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兵法:人生价值最大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56:13
普通人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作者以自己三十多年‘土插队‘,‘洋插队'中获得的人生感悟,阐述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法则‘...
转载: 第‘头‘,第‘尾‘章节...
================================
第一章 普通人的奋斗法则
一个周末,我打电话去问候我父母,他们正住阿克朗市我弟弟处。在通话中,我告诉我妈妈,最近特别忙,为了接待一个访问我校的中国教育代表团,同时还要应付日常的教学。
我妈的声音变得紧张了,说:“贤方,你要注意身体。要知道,过去你奋不顾身,那是因为生命没有价值呀。可今天只要你还有口气,人家就要付薪水,所以你的命是值些钱了。要爱惜生命啊!”
听着我妈郑重其事的叮嘱,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她是比较典型的上海人,精明、实在,经常能通俗精辟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她的意思是,我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如今已是大学终身教授,没有后顾之忧了,就不应该再如此辛苦。寥寥几句话,虽是夸张,也有些露骨,却刻画出了我的人生,所以我才觉得有趣。
大学终身教授
这里,我先要介绍一下美国的高校制度。大学在任聘全职教师时,通常会给予一个“终身教授待晋”(Tenure-Track Professor)的职位。新教授上任后,系里每学年都要作评估,以决定是否续聘。在“待晋”期间,他可以申请晋升,但申请若被否决,就要另寻高就了。他在这个位置上最多可待五年,至那时他就必须申请晋升,如被否决也要在第六年离开学校。但他若拿到了终身教授,自此聘用合同将每年自动延续,直至退休。所以,美国的终身教授是一种“上或走”(Up or Out)的制度。终身教授是大学教师的人生奋斗目标。你若在“终身教授待晋”的阶段,就必须在五年期内在研究、教学和服务上有杰出表现,你若有幸获此晋升,那就意味着地位的根本改变。从此后,你就告别了那种普遍存在于美国社会的不安全感,又寻回了人的本性:过去你把周末和节假日都扑在研究上,现在可以放松一下了;过去你谨小慎微,甚至是忍气吞声,努力处理好与每一资深同事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有毁掉你的影响力,现在你可以在系务会上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了。而且,大学没有法定的退休年龄,额定的教学量也不高,你可以教书到爬不动或自愿离职——这是美国就业中绝无仅有的铁饭碗。
但是,你在这之前的“待晋”阶段,就要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是巨大的。我刚进我们商学院时,分到了曼哈顿校区办公楼第八层的一个办公室,窗口面对着百老汇大道。别人告诉我,商学院的一位前任教授,就是从这个窗口跳出去的。据说那是个看起来很文静的美国人,他在终身教授的申请被拒后,竟然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我也经历了从“待晋”到“终身教授”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那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终身教授的设立,原意是在制度上为学术自由提供保证——因为只有当教授不必为饭碗而隐瞒自己的观点,也只有在校方无法由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教授的去留,才能真正创造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客观地说,正是这样一个环境造就了美国在主要学术领域中的领头地位。
可是,一个教授若是端着铁饭碗,没有不安全感,他的原动力就只能来自于良知和对职业的热爱。如果他有强烈的进取心,那么,在晋升后还会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可他如果自此后只想打混,那也是很容易的。人其实都有惰性的,事实上多数人在拿到终身教授后就再没有发表过重大研究成果了。
由于这样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有那些老学究,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形势发展,却占着教授的位置,另一方面是刚出道的博士毕业生,拥有现代化的知识,掌握了最新的科研方式,却找不到与其专业相对口的职位。所以,这种制度也有弊病。
当然,对我妈妈来说,美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利弊,并不重要。她最关心的是她的儿子。她认为我能从那困难的年代里走出来,一直发展至今,是极不容易了,她知道我一直在突破生理极限中求发展。但是,我能有今天,也足够了,既已稳定,就应该放松一下,享受人生了——她经常这么地告诫我。
为数不多的幸运儿
是的,我的生活是很优逸了。可回顾往事,人生道路却是极不平坦。我初中一年级时,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十七岁就从上海下放到江西农村,在艰苦奋斗中度过了九个年头,“文革”结束后通过高考,走出农村上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出国,后来又读了博士,直至现在当大学教授。这一路上真是无数的坎坷和波折啊!
