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振兴行动能否奏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26:13
政府经济振兴行动能否奏效?
昨晚到附近的超市购物,特意看了看猪肉柜台和奶制品柜台。猪肉的价格相比几个月前看起来着实令人垂涎欲滴,要不是最近坚持准素食主义,一定要多买些。几个月前因为高昂价格树立起来的猪肉的尊严轰然倒塌,在我停留的几分钟里,很少见到买猪肉的,原因不详,难道猪肉也会遵循买涨不买跌?奶制品两排展示冷柜热闹非凡,光明多款送礼,蒙牛一款酸奶大降价,三元依然故我。犹豫再三,我买了三元的大桶酸奶,这次事件,学会了买奶,原味酸牛奶和巴氏消毒奶首选。我相信这里所有的牛奶都没有问题,可是,消费者的信心出了问题。估计短期内奶业颓势还将继续,牛根生着急不是没有道理。
从去年股市房市的不景气到今年美国金融危机,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前景,主流媒体一直信心满满,街谈巷议则众说纷纭,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汇聚到我耳根的太多的是听起来紧张兮兮的消息,裁员了、倒闭了、降薪了、停产了、减产了,还有出租车罢开了。
本来就对市场的自我恢复调节能力报有疑虑的国人,都在看政府。政府除了表明态度天下安民之外,也相继拿出了多种对策,这些对策就像组合拳,出拳的力度之大,就其金额尺度来衡量,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了。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振兴行动。(具体内容参看由星岛环球网整理的表格,见附表)
经济从去年的“过热”到今年的“过冷”,给人感觉就像哈尔滨人冬天去新马泰旅游。下了飞机总要不适应的,不适应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因为地球的纬度差。可是经济的过热过冷却不那么简单。人类社会比大自然复杂的多。所以最近两三年,听各种各样睿智头脑的话,针尖对麦芒,也不知道谁对。郎咸平虽然语多偏激,但是主要观点的深刻和隽永还是值得尊敬的。他把经济的冷热看得比较透,他认为大规模建设投入很热,制造企业较冷,国内消费冷。综合其比重,是热。为了降温,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是给不该降温的部分降了温,按他的话说就是没找到病因。
按理说,治病首先要对症下药。我不知道目前这些针对过冷的经济形势的举措是不是对症,当然,巨大国家的经济困难,正如人体的问题一样,太复杂。目前治病,先不用检讨病症因何而犯,还是针对主要的征候。
中国最大问题应该是消费问题。换句话说,是国内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易合同量值要和大国相称,老百姓要有足够的钱去消费(有句话说得好,钱花了才是自己的,花钱才有幸福感),同时企业要满足这些消费,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这是多么庞大的市场啊!(让我们看看国外企业历史上的点滴,欧洲的企业比美国的企业较早地走上了国际化之路,这是事实,原因是美国的消费市场很大,很多如今看来都是跨国公司的美国企业在二战后的20年间都还只是美国市场为主的企业。)而目前中国的消费市场和他的人口是不相称的,消费者不敢消费,除了素爱积累的国民特点,更因为对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大头”开销缺乏必要的信心,这不是光通过改变国民习惯就可以改变的现状。于是,企业只好把产品卖给外国人,税负重,汇率受制于人,又赶上全球萧条消费被抑制,生存堪忧,遑论发展?!所以,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应该得到很好的政策支持,同时,最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持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
说到劳动密集型企业,最近些年对此有不同的声音,后来产业转型说占了上风。以至于各地政府都纷纷写入纲领,对此有很多策略,夹杂着对环保的诉求,一时间,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了不光彩的角色,落后的代表。新劳动法这一缺乏社会保障现实支持的理想法律又给这些企业带来严重的困扰。我想起林毅夫的一个观点,他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解决就业,一方面想做企业的人可以比较容易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潮流里。现在经济发展的阶段是不是到了要主动干预劳动密集型企业?难说。我还是相信哈耶克等人的自发秩序的理念,以及弗里德曼等人对干预的解读。
面对诸多困境,特别是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持续降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特别是还有大笔的政府投资。这些举措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过去习惯做法的强化,尤其是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投资,看来这一招还是有效,尽管并没有改善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方的经济振兴计划都特别提到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这和以前有很大不同,我认为这是务实和正确的举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方提出的数字大得很吓人,仔细看看,其实也是把各种排队待批项目放行后加在一起给大家一个数字上的信心。否则的话,新上那么多项目,会不会仓促?会不会重复?公平和效率呢?这有点像以前每年初看到的地方政府发愿为群众办的20件或者100件实事。仔细看看清单,如果不办这些事中的某些事,政府干什么呢?各地政府如今拯救经济的举措大,涉及的金额庞大,加强管理和项目论证仍然是不能缺少的。
总之,还是期待政府在社会保障上多做快做文章,这其实是政府最大的责任。这个问题解决了,加上合理的财税和货币政策,一切问题都会慢慢好起来。当然,信心无比重要!
