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之光 - 新闻 -> 视点从周院士的告别讲演看中国政治 -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58:39
从周院士的告别讲演看中国政治 (1/1)
发布时间: 2008-11-14 12:55:44
特邀评论员    建华
昨天下午,我聆听了周校长的告别演讲,感触良深,夤夜沉思难眠,遂起而成此文,贴此,供大家批评。
这次报告会,学校有安排,不是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每个院都要组织人参加,所以,每个学院组织的人已经把位置占满了。我们这些非组织人员只好把座位让给“更值得”坐在那些位子上的人,最后,我和贺师哥只能站在旁边听。
报告会很快就开始了,陈德文书记做主持人,首先宣布聘请周其凤院士为我校名誉教授和院士(双聘),然后由展校长颁发聘书。紧接着,展校长致辞,展涛的讲话很风趣,能充分体现出他的智商的确是很高。例如他说到近些天来他和很多同学同事们一样怀着复杂和矛盾的心情,因为周校长要走了,我们很不舍,但是周校长又要到北大去任职,这对周校长来说是个好消息,我们应该为周校长而高兴。于是便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聘请周校长为我校的教授和院士,这样周校长就不但会有一丝牵挂更有的是一份责任留在吉大,使得他不会忘记吉大。多么巧妙的言辞,既表示出对老校长足够的敬意又能化解同学们的遗憾,更能解释词句并非逢场作戏,只是走走过场。
最后,周校长最激动人心的报告开始了。报告的名称是《不是校长的我》,从报告题目就可以看出,这场报告没有那么多官方用语,更没有那么多虚渺的愿景,最多的是真情的流露。而现场的效果也正是这样,整场报告,我统计了一下,掐头去尾(不包括开始演讲前和演讲后的学生提问环节),共有17次掌声。周校长讲到动情之处,哽咽了四五次之多,可以说这是我听过的最高级别领导讲话的最真实最动情的的演讲。
演讲的具体内容,我就不一一书来了,他的演讲主要分两部分,其一就是他的贡献,再则就是他的求学故事。从他的讲演中我可以看出周其凤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刻苦的求学和治学的人。无论是在新中国刚建立时的艰苦条件下的幼年求还是在远赴重洋到美国后用两年零七个月就完成了别人要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答辩。无论是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地钻研,每年只给自己放三天假,还是在任吉大校长其间他每年仍就有二三十篇论文在世界或国内最高级别的化学刊物上发表。种种的种种,他无疑是个勤奋的人,勤奋的求学者,刻苦的治学者。所以他能够自信地说:“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像我这样勤奋和努力,你们也能成为北大校长”。
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佝偻着身子拥着一本书看的形象,那专注的眼神,自信的笑容,我在疑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细思一番后,我发现他还是一位这样的人————
他是一位对母亲极其孝顺,对国家极其忠诚的人,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从他童年故事的讲述中,我发现是他的母亲一直在支持着他上学,他只字未提他的父亲,可能是过早去世了吧。是母亲一直供他读书,一个普通的村妇,在刚解放旋即又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那段时间,一直供养着一个学生,那会是多么大的负担啊,那需要付出多大的自我牺牲啊。周校长在讲述这段往事时,眼眶一直是湿润的,眼睛一直是红着的,数度哽咽,他只是仰头喝口水把泪水咽到肚子里,因为他深知在这里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话要给他深爱的而马上又没有机会再见面的吉大同学们说。从他言辞之中也透露出了他被乡亲们认为是个大孝子。
正如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那样,事母以孝,为国以忠,他也是如此。从他的演讲中,我可以看到他对当对国家充满了感激之情,比如他说道,没有党和国家,他就不可能完成学业,遑论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他的成就了。正是对国家的这份忠心和感恩之心,他毅然放弃了留在美国就可能会有的美好的前途和“钱途”,于1985年归国,回国后在北大仅仅是个助教,月工资仅62块钱,仅仅申请到5000元的项目启动资金,用的试验器械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然而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做出了震惊国际化学界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是的,正是对母亲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对母亲和国家的感恩之心才促成了他今天所成就的事业。这不是煽情的话语,我深信周校长不是那种会用骗人的违心的煽情的话语来是同学们为之感动的人,他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他就要走了。这在今天看来可能不太可能,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激励,以此作为其强大动力的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工作的。
人只要做到这两点,我想就足够了,有动力又能刻苦学习和钻研,那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就呢?