坦率地说,我并不算成功,也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很多海外华人的成就远在我之上。但是,我有我的事业,我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在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特别是,在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后,我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在我的同代人中,我是属于那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我过去曾经想过,我之所以成为我,我之所以比我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更有作为,是为什么?是因为我运气比较好吗?但是,我并不认为我是运气好。恰恰相反,如果我们人生确实存在着运气,那么我就应该属于那种运气比较差的人,因为我做事很少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磨难(这些我在后面的章节中都会谈到)。
我也不是那种才智出众的人。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我在年少时脑子就有缺陷(详情见第19章)。我也没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套用鲁迅的一句话,咱家并不是“曾经阔气过的”——当然,现在尚未、将来大概也不会阔气。我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以及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我家都是惶惶不安、谨小微慎地过日子。我们得以平安地度过那动荡的年代,完全归功于我母亲,她是家庭的主心骨,精明、谨慎、识大体,使我家避免了很多家庭所经历过的那种大起大落。
总而言之,我的人生始于一个极不利的起点,家境一般,个人总体素质平平——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这不仅是我这样说,也是别人给予过我的评价。
我开始美国的教职后,就积极促进我所在学校与母校江西财经大学的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与母校外事处长张小俊很熟悉了。在一次聊天时,他说道:“自我到江财工作后,就多次听人提到‘刘贤方’这个名字,那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有名,在认识了这个‘刘贤方’后,才发现原来他也不怎么样。”我与周围人听后,都哄堂大笑。他说的是事实,我的确是很一般的。
但是,我在逆境中崛起了。我来自于社会的下层,最后能够超越我同代人的大多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以更精确的表述,也就是我想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我的经历里,在那似乎由一系列偶然事件连接而成的人生中,有没有带规律性的法则,什么是导致我命运改变的必然性因素?”
普通人的奋斗法则
人们总爱引用爱迪生的话,“天才人物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没有错。可是,他们忘记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没有的。如果你属于人类群体的主流,那你就属于那没有灵感的百分之九十九——而且这种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么你对这百分之一的天才也就只能望尘莫及了。
我相信你已经读过一些介绍伟人或天才人物的书籍——否则你不会对此书有兴趣。可是,那些读物所谈论的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那些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脚印,他们的事迹对你、对我、对其他许多人都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可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主要是因为他们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或是有着超人的智慧和体能,或是胸怀雄才大略,或是有过极不平凡的经历。但是,历史上又有多少这样的人才呢?他们离我们太远了,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境况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任何事物的群体都是两头小中间大,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其中极其优秀与极其拙劣的都属于少数,而其余的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都是普通类型,在素质、能力和境况上都更接近于平均水平。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人生当然无法与那些伟人和天才人物相比拟了。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对于多数人也就显得重要了:“什么是普通人的奋斗法则,他们又应该怎样去追求人生呢?”
以上所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相关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形成了这本书的主线。通过对我人生历程的回顾,我总结出了带有普遍性,具有大众性的人生发展和竞争理论。我也相信,这本书也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答,而下面的讨论只是为整个阐述提供一个承上启下的引子。
首先,我认为,对于社会中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挑战不是如何去改变世界,也不是怎样在历史上留下足迹。对于他们,更为直接,也更加切身相关的,是如何以自己的所在、所有、所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求得最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我。我本人属于那个群体,我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我的普通性,使我与生活中的人们有可比性,我的经历对他们有相关性,从而我体会也可以给予他们更大的启示。
