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从来没有现实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8:04
0

引用通告分类: 未归类
要说高考作文没有现实感,还真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恰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没有现实感的文风:无病呻吟,虚情假意,陈词滥调,华而不实。
看看这些题目: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Ⅰ);春夜细雨(北京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 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一生与一步(四川卷);怀想天空(江苏卷)。这些题目无一不在呼唤:写一篇空洞而又滥情的文章吧。
有很多人比较过高考三十年来作文题目的变化,仿佛多么沧海桑田,我却很遗憾地发现,就没有现实感而言,它们几乎从来就没有变化。这些题目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凌空蹈虚的政治口号,如“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二是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战胜脆弱”、“心灵的选择”;三是抽象虚构的社会问题,如“理论指导实践”、“习惯”、“尝试”、“包容”、“近墨者黑”、“一枝一叶一世界”、“两个圆圈”;四是矫揉造作的抒情倾向,如“肩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以及上述今年的各地题目。
没有现实感就没有真问题,抒情是在作秀,议论是在诡辩,显得极其无聊。我甚至看不出这些题目和中国古代的科举作文或欧洲中世纪的神学讨论有什么区别,前者如“以予观于夫子至远矣”、“千林嫩叶始藏”,后者如“一个针尖上到底站着多少个天使”。
当然,有人会说,语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必须关注现实问题,也不是哲学考试,必须考察思考能力,它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但语言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呢?根据语言学的观点,可以说语言就是行动,形式就是内容,没有思想就没有话语。这些无病呻吟的题目到底要考察学生的什么语言能力呢?是无数作家那种无关痛痒的写作呢,还是无数领导那种不知所云的套话?
到网上去查查国外的学生作文考试题目,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法国的作文题:是否所有的权力都伴随着暴力;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又比如美国的作文题: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你是否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创造的;写一份关于自己未来职业的报告;假设自己是杂志编辑,为2010年的元旦撰写封面故事;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计划书。
很多人都参加过TOEFL或雅思考试,这些可是为外国学生设计的纯粹的语言能力测试题,要规避文化、政治、风俗等各种差异性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能有太强的“现实感”的,但是其作文题目也没有我们的高考作文那样没有人味儿,甚至非常“现实”,仅举几例:向市政府申请10000美圆的创业基金,说明你的资历和如何花销;说说私立学校和公例学校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女性犯罪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如果有一家大型工厂要建在你的社区附近,你怎么办;你选择在家乡还是海外上大学;你是否同意犯罪是天生的这种论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高考作文中最有“现实感”的题目,是一个著名的广告语“我能”(辽宁卷)。这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如果出题的老师真是帮人家做广告,那么其“现实感”实在是超强,于情于法都无法容忍;如果他并不知道全国电视、报纸、路牌随处可见的这个广告语,那么其现实感又弱得同样让人无法容忍,对现实如此隔膜的老师凭什么来考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