演讲结束,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一直没能停下来,周校长也一直向同学们鞠躬抱拳。我看到他的眼圈又红了……
在回答问题时,他承诺会加强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且愿意在北京为吉林大学提供方便,会时刻关注着吉林大学的发展。就这样结束了,告别演讲结束了,留下的只是回味与思考……
但是他还是对吉林大学的同学们恋恋不舍,当他正要被众领导拥到门口时,他忽然又转回,伸出双臂,示意大家过来,他要给大家签名,于是,尤沉浸在演讲中的同学们蜂拥而来,我也是怔了一下,马上飞快地跑上前去索要签名……终于,我如愿以偿,得到了他的签名。又给贺师哥拍了一张他和周校长的合照,之后我便走出了报告厅。
在走廊间,遇到了展校长,他向我一笑,我心中感觉怎么这么不对劲儿啊,这么突然啊,校长在对我示意吗,校长在给一个籍籍无名的本科生打招呼吗?然而正在我想的一刹那,展校长已经走了过去,我好后悔自己反射弧怎么这么长,没能跟展校长交流一下,甚至是回笑一下也行啊,呵呵……
走在大路上,我想时代可能真是变了,从国家领导到学校领导,都变得那么亲民,都变得那么可亲,都变得像常人一样。官员和领导的观念正在改变,那么这是什么促成的呢?我忽然想到今天读的俞可平的那篇访谈,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原因吧:
一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我国已从计划经济飞快的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归根结蒂要求政府要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是政治发展逻辑的变化:我认为所谓政治发展逻辑,就是探讨谁在执政,为什么要它执政,如何执好政的问题。我觉得用政治学的话语来说就是探讨政治合法性的问题。现在中国共产党清醒的认识到并且勇于承认其执政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通过持续的变革,增加自己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政治需求,才能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执政地位。我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去的持续合法性的唯一办法。这样的政治发展逻辑更是要求以人民的需求为本,服务人民。
三是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和涤荡下,一些旧的观念被抛弃被大潮卷走,而另一些新的观念却从西方和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挖掘或发展出来成为我国新的政治文化:人权、法治、治理、善治、善政、宪政、合法性、以人为本、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全球治理、政府创新、增量民主、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效益政府等等新名词在报纸上或者在领导人的口中不断出现。每一个语词背后都有无数本书和无数个学者在钻研,正是这些学者,大部分是政治学者,推动了领导层观念的变革,至少我这样认为,政治学者的下一步任务,正如周老师所说应是改变一代人的观念,而不仅仅只是领导层。新的政治文化正在形成之中,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只是少数人领会了其精神就行了的,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几代政治学人的刻苦钻研,更需要几代领导人的躬身践行并努力宣传直至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我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四是全球化的冲击:可以说全球化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和治理变革。以经济全球化为肇始的全球化必然的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这些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得到,在此不再赘言。
吉大之光 - 新闻 -> 视点从周院士的告别讲演看中国政治 - (1) 从院士增选看中国数学江湖 从院士出身看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 从院士出身看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 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 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 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 谢泳: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 谢泳: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 舒圣祥:从谢华安事件看院士制度之弊 从历史看中国的县政问题 [南都新闻] 吴国光:反政治的自由主义──从胡适的宪政思想反省宪政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新华视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视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从大堵车看中国高增长之痛 从大堵车看中国高增长之痛 从大堵车看中国高增长之痛 [草根视点]从革命者到革命叛徒 从政治家到政治留盲的蜕变 1张睿壮:从“对日新思维”看中国的国民性和外交哲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2期) 从纪录片《华尔街》看中国财经纪录片之困-法律资讯/法治新闻-法邦网 从中国双聘院士第一人郝柏林到双聘院士“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山大视点::>山东大学新闻思政网<:: 从最近的中医之争看中国之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