其次,我也意识到,我之所以能够逆转命运,主要是靠后天创造的条件,是借助了一些大家都拥有,或都可获得的素质,从而克服一些不利的个人境况和天时地利。但是,更重要是怎么去做——如何自觉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怎样建立起自己在无常人生中的进取之道?这就是我要讨论的。我能够悟破人生,是因为人生经历,再加学术专业的训练,这两者的结合是智慧的源泉,从而我发现了人生奋斗的方法论,并把它称之为“改变命运的人生兵法”。
人生道理一点就破
兵法是用来打仗的。秦末张良,出身平民,谦虚执着,因而得到异人传授兵书一部,结果带兵治军平天下,辅佐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创造了历史,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同样的,人生如战场,我们面对生活,也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也需要人生兵法。
可是,这个“人生兵法”难道真有此功力?你也许觉得难以置信。我就是要说服你,不仅是通过逻辑,也以亲身经历为例,还披露了一些较隐私的个人情况。其实,书中所揭示的道理是带有普遍性的,不仅是我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许多人命运得以改变的秘密。只不过我能以悟得道,并以简单方式展示出人生奥秘。
人生道理一点就破,所以这本书将使你成为“识时务者”。我们应该树立起一个强烈的信念:人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人来到世间,不管始于怎样不利的起点,不管面对着如何恶劣的内在和外部条件,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主导自己的命运。你或许在劣势中奋斗,你或许是竞争中的弱者。但是,归根结底,你是否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只要有,而且又能身体力行,你就一定可以。我将会教你如何改变人生,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把这一人生兵法归纳为“三点二法求一本”,这是人生奋斗的方向和方法论,其要素是建立在人之共有或都可以发掘的人性基础上的,是与我们普通人相关的,但它可以帮助你克敌制胜、超越客观存在的局限,实现人生的基本目的。这一人生兵法来自于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为了把它介绍给大家,我在面章节就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和总结,深入浅出,渐进地表述这一人生奋斗和竞争的思想。最后,在第19章和第20章再作一全面系统的概括。
1.2. 往事不堪回首
那是2002暑期,我在纽约科技大学任教。在我的安排下,校长查尔斯博士访问了中国访问,我们的第一站是北京,最后是上海,在与上海经贸大学领导会谈后,正式的访问就结束了。同行的数人中,杰夫先回了北京,莫教授还要在上海住几天,而我和查尔斯校长则第二天一早离开,他是去巴黎,而我将直飞哈尔滨。美国GKV建筑设计公司老板理查德已定好计划,将同日到达。我介绍他参加了哈尔滨一个房地产项目的设计招标,这次他带队来提交设计成果报告,也是很重要的事。
我们那次上海之行,住在浦东的金茂饭店,那据说是上海最好的超五星级酒店。这个旅馆,的确是极其豪华,以其现代化的设备,专业素质的服务,200美元一天的住宿费,也是物有所值。若按纽约的物价标准,这就是很便宜了。是的,中国的星级酒店都算是比较便宜的。
在离开酒店前一天晚上,我到服务台落实去机场的交通安排。我和查尔斯校长都是第二天清晨时间离开。前台的服务人员告诉我们,酒店大门口平时有出租车等候,但若是太早,就无法保证出租车都能随叫随到。若要保证有车,可以预定,但要支付预定费用400元人民币。
尽管我中国之行的费用可以报销,但我习惯于为公家省钱,觉得如此简单服务,却是这样昂贵的收费,真是有宰人之嫌。为了保险,我还是为校长预定了一辆出租车,自己就不愿花这样的冤枉钱了。我准备第二天早上到大门口叫车,我就是要尝试一下。
第二天清晨,我结完酒店的账后出来,走出大堂门口,服务生向外手一招,很快就有一辆出租车驶过来了。这就证实了我原来的想法:这样一家大酒店,怎么会难以叫到出租车呢?
出租车司机是一位中年男士,胖胖的,头发都花白了,一口上海口音。他帮我上了行李后,就开上了前往浦东机场的高速公路。一路上,他的心情很不错,可能因为载到我这个远程客,他今天的基本收益就有保证了。
不过,他很快就又变得愤世嫉俗,开始抱怨起来了。在谈到当前的社会现象时,他愤愤不平,满口怨言。他告诉我,今天的中国,做什么事都要有权,大家也都在利用职权谋私利。就连酒店大门口那些服务生,也有权可用,他们都在向出租车司机收回扣。像他这样不进贡的,通常是派不到载我这样的长途乘客。今天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办法,因为时间太早,没有其它出租车在等候,就只能把这趟车派给了他。
我们起初是用普通话在交谈。可在谈话中,我意外地发现我们是同代人,同年龄,同是68届初中生,又同样地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去了农村。我为之一震,马上改口说起一口标准的上海话:“阿拉(我)也是上海人。”接着,我说出了我的背景。
他也很意外,说:“可你看起来是这么年轻,我都不相信你和我是同年的。”我们就聊起彼此的经历来。当年我下放到江西农村,而他则去了黑龙江军垦农场。共同的经历,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
他非常感慨地说:“可我们今天的身份是完全不同了,你是美国教授,而我只是个出租车司机。”
“那只是因为我的运气比较好。”我想安慰他。
“不,你靠的不是运气,”他认真地说,“在那个年代,我们被称之为知识青年,其实几乎是什么都没学到,你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努力!”
接着,他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他初到农村也非常努力,曾经被基层单位推荐去上海读大学,而且也通过了审批程序。可在最后一刻,农场政治部主任开后门把自己的侄女换了上去。他到上级有关部门投诉,却毫无用处。他既气愤又无奈。经过那一次挫折之后,他沮丧了,就随波逐流了,转眼间已是人到中年,也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最后,他感慨无限地说道:“当年我要是也像你这样努力,没有放弃,也许就不至于今天了。”
我对他的境遇深深地同情,但我又能说什么呢?——他仅是那个大动荡年代的无数受害者之一。在说话间,我们的车已到了浦东机场航站楼,我付完车钱后,又塞给了他一张100元人民币的钞票,他很意外,忙着表示感谢。我却匆匆地要去赶班机了。
我办完了登机手续,坐在机舱的位子上,就陷入了沉思,一直到旁边有人轻手推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那个可爱的空中小姐在冲着我笑。我尚未反应过来,她又作了一下系上安全带的手势,我才醒悟过来,马上系上了座位的安全带。我在沉思中,没有听到广播里的通知,也没有注意到她刚才在对我说话——飞机就要起飞了。
出租车上的那番交谈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久久无法平静,心里还想着司机的那句话:“你靠的是努力!”
