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节约型社会首要在节官(炎黄春秋 2005年第11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3:31:20
节约型社会首要在节官
章立凡
2005年第11期 炎黄春秋杂志103
执政党和政府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策,主张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各新闻媒体忙不迭地征求节水节电节能源的各种节约点子,宣传声势之劲,颇极一时之盛。
认真学习国策之后,我也想出了一个节约点子——“节官”。
当今中国,冗员才是最大的浪费。试想若官员只有如今的半数,则各级政府大楼或可少盖一半,地皮、建材、人工、能源、日常维护费用等就一概节约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件大好事,但不应仅限于节约经济资源,理当标本兼治。将空调设定于摄氏27度,是可节约不少能源,但究属治标;治本之策,还须从节约社会成本做起。否则你辛辛苦苦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他那里大笔一挥圈地起楼——节约还是赶不上浪费。
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1941年11月,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提出“精兵简政”的议案,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认为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有人甚至认为李的议案有不善的动机。交付表决时,李先生发言刚毕,毛泽东就站起来,边鼓掌边走到台前说:在抗战初期,采取精兵主义自然是不对的,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全面抗战已经四五年了,人民经济有很大困难,而我们的大机关和不精干的部队不适合今天的战争环境。教条主义就是不管环境变了,还是死啃不合时宜的条文。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精兵简政”的议案终获通过,毛泽东为此撰写了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发表于《解放日报》;又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话中,再度肯定“精兵简政”。
还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故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章乃器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兼编制委员会主任,他一直把政务院的机关编制控制在两万人的定额之内,各单位的装备乃至交通工具的配额,也都被他严格控制,搞得不少单位啧有怨言。后来他转任粮食部长,这个定额很快就被突破了。总理周恩来在1954年的一次会议上颇有感慨地说:“章乃器部长为不超过这个控制数奋斗了两年。两年半以后,章部长不管了,大堤溃决,一下由二万人增加到八万人。实际上现在是七万七千人,由大区上调的一万多人尚未全来,还未定,如果来了,就是八万七千人了。开始搞建设就由二万增加到八万,这是没有人管编制的结果。”(《周恩来经济文选》——《要精简编制》)
对治理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八万七千人的中央政府编制算不上一个大数字,但周恩来用了“大堤溃决”四个字来形容,视为洪水猛兽。其后五十年间,干部人数不仅以几何级数增长,还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幅度。官僚体制如同顽固癌细胞,本能地无限自我克隆,你从这边宣布裁撤,他在那边“翻牌”重出江湖。党和政府家大业大,虽历经多次精简和邓小平时代的百万大裁军,“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目标仍停留纸上。
毛泽东时代“党政不分”,干部常身兼党政两职。80年代倡导“党政分开”后,各级机构仍保持党政两套班子,形式上党的领导干部一般不兼行政职务,官位数量则比“党政不分”时代有增无减。中国共产党乃无产阶级之先锋队,不像国民党拥有自置党产。上溯瑞金、延安供给制时代,自夺取天下到于今,中共党务干部为人民服务,薪给待遇历来由国库支出,不从党费开销。“党政分开”原系建设法制国家的应有之义,但纳税人同时负担两套班子的运转成本,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中国特色”。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摆出了一个数字——平均每26位平民就要养活一名官员!据他披露:“1979年,我国在编干部为279万人,1997年扩大到800多万人,权威人士估计,我国仅县和县以下由农民养活的党政干部目前高达1316.2万人;当今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高达4572万人;另外,还有500万人仰赖于政府赐予的权利实行自收自支。”他大声疾呼:“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26∶  1,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  1和10年前的40∶  1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令人堪忧!”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固然成就骄人,但也在社会上吹起一股纸醉金迷的奢靡之风,其间的领军人物,有不少是“人民公仆”,仅公款吃喝一项,每年就达2000亿。除却大吃大喝、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国库损失,各种行政不作为、“拍脑门”决策和“政绩工程”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隐性资源浪费,更不知凡几!——这些都是纳税人的钱。
我国的人口膨胀,因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有所遏制,但“官口膨胀”却未见有相应的铁腕来钳制。目前社会资源的浪费,远不止于官民比例的失调,因官员而付出的各种社会成本,不仅大大高于共和国成立之初,也高于当今的发达国家。当社会管理成本加重到民不堪命的程度,恐怕就不是稳定能够压倒一切了。
自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议案迄今,历史已翻过六十四年,中外政治舞台白云苍狗,社会变迁历历在目:从国民党腐败丢失江山,到中共转轨改革开放;从“苏东坡”一夜变天,到“颜色革命”骨牌效应……诸多教条皆已失灵,惟“精兵简政”仍是政治家的金科玉律。
“干部有病,群众吃药”,不合节约原理;官数有节,官节有守,百姓自然“以吏为师”。“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国策能否奏效,要看执政党和政府能否身体力行——首先节约社会管理成本。
欲倡“节约型社会”,须有“节约型政府”。
欲建“节约型政府”,请自“节官廉政”始。
(责任编辑 赵友慈)
http://www.yhcqw.com/html/csl/2008/417/08417144444623GB1521HE68KI95H4FEKCE.html
章立凡:节约型社会首要在节官(炎黄春秋 2005年第11期) 章立凡:“节约型社会”首要在“节官” 王也扬:劝君少颂秦始皇(炎黄春秋 2007年第4期) 何方:从陈独秀张闻天到胡耀邦(炎黄春秋 2006年第6期) 章立凡:医多不治帝王病(炎黄春秋 2006年第1期) 章立凡:“节约型社会”首要在“节官”(南方日报 2008-2-7) 独立思考在晚年--欧远方逝世周年祭 杜导正 2002年第4期 炎黄春秋杂志1326 章立凡:科学是民主的温床 民主是科学的保障(炎黄春秋2007 年第9 期) 田纪云:国务院大院的记忆(《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 陆定一晚年的几个反思 (《炎黄春秋》2007年第4期原文) 建议重登:《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祭》(<炎黄春秋>2006年第6期) 韩磊:关于三峡的一场“御前辩论”(炎黄春秋 2008年第10期) 孙振:文革后期我与四川省委书记的交往(炎黄春秋 2008年第10期) 惊动邓小平的一桩大案 《炎黄春秋》2004年第12期 韩磊:关于三峡的一场“御前辩论”(炎黄春秋 2008年第10期)1 孙振:文革后期我与四川省委书记的交往(炎黄春秋 2008年第10期)cv 任鸿隽“科学”理念的社会意义/张绪山/炎黄春秋 谁在阻止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石山在《炎黄春秋》谈当前干部中的歪风 李英《柏林墙倒塌目击记》在《炎黄春秋》发表 在线阅读《炎黄春秋》 [转贴]读者质疑《炎黄春秋》:公正看待30年功过 南朝陈后主的五十二年人生(1) - 炎黄春秋 -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斛律光实录 - 炎黄春秋 -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