越反成本越高
2006年03月23日
彭兴庭
肖启伟,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医院原外科医生,2004年年底以实名举报揭开了当地医药机构部分领导和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的盖子。然而,57岁的他却不得不提前办了退休手续,独自到北方一家民营医院打工。(《中国青年报》3月22日报道)
上面的调查不但不了了之,举报材料甚至被转到院方;有关负责人在大会小会上对他进行不点名的批评;支持他的人被免职,甚至医院姓肖的,都受到牵连。肖启伟成了一个挡大家财路、脑袋不清醒的“异类”。这就是一个举报者为他的正义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换句话说,这也是一个民间反腐人士的反腐成本:形影相吊、背井离乡。或许有人会与我一样感到困惑,举报材料是如何转到“相关利害人”手中的,院领导又是怎么知道谁是举报人的?但我却了解,我国至今都还没有一套健全的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常常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匿名举报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实名举报,却面临更大的人身风险。“谁出卖了我?”这是许多实名举报人最大的恐惧。
肖启伟绝不是个案。因举报而受到威胁、被打压的,不在少数。而这里面大多数人又被迫选择了“禁言”。有骨气一点的,恐怕一生都得走上不归路。民间的反腐成本有多高,郭光允就是样本。为了揭开程维高的腐败事实,他举报8年,入狱3年,20名近亲属受到牵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山东济宁市原副市长李信,对举报人李春玉,采用过绑架、威胁、毒打等硬办法,也采用了下跪、哭泣、收买的软办法,可谓是软硬兼施。
反腐败的成本越高,腐败就越猖狂。老百姓的反腐热情,与买官卖官者的腐败热情本身就不成比例。每一位反腐者心中都有一本账:我即使能成功,摊到我身上的好处能有多少?如果我不反腐败,“不理想的秩序”摊到我身上的害处又有多少?
中国自古就不乏“反腐斗士”,事实上,现在被查出来的腐败案件,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民间举报而最终曝光。虽然我们无法给予这些民间反腐斗士太多的回报,但是,国家却有义务将这些人的反腐成本降到最低,至少不应该受到太多损失。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几乎每一位热情高涨的“反腐败人士”,都有一本与腐败分子斗争的血泪账和经济账。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才是反腐战线上最可爱的人,国家首先应该给“肖启伟们”授勋。
别让反腐越反成本越高(中国青年报 2006-3-23) 别让反腐越反成本越高(中国青年报 2006-3-23) 别让反腐越反成本越高 邵景均:约束无例外 反腐反特权(中国青年报 2010-2-1) 中国青年报:别让“大城市妄想症”压垮自己 刘畅:别给“两高”官员递“状子”(中国青年报 2010-3-12) 重庆高院院长钱锋:别“误读”重庆打黑(中国青年报 2010-3-13) 王威:官员财产登记别变成反腐的花拳绣腿(中国青年报 2007-11-2) 几又:如果反腐成为高难度的技术活(中国青年报 2008-7-8) 视点:祖国、反腐、赈灾、威客(中国青年报 2006-11-8) 我国人均住宅面积超日本居世界较高水平?(中国青年报 2006-3-23) 惠铭生:让公益诉讼给“反腐天网”补漏(中国青年报 2009-9-15) 不敢贪 不能贪 不想贪——香港廉政公署反腐纪实(中国青年报 2006-3-29) 不敢贪 不能贪 不想贪——香港廉政公署反腐纪实(中国青年报 2006-3-29) 高严事件:云南省委书记高严外逃澳大利亚,中国反腐的漏洞 - 中国反达赖热比娅台独网 反腐别成了小品 约束无例外 反腐反特权 邵景均 《反腐风暴“三反”“五反”运动》【视频】 高难度车祸:千万别让女士开车 别以“计划”的名义取代法治(中国青年报 2006-3-20) 别以“计划”的名义取代法治(中国青年报 2006-3-20) 中国青年报:从“英雄反腐”到“制度反腐”(2004-6-1) 李坚:别把上访等同于违法违纪(中国青年报 2006-8-5) 李坚:别把上访等同于违法违纪(中国青年报 20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