我在询问自己:“是啊,我当年如果也是放弃了,那么我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去的年代,先下放到江西农村,后来上了大学,再后来又出了国……过去的经历,一幕一幕地展现在了眼前。
……
====================================
..................
第二十章  改变命运的要素
我在第2章始,提到了与上海出租车司机的那次偶遇。是这一小事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也激发起我无限的感慨。
是啊,我和他是同代人,当年都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同样地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困苦。可在30年之后,我们的处境却如此的不同,可谓是天壤之别。此时此刻,彼此都百感交集。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没有那个时代经历的人所难以体会的。
我开始思考了:什么是导致我们不同人生道路的根本因素?是的,我们可以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的无常,也可以用造物主旨意来解释人生的波澜起落。但是,那种说法除了使我们感叹人生之外,还是感叹。那种情怀并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人生启示,而且它也没有点到主宰命运的穴。
我认为运气、天分或家境等客观因素都无法解释我们间的落差,因为我在这些方面拥有的也很普通,我俩没有区别。我经历过了多次的坎坷、挫败,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曾想到过放弃。假如我那时真的激流勇退了,我今天又会处于何种境地?我是否也要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呢?
那么,我的命运为什么能改变呢?那位出租车司机说,因为我努力。这话对,但也不对。说他对,因为我的确很努力,说他不对,因为中国还有无数很努力的人,他本人就是其中一个--他之所以能够搭到我这个长途乘客,是因为他凌晨六点多就在金茂饭店前等待。尽管大堂服务员拿不到他的回扣,但也只能把这次车派给他,因为他们没有其它选择,因为他比他的同行更加努力。可是,为什么他和其他很努力的人们没有逆境崛起呢?
显而易见,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有其它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在对我们的命运产生着影响。是在这一思考中,我得到了人生的感悟,而这个感悟也就是我‘人生兵法‘的概念基础。
以主观因素改变人生
我与那位出租车司机相比较,尽管有着共同的人生起点和类似的经历,但却走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偶然,而是因为我们也有不同点。通过分析,我发现三个因素是对我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 目标明确,志向远大--好高骛远的思想境界
当年我俩都不安于现状,强烈地希望改变命运。但是,我还更拥有一个东西:方向。在我的人生发展中,我始终有着极其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时,我只有一个目标:上大学。这个目标,以我当时的处境,太高大,太不切实际了。我身在偏僻落后的乡下,大学招生是从工农兵中推荐,每个县才有几个名额。在那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里,尽管我的政治条件不过硬,却没有放弃过大学梦。我来到美国后,又是以一般的教育基础和智力,去苦苦地爬那个博士的宝塔尖。我在追寻过程中,经受了无数的挫折,却没有放弃。现在来看,以我当时的境况,确立这样的目标,真是太不自量力了。用乡下人的话来说,那是‘讨饭的命也想去中状元‘。
这样的目标实在是太‘好高骛远‘了。是的,我就是强调‘好高骛远‘的精神。中国人较务实,把‘好高骛远‘当作一个负面含义的成语,以形容某些人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但是,我们设定人生目标,就必须有这种精神。也许你不切实际,也许你的目标超越了你实际能力和环境的许可,也许你无法达到你的最终目标,可就是在对远大目标的追求中,你能激发出自己的最大潜力,从而取得自己原来不可及的成就--而且,如以我下面提到的方式,这追求还很可能得以实现。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产生持续前进的动力和决心。举个例子,我在坚持跑步运动,目标是五公里。我更习惯于在跑步机上运动,因为我在跑步时人体的不适感很强烈,要靠毅力才能坚持下去,若在跑步机上,我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进展和离目标的距离,这样就比较能够坚持下去--我想这也就是跑步机能够风行世界的原因吧!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面对干扰和诱惑而不动,始终保持既定方向。当年,我为追求大学梦,才坚持在一条更艰辛的人生道路--没有为图安逸而当供销站售货员,放弃了县办制革厂拿工资的机会,却去担任生产队长,在领导农业生产中创出早稻产量‘一季超全年‘的奇迹,没有像多数上海知青那样利用‘文革‘结束的机会回上海,却是留更落后的江西上大学。我在出国后,为了实现读学位愿望,在错综复杂的困境中作出了痛苦的取舍--这当然也换来无穷的愧疚。我在美国求学时,在MBA学习阶段,不会想为减少辛苦而去娶中餐馆老板的女儿,在博士学习的巨大压力中,尽管数个同学中途退学去追寻其它职业,我却丝毫不动摇,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这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来自于明确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人生的追求中,‘好高骛远‘是关键,明确目标是动力。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对目标的不放弃。当年我如果没有目标和志向,或无法为目标而放弃眼前利益,我也许就会走上另一条路,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人生奋斗体会了。
因为目标是通过努力和坚持去实现的。这样,另外的两个要素也就极其重要。