中国刺激经济促进内需线路图
类型
内容
财税政策
11月12日 国务院出4项扩大内需措施 提高3770产品出口退税
11月10日 明年1月1日起推行增值税转型 企业减负1233亿
11月09日 国务院提积极财政政策 涉及铁路住房等多行业
10月31日 中国酝酿允许地方政府发债 方案交国务院待批复
货币政策
11月12日 央行本周释放千余亿资金 公开市场操作基调转向
11月09日 国务院将取消对商行信贷规模限制 合理扩大信贷
11月09日 央行全面放开贷款限制 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11月03日 央行停止对银行信贷规模硬管控
10月29日 短期内三度减息 缓解经济下滑困境
地方政策
11月12日 山东发改委拟建240项重点项目 总投资约8000亿
11月12日 广东明年投资1.3万亿元实施16项措施促经济发展
11月12日 深圳六大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1月11日 广西年内将再增778亿投资
11月10日 重庆将投3000亿拉动内需1000亿提升居住环境
11月09日 四川重拳扩内需 提前安排200亿
部委举措
建设部:今后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
民航局:中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在建投资规模为1000亿元,到2010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铁道部:今年将争取超额完成500亿元人民币基本建设投资,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这一数字是今年投资规模的两倍。
交通运输部:力争明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达到一万亿元,力争明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达到一万亿元。
制表:星岛环球网
八大部委办局举措一览
资金
投向
目标
功效
住建部
今后3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其中今年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
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2009至2011年,将增加200多万套的廉租住房、400多万套的经济适用住房,220所万户林业、农垦、矿区的棚户区设施改造。
三年解决74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国100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国家能源局
超过2000亿元。
年内将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泰山核电厂扩建工程,自宁夏中卫经11个省(区、市)至广州、香港的西气动输二级项目东段工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贵州省黔中、江西省峡江等水利枢纽工程。
大打增加清洁能源比重,调整能源结构,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填补西南地区无炼油厂的空白。
国家民航局
今年在建设投资规模为1000亿元,到2010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干线和支线机场等民航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重点支持昆明、重庆、南宁等西部新建和改扩建干线机场等。民年计划新开工成都、西安、广州的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工程等。
为扩大内续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国家发改委
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
优先安排符合投向并可以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并及时启动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
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交通运输部
未来五年投资五万亿元。
公路、航道、港口。
重点加快京沪高速铁路、石家庄至武汉等一批客运专线建设,包头至西安铁路扩能等煤运通道项目以及贵广、南广等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建设。
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投资力度,将全面加大公路、机场等记处设施建设投资量、迅速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水利部
今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200亿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投向农村、水库、大型棚区。
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0亿元用于前期工作完善的320座大中型病危水库的除险加固;30亿元用于粮食生产省208处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
主要解决涉及民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问题。
央行
预计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
1000亿元贷款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和农副产品收购。
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提供信贷保证。
财政部
增值税转型改革。
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企业。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和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企业减负1233亿元。
制表:星岛环球网
相关日志
·增值税改革并非减税这么简单(转)
·引用 重视短期强势板块的操作节奏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原创)
·明年起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从某橡胶有限公司常熟分公司案例分析 看部分外资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