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北伐军-南京事件-李大钊遇害v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4:12:36
有网友提及李大钊先生的遇害,并谈及前因后果。李先生的殉难是我党的重大损失,并且使得当时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局面在敌人的心脏遭受到重大挫折。关于李先生的受刑本末,这70年来已经有了详尽而感人的叙述,但我想,真正的触发点,还是要从南京事件说起。
关于该事件,我国官方史书的介绍如下:“1927年3月24日,南京发生排外抢劫。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英美军舰以此为借口,违反国际公法,悍然炮轰南京,制造侵略暴行”,就其事件真相,似乎也是如此,至少当时的国民政府坚持了这一口径,并将“排外抢劫”的罪责推脱在北京政府的直鲁联军身上。但是,这一指控当时就被在南京的领馆人员和幸存外侨否认,因为根据他们的指认,当时抢劫者身穿国民革命军制服,而他们的口音来自湖南、广东和江西,并不是北洋士兵,更重要的是,北伐军江右军已经在23日攻入南京,在此之前直鲁联军早已溃散,不可能在24日8点至17点之间,形成如此整齐强悍的抢劫规模。
事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自知不能自圆其说,于是将事件归咎于北伐军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和第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林伯渠。事实上,根据日后解密的日本的外交文件,当时共产党人肖劲光(时任第六军第二师党代表)在保卫日本领馆、驱逐抢劫士兵方面做了严厉的工作,因此,蒋介石对于李富春和林伯渠的通缉未必有事实依据,只可认为是个政治操作而并非法律定论。
当时英美军舰对于北伐军士兵的洗劫(还有针对领馆成员及其家属的杀戮和强奸)的报复竟然很是温和。列强自1908年认识到孙中山是个具有普世价值观的社会主义革命者以后,对于以他信念所主导的民主革命总是不做干涉,因此武昌首义避免了因满清政府要求,而被英法炮火扼杀的命运。国民政府虽然高倡联俄容共和打倒列强,但由于孙中山的缘故,列强仍然对于北伐军缺乏戒备,因此南京事件的爆发使得他们猝不及防,只做了有限的威慑,日本军舰甚至一炮未发,以致发生少壮派军人愤而自杀抗议的意外。
但列强的态度在李大钊被捕后,产生了完全的转折。是年3月,张作霖派遣安国军总司令部外交处处长吴晋为特使,和列强驻华公使接洽,要求北京政府军警可以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进行搜查,因为“俄国人正在滥用使馆区的庇护,组织叛乱”,4月4日,首席公使欧登科召开秘密会议,列强公使依据《辛丑条约》一致同意了北洋政府的请求。两天以后,京师警察厅总监陈兴亚在公使团的签字批准下率领军警对于苏俄使馆、远东银行和中东路办事处进行了9个小时的搜捕,最大的“成果”即是逮捕了藏匿在旧俄卫队兵营的李大钊同志和截获了一大批来不及被苏俄武官焚毁的秘密文件以及枪支弹药和旗帜印信。
在狱中的李大钊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贞不屈,“自称为马克思学说的崇信者,其他一切、概不知晓”,但是那些秘密文件却引起了列强的震恐。4月18日,京师警察厅公布了根据这些文件,由精通俄语的察哈尔外交特派员张国忱编译的《苏联阴谋文证》,其中的一份《致驻华武官训令》尤其激发世界瞩目:这份文件指示,苏俄下属组织可以“为引起外国干涉,不惜抢掠和杀人,组织反欧暴乱。”当时的政界和媒体一致认为,这个训令就是不久之前发生的南京事件的直接原因和最终动机。
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奉系的军事特别法庭执行死刑,英勇就义,和他同时殉难的,还包括四名国民党高级干部:候补中执委路友于、北京市党部主席邓文辉、妇女部长张揖兰、商民部长姚彦。这些国民党员的殉难,不仅表明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联俄容共政策执行的坚定程度,也揭示了当时南府唐生智和奉系杨宇霆的私通款曲绝非两方的正式谈判。这次事件也表明,蒋介石和白崇禧的412上海反革命政变,也并非南北军阀的联合反共,因为秘密文件在18日才对外公布,但是由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等组成的国民党中监会所决议的清党定案,在3月28日已经做出部署,而此时,李大钊同志尚未被捕。
9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