2. 毅力、勇气、百折不挠的决心--一意孤行的追求
我与那位出租车司机还有一个差别:毅力。他在经受一次挫折后就灰心放弃了,可是我却百折不挠,一直坚持到底。
只要目标确立,只要目标是值得追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绝对不能轻言放弃。这种追求需要勇气、毅力、决心,靠的是‘一意孤行‘的精神。
‘一意孤行‘?这又是一个带负面含义的成语。
是的!因为上面所提倡的不仅是志向远大,还要‘好高骛远‘。那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并不配备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人生总体资源,我们是处于‘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状态。那么,我们的目标也就很不容易达到。而且,越是‘好高骛远‘,愿望离现实的差距越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因为是这样的追求,我们的努力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仍然要不放弃,还要继续不断地尝试,甚至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样做,那就是‘固执‘,那就是‘一意孤行‘,那是想做‘Impossible Things‘(不可能的事)--我曾经就是这样被人调侃过。
这样的目标追求,是一个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经受很多的挫折,以及挫折所带来的痛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保持着顽强的斗志,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不停地去争取。到最后奇迹竟然出现,我们竟能够如愿以偿,达到自己的目标。
比如,我在农村时经历了多次大学梦的破碎,我没有放弃,最后高考制度恢复,我考上了大学;我读博士时一直地受挫折,但我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最后的转机是崔教授未拿到终身教授而离去,我终于完成学业;我在协和大学发展中美MBA项目,就在事即成之机却又有意外变化,我人格受辱,发誓一定要找到新的合作学校和工作,最后居然如愿以偿,而且我的求职努力开始于暑假初,是在找大学教职不大可能,也很少的时机。我还有过其它几次类似经历,都是以强烈的意愿,坚持到最紧要关头,在几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候,就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3. 积极思维,进取心态和乐观态度--盲目乐观不是坏事
我与那位出租车司机还有一个不同点:人生态度。他愤世嫉俗,态度消极,而我比较积极、进取和乐观,所以我能够努力向上,始终也没有放弃。
积极思维方式极其重要。我们回顾一下以上的两个因素:‘好高骛远‘和‘一意孤行‘,那是在不断的努力中去追寻成功的机会,可也是要在奋斗过程中经常地经受失败。但是,尽管屡战屡败,却要屡败屡战,而且还要有越战越勇的精神,要保持一鼓作气,再而不衰,三而不竭的斗志,直至胜利。这样的追求太难、太艰辛了,要怎么才能坚持到最后呢?
这就需要我们有精神支柱。要有积极的思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要有进取心态,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如何才能实现目标,更上一层楼;更要有乐观主义的态度,甚至是‘盲目乐观‘的精神,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士气。一个将军在决战前夕,面对极其险恶战情,不会什么都告诉士兵,士气可鼓而不能泄,而士气又将直接影响到战斗结果。
在中国语言中,‘盲目的乐观‘也带有贬义的意思。可是,盲目乐观又有什么不好?也许提高了你的预期心理,使你失败后,更感到失望和痛苦。但是,即使你不乐观,失败后也会痛苦,只不过是痛苦的程度有不同。
今天,当我谈起经历,一些海外朋友问我:为什么没听你抱怨你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和制度呢?是的,我也碰到过一些与我有类似经历的中国人,他们谈起过去时表现出那种仇恨的样子。而我没有那种感觉,我只是理性地分析产生那个时代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以此来理解这一历史过程。过去,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态度会如此截然不同。现在我知道了,因为我的思维方式更积极。
这里,我必须要提到我的母亲。她经历了那个动荡的政治年代,因而人生态度总的来说不是很乐观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社会盛行着‘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潮时,她一直鼓励我要学习文化知识--‘因为社会到最后还是要靠知识吃饭的。‘在那个时代,很少人会这么看,能坚持这么想。到后来我几乎绝望了,可她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一直都这么说。那才是乐观,而且是盲目的乐观。最后,天竟然就翻了过来了,‘四人帮‘垮台了。由于我能坚持自学,尽管只受过初中一年的正规教育,最后也能够以大学而改变了命运。
其实,所谓的‘盲目乐观‘就是西方文化中的那种积极思维。当我们在追寻着‘好高骛远‘的人生目标,在从事挫折多于成功的奋斗,就需要那种盲目乐观的傻劲,否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我在以上的讨论中,提出了人生命运改变的三要素,从而导出了我的人生奋斗意识,可那是一种艰辛的求索。想一想吧,你要把目标定得高而不可攀,然后一次次地去追求,去承受那一次次的失败,在经历了多次的挫折感和痛苦后,仍然要有乐观的态度,要只看到那百分之一的成功机会,要继续坚持自己的追寻,直至最后。这样的人生,即使最后成功,也不见得是所有人都能苟同的。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地去追求?‘而且‘这样的人生是否值得?‘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人生所追求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只有在明确这个问题后,我们才能充分答复以上提出的那些疑问了。
