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莆田人的劣根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22:36
“好女不嫁莆田男”几乎成为福州人的“共识”。福州人称莆田人为“阿扫”,这个“扫”在莆田音中是翘舌的,音同“哨”。“扫”有两重含义。一种是“地瓜扫”的“扫”,“地瓜扫”即地瓜干,地瓜切片晒干,可炖汤食用;另一种是骂人的土语,相当于“操”,如“我扫”,即我操。福州人称莆田人为“阿扫”,带有两重鄙视的含义,一是看不起莆田的穷(只有地瓜干吃),二是认为莆田人粗鄙。这种鄙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已无从考证,但一方面也显示了省城人的优越感。
如果想从莆田的文化根源去探讨莆田的劣根性,你将陷入一片茫然。因为莆田文化与所有的沿海文化一样,并无太大的差别。如果说有,那么只能说莆田人比中国其它沿海地方更加迷信。众所周知,莆田的最大偶像是妈祖,妈祖本名林默,是北宋官宦中人,生时乐善好施,死后据说在海上救苦救难。这符合在海上讨生活的人的求福心理。而仙游的最大传说是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故名“仙游”,别称“鲤城”。鲤鱼是中国人的传统图腾,鲤鱼跃龙门象征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故而莆田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其它地方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无非是祈福和升官。
那么,探寻莆田人的劣根性,就不能回朔至远古,只能从现代中来探寻。福州人对莆田人的鄙视,也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对一个人的印象,主要还是来自生活经验。大抵在一段时间里,许多莆田人给福州人留下了许多不好的印象,一传十十传百,莆田人的地域形象就这样被定型了。
下面归纳一下莆田人在“外邦人”中的“光辉形象”,不一定代表所有的莆田人,仅供大家凭理性自我分析:
小气。这是莆田人留给“外邦人”的典型性形象。开头讲到“好女不嫁莆田男”,为什么不嫁,因为莆田人小气,喜欢行乐的福州女子怕嫁给莆田男会吃苦。所以莆田男想娶到福州妞实在比登天还难。估计他们也不敢娶福州妞,因为“好男不娶福州妞”,娶得起养不起,对于习惯了勤俭持家的莆田人,简直比挖了他的心头肉还痛。
人情淡漠。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凡到别人家探访,总得备些许礼物,以示礼尚往来。莆田人不注意这个,喜欢到别人家吃白饭。如果莆田人任何时候都不送礼,那倒是值得全中国人学习,那样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洁净,莆田人也可以成为反腐倡廉的标兵。但莆田人在有求与人的时候,却不能免“俗”。这说明莆田人的势利性。
爱算计。莆田人的爱算计主要体现在利益得失上。如果他觉得受到的待遇不公,就会牢骚满腹。如果他由此激发了抗争精神,那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人民将永远为莆田人计上一笔为民请命的大好功德。问题是莆田人光会发牢骚,却不爱当排头兵。结果是别人冲锋陷阵,用得罪人换来的果实,莆田人坐享其成,也不会对你感恩戴德。
嫉妒。莆田人的嫉妒心是很强的。如果你比他弱,他不会同情你;但是你如果跟他资历相当,又比他强,甚或并不比他强,只是跟他平举平坐,他在暗地里就极不平衡,有时还会在背地里说你坏话,甚至落井下石。即便对于老乡也不例外。
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莆田人对于周遭的不平事从来都是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的,即便是力所能及的援手他们也不乐于伸。因为他们受到的道家传统的影响比中国其它地方更深。“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这是道家的精髓。道家发展到最后演化为迷信,前面提到莆田的民间信仰就是佐证。
不得理也不服人。莆田人的这种性格主要彰显在争执上。不论得理不得理,他都一条道走到黑,死不认错,死要面子。因此“外邦人”若与莆田人争执,就算你倒了大霉。因为他不论有理没理,都要纠缠不清。有时只有逼着你动拳头,你若不想动粗,就只好自认倒霉吧!
自我封闭。农意识和宗族观念导致了他们的固步自封和井底之蛙。对外界漠不关心,只贪图眼前利益,不乐于接受外来文化,从而成为福建的异类。因而莆田人成为“犹太人”、“少数民族”的代名?
以上列举,未必尽然,仅做为一个“外邦人”对莆田人的一点印象,也许最了解莆田人的是莆田人自己,但可惜的是,他们往往当局者迷,或是死要面子不认错,那就没辙。
说了这么多莆田人的“坏话”但愿不会得罪“小心眼”的广大莆田同胞。其实,“揭发”莆田人的劣根性,就是“揭发”福建人的劣根性,也是“揭发”中国人的劣根性。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不良传统文化的氛围下。说你不好,其实我们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重要的是,我们都要认清自己的不好,而不要把不好当作好,那样,树立中国人的良好道德情操,就遥遥无期了。
好在我并不担心遭到莆田人的报复,因为我不爱嫖妓,无缘染上梅毒花柳,对我心存不满的莆田游医整不到我;媚洲湾我也去过了,此生也少有机会再踏足莆田,因此也不担心在莆田街头被莆田人揍。不过上面,我好象连带性得批判了全体中国人,这问题就严重了,得,还是赶紧撤吧,免遭众怒。
20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