以基本目的指导人生
我们来到世间,只有一次生命。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从历史上来看,都是短暂的瞬间,可是对个人来说,却是唯一仅有的百分之一百。那么,我们这个有限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不仅是哲学家热衷于探讨的问题,也是与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而对这一问题的答复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指导。但是,我要强调,我并不是想来讨论人生观。因为大家的理念、信仰、价值观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就这样的讨论达成共识。
我只是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人生的基本目的?我所说的基本目的,就是带有普遍性的,是大家都在追求的,是我们在生命中始终不渝地想要得到的东西。
1. 名、利、地位的追求都不是普遍意义的目的
有些人的回答是很明确的:钱!钱固然很重要,但不会是带普遍意义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自己当老板才可能赚最大的钱,可是为什么还有人去选择如教师、牧师、公务员、研究员等?那将使他们终身给人打工,也不会使他们非常富有的职业。不管你再如何解说,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金钱或其它任何具体东西都不会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目的。
一些具体性的东西如名、利、地位只能说明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各自不同的职业和人生道路,反映我们不同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因为不是人所共有,都想要追求的,所以不是人生基本目的。
2. 幸福、成功等也无法解释所有人的追求
又有人说:幸福。这个说法比较全面了,但它是不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目的呢?我们知道,幸福的基础是物质和精神的拥有。问题是,尽管我们今天的拥有要比我们的前人--古代人、祖父辈、甚至父亲辈,要多得多,可是我们并不见得更幸福。为什么?
那是因为幸福感产生于我们的拥有达到和超过了希望值。尽管我们今天的物质和精神更丰富了,可是我们的预期心理也提高了,所以可能反而觉得更不幸福。
由此推理,我们的人生目的若真是在于幸福感,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预期心理降到最低点,我们就即刻满足,就幸福了,也就达到了人生的目标。事实上,也有人在这么做,他们能够随遇而安。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么去想和这么去做的。既然不是所有人能接受,那幸福就不应该是人生基本目的。事实上,我们在人生追求时,也往往是痛苦多于幸福的。
再有人说:成功。可是什么是成功?我曾经下放在农村,乡下人的梦想是成为城里人,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进一个工厂开汽车,大家就认为他很成功了。可是,如果一个国家总统的儿子当了汽车司机,不管他自己怎么想,我们都不会认为他是成功的。还有,李嘉诚的儿子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年纪轻轻,成为几十亿资产公司的总裁,而另一个体户,从零开始奋斗,现在已发展到几千万的身价,到底哪个更成功者?我们很难得出统一的结论。因为成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也不能作为人生普遍目的。
3. 人生基本目的--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那么,人生的基本目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大家在人生中始终不渝地都在追求着的东西?--如果世界上真是存在着那种带普遍性的东西,那么它就应该是‘人生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我们都在人生中寻求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尽管人与人在能力境况上不一样,选择的道路不一样,奋斗的目标不一样,而且愿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我们都在争取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这是我们在生命中都在追求着的。当然,因为我们人生理念和价值观不同,价值衡量标准不一样,所要追求的价值可以表现为钱、权、名誉、家庭幸福、社会影响、自我道德完善、拯救人类等不同的内容。
如果我们能把人生基本目的定义为个人价值最大化,那么,众多的人类行为就可以理解了。比如,李嘉诚、王永庆等富豪,尽管他们够成功了,赚的钱也够他们家族几代人花了,还是那么努力地在拼搏;而克林顿总统在两届任满后,尽管已经不可能再超过自己了,还是那么地不甘寂寞,到处风尘仆仆--因为他们寻求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
我们明确定义了人生基本目的后,就可以回答起先提出的那两个问题了。
首先,‘为什么要这么去追求?‘--为的是人生价值最大化,以这三要素去改变命运,帮助我们在自己客观存在的时限内,去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
其次,‘这样的人生是否值得?‘--那还是回到我们的人生基本目的了。如果这个目的是以幸福感为基础,那么这样的追求就完全不值得,因为它带来的是挫折和挫折的痛苦,包括灵和肉的痛苦。可是,人生目的并不是幸福最大化,或痛苦最小化。因为如果是的话,我要传授的就应是另一套方法,是教你如何把希望值降到最低点,从而获得人生幸福感,但若是那样的话,我也就不是在讨论‘人生兵法‘,而是‘人生宗教‘了。
我们人生的基本目的是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如果你同意我的假设,那么其它一切考虑都应放在从属地位。那么,以上所提出的追求方式,尽管是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应该成为我们人生奋斗的指导。
以三要素否定唯意志论
我提出了命运改变的三要素,并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但是,这一理论完全不同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意识论的思潮。一些成功学和潜能学的大师们都以各种方式在推销他们的理论,强调‘暗示‘、‘潜意识‘的力量,‘自信的奇迹‘重要,其本质表现为一个奇迹创造模式:意识 → 实现。
他们说,只要有强烈的意愿,坚定地去思念、想象,去充分运用意念,发挥潜意识的力量,奇迹就会出现,愿望就可以达到。按此说法,你如果想要发财,就要梦寐以求地想,每天都去考虑,想自己怎么有钱,怎么去过有钱人的生活,等等,结果暗示起了作用,你就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了(我有一个流行英语录音带,确实是这么说的)。
这种说法在逻辑上很荒谬,难以置信,但却很有市场,因为它似乎印证了很多人在人生奋斗过程中的经历,我就是以强烈的目标意愿,结果‘使‘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实现了当初似乎难以达到的目标。
过去,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在奋斗中很少一帆风顺,因为我运气不好,所以要经过磨练,可上帝会在最后一刻会拉我一把,使我有绝处逢生的感觉。我原来想认为,这就是我的命。可是,我在与一些奋斗过来的人探讨时,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都有那种最后‘险胜‘的感觉。原来这是人之常情啊!正是因为大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有了意识大师的高超理论。
现在,我已‘大彻大悟‘了。我愿意把自己的感悟谈出来,是为了使他人免于继续为那种时髦理论所误导。
首先,从我的经历说起。我之所以不顺,不断受挫,不是因为我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我的目标太高太远,好高骛远,超越了自己客观境况的许可。所以,我尽管竭尽全力,却是在从事一种失败可能性很大的努力。
但是,好高骛远的追求,并不等于是不可能成功。只不过是说,我们在从事着一种实现可能性或成功机率很小的尝试。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目标?--在偶然的情况下,即是在某些偶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
什么是偶然情况或偶发事件?--也就是说那种情况或事件发生的机率或可能性性很底,而且是随机的。
假如说,某个偶发事件如果不发生,你的努力就以失败告终,但如果发生,你就能得到成功。但是,该事件的发生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而且是随机的,所以你不知道它那一次会出现,可是你如果永不放弃,不懈地一次次去努力,在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中,你一定会撞到那个百次一遇的偶发事件,最后你竟然成功了。你感到绝处逢生,而别人觉得是奇迹,是你的运气好。
这样的成功是不是偶然的?是偶然的。但在这个偶然性中又带有必然性。是以上百次努力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可能性的必然结果。所以,正确的奇迹实现模式是:意识 → 尝试 → 失败 → 尝试 → …… → 实现。
而那些潜能学大师们就在变戏法了。他们把这一实现模式斩下头尾,去掉中间,再把头尾嫁接上,就形成了这种‘意识 → 实现‘的公式,好象也能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观察和体验到的现象,但却似是而非,是荒谬的理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过程中间的不断尝试,那么任何奇迹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可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例。1935年,红军在经历了万水千山后,长征到达陕北。那里是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方,部队人数不足三万,远离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共产党已经被边缘化了。可是,紧接着,‘西安事件‘爆发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结果共产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遇,最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人们会觉得是奇迹,觉得毛泽东是‘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可是,想一想,在这之前,共产党经历了多少磨难,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最后才碰上了这个百年不遇的机遇。如果共产党在这以前已经放弃,那就碰不上这个机遇了。那么,抗日战争最后还是会胜利,但就没有后来的改朝换代,也许就没有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了。
那么,你也许会问:假如没有抗日战争,共产党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我说,只要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只要有毛泽东的宏图大略,即使没有抗日战争,共产党在不断的尝试中,也还会碰到另外一种历史机遇,结果奇迹还是会发生,共产党最后还是会获得胜利。
在我个人奋斗的年代里,我并未领悟出这一奇迹实现的秘密,却是那么地去实践。我从下乡、上大学、读博士、在美国找工作,开发中美MBA合作项目,等等,一路上经受了很多挫折,付出很大代价,不断地跌倒后又爬了起来,一直到最后才是良机出现。我尽管心灵肉体上已留下很多伤痕,但却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之所以得到了我的追求,归根结底,是因为我没有放弃。
以乐观态度创造人生
乐观态度不仅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而且也带来机遇。记得我在协和大学任教时,一次邀请某保险公司的老板大卫在我财务管理课上,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而他则是想招学生去做毕业实习。
他的讲话对我也有启示。首先,他是这样定义保险推销的:教育顾客,以使他们明白自己对人寿保险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保险推销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行业,但大卫是这么说的:‘推销人寿保险,打一百个电话大概可以约到十次面谈的机会,而这十次面谈最后可能签下两张人寿保险合同。那么,怎样才能够成功呢?--就是多打电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想一想吧,那样的成功机率,你打100个电话,要经受98次失败,然而你却只看到那2次的成功。这就是积极思维,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坚持下去,才比较容易成功。
我提到大卫,是因为要就此讨论我两个学生的不同人生态度。在那次大卫讲话以后,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去他公司实习了。一次下课后,我偶然问起其中一个学生:‘安迪,你在大卫的公司实习情况怎么样?‘
安迪是个美国黑人,他的脸色一下就变得很难看,露出极度不满、甚至是刻薄的表情:‘他只是想让我们替他卖保险单,榨取我们的廉价劳动力。‘
这回答马上引起了我的关注。‘麦克,你觉得怎样?‘我问旁边的另一个学生。麦克是我班一个白人学生,小伙子平时都是阳光灿烂,性格开朗。他也在那家公司实习。
他是这样回答的:‘这在于怎么看了……可是,我们同时得到了正规培训,获得了工作经验,这也就有利于我们的职业发展。‘
我的第一个反应:都是同样的经历,但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两个人所反映出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麦克这种考虑方式,就是积极思维。
自那次谈话后,我开始注意到他俩的不同表现态度了,一个是负面消极,一个却是积极乐观。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安迪与麦克都考得不是很好。安迪就向我抱怨,说这个考试这么难,等等。而麦克却很诚恳地说,他考的不好,是因为大意了,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逐渐地,我对他们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我从麦克身上看到了发展的潜力。
学期结束时,我给学生最后成绩。当时,他俩的成绩按总分数都应该是B-。但我在最后一刻作了调整,我把麦克的成绩加到了A-。我那时的想法是:麦克的专业是财务,我要帮他一下,不想他因不好的专业课的成绩,而耽误到前程。
事后,我还是对自己的行为作了反省和分析:‘为什么我要给麦克加分数,难道真是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吗?‘回想起来,是他俩的不同态度影响了我对他们的态度,下意识地我更愿意给予麦克机会,就是因为他的态度。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就在他们毕业前不久,麦克又来找我。原来他在毕业求职时,找到了ADM公司的工作,是在它国际总部的职位。在公司安排下,他已去那里实地访问,对公司的规模和前景都留下深刻印象,公司也给他开出了很好的条件。可是,他那时已在当地一家小证券公司课余兼职,那家公司的老板知道后,要挽留他,提出一个条件:让他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所以他就犹豫了,想来听听我的意见。我建议他去ADM,那是一家跨国性的农业食品大公司,有更多的机会,而且年轻人就是要去闯世界。
后来,我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也偶然地碰到了安迪,他还在找工作。接着,他又开始抱怨起来,说到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所以他找工作就很困难,等等--美国的种族歧视当然存在,可也由于政府‘Affirmative Action‘的法令,使美国黑人在寻找一些专业工作时,可能还会更有优势。我觉得安迪最大的障碍是自己,他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起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麦克和安迪两种不同的态度,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思维和心态。所以,同样遭遇,他们会产生不同情绪的反应,我相信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态度,而他们的态度转而又会影响到别人对他们的态度和选择,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机遇。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再三强调思维方式、心态和人生态度,
有人这么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也就是说,只要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你的生活也会给予你乐观的回应。让我们以此警句共勉吧!
只要如此,必定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很努力,但经常地改变自己的方向,一遇到挫折,就转而去追求其它目标。这样的人之所以容易放弃,不是因为没有毅力,他们多半很机敏,是在寻找成功的捷径。
他们三心二意,是因为自信心不够,所以稍遇不顺,就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和决策,就改变了主意。但是,最根本的,是他们在观念上的错误。他们需要被点破。
今天的社会,高度专业化分工,激烈的竞争。所以,当我们开始一个新的目标追求时,是处于初期投入阶段,知识和经验都不足,是在学习和探索。由于我们并不是很强,所以最初尝试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失败会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带来了经验教训,从而使我们得到成长和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